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

春秋後期,吳王諸樊【1】薨,其子光理應嗣位,但爲守父命,其仍將王位以次傳於四位兄弟。待到王僚【2】即位,諸樊之子姬光【3】心中不服,而陰納賢士,欲襲王僚而自立。屆時伍子胥【4】棄楚而投吳,光遂招其爲門客,問其奪位之計。子胥爲其畫策曰:“王僚朝中廣有黨羽,若與其硬拼絕非上策,故欲行大事,必得其間,方可成功。今楚王新亡,朝無賢臣,可奏請王僚乘楚之喪,發兵征伐,霸業可成。王僚必然答應,兵暴於外,國內空虛,正可下手。”公子光恐王僚命自己爲將徵楚,故子胥又諫一策,讓公子光詐稱墜車而患足疾,不可率軍遠征,且薦僚之母弟掩餘、燭庸爲將,更使公子慶忌結連鄭、衛二國,共攻楚國,並令季札【5】使晉,以窺中原之釁。吳王好大喜功,必從,此一網而除三翼,刺王之事易也。次日,姬光以乘喪伐楚之大利說於王僚,僚欣然同意,即使掩餘、燭庸爲將帥吳國精銳伐楚,季札聘於晉國。待吳師出境,姬光即請王僚赴宴,暗使專諸以進魚炙爲由,用魚腸劍刺死王僚,自己則乘機發動政變,奪取吳王之位,以伍子胥爲大夫,散財放糧,以賑百姓,國人遂安。

在中國的古代謀略中,有“謀”與“計”的區別,所謂“謀”,着重於事態發展的方向與趨勢,屬於戰略範疇。而所謂“計”,則更側重於行事的細微之處,屬於戰術範疇。《三國演義》【6】想必大家都熟悉,諸葛先生的“隆中對策”是對於天下大事態勢上的把握,故稱之爲謀。相反,在東吳招親時,先生臨別贈與趙雲將軍的三個錦囊妙計,只合一時之用,便是所說的計。後人效法先人之計,多有不中,並非全因古來流傳有誤,其原因既在於後世應用者僅是機械地照搬模版,而忽視了具體處境與時機,又在於單計使用意圖過於明顯,易於被對手識破,且勢單力孤,難以形成強大的態勢,脅迫對手。因此,現實中單憑一條計策是很難奏效的,謀略家們多是先後或同時採用多條計策,使得計計相連,環環相扣。我國古典兵書《三十六計》【7】中將這種用計方式稱爲“連環計”,即讓對手自相牽制,而後再去謀取。反觀本文這一實例,姬光和伍子胥正是利用這裡策略,先以伐楚爲名調出吳軍主力,而後又詐病,獲取自由之身,並使王僚兩母弟爲將,公子慶忌和季札出使他國,去僚之左右羽翼,以衰其勢。最後,設宴請其入甕,令專注行刺,一劍封喉。故而,在實戰中我們應當以先前的計策設法拖累、牽制對手,擾亂或破壞其局勢,使其陷於困境,喪失原有的戰鬥力,再以隨後的計策進擊對手,前後呼應,如若用計如此,則更易成功。

——————————

【1】諸樊(?~前548年),春秋時期吳國國君,吳王壽夢之子。

【2】王僚(生卒年不詳),春秋時期吳國國君,諸樊的弟弟。

【3】闔閭(?~前496),又作闔廬,姬姓,名光,著名軍事家,春秋末期吳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曾重用伍子胥、孫武等名臣,西破強楚,威震天下。在南征越人的戰鬥中,受傷而死。

【4】伍子胥(?~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人,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

【5】季札(前576年~前484年),春秋時期吳國人,吳王壽夢少子。

【6】《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爲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之一,是歷史演義小說的經典之作。小說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曹操、劉備、孫權爲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政治軍事衝突,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7】《三十六計》,我國古代主要兵書之一,作者與成書年代均不可考。

作者題外話:該文章於2010年4月6日,被收錄到【新浪文化博客讀書隨筆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博導老師和【文化博客_讀書頻道】的指點與支持!

第二 孟子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三 謀攻第十九六 韜第九 項羽分封第四三 平晉亂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序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九六 韜第二 廟算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 公孫敗亡第六 北戎之戰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三 荀子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五 易經第二三 國志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四 掘地見母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 秦頌第五 莊子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 漢中對策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楚雄漢上第七 韓非子第一 序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一 孫臏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六 絕世雙雄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解空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八 魏武揮鞭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六 金剛經第五 取勢第二十三 略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二 彭城之戰前言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九 孫子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 秦頌第一 序言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 吳子
第二 孟子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三 謀攻第十九六 韜第九 項羽分封第四三 平晉亂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七 襦葛之戰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一 序第二十二 後記第十九六 韜第二 廟算第十六 金剛經第十 公孫敗亡第六 北戎之戰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三 荀子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五 易經第二三 國志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六 北戎之戰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八 定撫關中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四 掘地見母第九 桓公得位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四 大澤狂飆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 秦頌第五 莊子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 漢中對策第三十二 後記第八 楚雄漢上第七 韓非子第一 序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一 孫臏第六 絕世雙雄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六 絕世雙雄第六 率先崛起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解空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十五 心戰井陘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八 魏武揮鞭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六 金剛經第五 取勢第二十三 略第十五 易經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二 彭城之戰前言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九 孫子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 秦頌第一 序言第十八 呂氏春秋第十 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