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 募民實邊

幽州,大漢之邊地,無歲不戰。是以幽州多產,亦無法自足自給,以養軍民。太平年歲時,朝廷從冀、青、兗等州轉運物資以供幽州所用。黃巾亂起後,天下大亂,各州自顧不暇,哪裡有閒心來管幽州。劉虞自來幽州,都覺得自己老得特別快。府庫空空如也,每個月要給幽州上下官吏發工資,還要勒緊褲腰帶養軍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可不是一句空話。邊軍素來驍悍,你敢拖餉試試?

公孫瓚和劉虞的矛盾就來源於此。劉虞爲了減少軍費開去,巴不得公孫瓚等軍將天天就待在軍營裡面吃飯睡覺就行了,最好什麼都別幹。公孫瓚從軍人的角度,一是爲了軍功,二是爲了減輕防禦壓力,不得不和胡人玩命。這樣一來,就和劉虞推動的以柔、和、撫爲主的對外政策起了衝突。這幾年,兩人是誰看誰都不順眼。沒有火拼起來,已經是雙方盡了最大的理智來剋制自己了。當然,暗底下的過招,誰也沒停止過。

閻柔,雖然不是劉虞出的手,但也算是意外之喜。把自己的反對派都不動聲色的弄下去,再把自己的朋黨、甚至是中立的人弄上去。春風化雨之下,還怕公孫瓚不聽話?

閻柔最近正在鬧頭疼。內附的胡人部落屢屢派人來哭訴,說日子過不下去了。校尉大人若不管我們,我們只好去當土匪了。

內附的部落在自己的安置地,安安心心的割草,餵馬,晚上就摟着自家婆娘造人。雖然平淡了點,但勝在沒有殺戮。日子過得還是很舒心的。可惜好景不長,幽州兵最近爲禍四方,掠奪百姓,自己部落雖然沒有被搶什麼東西,但商隊卻不過來了。商隊不過來,咱天天喂牲口,牛馬羊這麼多,怎麼賣出去?賣不出去,怎麼有錢買茶、鹽等生活物資?家裡的婆娘上次去城裡看中支釵子,豈不是又買不成?

閻柔知道,縱兵爲禍,而不能制,是因爲將士們不滿久戰而又賞賜不厚。這事別說劉虞管不了,公孫瓚知道後,也得當沒事一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胡人的問題迫在眉睫,要急需解決了。不然搞不好真得出大事。

正發愁,好事來了。遼東大開發,盧尚書,哦不,應該稱盧太守了,那裡緊缺人手。這不正瞌睡來了送枕頭嗎?

閻柔也不管遼東是幽州的怎麼被青州牧府給收編了的事了。劉幽州和公孫伯珪都不管,哪輪得到他說話。

於是閻柔立馬去信給蹋頓,說劉青州仁信播於海內,這次機會一定得抓住,說不定就是內附諸部的一條大好出路。蹋頓想想也對,於是遣使邀閻柔同至蘇僕延部,與會簡雍。

簡雍也想不到來說蘇僕延,竟然把蹋頓和護烏桓校尉閻柔給炸了出來。

聽聞了蹋頓來意,簡雍大喜。哦,單于你說,你們缺什麼?茶?鹽?鍋碗瓢盆?錦、綢?咱們有,大大的有啊。

什麼?要長期交易?更加沒問題啊!

蹋頓又躊躇:“使者不知,幽州近來險惡異常,兵匪橫行,商旅難行,不知這長期互市,能作數否?”

簡雍一拍胸脯,笑道:“兵匪橫行又如何,我青州商隊天下都去得,何懼幽州?我倒要看看,誰敢不開眼,敢動我青州的人馬!單于你儘管放寬心!”

