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疏於職貢

第一個來降曹操的是名士崔琰崔季珪。崔琰乃是鄭康成之徒,當鄭玄還在青州的時候,袁紹數番禮聘,都被鄭玄給推辭了,崔琰覺得師徒寄人籬下,要是過於忤逆袁紹,恐怕沒啥好結果,因此代師應徵,被袁紹署爲騎都尉。他本來就不是真心歸袁,此前聽說老師已入朝爲大司農,便有辭去之意,可惜袁紹堅決不肯放人,如今駐守魏縣,不在袁紹直接掌控之中,乾脆獻城以降。

其餘還有魏郡太守高蕃,袁紹吏辛毗、韓範、樑岐、李孚、劉詢,將馬延、張闓、何茂、程昂,等等,不下二三十人。

曹操乃使徐晃按巡各縣,整個兒平了魏郡,同時在鄴城歇兵十日後,親率大軍北上邯鄲。途中有消息傳來:臧霸已破濟南,擒獲王修,旋即與程昱合兵一處,渡過黃河,殺入平原郡內——袁譚既已北躥,青州各郡縣陸續開城投降,臧宣高如入無人之境。

是勳聞訊去見曹操,倍言王修王叔治嫺於政務、忠耿亮直,才堪大用——您趕緊寫信給臧霸,請他留下王修的性命。他還建議說,王修乃孔融故吏,若不降時,可將其押解許都,交給孔融去說服。

曹操應允了是勳所請,然後說:“宏輔本青州人,且待底定冀州,或須宏輔撫青。”是勳想了一想,回覆道:“昔袁譚在青州,不恤民生,刻剝百姓,而臧將軍既爲外人,又嫺於軍務而不習民政,故此前有王營、李條之叛也。巡撫青州,使百姓安居,刻不容緩,豈能更待定冀之後?若王子純肯降,即可使其撫青,若不降時,臣薦家伯父。請主公以王命徵之。”

是儀一心在家養老,實在有點兒可惜了的,終究他還並沒有七老八十啊,且還有十來年光熱可發。雖說是子羽也就泛泛之才,終究是青州的地頭蛇,人面廣,也容易取信於老百姓。若能請他出山,或許能在短時間內使青州的局勢大致安穩下來吧。

是勳一向是憎惡那些地方豪強、地頭蛇的,但一方面這年月的社會環境便是如此,地域觀念濃厚,各地老百姓都比較相信本鄉本土的官僚,相對敵視外來者——比方說青州百姓之對袁譚和臧霸;二來麼。是儀終究是自家名義上的伯父,同樣地頭蛇,不完全在是勳憎惡範圍內。終究是宏輔也是有屁股的,必須得找個地方坐下。

曹操一概應允,即寫信通知都中的荀彧,請朝廷下詔徵是儀暫署青州刺史。是勳說既已得青,何不乾脆趁機分州?即分東萊郡爲東萊、昌陽二郡。並東萊二縣和北海三縣爲不其郡,共三郡一國,析爲登州。

東漢後期,刺史權柄漸增,行政區劃從郡(國)、縣二級轉變爲州、郡、縣三級,此事有利有弊。利是削弱了郡守、國相的權力,增強了中央對各郡、縣的掌控力;弊則同樣是削弱了郡守、國相的權力,使地方豪強容易坐大。以歷史的發展趨勢來看。二級行政體系是不大可能復興的,問題在於州的規模過大,州刺史或者州牧理論上奪取了各郡、國的部分實權,實際上自己也無法有效地運用這些權力,銜接上問題多多,使得中央反倒無法有效控制地方。所以是勳給曹操出的主意,就是分州和分郡。把大州分爲小州,把大郡分爲小郡,既能分地方上的權柄,又相對容易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係。

曹操沉吟良久。又召了荀攸、陳羣、劉曄、賈詡等人前來商議——郭奉孝是徹底不管民政的,所以沒他什麼事兒——最終決定,就按是勳所言,分青州爲青、登二州,以是儀爲青州刺史、程昱爲登州刺史。順便又問,咱們要不要順便把冀州也給分了哪?

是勳說分了吧,分了的好。趁着戰爭更改行政區劃,所受到的阻力最小,真等徹底平定了冀州以後再想分,恐怕就沒那麼方便啦。於是即分河間、勃海、安平、清河四郡出冀,設爲瀛州。

既然如此劃分了,那麼幹脆,把軍事責任區也同樣分一下。曹操下令臧霸在徹底平定青州以後,即揮師北上,攻略瀛州,對戰袁譚;他自己親率主力攻擊袁紹,以奪取新的冀州——也即原冀州的西部地區。

大軍不日即抵邯鄲城下。此時,因爲高幹、郭援通過滏口陘來援冀州,徹底放空了幷州,曹仁、樂進已得上黨,派人通知曹操,略加休整,即來相援。同時夏侯惇擒斬祝奧,徹底平定太原郡,並督夏侯蘭、司馬懿、王柔、郭縕各部,通過井陘進入常山國,與公孫瓚、張燕會師。袁紹守邯鄲僅僅四日,因爲聽說敵軍已深入常山,直取郡治元氏,害怕遭到前後夾擊,只得被迫打開北門,突圍而出,一路狂奔,直接逃到幽州去了。

