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 襦葛之戰

春秋初年,周朝王室衰弱,鄭莊公在奪取“北戎之戰”的勝利之後,憑藉家族世代王卿的身份,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做大鄭國,意欲稱霸中原。故而引起了周桓王【1】的不滿,欲罷鄭伯之政,以他人代之,此舉也激怒了莊公,以至於五年不朝。周桓王十三年秋,桓王不顧臣下的阻止,親自彙集陳、蔡、衛等諸**隊聯兵伐鄭,以正其不朝之罪。周王分兵三路,使虢公將右軍,以蔡、衛之兵屬之,使周公將左軍,以陳兵屬之,王自統王師作爲中軍。莊公也不示弱,隨即整頓軍隊,準備迎擊。兩軍交鋒之前,公子元建議莊公:“王卒既分三師,鄭軍亦當分爲三軍應之。左右兩軍,皆結方陣,以左軍當其右軍,以右軍當其左軍,莊公自率中軍以當王師主力。另外,陳國新君乃是弒君篡位,國人多有不服,勉從其徵,軍心不穩。若令我右軍先攻左翼陳師,出其不意,其軍必亂。再令左軍徑奔右翼蔡、衛聯軍,其聞陳敗,亦不能支。然後,鄭合三軍之力以攻王卒,則其勝可全。”隨後,大夫高渠彌【2】向莊公推薦“魚麗之陣”,此陣中車兵在前,步卒散佈在甲車之側後,塞其缺漏,車傷一人,步即補之,有進無退。此陣法極爲堅密,難敗易勝。對這兩項建議,莊公均欣然採納,以此大破周師於襦葛,並射傷桓王之臂。至此,周王威信掃地,號令難出周境,各諸侯也都守土自強,鹹來朝奉。如果說平王東遷拉開了東周亂世的序幕,那麼桓王的襦葛之敗標誌着周朝“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傳統從此消亡,諸侯不再遵從王命,大國紛爭四起,征伐不斷,五霸疊興的亂世就此形成。

在以臣犯君的情況下,鄭莊公能夠贏得襦葛之戰的最終勝利,其原因有二:首先,在謀略上莊公善於徵求各位卿士的意見,在知彼知己的前提下,率先進攻國內人心不穩的左翼陳**隊,並順勢攻取以蔡、衛軍爲主的周師右翼,對於桓王的中軍主力形成鉗形攻勢,進而牢牢佔據戰場的主動。這與孫子“勝於易勝”的戰術思想不謀而合。其次,在戰術上莊公積極吸取鄭軍與戎兵交戰中車步脫節的教訓,大膽改進了傳統的車戰軍陣,創造性地採用了全新的“魚麗之陣”,使得車兵和步兵這兩個古代最主要兵種的結合更加緊密,相得益彰,使得鄭軍兵種協同作戰的能力獲得了明顯的提升。《易傳》【3】中講:“一陰一陽謂之道”,天道如此,兵道亦然。可見,襦葛之戰的勝利,不僅是車兵和步兵協同作戰的結果,更是莊公將抽象的軍事計謀和具體的軍事戰術完美結合的產物。總之,再完備的戰術也要有縝密的謀略作爲指導纔能有的放矢,否則只是徒有其表,難以切中要害;同時再完美的謀略也須有相應的戰術作爲支撐方可發揮實效,否則也終是紙上談兵,誤國誤民。

——————————

【1】周桓王(?~前697年),姬姓,名林,東周第二代國王,諡號桓王,周平王的孫子。因平王駕崩時,太子泄父早死,身爲泄父之子的他被擁立繼位。

【2】高渠彌(生卒年不詳),春秋鄭莊公時期的鄭國大夫。

【3】《易傳》是一部戰國時期解說和發揮《易經》的論文集,其學說本於孔子,具體成於孔子後學之手。《易傳》共7種10篇,它們是《彖傳》上下篇、《象傳》上下篇、《文言傳》、《繫辭傳》上下角、《說卦傳》、《序卦傳》和《雜卦傳》。自漢代起,它們又被稱爲“十翼”。

作者題外話:“襦葛之戰”,已於2009年9月24日,經“草根博緣”圈子推薦至草根名博首頁“草根大講堂”欄目,飛刀在此感謝圈子、圈主和管理員姐姐的推薦與指導!

第九 桓公得位第四 掘地見母第三 荀子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謀形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一 序言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 帝國斜陽第四 老子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三 荀子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一 序言第七 取捨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一 序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演繹法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一 序言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一 序言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 公孫敗亡前言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 荀子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三 略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一 序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五 取勢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二 鬼谷子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五 北制之戰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三 國志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一 戰國策策算法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六 金剛經第一 序言第十 兵出函谷
第九 桓公得位第四 掘地見母第三 荀子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四 謀形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一 序言第十四 胡服騎射第十五 官渡之戰一第二十六 西定關中第三 秦國興起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 帝國斜陽第四 老子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三十一 夷陵遺恨第三 荀子第三十二 後記第十二 鬼谷子第五 北制之戰第十三 車通三川第二十 平定河北第二十八 西破強楚第一 序言第七 取捨第十七 官渡之戰三第一 序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二十四三 國演義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八 官渡之戰四演繹法第三十 痛失荊州第一 序言第十二 謀心之士第一 序言第三十 北威齊晉第十 公孫敗亡前言第十三 奔襲大梁第三 荀子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十二 春秋首霸第二十三 略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一 序第三 共叔謀逆第十一 長勺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五 帝國反擊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十九 邯鄲之戰第十一 暗度陳倉第二十一 隆中對策第五 取勢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 管仲相齊第十二 鬼谷子第九 兗州危機第二十四 邲之戰第十三 袁家仲氏第四 大澤狂飆第二十七 劉備入川第七 鉅鹿疑雲第十 兵出函谷第十二 彭城之戰第二十五 弭兵之會第十五 假道伐虢第十四 父子雙雄第五 北制之戰第八 商鞅變法第十三 惠能禪師第十四 形格勢禁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十九十 面埋伏第十 漢中對策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四 泓水之戰第二十九 南服越人第二十七 孫武演兵第二十一 戰國策第二三 國志第二十 橫掃六合第十六 官渡之戰二第七 士人之望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八 進取漢中第十一 孫臏第二十一 戰國策策算法第十一 亂世之治第二十二 趙盾弒主第十八三 置晉君第十六 金剛經第一 序言第十 兵出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