蹋頓見了簡雍豪氣沖天的模樣,一顆心倒是落回了肚子裡。反正自己都提醒過了,真發生什麼事,應該不會怪我了罷。

閻柔在旁邊心中只直嘆,這纔是我漢家兒郎的風采。想想也是,在幽州,不管是劉虞和公孫瓚,都不會對青州來的商隊做什麼手腳。不然,就算以幽州兵甲之盛,只怕也是難抵青州方面的怒火吧。

蹋頓把互市的事談成了,心病去了一多半。也是,零零散散的和各地商隊交易,還不如找個大客戶。青州就是蹋頓心中的大客戶。物資種類齊全不說,還對自己部落出產的東西照單全收。這樣的土豪,不抱住大腿怎麼行。

於是蹋頓就問簡雍:“不知盧太守欲募多少人往遼東?”

簡雍笑道:“壯勇者多多益善。”來多少咱收多少啊。遼東那麼大塊地,就那麼幾座城,那麼些人,哪兒夠?

於是簡雍便與蹋頓細說,願往遼東的,別的不說,去了一人先分十畝地,免二年田租。這是私人的。然後太守府還會安排工作,根據工種的不同,每月發放工資。屯田的一個月多少,入伍的一個月多少……

這麼一說待遇,蹋頓自己都想去了。自己在家放牧還得看天吃飯呢,往遼東去那簡直就是旱澇保收啊。對此簡雍表示,遼東啥都沒有,就是地多。現在盧太守正組織將士們放火燒荒呢。一個人十畝地,小意思啦。

這麼豐厚的條件,蹋頓表示,沒有什麼不滿意的。他將會通知各部,第一時間組織應募者前往遼東報到。要是大部份人去了遼東就食,解決了生活問題,空出來的地盤,又能養活更多的族人和牛羊。更何況青州還解決了最關鍵的互市問題。至於族人們去了遼東,是替盧太守種田也好,還是替盧太守打仗也好,蹋頓一點兒也不關心。反正無論如何,他的族人們不會吃虧就好。

計議即成,雙方都解決了自家的問題,皆大歡喜,於是蹋頓一聲令下,宴席大開。賓主盡歡而散。最後臨行前,簡雍又向蹋頓、閻柔和蘇僕延送上了遼東方面的禮物。閻柔還好說,蹋頓和蘇僕延看着那來自南方的精美織綢,那是笑開了花。

興平二年春,簡雍會烏桓三部大人蹋頓、護烏桓校尉閻柔於徒河。簡雍的這次出使,徹底爲遼東的人口引進計劃拉開了序幕。在以後開發遼東,平定高句麗和夫餘的戰爭中,烏桓、鮮卑,和中原漢人站在一起,同生死,共進退,一起拋頭顱灑熱血,譜就了一出慷慨激昂的英雄戰歌。

先是,揚州刺史陳溫病死,袁術搶戰揚州,上表洛陽,求爲揚州牧。袁紹與袁術嫌隙已生,乃陰阻之。於是洛陽天子另遣宗室劉繇爲揚州刺史。袁術聞之,忿怒不已,益恨其兄袁紹。

劉繇,字正禮,其兄正是前兩年戰死的兗州刺史劉岱劉公山,當年被舉孝廉之後拜爲郎中,在朝觀政後,遷下邑縣長。再後來,戰亂四起,他索性棄職避禍去了。爲此屢拒朝廷的徵辟。這次也是洛陽朝廷無人可用,又剛好發現劉繇在淮浦一帶隱居。好吧,就是你了,誰讓你剛好在揚州地面上呢。

劉繇沒法,只好奉詔上路了。結果剛動身就發現,他要去的地方他去不了。揚州刺史治所在壽春,已被袁術所佔,硬着頭皮去,那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了。幸好揚州前刺史陳溫部將樊能、張英聞朝廷新任刺史至,於是率軍來迎。奉劉繇至曲阿。

