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節 六路

張所除御史大夫,繼續執掌御史臺,而張叔夜升任樞密使,這是大宋開國百多年首位有實權的樞密使。

但樞密院的職權反而變小了,現在只掌管作戰,訓練,情報三項軍令職責,而錢糧、兵備、升遷等軍政則被轉移到兵部。兵部的重要人物都掛上同知樞密院事或者籤樞密院事的頭銜,以便參加樞密會議。

張憲任樞密院行軍司馬,呼延庚麾下正式納入禁軍體系,指揮中樞也回到了汴梁。

在汴梁的大小官員,無論表現怎樣,畢竟都經過了四次汴梁之圍的考驗,能夠服從圍城期間的軍事化管理。

此次上元節人人都封賞,藉着升官的當口,六部九寺的官員們來了次大調動。

呼延庚坐在自己的節度府中,暗自盤算,這些宋朝的舊官僚,能不能順利轉化。他在穿越之前,特別佩服一個叫紅貓的網文寫手,他的作品充滿了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呼延庚很羨慕陳主席和韋皇帝手下那羣朝氣蓬勃的團隊,但也清楚這與陳主席韋皇帝的自律分不開。

而呼延庚是一個有着明顯弱點的穿越者,在事態危急迫在眉睫的時候,呼延庚能夠和大家一起過苦日子,剋制自己的奢望。但是一旦鬆懈下來,各種小愛好就在心頭亂竄。

因此他只能舊瓶裝新酒,而不能大刀闊斧推倒重來。

他住在節度府裡。府中還有在此歇腳的老丈人張確,呼延庚可不敢做得太過分,當他面跑到宮裡去。

和張確秉燭夜談,呼延庚沒有涉及任何朝政,話題始終圍繞着自家的長子呼延氫。

“待得四海清平,老夫就要致仕,弄孫爲樂。”

“要儘快將兄長調到汴梁爲宜,這樣泰山就可以時時見到大哥兒了。”

“這就是你要讓張崇擔任歸德知府原因?”

“小婿確有此想法。”

“老夫剛從歸德府兼山東安撫司卸任,又由自家兒子接任,恐惹人非議呀。”

“泰山說得是,小婿孟浪了,明日便找張相公分說。”

正月十七日,大宋北方新的行政區劃和官職任命便出爐了。淮河以北,劃分爲山東,河北,河南,河東,河西,西涼六路。

每路設置安撫司掌軍事與民政,簡稱帥司;轉運司掌財賦與轉運,簡稱漕司;提點刑獄司掌司法刑獄,簡稱憲司;提舉常平司掌常平倉與貸放錢穀等事,簡稱倉司。

各司設大使一人,幕僚若干。這些幕僚並不是主官的私屬,而是有品級的官員,由主官和吏部雙重考覈。

任命剛剛走完制誥——書讀——書行的流程,山東安撫使趙伯臻,河北安撫使張彥橘,河東安撫使張克戩便赴任,準備對金兵的下一輪反攻。

河西安撫使李彥仙的告身與印信由快馬給他送到陝州去,而西涼安撫使張灝,此刻寄住在府州,安撫使不過是一種獎賞罷了。

新設的河南安撫使始終定不下來。新任尚書左丞劉鞈反對將河南安撫使置於開封府尹之上,呼延庚心中的京師始終是燕京,開封府最多算個陪都,但其他人都不知道他的打算。

最後決定由開封府尹兼任河南安撫使,但河南境內的禁軍歸殿前司直接指揮。

汴梁的一系列任命塵埃落定,一個縈繞在呼延庚腦後的難題又蹦了出來:朱鳳漣與張嬋如何見面?

解決不了就先拖下去,直到自己當了皇帝。李治和武則天,趙恆和劉娥,還不就是靠皇帝一句話就解決了。

因此後世史書上就會記下,呼延庚本不想當皇帝,但爲了自己的家人不得不當吧。

經過四次圍城,汴梁可算是初步安定下來。四次圍城,金兵的實力被逐漸的削弱,眼下若不經過長期準備,金兵無力進攻汴梁。但汴梁還談不上高枕無憂,因爲兩翼的洛陽和兗州還都在金兵手中。

呼延庚拿起毛筆,簡單勾了一個草圖,兗州位於山東與河南之間,兩面夾擊就可以解決。至於洛陽,呼延庚忽然想到,岳飛是不是已經調到了襄陽呢?岳飛眼下對朝廷的態度如何,不如現在一試。

張憲已經在樞密院入職,行軍司馬加樞密院都承旨,乾的就是參謀長的活。張憲草擬了一番命令,呈給張叔夜用印。

“令江北三大將全線北上,到淮河與朝廷相接?”張叔夜問,“朝廷已經宣佈趙構爲叛逆,這命令就直接發給岳飛、韓世忠、劉光世了?”