袁紹跟前邊兒跑,曹操就在後面追,十月底進入鉅鹿。曹仁、夏侯惇皆來相合,總兵力膨脹到了近二十萬——後勤壓力瞬間增大。於是曹操就跟羣臣商量,袁紹敗定了的,咱用不了那麼多兵,不如放一部分回鄉吧,仍保證七到十萬的兵力,亦可無憂也。

就這麼着,司馬懿、王柔等率軍返回幷州。至於張燕、公孫瓚,曹操老實不客氣奪下其兵,派人送這二位前往許都去覲見天子,等待封賞。他帶着是勳等人檢閱了一番公孫瓚、張燕的兵馬,邊瞧邊搖頭,最終留下四千老兵,剩下四、五萬老弱病殘,都分拆了放之魏、趙、常山三郡國,由韓浩負責,讓他們屯田。

一切安排妥當,荀彧、鄭玄新撥付的糧草也陸續運至前線,曹操就打算繼續挺進了,要一口氣滅掉袁紹——爭取明年春耕前就徹底解決北方的問題。可是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探馬來報:“袁家有使前來。”曹操一皺眉頭:“何人爲使?”探馬回稟道:“乃南陽許攸也。”

曹操聞言大笑道:“既以子遠爲使,莫非袁本初欲降乎?”要是來挑戰的,怎麼着也不必派如此重要的謀士,同時又是雙方的老熟人出面啊。

既然是熟人來了,曹操乃親自出帳相迎——關鍵是他還想說降許攸呢,所以態度上必須得熱情一點兒。許攸見了曹操,就待大禮參拜:“攸何如人也,乃得曹公親迎?”曹操趕緊伸手攙扶:“子遠。你我故交,不必如此。”是勳跟在旁邊兒,斜眼瞧着這一幕,注意到了,許攸態度是挺恭敬,但實際上膝蓋只是略一打彎兒,壓根兒沒想真跪。曹操一攙,他立刻就把腰腿給直起來了。

於是將許子遠讓進大帳,分賓主落座。曹操開門見山地問:“本初欲降乎?”許攸從懷中掏出一份木牘來,一邊遞給曹操,一邊回答道:“非也,我主雖有過於朝廷。卻無背反之意,何得雲降?攸此來,是代我主向曹公請罪,請曹公暫息尊足,我主自此安於北鄙,再不敢有失貢賦矣。”

一句話,袁紹認慫了。認慫雖然認慫。投降還是不肯的,因爲一旦投降,就必須自縛以待曹操軍門,進而由曹操派人押解着前往許都,那等於把腦袋主動湊到曹操刀口上去。袁紹跟曹操多年知交,他可知道,這哥們兒心黑着哪,手辣着哪。真要是降了他,用不了半年,袁家一門老小全都得死,一個都活不成!

所以他只是表示:我服了,你就別打了,你也已經把我的冀州、幷州、青州都給吞啦,何不給我剩下一個幽州養老?我從此再不敢挑戰你的權威——想當年你連我那懊糟兄弟袁術都能容下。如今爲何就容不下我呢?咱倆的交情可深啊。

曹操仔細觀瞧袁紹的來信,其實這是一份謝罪的表文,文中一口咬定,袁家並無背反朝廷之意。袁家最大的罪過就是“疏於職貢”,給朝廷的貢獻不足,乃致天兵之討。如今我知道錯了,願意把大將軍的職務奉還給朝廷——內中含義,其實是奉獻給曹操——退居車騎將軍、幽州牧,希望朝廷赦免我過往之罪。

曹操瞧完了上奏,順手遞給荀攸,請謀士們傳看,隨即望向許攸:“子遠遠來,操當設酒席款待,以敘別情也。”那意思,關於袁紹求和的事兒,我們還得商量,你先等着聽消息吧。

許攸知道這般大計,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定的,因而也不催促,拱手笑道:“幽州苦寒,正待求孟德之美饌佳餚。”於是擺下酒宴,賓主盡歡。

等送許攸出去休息,曹操匯聚謀士們商議。楊修先開口,說:“主公奉天子詔,恭行天討,平定三州,今袁紹已服矣,即可收兵以安養民生——冀州粗定,若不休息,無以逾冀而伐幽也。”那意思,袁紹反正是爬不起來啦,何必逼之過急呢?不如先穩定新佔領區,明後年再找個機會來打他吧。

劉曄反對議和退兵,他說:“袁紹逆天違命,乃致天討,今既服罪,翌日何有興兵之義?”必須一口氣殺向幽州,徹底把他給滅了,否則他既然認了罪,等大軍一收,再想討伐,就沒有藉口了呀。

賈詡言簡而意賅地迴應:“師久而糧秣不充。但欲征伐,何患無辭?”咱們如今後勤的壓力太大,再要勞師遠征,恐怕糧草難以供應。至於將來再討伐袁紹,只要有心,還怕找不到藉口嗎?

