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初步較量

辛毗哭陵,百僚皆驚,紛紛跑來詢問緣由。辛佐治卻抹一把眼淚,先求見是勳,把曹髦突然間下詔使秘書、門下參掌相事,並且罷免了自己御史中丞職務的消息,合盤托出——至於其後還發生了什麼事情,辛佐治並不清楚,但大面上也可以猜得着。

他見是勳,並不僅僅爲了報信,同時也提醒是勳,慎勿輕舉妄動。辛毗說了:“此必崔季珪爲主上謀也。然季珪止書生耳……”

崔琰和曹髦都太過心急了,如此行事必然招致朝中羣臣的普遍惡感。其實目前政局還算穩定,外朝勢力雖然龐大,是勳威望雖然很高,但還不至於徹底擰成一個同進共退的整體,有大把的破綻可以抓。他崔季珪只要利用內廷的話語權時不時地旁敲側擊,打擊和分化外朝勢力,待到曹髦親政以後,天子權威日熾,或可不耍陰謀詭計即取得政治鬥爭的勝利也。

就好比兩軍相爭,一軍勢強,但缺乏威望足夠的統帥,卻採取聯席會議制,而且還三天兩頭地易將;另一軍勢弱,但很快便會有一名雖未必有能,卻衆望所歸,可令行禁止的統帥坐鎮。倘若倉促對壘,則勢強之軍必然獲勝,但若長期對峙,強弱之勢卻可能逐漸扭轉。

終究在這個時代,皇帝擁有天然的權威,而是勳也未必能夠終身踞於中書令的高位之上。是勳不是霍光,不是王莽,外朝的特性就註定了他除非真正軍政大權一把抓。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臣。否則爲相五年、十年也就到頭啦。不可能不給別人挪位子。而若是內廷掌權,則以後漢例,外戚可以長期作爲皇帝的代言人以大將軍而錄尚書事,除非再出一個外戚集團與之相爭(或者皇帝執意收權),理論上是無可撼動的。外朝的官僚集團則不同,倘若缺乏了流動性,要麼死水一潭,更大可能性是分崩離析。

每個人都是有私心的。就好比後來袁光頭欲圖稱帝,結果遭到北洋上下一致反對。爲什麼呢?即便大總統是終身制的,終究不能傳子,等老袁一死,什麼段、馮、張、曹等等便都有機會,可若改成帝制,哪還有他們什麼念想啊?所以即便是勳名望再高,他也休想當一輩子的首相,永遠不挪窩——再說了,是勳尚在壯年。那誰能夠等得起?

所以時間絕對對皇權有利,曹髦想收權入內廷。只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勝算還是相當大的。如今他們急火攻心,倉促政變,反倒會把原本散碎的外朝人心都凝聚在一起,合力與內廷相抗衡。

所以辛毗提醒是勳,這當口您可不能出昏招,慎勿輕舉妄動。如今崔琰那批傢伙還動不了您,可要是有什麼把柄被他們給揪住了,您一旦去位,外朝就再無合適的領袖啦——“朝廷制度必因此而廢,後漢之亂,行將見於今日矣——吾故來哭先帝也。”

但同時辛毗還提醒是勳,崔琰不足論,陳羣卻是個人物,他一旦還朝,會不會因爲感念天恩而徹底被崔琰他們拉攏過去,很不好說——“若陳長文身在外朝,而心向內廷,其勢危殆。”是令公你要好生防範。

是勳感念辛毗之言,表示自己會謹慎從事,絕不會在這個緊要關頭自亂陣腳的。隨即便約見太宰曹德、尚書令鍾繇和御史大夫桓階,透露了辛毗帶來的消息。曹德怒道:“先帝之制,嗣君未親政而敢擅易之耶?吾當上奏切諫!”鍾繇苦笑道:“詔既自中書下,已成定局,恐難變易。”桓階沉吟半晌,突然開口:“幸得令公執掌中書。”

是勳聞言一愣,但是隨即也想明白了。曹操臨終之際重分相位,並授五輔政大臣,其中實際掌控外朝的是華歆、王朗,無論能力還是威望都相當有限——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在削弱外朝的實力。曹操應該是恐怕依據新的政治架構,外朝勢大,一旦換上個非強力的君主,怕會被徹底架空,故而以此來作爲制約和平衡。大概曹操也希望當曹髦親政以後,可以嘗試從外朝收回一部分權柄來——當然啦,曹髦下手如此之快,又如此不計後果,曹操必然是料想不到的。

