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河西之恥

春秋末期,吳國的興起以及“三師疲楚”之計的施行,使得楚國在與吳國的長期拉鋸戰中,國弊民疲,自顧不暇,後來更有吳軍襲破楚都,重創楚軍,令其大傷元氣,短期難以恢復。更重要的是,中原霸主晉國內部的六卿鬥爭,大大地消減了其固有勢力,而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其任何一方的實力均無法與昔日的晉國相提並論,客觀上又爲秦國消除了一個無法逾越的對手,將列國的實力再度拉爲均勢,中國歷史也由此步入戰國時代,齊、楚、燕、韓、趙、魏、秦等七雄爭霸的格局就此形成。然而,這七雄之內首先崛起、打破列國均勢的並非最終一統天下的秦國,而是三家分晉後建立的新興諸侯強國魏國。

魏國位於今山西西南、陝西東部及河南中、北部地區,建都安邑,其建立者文侯魏斯非常重視人才,任用於李悝、吳起等一批賢臣,在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日益富強。特別是,名將吳起爲魏國打造了一支天下聞名的精銳——魏武卒。據《荀子?議兵篇》記載:吳起要求武卒能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驅百里,並且到達戰場後,能立即投入戰鬥。同時,國家對入選的武卒給予很高的物質待遇,免除武卒全戶的徭役和田宅稅。武卒憑軍功獲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講,魏武卒是一支具有優秀身體條件、精良軍事裝備、過硬軍事技能和巨大物質刺激的部隊,從實體到精神,其強悍的程度均是當時其他軍隊所不能比擬的。

由於國家戰略的需要,魏國欲向西發展,奪取秦國東部的河西之地。爲此兩國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戰爭,史稱“魏秦河西之戰”。周威烈王七年,魏國大將軍吳起受命向秦國發動攻勢,首先在河西少樑修築城池,秦軍見形勢不利,立即發兵進攻少樑,阻止魏軍修城。交戰中,魏軍以一部作爲正兵抗擊秦軍進攻,並以另一部作爲奇兵奔襲秦軍兩翼,大破秦軍。取勝後的魏軍並沒有忙於追擊殘敵,而是繼續築城,囤積糧草,蓄勢再戰。秦軍只得沿黃河邊修築防禦工事,以阻止魏軍向西擴張。在經過充足的準備後,魏軍於周威烈王十三年再次向河西秦軍發動進攻,深入至秦縱深的鄭地附近,大敗秦軍。十四年,魏文侯不給秦軍以喘息之機,又命太子擊率軍連續作戰,攻克繁龐,驅其民而佔其地。十七年,魏軍經過三年休整,再度發起進攻以擴大戰果,一鼓作氣,連續攻克臨晉、元裡兩邑,並在臨晉築城。十八年,魏軍復克洛陰、邰陽兩邑,亦在洛陰築城屯兵駐守,盡佔河西之地。秦軍則退至洛水沿岸組織防守,並築重泉城以阻止魏軍繼續西進。

魏武卒屬於重步兵,攻守兼備,機動靈活,突擊能力強,但美中不足的是作戰突擊距離較短。故而,河西之戰中魏將吳起採用了先建立前進基地,再大舉進攻,後不斷移民屯田鞏固根基,步步爲營,不斷蠶食的策略,在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卒奔襲能力的同時,通過建立城池兵站的方式,降低士卒消耗,彌補了步兵機動距離短的不足,成功地實現了進攻河西之地的戰略目的,用攻城掠地的形式徹底的改變了整個春秋時期的戰鬥方式,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此後,魏文侯還令吳起向北還奪取了戎、狄少數民族的大片土地,並在此設立上郡。至此,魏國完全控制了西北地區與中原交通的黃金通道,獨擅關東之利,利用地理優勢控制秦國同中原的交流,從中攫取暴利。河西之戰可謂是秦國建國以來少有的喪師喪土的慘敗,且魏國勢力蔓延至河西地區對秦國的生存與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第十一 孫臏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三三 國志演繹法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 秦頌第七 士人之望演繹法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四三 平晉亂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一 序言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三 荀子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一 序言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七 河西之恥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六 發機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九 兗州危機說服力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五 北制之戰第三十四 後記第九 孫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 商君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鉅鹿疑雲第八 後記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九 孫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六 金剛經第一 序言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 吳子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 兵出函谷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四 周敦頤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七 詩經第二 孟子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一 孫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莊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七 鉅鹿疑雲第八 定撫關中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 崤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 兵出函谷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七 鉅鹿疑雲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 後記第二 廟算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九 孫子第六 率先崛起第四 掘地見母第六 發機
第十一 孫臏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三三 國志演繹法第二十三一 鳴驚人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 秦頌第七 士人之望演繹法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四三 平晉亂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 公孫敗亡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一 序言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三 荀子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一 序言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七 河西之恥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六 發機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九 兗州危機說服力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五 北制之戰第三十四 後記第九 孫子第十七 成皋相持第六 商君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七 鉅鹿疑雲第八 後記第二十二 後記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九 孫子第十三 病榻論相第十六 金剛經第一 序言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 吳子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十 兵出函谷第四 掘地見母第十四 周敦頤第八 商鞅變法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七 詩經第二 孟子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一 孫臏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 漢中對策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莊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七 鉅鹿疑雲第八 定撫關中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 崤之戰第三十一 臥薪嚐膽第二十二 火燒博望第十 兵出函谷第八 楚雄漢上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七 鉅鹿疑雲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 後記第二 廟算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九 孫子第六 率先崛起第四 掘地見母第六 發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