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築城巴丘

時幽州黃巾爲亂,襲殺幽州刺史郭勳及廣陽太守劉衛,抄掠郡縣。幽州地處邊境,諸郡都尉太守各自將兵,大破黃巾賊於昌平。所戮甚衆,餘皆走散。而後各令諸郡嚴查餘孽。幽州一地,所在繁華唯廣陽、涿郡二地。其餘雖各有險峻,然皆與異族相接,乃苦寒之地,黃巾竟不至。是以黃巾席捲天下,獨幽、並以地理位置而得以倖存。

涿郡與冀州相接,中山黃巾亦曾有襲擾,然涿郡頗多豪俠,各引家兵來戰,於是一郡皆寧。其中公孫瓚、張博、劉恭等,出力甚多。

張飛護了荀彧一衆人至涿郡。沿途見慣了紛亂與盜匪,荀彧陡然進入這一方安寧世界,似乎還有些不太習慣。見涿郡地面商賈不絕於途,而百姓各安其道。不由喜道:“我宗族遷於此,得享太平也!”

張飛道:“文若,你來了此處,便絕對可以放心族人的安危!”話中透露出強大的自信。張飛追隨劉備,自然知道劉備在涿郡留有後手,讓劉恭與他父親張博,拉攏豪傑,選練家兵,爲的不就是護住自己的老巢麼?

張飛對劉備此舉贊同極了,自己家小族人都在此處安身立命,不保護好後方,他等在外如何安心?

車隊一路到了樓桑,荀彧一進此處,便讚歎個不停。無他,這地方景色着實是太美,太幽靜了。雖然在劉備眼中,實在是算不了什麼。但在荀彧這裡,又看出許多奧妙來。

樓桑裡左右多山,中間乃一谷地,地勢平坦遼闊,又有清溪蜿蜒,山清水秀不說,再若登高而望樓桑劉氏所居之房屋,東一堆,西一堆,看似散亂,卻隱隱似有高人之指點,道口石牆聳立,兩側山頭各有營堡,置有火堆,鼓鑼,日夜有人值守。若有賊來,舉火擊鼓,便可聚焦家兵,據牆卻敵。

聞得張飛、荀彧來,張博、劉恭一道迎了出來。近來天下騷亂,張博索性把家小也遷到了樓桑,反正這裡地方大,家中老爺子也喜此處幽靜。而他更不用多說了,每天和劉恭閒來無事,就一起喝酒吃肉,比劃拳腳。快活得不得了。

張飛見了自家老子,就推金山倒玉柱般跪了下來。他畢竟還是年輕,父子久未相見,心中難免激盪。

張博哈哈一笑,強仰心中歡喜,輕輕踢了一腳,罵道:“都是獨領一軍的人了,如何還作此兒女之態,還不給老子起來?”

張飛赫然爬了起來,又向劉恭見禮之後,便向二人引見荀彧,荀彧以子侄禮見過張博、劉恭後,又引二人見過自家族人。雖然荀彧父叔長輩多有出仕者,但族中長者仍然不在少數,張飛在旁見自家父親與劉家叔父長揖行禮個不休,不禁咧嘴而笑,心道,讓你們慣作長輩模樣。

在得知荀氏族人遷於此處後,劉恭與族人商議,於溪水南岸特意劃出一片區域,專爲荀氏族人所居。如今房屋已經營造得差不多了,便自引荀彧等過去一觀。荀彧見屋舍整齊乾淨,道路也以青石鋪就,還另鑿了深井兩口以爲生活用水。知道劉恭等用心不少,心中不由大爲感激,當下便吩咐族人各自入住。

第二日,劉恭等引了荀彧遊覽,荀彧先是見了樓桑裡的著名景點大桑樹,心中甚奇,暗道,此樹樹身頗粗,料年歲已久,然枝幹茂盛不減,果真當出貴人焉?後又至一處,見其間有朗朗童聲傳出,察而觀之。原來是劉氏族學,其間有無數小童在裡面吟誦《論語》。

荀彧嘆道:“不意劉氏學風如此之盛。”

劉恭在旁道:“以前哪有這麼多人,也就我劉氏家中幾個小兒輩。後來玄德出仕,與我曰族中適齡諸子,當入族學。家貧好學者,每月供給米食。這樣,纔有這些孩子來讀書。不然,一般人家,哪裡肯來,孩子再小,也能留在家中看家不是?”

荀彧沉默半晌,道:“此地絃歌不絕,玄德之功也。玄德於我儒學有大功!”

又對劉恭道:“我荀氏諸兒,亦有族學,不如兩家合作一處而學,我荀氏願爲教授!”

劉恭聞言大喜,他劉家雖然不是一般人家,但也只能算是寒門。家中讀書人少,書籍也不多。如今族學所用藏書,除了歷代所傳之外,大多都是劉備祖孫三代抄錄而成。哪裡比得過穎川荀氏這等累世士族?於是振衣而拜,道:“劉某代族中諸子弟於此謝過荀小郎君!”