但是陰差陽錯,曹髦受崔琰挑唆所使的一個昏招,竟把是勳推上了首相之位,外朝之勢不退反進。這或許是曹髦着急動手的一個重要原因吧,但同時也給外朝增強了反擊的力量——倘若換了仍然是華歆或者王朗坐自己這個位子,估計連反擊的心思都不會有,遑論舉措了。

所以桓伯緒要說:“幸得令公執掌中書。”

是勳想明白了這一點,不禁苦笑擺手:“吾亦無力迴天矣……今當如何辦?”其實他心裡早就謀劃了好幾條反擊的手段,就不知道會得到多少人支持。終究是勳目前只能算是功臣羣、國戚羣外加官僚羣的重要人物而已,任何一個集團都不能算板上定釘的領袖,自家橫跨三大集團,固然勢不可拔,但要想成爲三大集團的共主,可以使羣臣跟自己共同進退,恐怕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要是自己拼命往前衝,哪怕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跟後面扯後腿,那反擊就沒有十足的勝算啊。

鍾元常長嘆一聲道:“既受君命,何敢違逆?”曹去疾瞠目道:“此亂政也……”可他終究是個小透明,話纔出口就被鍾繇給堵回去了:“變更制度,其果未顯,何得爲亂?”先不說曹髦不可能真正地政歸內廷,他大概只是想做個平衡而已,就算他真的徹底剝奪了外朝之權,目前也沒有什麼不良後果表現出來啊,你怎麼敢一口咬定是“亂政”?

“若小人借勢胡爲,吾等始可撥亂反正。”現在就看崔琰、劉放他們下一步想做些什麼啦,若只是爲了增強人主的權柄,那咱們真沒什麼好反對的,若敢打着皇帝的旗號擅權亂政,咱們才能加以反擊。

桓階點頭道:“國家初定,朝中不宜動盪,鍾公所言是也。”

是勳暗中嘆息,嘴上卻說:“君等所言,深敷我意。吾當善輔天子,勿使妄用神器……”注目曹德:“此事尚請太宰稟明太皇太后。”

本來後宮不預政事,但小皇帝尚未親政,卞氏終究是他親奶奶,開國皇后,事情總須讓她知道——再說了,辛佐治搞出那麼大動靜來,卞氏也不可能閉塞視聽,完全不管緣由吧。

桓階瞟了是勳一眼,緩緩地說道:“君其用急,吾當用緩……然當吾等歸京之時,恐又有一事爲難……”

什麼事情爲難呢?果然不出桓伯緒所料,他們才一返回洛陽,中書左僕射劉先和尚書左僕射衛覬就主動遞上了辭呈。劉先與是勳共事中書,再加上外甥周不疑乃是勳的門徒,甚至親自登門來向是勳致歉:“天子妄爲,吾不能匡正之,惶愧無地……”我怎麼還有臉面繼續據此相位呢?

是勳等人怕的就是這點。因爲天子對於宰執人選是有直接任免權的,雖然曹髦尚未親政,在沒有合適的理由的前提下,也不大可能罷黜宰相,但一旦有人辭位,再想換誰接任,那就方便他插手啦。於是竭力挽留劉先、衛覬,但二人去意甚堅,連遞三回表章,曹髦樂得順水推舟,自然應允。

隨即曹髦就提名以楊修爲中書左僕射、劉廙爲尚書左僕射。

劉廙字恭嗣,乃西漢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南陽人,曾仕劉表,後投曹操。當年魏諷謀反,劉恭嗣時爲魏國黃門侍郎,其弟劉偉受牽連被殺,若按漢律,劉廙也當連坐。但是曹操說了:“叔向不坐弟虎,古之制也。”下令赦免。

劉廙倒不能算是崔琰等人一黨,他是著名的儒學之士,又通天文曆法,但受宋忠、綦母闓等人影響較深,其觀點每與鄭門——尤其是流行的郗、是之學——相左,大概因此而曹髦、崔琰覺得此人方便拉攏吧。

詔下中書,是勳老實不客氣就給駁了——你當我是劉先嗎?皇帝說啥就是啥,連辛毗的氣節都比不上?

當然啦,天子有任命宰執的權力,中書封駁,也必須拿出足夠的理由來。是勳提出的理由是:劉廙爲官資歷不夠,不可超拔;而至於楊修——“先帝嘗使修掌機要,然終以‘前後泄露言教’下獄,若非羣臣愛其才而奏請之,幾不免死;後先帝雖用楊修,亦不使再預朝政也,則此人不堪爲相可知矣。”

曹操當初貶謫楊修,主要的原因是楊修黨同曹植,牽扯進了奪嗣之爭,並且利用手中的權柄,多次泄露國家機密——這可是重罪啊,這類人怎麼可能使掌國政呢?難道陛下您認爲先帝當初是冤枉了他嗎?