“樞密明見。”

從汴梁直接下文給韓世忠、岳飛、劉光世等人,是一次試探,以探明南方諸將對朝廷的態度。

使者日夜兼程,十天之內,就到了岳飛駐軍所在的鄂州(武昌),命令包括四項:

第一,以朝廷的名義,正式任命岳飛爲荊湖北路安撫使,添入“兼制置荊南、鄂、嶽”的加銜。荊湖北路安撫使司顏孝恭和崔邦弼兩統制的兵馬,荊南鎮撫使司的兵馬,都暫歸他 “節制使喚”。

第二,命令岳飛指揮所部軍馬,在當年麥熟以前,克復京西路的襄陽府、唐、鄧、隨、郢四州和信陽軍。其中唐州和信陽軍又在原李橫鎮撫使司管轄之外。

第三,明言此次出兵,是北伐金賊的前奏,“不以襄陽六府,爲界,而期洛陽會師”要在洛陽會師之後,“先復西京,併力北伐。”而且許諾,在恢復洛陽之後,封岳飛爲武昌節度使。

第四,支付六萬石米,四十萬貫錢,以作軍需。四十萬貫錢以十萬兩銀和五千兩金折支,當時金銀尚未作爲獨立的貨幣使用,這些錢糧運輸不便,當在洛陽城下交割。又另加二十萬貫錢“充犒設開拔之用”

岳飛將命令折起來,收好,問信使:“這道命令是發給我一個人的嗎?”

“非也,淮西的劉太尉和淮東的張太尉都有命令。江北三路並進,在淮北由朝廷封賞。”

岳飛閉目想了一想:“飛知道了,信使稍帶,待吾手書一封,稟告樞密院,今年以內,定然光復洛陽。”

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六節 雨荷之盟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二百五十六節 獻俘第六節 成軍第九節 紅巾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二節 大名第十六節 爭嫡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十八節 宋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十八節 守營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二節 圍解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二十一節 張橫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四十八節 宴請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三節 郭永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十七節 中計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一百四十七節 符離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二節 大名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三十節 襄垣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十五節 夜驚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十七節 中計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四十節 定製第五十三節 解脫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節 宮鬥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
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六十三節 老營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七十九節 張益謙第六節 雨荷之盟第兩百一十七節 內亂第二十八節 戰守第一百四十六節 出籠第八十三節 僞詔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二十三節 夏謝鎮第一百八十一節 內變第一百四十九節 奪泗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二百五十六節 獻俘第六節 成軍第九節 紅巾第八十七節 藩鎮第二節 大名第十六節 爭嫡第一百三十節 春汛第一百四十節 分道第七十六節 生變第十八節 宋第四十一節 六路第二十三節 圍殲第一百七十九節 不問蒼生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十八節 守營第六十四節 巡城第九十八節 改元第二百五十六節 汴梁再告急第二十九節 上山第二十二節 鄭偉第二節 圍解第七十八節 救駕第二十一節 張橫第一百三十九節 鄧州第四十八節 宴請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二百零八節 謀叛第五十七節 索女第七十一節 和機第一百八十九節 密謀第二十五節 平陽第二十四節 招安第八十四節 分裂第九十七節 合不勒第七十二節 劉汲第三十三節 第二層戰壕第二百一十四節 借師助剿第二百四十一節 南返第二百三十四節 得計第三節 郭永第一百五十一節 淝水第六十六節 茂德第十七節 中計第九十一節 歸信城外第二十七節 家破第二百二十八節 惑敵第七十四節 雪夜第一百八十八節 太皇太后第二十四節 故人第九十四節 秦檜第一百四十七節 符離第五十五節 老虎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四十七節 陛見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三十八節 名正第三十四節 結陣第九十九節 幼犬對弱雞第二節 大名第三十九節 上元節第二十五節 佈道第四十五節 疊陣第五十二節 和戎論第六十二節 誰來付賬第三十節 襄垣第七十二節 編戶第四十三節 爵帥由來第一百九十六節 退軍第十五節 夜驚第三十八節 孟津第十七節 中計第四十一節 堵截第四十節 定製第五十三節 解脫建炎篇 誓掃胡塵不顧身 第兩百一十節 宮鬥第二十節 汾州城下第一百五十二節 演武第九十二節 品字第一百一十九節 不會打仗第十一節 義勝軍第二百一十九節 儲君第兩百一十二節 報紙第三十六節 偃旗息鼓第七十五節 移駕第一百九十節 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