一州刺史不能到自己的任所,反而被灰溜溜的趕過江(壽春在江北,曲阿在江南),這事當然沒完。劉繇於是在曲阿豎立大旗,開始招兵買馬,以拒袁術。

袁紹既然和弟弟袁術撕破了臉,便乾脆的挽起了袖子來照臉抽了。佔着朝廷這邊的優勢,他先表自己的好哥們會稽人周昕爲丹楊太守,沒過幾日又表周昕的兄弟周昂爲九江太守。這兩兄弟都是揚州本地土著,又有名聲又有錢,讓他們和弟弟袁術去鬥去吧。

袁術得信後氣得渾身發抖,這匹夫!隔這麼遠打又打不到,想問候他祖宗吧,這又是自己的親兄長。罵他等於罵自己。

也不怪袁術這麼生氣。周家有三兄弟,還有一個叫周喁的。當年他表自己的小夥伴孫堅爲豫州刺史的時候,袁紹就出來搗亂過,他在朝廷表周喁爲豫州刺史。幸好孫堅把周喁給打跑了。現在袁紹又來這麼一招,而且這哥三個,和袁術也熟悉。他們訂交很久了,結果現在卻全部投靠了袁本初。這纔是讓袁術心痛的地方。他到現在也不明白,他和他哥哥袁紹比起來,差哪兒了?明明他袁公路纔是嫡子,袁本初是庶子好不好?

在揚州,要打敗兩個地頭蛇,難度還是比較大的。袁術想了想,心裡還是有點虛,雖然他照樣瞧不起周家兄弟的武力值,但他還是發文給在豫州剿匪的孫堅,讓他趕快帶人來揚州平叛。

孫堅在豫州,得了一州之地以養軍。好不快活,哪裡還聽你袁術的。使者一來再來,孫堅卻是一推再推,只說軍糧不足,盜匪橫行,他難以出動大軍。一來二去的,袁術就明白過來了,好啊,孫文臺,當年若不是我使勁,你一個小小的縣丞,立了不過區區寸功罷了,豈能封侯拜將?如今翅膀硬了,便想當反骨仔了是也不是?哪那麼容易。

於是去信孫堅,說文臺你被豫州事務所羈,咱也不怪你,不過你不是有個兒子叫孫策的,聽你說過,似乎很能幹也有武勇啊。咱在揚州,身邊無人可用,讓你兒子前來聽命吧。

孫堅看了信,也沒法子。自己就是揚州人,家屬都在那呢。不聽的話,袁術有的是辦法折騰你。於是便書信一封,去了舒縣。

孫堅是吳郡富春人,家屬應該在富春,爲何寫信去了舒縣?原來當年孫堅從軍擊討黃巾,怕黃巾禍亂鄉縣,於是舉家搬到了揚州刺史治所壽春。壽春城堅,料黃巾賊也破不了城。確實如此,孫策在壽春過了好幾年安穩日子。他長得又帥,性格又好,十幾歲的時候就在壽春混開了。名聲大了,便引出另外一個美男子周瑜,周公子從老家舒縣,特意來拜會孫策。兩人同歲,又都是胸有大志的英才,兩人一見如故,推誠相待。結果周瑜便說動了孫策搬家到舒縣,兩家人一起住,孫家住的地方還是周瑜家讓出來的大宅子。兩人升堂拜母,互通有無,就此結爲總角之好。

