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 春秋首霸

齊桓公在得位於齊之後,啓用管仲爲相,選賢任能,強武備,重農商,以“尊王攘夷”爲旗號,助燕國敗山戎,援邢救衛,阻狄族於中原之外,更率華夏諸國南下伐楚,與之會盟於召陵而還,一掃華夏多年之鬱悶。經過近三十年的努力,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之下,外攘夷狄,內安周室,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終於成爲舉世公認的霸主。

桓公之所以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具有其時代的必然性和策略正確性的。首先,隨着周平王東遷,周室勢力日益減弱,特別是襦葛之戰之後,天子威信掃地,號令難出周境,各路諸侯也都守土自強,相互征伐,鹹來朝奉。外族夷狄乘虛入寇,不僅燒殺搶掠,而且侵佔華夏大片的土地。據《春秋公羊傳》【1】記載,當時“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可見在夷狄的逼迫之下,中原各國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和打擊,被擠壓在狹長的黃河兩岸,周王闇弱,華夏族的榮辱存亡命懸一線。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管仲大膽提出了“尊王攘夷”政治主張,通過會盟諸侯共輔周室,充當中原各國抵禦夷狄入侵的保護傘和諸侯間利益紛爭的調停人,使齊國的崛起非但沒有像鄭國那樣引起周王與各諸侯的反感和抵制,反而卻受到了中原各國的信任和擁護,爲自己贏得了赫赫聲望。其次,齊國地處山東半島北部,東有琅邪、即墨之饒,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濁河之限,北有勃海之利。地方二千里,資源豐富,人口衆多,本有霸業之資。且在管仲的新政下,齊國銷山爲錢,煮海爲鹽,絕其一利以通天下,百商雲集,府庫充盈。有了強大的物質和軍事基礎,使得桓公的圖霸大業不再是紙上談兵。其三,管仲清楚地意識到當時強於齊者甚重,南有荊楚,西有秦晉,因此其在圖霸的道路上並沒有好大喜功,而是採取了“由近及遠、由小及大”的策略,首先爭取周邊小國的支持和擁護,進而通過“奉天予以令諸侯,內尊王室,外攘四夷。衰弱者扶之,強橫者抑之,昏亂不共命者,率諸侯討之”的方式,漸進地發展齊國的勢力和影響力,最終使得列國之內,海內諸侯,皆慕桓公之盛德,仰齊國之大公,相率而來朝。其四,在禮崩樂壞的春秋亂世,桓公格外注重信用的保持,無論國邦大小,一視同仁,對於承諾則言出必行;對於請求更是有求必應,使得齊國名聲鵲起,鶴立於諸侯。

春秋亂世,周室衰微,中原人民正是希望能有人挺身而出,護佑衆生免受夷難之苦,桓公正是合理的利用的齊國自身實力和外夷入侵的這個有利時機,因勢利導,會盟諸侯,安定王室,征伐夷狄,取信天下,才迅速地實現了齊國的崛起,成就霸業,獨領羣雄。孟子【2】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桓公兼而有之,怎能不霸呀?

——————————

【1】《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作者戰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於孔子弟子子夏,其釋史十分簡略,而着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

【2】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孟姓,名軻,戰國時期魯國人,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爲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爲“孔孟”。有《孟子》傳後世。

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 橫掃六合策算法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 秦頌第六 率先崛起第七 鉅鹿疑雲演繹法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七 河西之恥第一 序言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九六 韜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三 荀子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七 取捨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六三 家分晉第四 掘地見母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解空第六 絕世雙雄第三 謀攻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三 謀攻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二 春秋首霸解空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六 商君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五 莊子演繹法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思維的新起點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六 驪姬亂晉策算法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 荀子第九 項羽分封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 廟算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一 序言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七 詩經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 崤之戰策算法第八 商鞅變法第八 魏武揮鞭
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 橫掃六合策算法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一 序言第二十二 史記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二 秦頌第六 率先崛起第七 鉅鹿疑雲演繹法第二十 崤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九 城濮之役第七 河西之恥第一 序言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十九六 韜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三 荀子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三十二 諸葛賢相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七 取捨第七 河西之恥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五 東方劇變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七 遠交近攻第六三 家分晉第四 掘地見母第四 掘地見母第二十四 蔣幹盜書解空第六 絕世雙雄第三 謀攻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八 定撫關中第十六 驪姬亂晉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五 羣雄逐鹿第二十六 姬光奪位第二十二 史記第二十三三 國志第三 謀攻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七 鉅鹿疑雲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六三 家分晉第十二 春秋首霸解空第二十 後記第二十三 赤壁鏖戰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二十一 秦殤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二十一 函谷封屍第六 商君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五 莊子演繹法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思維的新起點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十二 南舉巴蜀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六 驪姬亂晉策算法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第十一 縱橫天下第十六 不戰定燕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三 荀子第九 項羽分封第四三 平晉亂第二 廟算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一 序言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十七 詩經第四三 平晉亂第十六 金剛經第二十 崤之戰策算法第八 商鞅變法第八 魏武揮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