第713章 楊嗣昌的心思

孫承宗的去世,對楊嗣昌的打擊,同樣是很大的,他能夠出任內閣首輔,依靠的就是孫承宗的推薦,雖然說皇上也有這層意思,但自己的資歷不夠,內閣裡面的那麼多大臣,自己都比他要強,特別是內閣次輔唐世濟,理所當然是出任內閣首輔的。

孫承宗去世之後,楊嗣昌第一時間趕到了孫府,弔唁孫承宗大人。

內閣首輔的調整,意味着朝廷的政策,也要做出來相應的調整,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大明朝內閣的職責,決定了這種必然。

明朝實行的是內閣負責制度,在皇權和臣權博弈日益激烈的明朝,內閣首輔的職位,舉足輕重,很多的時候,皇上提出來的建議,會遭到諸多大臣的激烈反對,譬如說開海禁,譬如說開闢皇莊等等,皇上需要依靠內閣,來貫徹自己的思想,朝廷中間的大臣,需要內閣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內閣處於這樣的情況下,權勢日益大了。

當然,皇上是清楚這一點的,在內閣裡面,會扶持起來不同的勢力,內閣意見真正統一的時候,還是在萬曆年間,張居正出任內閣首輔的時候,那時候上下是統一的,自從張居正之後,內閣一直都不可能完全統一的,這也是皇上不願意看見的,若是下面的重臣,意見都完全一樣了,豈不是將皇上架空了。

楊嗣昌出任內閣首輔以來,很快就面對諸多的給事中和御史的彈劾了。這些人彈劾的主要目標,就是蘇天成。他們認爲孫承宗去世了,蘇天成失去了支持,以前很多的事情,就要翻出來算算賬了。

讀書人都是有着自身的骨氣的,也可以說是書生意氣。

書生意氣這東西,不知道是好是壞,不好怎麼界定。曾經有人專門總結了書生意氣,爲什麼說到意氣。總是點到了書生,說來說去,大概也只有書生纔有可能意氣用事的,政治家不能夠意氣用事,如果這樣做了,要不然就是天下大亂,要不然就是自取滅亡。商人不能夠意氣用事,否則有可能陪個精光,農民沒有辦法意氣用事,爲了溫飽苦苦掙扎,老老實實種地,沒有辦法一起用事。至於說到軍人,軍令如山倒,更不能夠由着自己的意氣來,軍官要是意氣用事了,那就是血流成河。甚至毀滅了自己的國家。

如此說來,書生意氣似乎不是好東西了。但也不一定,書生意氣裡面,有最爲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真實,不爲利害所動,不爲世故所困,不會爲世俗的議論所左右,依然保持着本性,哪怕是碰的頭破血流,哪怕是身首異處,也不會在乎的。

在朝廷裡面,給事中和御史被視爲比較典型的書生意氣,他們有着自身獨立的認識,對誰不滿意了,對誰做的事情不滿意了,不管你是什麼地位,不管你是不是大權在握,也是要彈劾的,正是因爲給事中和御史的這種作用,皇上總是非常看重的,也是努力保護給事中和御史的,讓他們敢於大膽的說話。

這本來是一種很好的制度,可惜的是,書生意氣最大的問題,也就在於不諳世事。

所謂世事洞明皆文章,人情練達即文章,世道是複雜的,絕不會由着意氣來的,書生意氣,一旦被權貴所綁架,所造成的破壞也是巨大的。

朝廷裡面,就存在這樣的問題,那些給事中和御史,不管遇見什麼事情,都是要爭論一番的,有些時候,政策是需要越辯越明的,可惜他們鑽進某個牛角尖裡面,一味的爭執,一葉障目,因爲很小的一點弊端,就否定了整個的政策。

這就是書生意氣的可悲之處,追求完美,可惜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情。

給事中和御史彈劾蘇天成,主要還是針對陳年舊事了,也就是蘇天成在陝西裁撤衛所軍隊,在江寧縣和河南府限制權貴的利益,盤剝士紳富戶的利益,當然,他們不會明說,只是提出來蘇天成侵佔了百姓的利益,至於說蘇天成做出來的那麼多成績,在他們看來,不算什麼的,他們必須要堅持真理,必要要堅持祖制,不能夠破壞,他們是站在衛道士的高度,集體討伐蘇天成的。

楊嗣昌很清楚,這些御史和給事中,完全是一派胡言,若是要求這些給事中或者是御史到江寧縣、河南府或者是陝西省去了,恐怕是弄得一團糟,更不用是剿滅流寇和抵禦後金韃子侵襲的事情了。