荀彧慌忙避過,道:“教化之事,我儒家子弟之使命也,文若豈敢受長者禮!”

族長劉元起聞言也不禁大喜,於是吩咐兩家合辦族學,資用皆由劉氏負擔。荀彧推脫不過,只得依了,卻暗中囑咐族人,對族學之事多多上心。

又見諸子間有一人,形貌雖瘦,然眉宇間英氣不散,雙眼炯而有神。不由問道:“此誰家之子?”

張飛在側,道:“此主公帳下南陽黃漢升之子黃敘。”見荀彧雙眼打量黃敘,生怕荀彧以爲是樓桑人把這小傢伙給餓瘦了,便把黃敘之事,與荀彧細細分說。

荀彧聽得連連點頭,道:“玄德急公好義,心性仁厚,我輩中人也!”

又道:“此子眸正神清,有弘毅之氣,日後必爲不凡。”

張飛愕然,這荀文若神叨叨的,莫非是神棍不成?

張飛又帶了荀彧去見了劉備家小,劉母雖然思念劉備,但卻有了媳婦孫女相伴,倒也過得安逸。男人從來都是主外,自家兒子又是二千石的高官,劉母心中着實是歡喜得緊。其時各州動盪,消息閉塞,她還不知道自家兒子已經封侯了,不然還不知喜歡成什麼樣子。自先祖陸城亭侯劉貞被封於此,然後失侯,已經數百年了。如今總算老天開眼,樓桑劉氏一脈又有子弟得了侯爵,雖然也是個亭侯,但劉備還年輕不是?

張飛、荀彧盤桓了數日,然後引兵南下回荊州。荀、劉兩家各有人前來相送。劉母抱了個大包袱,裡面是盧珻和她爲劉備縫製的衣服鞋襪,還有家書。臨別對着張飛等囑咐又囑咐,讓張飛看着劉備,不要讓他靠賊軍太近了,讓他在後面指揮就行。張飛鬱悶至極,這一軍之主,又如何能聽他的?卻又不敢說,只好老老實實的聽着。

劉備在臨湘,聞衆將捷報,說數郡悉平,便上疏朝廷,道:“……臣不負聖恩,親帥師衆,多次用兵,終於剿殺黃巾、克復郡縣,今荊州已定,長吏頗多失亡,而百姓不安。還請陛下簡撥良吏以充郡縣,鎮守地方。又荊州黃巾主力雖滅,然山林湖澤之間,必有餘孽隱匿。爲防其復爲亂,臣請率衆鎮守荊州,以備將來。而荊州頗多水澤,臣懇請於洞庭湖立水寨,以操練水師……”

這劉備一不要官,二不要錢,主動爲朝廷分憂,想着鎮守地方,繼續掃蕩黃巾餘孽。這麼好的臣子到哪去找?皇帝二話不說,準了。又召公卿等議天下郡縣空缺者,選任官員以補之。

劉備召集衆將,分兵各自鎮守荊州要地。鑑於不久荊州各郡太守將全部補齊,爲免衝突和落人口實,劉備把軍隊都散佈於郡治大縣之外。像已有長官鎮實的南陽、武陵,他一步都不想踏入。要知道,人和動物一樣,都有着自己的地盤觀念的。正所謂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劉備捫心自問,換他他也做不到。至於長沙以南諸郡,山高林密,民風甚惡,他更不想去。

於是劉備想道,你們不讓我進城,我就自己築個城。乃命黃忠駐襄陽阿頭山,命關羽兵屯華容。然後自己領了其餘諸將,於洞庭湖畔立軍營,召募民夫築巴丘城。剛好寒冬時分,湖水退卻,露出湖牀,正好施工。

巴郡羅耶珂有信來,如今張脩領了道衆,縱橫漢中、巴郡,其追隨者甚衆,諸官吏不敢與之戰,她亦不敢。原來張脩深通巫鬼之道,而巴蜀之地,偏偏又好這個。是以教衆對張脩那是忠誠得不得了。不說官兵了,就是蠻人,也深畏之。羅耶珂雖然願意聽劉備之命,但卻怕驅動不了部曲,反惹人笑。那就不好了。

劉備放下書信,愁眉不展,想不到巴郡等地是這種情況。看來益州之民,對這鬼神巫道,是有偏好啊。難怪張脩死後,張魯繼而又割據漢中等地多年。當了個政教合一的大頭領。看來是有緣故的。劉備不禁對宗教有些痛恨起來。這些打着宗教的幌子,禍亂一方的人,都該死。太平道張角如此,張脩亦如此。他們姓張的似乎都偏愛造反?看來以後有機會便要大力打擊以宗教之名,擴展教衆,然後宣傳異說之論的這些教首了。