衆人各執一詞,四成說退兵吧,六成說得繼續打,只有是勳一直垂着頭不說話,好象在打瞌睡。曹操瞟了他一眼,開口問道:“宏輔何所思耶?”是勳趕緊拱手:“臣無狀,主公其宥。乃思少年時在樂浪,十歲時初試做詩,賦得《春草》一首……”

曹操心說我們這兒正研究天下大勢呢,你怎麼突然想起過往所作的詩來了?其中必有深意。當下捋須微笑道:“宏輔可誦唸之,諸卿共賞。”

是勳應諾,於是揹着雙手,就案前緩緩踱步,一字一頓地吟誦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шωш◆ttκǎ n◆C○

第23章 擒賊擒王第5章 壽春城下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9章 駐馬浿陽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9章 卿之無學第8章 願爲雲敞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4章 鳳雛之謀第14章 帳下壯士第1章 行獵上林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9章 血戰赤阪第27章 燙手山芋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2章 雷震行刺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章 安貧守賤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1章 異獸逞兇第8章 謀爭爲上第1章 下車立威第26章 往徵不難第4章 益德爭功第14章 人治社會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0章 新式算法第18章 二將爭功第21章 吾等何往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5章 烽煙四起第3章 天命天姓第29章 城下大戰第3章 鴻鵠之志第2章 窮山逐鹿第17章 正是此賊第7章 比干直諫第34章 以兵做賊第9章 漢家法寶第25章 又聞噩耗第23章 涼州之戰第3章 軍中校事第15章 就食玄菟第20章 作死節奏第3章 禍不旋踵第7章 置之美稷第4章 無米之炊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3章 人之大欲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3章 曹魏五京第16章 矢在弦上第16章 舉賢任能第11章 空手奪刃第29章 舌燦蓮花第29章 人亡政息第24章 風傳虛證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章 兄弟鬩牆第30章 師恩如海第8章 一死人耳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6章 良宵聞變第27章 昔孔子歿第6章 並無雅骨第2章 工商興利第14章 明算之弊第9章 平州智士第7章 逆天出師第19章 朕懼是卿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章 啖肉豪客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0章 厚買人心第4章 海東來去第1章 洛陽僧人第23章 擒賊擒王第13章 初爲人父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0章 不可得乎第18章 行獵遇賊第2章 九江處士第12章 城外相見第7章 比干直諫第14章 倭使入覲第32章 秦失其鹿第6章 寧我負人第12章 天命在魏第20章 不可得乎
第23章 擒賊擒王第5章 壽春城下第21章 史上有名第29章 駐馬浿陽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9章 卿之無學第8章 願爲雲敞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4章 鳳雛之謀第14章 帳下壯士第1章 行獵上林第19章 白玉美人第19章 血戰赤阪第27章 燙手山芋第24章 高陵之變第25章 戲中有戲第22章 雷震行刺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2章 鄉野土產第2章 安貧守賤第15章 人生易過第22章 八字真言第21章 異獸逞兇第8章 謀爭爲上第1章 下車立威第26章 往徵不難第4章 益德爭功第14章 人治社會第19章 鮮卑大人第10章 新式算法第18章 二將爭功第21章 吾等何往第10章 窮途之謀第15章 烽煙四起第3章 天命天姓第29章 城下大戰第3章 鴻鵠之志第2章 窮山逐鹿第17章 正是此賊第7章 比干直諫第34章 以兵做賊第9章 漢家法寶第25章 又聞噩耗第23章 涼州之戰第3章 軍中校事第15章 就食玄菟第20章 作死節奏第3章 禍不旋踵第7章 置之美稷第4章 無米之炊第12章 僞書離間第15章 請爲紀信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8章 須三萬金第26章 罵死荀彧第12章 呂布來矣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3章 人之大欲第21章 采采榮木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3章 曹魏五京第16章 矢在弦上第16章 舉賢任能第11章 空手奪刃第29章 舌燦蓮花第29章 人亡政息第24章 風傳虛證第30章 用武之地第2章 兄弟鬩牆第30章 師恩如海第8章 一死人耳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6章 良宵聞變第27章 昔孔子歿第6章 並無雅骨第2章 工商興利第14章 明算之弊第9章 平州智士第7章 逆天出師第19章 朕懼是卿第12章 防微杜漸第16章 廊下故人第1章 啖肉豪客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0章 厚買人心第4章 海東來去第1章 洛陽僧人第23章 擒賊擒王第13章 初爲人父第29章 何者爲君第20章 不可得乎第18章 行獵遇賊第2章 九江處士第12章 城外相見第7章 比干直諫第14章 倭使入覲第32章 秦失其鹿第6章 寧我負人第12章 天命在魏第20章 不可得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