崔琰爲曹髦行文找理由,雙方交鋒非止一日,最終只好各自退了一步。劉廙被任命爲中書右僕射,鄭渾晉位左僕射;原尚書右僕射鮑勳晉位左僕射,門下監劉放轉右僕射。至於楊修,曹髦命其接替劉放爲門下監——我直接任命內廷門下省的主官,這個不用你中書批准吧。

於是兜兜轉轉,楊德祖仍然得以門下監的身份,五日一入中書議事,晉升爲副相執政。

接着,臘月已終,元旦來到,歷史邁進了黃初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中原大疫……(未完待續。)

第30章 少年怪誕第33章 謀取涼州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1章 財政危機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7章 州郡罷兵第25章 異度所遣第5章 遠之則怨第12章 乃可擄去第27章 東吳驍將第6章 督郵行縣第12章 白地將軍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4章 壯士斷腕第6章 華夷之辨第2章 西進東歸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3章 違天不祥第4章 不肖之子第5章 漢語拼音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0章 窮途之謀第30章 攻心爲上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8章 公臺不懌第19章 戰爭迷霧第33章 先登者誰第4章 詩歌免談第8章 一死人耳第14章 倭使入覲第30章 攻心爲上第9章 舜舞干鏚第25章 名王爲質第8章 選士之策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6章 混世魔王第14章 帳下壯士第36章 封侯之賞第1章 官渡鏖兵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9章 舌燦蓮花第8章 願爲雲敞第34章 猛虎出柙第12章 人心不足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5章 畫蛇添足第5章 渭水鯉膾第22章 吾亦慮及第11章 熟悉劇情第33章 乃可不歸第8章 謀策定亂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8章 不徵而徵第26章 良辰可待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4章 客已滿矣第6章 欲言南事第14章 蘭臺藏書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8章 爲國犧牲第29章 難爲田橫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9章 朕懼是卿第21章 異獸逞兇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5章 謠言之力第36章 遣使赴倭第3章 禍不旋踵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章 吏之不足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7章 養寇自重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8章 陣前殺將第17章 含飴弄孫第5章 大國小鮮第14章 帳下壯士第14章 人治社會第15章 就食玄菟第22章 養虎貽患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8章 二將爭功第5章 觀卿者心第12章 讒慝小人第3章 假途滅虢第19章 白玉美人
第30章 少年怪誕第33章 謀取涼州第10章 海隅神威第13章 舍卿其誰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1章 財政危機第20章 勾心鬥角第16章 良宵聞變第17章 州郡罷兵第25章 異度所遣第5章 遠之則怨第12章 乃可擄去第27章 東吳驍將第6章 督郵行縣第12章 白地將軍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9章 訓詁之師第24章 壯士斷腕第6章 華夷之辨第2章 西進東歸第22章 爪牙股肱第13章 違天不祥第4章 不肖之子第5章 漢語拼音第27章 昔孔子歿第10章 窮途之謀第30章 攻心爲上第26章 五雷辟邪第16章 管他何人第18章 公臺不懌第19章 戰爭迷霧第33章 先登者誰第4章 詩歌免談第8章 一死人耳第14章 倭使入覲第30章 攻心爲上第9章 舜舞干鏚第25章 名王爲質第8章 選士之策第34章 陣前車懸第24章 軍功酬爵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6章 混世魔王第14章 帳下壯士第36章 封侯之賞第1章 官渡鏖兵第31章 逃出生天第29章 舌燦蓮花第8章 願爲雲敞第34章 猛虎出柙第12章 人心不足第21章 一字長蛇第25章 畫蛇添足第5章 渭水鯉膾第22章 吾亦慮及第11章 熟悉劇情第33章 乃可不歸第8章 謀策定亂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8章 不徵而徵第26章 良辰可待第30章 南風驟起第14章 客已滿矣第6章 欲言南事第14章 蘭臺藏書第14章 敝帚自珍第20章 圖窮匕見第18章 爲國犧牲第29章 難爲田橫第35章 江船上陸第19章 朕懼是卿第21章 異獸逞兇第22章 天下太平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5章 謠言之力第36章 遣使赴倭第3章 禍不旋踵第26章 釣橋無益第2章 吏之不足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3章 大人將歸第17章 養寇自重第21章 家國國家第28章 陣前殺將第17章 含飴弄孫第5章 大國小鮮第14章 帳下壯士第14章 人治社會第15章 就食玄菟第22章 養虎貽患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7章 盡屠公孫第26章 老成謀國第28章 內外兼修第32章 出入此門第18章 二將爭功第5章 觀卿者心第12章 讒慝小人第3章 假途滅虢第19章 白玉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