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 病榻論相

俗話說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齊國霸業後期,管仲染疾,桓公親往探問,見仲病甚重,不得不問其羣臣之中誰可接任相位。管仲自謙曰:“知臣莫如君”,也就是希望桓公自己提出人選,再幫助其進行甄選。桓公隨後提出易牙【1】、豎刁【2】和開方【3】三名相位人選。但管仲均認爲不可,對曰:“此三者必不可近,易牙烹其子以媚君口,人情莫愛甚於子,其子且忍,非人情,不可;豎刁子宮以侍君,人情莫重於身,其身且忍,非人情,難進;衛公子開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齊,父母死不奔喪,人情莫親於父母,且千乘之封,人之大欲,其棄而事君,可見其所望者有過於千乘,君必去之,近則必亂於齊。”桓公聽後沉默不語。不久,管仲病故,可惜桓公不用其言,近用三子。後此三子專權,值桓公病,竟以高牆塞公於宮內,架空桓公。可憐春秋一代霸主幽死於宮牆之內,病中無人侍奉,死後蟲攢其屍,後人無不嘆言。

齊桓公重用賢能,取信於民,九合諸侯以安周室,服天下,霸羣雄,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一代明主。那麼其爲何又沒能認清易牙、豎刁、開方等人的真實嘴臉和小人心腸,而誤以國事託之呢?究其原因就在於桓公自身**過多,性情外露,特別到了耄耋之年更是如此。易牙、豎刁、開方等人正是利用桓公的這個弱點,僞裝自己取悅君王,騙得桓公的信任,後才作亂於齊的。《韓非子》中講:“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將自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就是說,君主不要輕易表現出自己的**,君主一旦表現出自己的**,臣下們就會雕琢自己的言行以適應君主的好惡;君主也不應隨便地流露出自身的意願,君主倘若流露出自己的意願,臣下們就會根據君主的意願去表現,這樣就與他們的實際不相符了。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自古至今,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因此,君主要想對於身邊的一切有真實的瞭解,進而對之進行客觀的評價,平日裡必須注意掩飾自身的**與好惡,臣下們也就會表現出其更爲本色的一面;同時在觀察和評價時也要摒棄自身的成見,無慾心清,以功的效用爲依據,以法律規程爲準繩,才能夠進行客觀而真實地評價。作爲領導在徵求別人意見時,亦是如此,如果你真的想聆聽下屬建議時,請一定要做到“內清自身好惡,外掩個人欲求”,如果在會上先拋出己見的話,西方人所謂的“頭腦風暴”絕對是形同虛設,毫無意義。這就是飛刀想說的“內清外掩,以無觀有”的道理。

——————————

【1~3】易牙、豎刁、開方,均爲齊桓公後期甚爲信賴的佞臣,管仲死後,架空桓公亂齊。

作者題外話:該文已於2009年12月16日,經“書寫春秋”圈子推薦至草根名博首頁“草根大講堂”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圈子、圈主和管理員姐姐的推薦與指導!

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說服力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七 詩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 公孫敗亡第四 謀形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三 國演義第三 荀子第二十二 後記第六三 家分晉第九 孫子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一 孔子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一 序言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五 莊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一 序言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八 墨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 秦頌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五 易經第四 掘地見母第七 取捨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八 濰水之戰演繹法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 發機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五 獨霸西戎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 略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五 易經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 管仲相齊第一 序言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五 取勢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 烽火戲諸侯
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說服力第五 獨霸西戎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七 詩經第十九 倉亭之戰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七 士人之望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七五 羖治秦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二 帝國斜陽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二十九 相據合肥第十 公孫敗亡第四 謀形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六 神兵破楚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三 秦國興起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四 軍政形勢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三三 國演義第三 荀子第二十二 後記第六三 家分晉第九 孫子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二 烽火戲諸侯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一 孔子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第三十三三 國歸晉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一 序言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五 莊子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一 序言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四 老子第二十一 秦殤第八 墨子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二 秦頌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五 易經第四 掘地見母第七 取捨第九 兗州危機第十四 周敦頤第十八 濰水之戰演繹法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六 發機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五 獨霸西戎第一 序言第二十三 略第七 河西之恥第十五 易經第六 率先崛起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 管仲相齊第一 序言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五 取勢第二十五 暫借荊州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四 周敦頤第二 烽火戲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