楊嗣昌雖然是讀書人出身,但多年的磨練,他的身上,早沒有了書生意氣了,要不然也不會出任內閣首輔了。

接到這些彈劾奏摺的時候,楊嗣昌很是爲難。

蘇天成對於大明的作用,那是不用多說的,不管是如今的遼東、邊關,還是正在重建之中的登州和萊州,蘇天成都是舉足輕重的,不客氣的說,若是蘇天成出現什麼問題了,遼東和邊關的優勢,很有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化爲烏有,大明朝也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陷入到困境之中,遺憾的這些給事中和御史,根本不管蘇天成的重要作用,在他們看來,盡到自身的職責,反正你蘇天成做錯了事情,就要受到責罰,甚至殺頭也不過分。

對於這樣的書生意氣,楊嗣昌是非常反感的,若是朝廷被書生意氣左右了,那是自取滅亡的事情,那等於是自斷經脈,任由敵人來進攻的。

可楊嗣昌非常的聰明,他不會輕易否定這些彈劾。

原因也是很簡單的,爲什麼在孫承宗病逝之後,或者說是在自己出任內閣首輔之後,這些彈劾的奏摺,紛紛都出現了,這裡面肯定是有原因的。

進入內閣之後,楊嗣昌注意到了,內閣裡面,並非是鐵板一塊,首輔和次輔之間的觀念,就有些不一樣的,而且皇上的態度很是奇怪,在討論到蘇天成的事情的時候,都沒有明確的表態,時間長了,楊嗣昌自然知曉了,功高震主啊,不管是誰,不管爲朝廷建立了多大的功勞,但你的權力太大了,就是問題了。

如今的蘇天成,就遇見這樣的問題了。

蘇天成就任薊遼督師,手裡掌握的軍隊,超過六十萬人了,雖說進行了一些裁撤,但現在還是有四十萬左右的,這是一支龐大的隊伍,隨時可以威脅到皇權的隊伍,特別是江寧營,驍勇異常,若是有什麼風吹草動,朝廷裡面,沒有哪支軍隊能夠和江寧營抗衡的。

從這個方面來說,皇上有着一些擔憂,也是很正常的情況。

一面是蘇天成的重要作用,一面是皇上的擔憂,面對這樣的局勢,皇上的內心都是很煎熬的,出任內閣首輔的楊嗣昌,當然要看一看風向了。

和蘇天成接觸這麼長時間了,楊嗣昌感覺到,蘇天成有着不一般的睿智,看透了很多的事情,最爲關鍵的是,蘇天成沒有造反的意思,自始至終都沒有體現出來這樣的意思,而且還在想辦法維護皇權,打壓臣權,從這個方面來說,只要皇上稍微思考一下,就不會疑心了。

可惜的是,總是有些想法,會左右皇上的。

所以,剛剛上任的楊嗣昌,很快明白了,自己處在一個十字路口,必須要做出來選擇,是按照孫承宗大人以前的做法,還是慢慢的轉變方向,開始限制蘇天成的權勢,這是他必須要決定的,也是皇上等候的。

出任內閣首輔之後,楊嗣昌也是懷着一片雄心的,想着大明更加的強大,能夠滅掉後金政權,老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這樣自己也能夠名垂青史了,如同孫承宗大人一樣,受到後人的敬仰,所以,在如何對待蘇天成的問題上面,他是偏向於孫承宗的做法的。

但自己的這種選擇,是不是可以得到皇上的賞識,自己是不是能夠施展胸中抱負,還是說不清楚的事情。

突然出現的這些彈劾奏摺,就說明了問題,皇上不可能不知道,孫承宗大人的屍骨未寒,朝廷裡面就出現了這樣的聲音,想必孫承宗大人是不甘心的,這明明是自毀長城的做法啊,若是按照那些給事中和御史的彈劾奏摺做了,罷免蘇天成的官職,甚至是投入到監獄裡面,可以想象,後金馬上會趁着動亂之際,大肆進攻,關寧錦防線、安寧堡和靖邊的互市,登州和萊州的建設,都將陷入到混亂之中,甚至出現毀滅性的後果。

難道那些給事中和御史都是那麼幼稚,看不懂這裡面的緣由嗎,爲什麼這個時候,提出來彈劾的奏摺。

分析了諸多的情況之後,楊嗣昌感覺到,這恐怕都是皇上處於矛盾的心裡,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的應對,也可能是大明出現了暫時安寧的局面,皇上有些猶豫了,想着要轉變方向了。接下來就是自己的選擇了。

思考了幾天之後,楊嗣昌做出來了重要的選擇,不管怎麼說,他是內閣首輔,若是也意氣用事了,導致大明朝遭遇到毀滅性的結局了,那他就是千古罪人,那些給事中和御史,拍拍屁股,轉而開始彈劾他了。