信道可以,傳教亦可以,宗教自由,信仰自由嘛,但三觀得正,必須勸人爲善,弘揚正確的價值觀是不是?要熱愛大漢,熱愛百姓和家人……

十二月己巳,鑑於黃巾主力已全部被漢軍消滅,而此時天下動盪已久,人心不安。於是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中平。

不久,下邳王劉意因黃巾之亂中受驚,大病不起,薨,因子皆早夭,國除。

其實,收藏好久好久都沒有漲過了。幾個星期了吧。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更得不多的原因麼…………

我平時也不太注意這些,也沒怎麼求過,但要是有推薦位,不管這推薦位好不好,若是到了最後成績不好,豈不是很丟人?豈不是以後就沒推薦位了?於是,還是厚顏求下收藏罷,希望看過此書的書友們,如果覺得還能勉強入眼一觀,那就麻煩收藏一下罷。拜謝了。

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和解關東(三)第四百五十八章 高柔出馬談談匈奴與班超第五百零九章 襄陽隱士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二百一十五章 涼州風雲(五)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八百零九章 戰爭爆發(十)第三百二十四章 公孫之敗(四)第七百四十六章 孫策出兵第六百七十六章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七百十七章 半途之擊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六百六十一章 兗州決戰(十)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敵軍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二百二十五章 呂布窮途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六百九十一章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涼州之戰(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八十章 劉恪成親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二百二十章 涼州風雲(十)第三百零四章 袁術稱帝(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第二百九十一章 攻取會稽(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四百二十一章 求同存異(二)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戰(二)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八百二十四章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三十二章 初拒徵辟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五百五十一章 關中攻略(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六百五十八章 兗州決(七)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一百二十章 涼州之戰(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郭嘉出山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三百一十一章 連下二城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六百二十二章 揚州異動(三)第一百零一章 盧植出事(25號第二更)第二百八十三章 前狼後虎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六百二十四章 關羽還擊第四百八十四章 冀州攻略(二十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涼州大戰(四)第一百八十五章 青州攻略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四百零二章 袁紹兵至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七百六十三章第六百八十六章 荊州亂起
第三百零八章 孫策反袁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重返荊州第四百二十二章 兵屯界橋(四)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戰第二百五十四章 和解關東(三)第四百五十八章 高柔出馬談談匈奴與班超第五百零九章 襄陽隱士第七百三十三章第二百一十五章 涼州風雲(五)第三百二十一章 公孫之敗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東歸附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第六百九十九章 穎川戰役第七百零四章 蕭縣陷落第七百十四章 章山水戰(二)第四百三十二章 麴義來歸第八百零九章 戰爭爆發(十)第三百二十四章 公孫之敗(四)第七百四十六章 孫策出兵第六百七十六章第二百五十章 劉協心事第七百十七章 半途之擊第六百三十四章 兗州攻防(三)第五百一十章 四將攻宛第六百六十一章 兗州決戰(十)第八百零四章 戰爭爆發(五)第五百七十章 關中攻略(二十)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敵軍第一百六十八章 三戰呂布二百二十五章 呂布窮途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橋(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兵分三路第六百九十一章第七百九十六章 夏侯之敗第二百一十四章 涼州風雲(四)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儒之逝第二十章 東萊故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涼州之戰(三)第三百二十六章 再立一軍第八十章 劉恪成親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陽大戰第二百二十章 涼州風雲(十)第三百零四章 袁術稱帝(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第二百九十一章 攻取會稽(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洛陽風雲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四百二十一章 求同存異(二)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戰(二)第五十三章 火燒水寨第八百二十四章第七百二十三章 士威彥婉拒揚州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圖謀荊州第三十二章 初拒徵辟第六百八十八章 漢壽之戰第一百五十章 議遷西京第一百七十六章 荊州劉表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第十五章 平定廬江(三)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五百五十一章 關中攻略(三)第一百四十三章 丁原之死第三百五十二章 甘寧出奔第二百八十八章 遊說郭嘉第六百五十八章 兗州決(七)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青州攻略(五)第一百二十章 涼州之戰(五)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校尉第六百十三章 兗州戰事(三)第二百八十七章 郭嘉出山第五百三十八章 準備出兵第三百一十一章 連下二城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六百二十二章 揚州異動(三)第一百零一章 盧植出事(25號第二更)第二百八十三章 前狼後虎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戰略第六百二十四章 關羽還擊第四百八十四章 冀州攻略(二十六)第二百三十九章 生死無二志第二百一十八章 涼州風雲(八)第一百六十三章 滎陽之戰(四)第三百一十九章 吳郡陸氏第一百一十九章 涼州大戰(四)第一百八十五章 青州攻略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戰(三)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東征(三)第七百零六章 沛縣易手第五百八十五章 涼州之戰(三)第四百零二章 袁紹兵至第四百三十七章 兵圍馬邑(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黑山張燕第七百二十九章 漢大臣奏議還都第七百六十三章第六百八十六章 荊州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