孫策接到書信,看完之後,便去找周瑜了。

感謝書友131031220449786的打賞。工作很忙,也很累。每天保證一更,有多的,我也會發出來。感謝大家的支持了。

第二百二十章 涼州風雲(十)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第六百九十三章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駕崩第六百十四 兗州戰事(四)第七百八十五章 往攻新野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一百九十四章 袁本初圖謀冀州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五百八十二章 交州之戰(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六百三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二百九十章 攻取會稽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七百八十五章 往攻新野第七百二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八十六章 風雨前夜(三)第五百七十四章 關中攻略第五百二十章 曹操意圖第四十四章 入朝爲官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劉大戰(四)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七百九十三章 馬超兵敗第七十七章 試行改革(二)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戰平城(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邑城破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五百九十七章 火燒高柳(完)第三百六十二章 長安天子(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七百六十八章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六百六十六章 虎將許褚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八十六章 風雨前夜(三)第八十六章 風雨前夜(三)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七百七十八章 接見魯肅第三百一十六章 下邳之戰(四)第三十九章 蔡邕之難第二百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七百四十七章 曹洪中計第七百八十三章 兵分數路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七十四章 蠻王之位(四)談談匈奴與班超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七百七十九章 曹操之斷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七百四十四章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五章 曉夢迷蝶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五百章 治理幷州(二)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跨海東征(完)第七百六十九章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五百四十二章第四百二十一章 求同存異(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六百三十九章 西域見聞(三)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一百零三章 宛城攻略(二)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六百五十七章 兗州決戰(六)
第二百二十章 涼州風雲(十)第二百八十章 跨海東征(七)第八百零五章 戰爭爆發(六)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屯界橋第六百九十三章第四百七十五章 冀州攻略(十七)第三百章 監造水排(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風雨幷州(十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天子駕崩第六百十四 兗州戰事(四)第七百八十五章 往攻新野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一百九十四章 袁本初圖謀冀州第六百二十章 揚州異動第五百八十二章 交州之戰(二)第六百二十三章 揚州異動(四)第六百三十一章 戰爭序幕(二)第二百九十章 攻取會稽第十八章 涿縣初見(二)第六百四十六章 伏兵齊出第四十八章 益州叛亂第七章 拜師盧植第七百八十五章 往攻新野第七百二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一百八十三章 又見叛亂第八十六章 風雨前夜(三)第五百七十四章 關中攻略第五百二十章 曹操意圖第四十四章 入朝爲官第四百二十三章 交州士家第三百五十六章 荊州之戰(四)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劉大戰(四)第八十九章 黃巾亂起(三)第七百九十三章 馬超兵敗第七十七章 試行改革(二)第六百十九章 聯盟已成第一百七十二章 陽城之戰(二)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戰平城(三)第二百四十二章 兵發河內第六百三十五章 兗州攻防(四)第四百四十三章 馬邑城破第九十四章 大戰江陵(三)第五百九十七章 火燒高柳(完)第三百六十二章 長安天子(二)第一百七十七章 袁氏兄弟第七百六十八章第六十四章 十惡不赦第六百六十六章 虎將許褚第二百七十二章 徐州之亂(三)第八十六章 風雨前夜(三)第八十六章 風雨前夜(三)第三百九十章 袁劉大戰(二十)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亂(二)第六百零七章 益州風雲(二)第六百四十五章 攻打陳留第六百十七章 河西四郡第六百五十一章 決定退兵第七百七十八章 接見魯肅第三百一十六章 下邳之戰(四)第三十九章 蔡邕之難第二百章 公孫瓚跨界擊冀州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覲天子第七百四十七章 曹洪中計第七百八十三章 兵分數路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圍綿竹第一百七十一章 陽城之戰第七十四章 蠻王之位(四)談談匈奴與班超第二百九十二章 張濟之死第七百七十九章 曹操之斷第七十一章 蠻王之位第七百四十四章第四百九十七章 班師回朝第五章 曉夢迷蝶第七百五十三章 祝大家中秋快樂第二百二十一章 涼州風雲(完)第六百四十四章 馬超出動第五百章 治理幷州(二)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跨海東征(完)第七百六十九章第一百七十章 形勢有變第六百九十八章 出兵豫州第五百九十六章 火燒高柳(二)第八百十三章 攻敗垂成第九十五章 大戰江陵(四)第九十七章 長社之戰(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監造水排第五百四十二章第四百二十一章 求同存異(二)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六百三十九章 西域見聞(三)第五百零八章 江夏水戰(二)第七百六十八章第一百零三章 宛城攻略(二)第二百三十章 跨海東征(二)第四百零五章 平城交兵(二)第三百零六章 徐州局勢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圍馬邑第六百五十七章 兗州決戰(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