第647章 夜襲(2)第714章 必須維持第919章 代善的建議第149章 分析和運籌第753章 收穫的季節第115章 在路上(2)第580章 天降神兵(2)第856章 旅順大捷(2)第242章 必須堅持的底線第1200章 並非是小事情第777章 迅雷動作(2)第888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3)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376章 難得的精明第331章 暗線的利用第1030章 妥協第666章 重要解釋第588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1305章 遲來的見面第942章 當斷則斷第883章 對決(5)第112章 善後第902章 一瓢冷水第193章 何必當初第1225章 天津決戰(4)第1092章 夾在中間第320章 脫穎而出(2)第865章 遼東的怪局第754章 造船廠第547章 不能夠推廣第183章 朝會上的動搖第616章 理還亂第791章 偶遇(2)第157章 遇匪第1178章 錢謙益的糊塗第1057章 一鍋夾生飯第834章 無力阻止第786章 聰明的鄭成功第434章 後金建國第712章 調整安排第60章 震動第614章 剪不斷第1032章 多鐸的末路第77章 郡主來了第942章 當斷則斷第383章 另類哲學第1013章 誤判?(2)第320章 脫穎而出(2)第1272章 遼東的整合第450章 首戰必勝(1)第1287章 尊嚴之戰(4)第774章 海戰(4)第468章 不能夠饒恕第231章 大婚第321章 聖旨下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1041章 沒得商量第23章 些須情況第394章 孫承宗的計劃第430章 妥善佈置第526章 謎一樣的達烏爾族部落第622章 廟會戲班子第524章 千鈞一髮(3)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1002章 序幕拉開第97章 會試恩師(1)第55章 真相第944章 九死一生(2)第1248章 生死考驗(3)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036章 表面的統一(1)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1177章 內訌的代價(3)第232章 慘烈一戰(1)第920章 蘇天成的猶豫第1181章 強將手下無弱兵(1)第178章 可惜我不怕(1)第178章 可惜我不怕(1)第1290章 尊嚴之戰(9)第120章 東林四公子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467章 敗退第693章 蘇天成的態度第167章 血戰(1)第1192章 稱帝(4)第701章 皇太極的計謀第1200章 並非是小事情第113章 離去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164章 留點紀念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1110章 天災帶來機會第189章 前期準備第234章 慘烈一戰(3)第114章 在路上(1)第90章 先手第778章 收復臺灣(3)第350章 治國之策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
第647章 夜襲(2)第714章 必須維持第919章 代善的建議第149章 分析和運籌第753章 收穫的季節第115章 在路上(2)第580章 天降神兵(2)第856章 旅順大捷(2)第242章 必須堅持的底線第1200章 並非是小事情第777章 迅雷動作(2)第888章 濟爾哈朗的選擇(3)第921章 皇太極的抉擇第376章 難得的精明第331章 暗線的利用第1030章 妥協第666章 重要解釋第588章 皇太極的打算第1305章 遲來的見面第942章 當斷則斷第883章 對決(5)第112章 善後第902章 一瓢冷水第193章 何必當初第1225章 天津決戰(4)第1092章 夾在中間第320章 脫穎而出(2)第865章 遼東的怪局第754章 造船廠第547章 不能夠推廣第183章 朝會上的動搖第616章 理還亂第791章 偶遇(2)第157章 遇匪第1178章 錢謙益的糊塗第1057章 一鍋夾生飯第834章 無力阻止第786章 聰明的鄭成功第434章 後金建國第712章 調整安排第60章 震動第614章 剪不斷第1032章 多鐸的末路第77章 郡主來了第942章 當斷則斷第383章 另類哲學第1013章 誤判?(2)第320章 脫穎而出(2)第1272章 遼東的整合第450章 首戰必勝(1)第1287章 尊嚴之戰(4)第774章 海戰(4)第468章 不能夠饒恕第231章 大婚第321章 聖旨下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1041章 沒得商量第23章 些須情況第394章 孫承宗的計劃第430章 妥善佈置第526章 謎一樣的達烏爾族部落第622章 廟會戲班子第524章 千鈞一髮(3)第1093章 用人所長第254章 對峙的開始第1002章 序幕拉開第97章 會試恩師(1)第55章 真相第944章 九死一生(2)第1248章 生死考驗(3)第689章 不能夠過於悲觀第1036章 表面的統一(1)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1177章 內訌的代價(3)第232章 慘烈一戰(1)第920章 蘇天成的猶豫第1181章 強將手下無弱兵(1)第178章 可惜我不怕(1)第178章 可惜我不怕(1)第1290章 尊嚴之戰(9)第120章 東林四公子第1133章 目不忍睹(2)第467章 敗退第693章 蘇天成的態度第167章 血戰(1)第1192章 稱帝(4)第701章 皇太極的計謀第1200章 並非是小事情第113章 離去第224章 朝廷的反應第164章 留點紀念第1128章 眼見爲實(2)第1110章 天災帶來機會第189章 前期準備第234章 慘烈一戰(3)第114章 在路上(1)第90章 先手第778章 收復臺灣(3)第350章 治國之策第290章 特殊的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