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故人重逢

在原本的歷史上,徐晃先得偃城,再逼敵圍,督殷署、朱蓋等十二營佯擊圍頭,而密攻四冢。關羽見四冢屯將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被徐晃擊退。隨即徐晃就猛追關羽,俱入城圍,關羽因此大敗,遂解襄陽、樊城之圍。

在歷史上徐公明這場仗打得是非常經典的,首先聲東擊西,其後攻屯破援,最關鍵是在逼退敵軍以後,毫不停歇地銜尾疾追,使殘敵無法重新整束起來,導致一潰百里。不僅如此,原本關羽圍襄、樊鹿角十重,爲其入圍,道上鹿角必撤,徐晃趁機緊緊咬着對方,一直衝殺至圍城之下。所以後來曹操稱讚他:“賊圍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陷賊圍,多斬首虜。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者也。且樊、襄陽之在圍,過於莒、即墨,將軍之功,逾孫武、穰苴!”

不過在這條時間線上,關羽沒攻打過襄、樊,當然更沒有水淹于禁七軍事,於文則倒是避免了出乖露醜,徐公明卻再沒打過這般漂亮仗。但是將領個人的素質和經驗終究擺在這裡,今天攻打城固,他就把馬超象關羽一般給趕下了沔水。

待得是勳與徐晃相見,也甚爲感佩,拉着徐晃的手,直接就照抄了歷史上曹操的原文:“賊塹鹿角十重,將軍致戰全勝,遂破賊屯,多斬首虜。吾用……吾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徑入敵圍如將軍者也!”

嗯,就不知道自己將來的名氣有沒有原本歷史上的曹操響亮了,這“長驅直入”成語的來源,會不會算到自己頭上……

城固既破,曹真、牛金等亦大步向前,趕來與是勳回師,兵力既雄,遂將南鄭、褒中等處團團圍困起來。隨即是勳再遣呂蒙西進,攻取黃沙壘。陽平關因此人心散亂,最終爲張郃、蘇則等所破,陳式自刎而死。

本打算等張郃與涼州軍趕到,就開始猛攻褒中和南鄭的。只要拿下了這兩座城池,那漢中基本上就全在掌握之中啦,即便劉封或者劉禪爭位分出結果,率軍來援,也很難把漢中再給拿回去了。

然而正當此時。南鄭南門打開,突出來一哨人馬,當先一將銀甲長槊,跨着高頭駿馬,連踏數營,還刺傷了魏將徐商,竟然被他順利突圍南去。當日是勳聞報,便即騎馬來看,遠遠地也瞧不分明。等到敵將去遠,有人將俘虜的幾名蜀兵押來。是勳就問:“適才領汝等突圍者,誰人也?”對方答道:“常山趙將軍。”

原來趙雲被馬超囚禁在南鄭城中,與外界難通消息,但是等到馬超南逃,魏軍包圍了褒中、南鄭,消息傳入城內,守軍個個面無人色,都萌死志。有人就提議啦:“今趙將軍尚在城中,既馬將軍去,乃可共舉趙將軍爲軍主也。”漢中軍輪番鼓譟。馬超留下來監護他們的武都軍將也沒了主意,只好把趙雲寬放出來。

趙雲這才大致瞭解了前後戰局,不禁慨嘆道:“此非馬孟起之過也。”兵力對比太過懸殊,能象馬超打成這樣。已經算很不錯啦。可是你要是一開始就不囚禁我,也不懷疑漢中軍將,真能把武都、漢中二軍擰成一股繩,說不定形勢會比現在強多了呢——“人但有私,安可望勝?”

眼瞧着漢中已不可守,爲今之計。也只有步馬超的後塵,先逃到南面去再說——陽平關下的魏軍應該還沒有到,若等他們到來,恐怕就想突圍都很困難啦。與其困守死城,不如爲漢家多保留下來一些百戰之卒。

於是趙雲便即召聚南鄭之兵,覷一個空檔,親自率領着他們突出重圍。是勳聞訊,不禁撫掌:“常山趙雲果一世良將也。”關張雖亡,蜀中尚有趙雲,還有甘寧,馬超也還活蹦亂跳的,這仗未見得就能好打了呀。

下令挺進南鄭——褒中已成孤城,旋即亦降。

進入南鄭城中,自有沮授等去安撫平民、清點府庫,是勳召集曹真、牛金等將,計點功勞,待向洛陽報捷。馬謖因前戰敗之過,暫褫祿位,素服來見。是勳仔細詢問了南鄉之戰的經過,便指着馬謖對衆人說道:“吾離都時,馬季常(馬良)曾語:‘吾弟常思沙場建功,必預此戰,然雖熟讀戰策,卻言過其實,難堪大用。’請我多看顧之。”

馬謖滿面羞愧,垂着頭不敢說話。

其實是勳還是挺看重這位馬幼常的,並且覺得在原本歷史上,他的被殺就多少有點兒冤枉。街亭之戰雖然史料記載非常簡略,難窺全豹,但張郃所部有五萬大軍,馬謖所領只蜀漢前軍而已——諸葛亮最多不過十萬人出蜀,是不可能給馬謖一半兒的——則馬謖在街亭以寡敵衆,所面對又是宿將張郃,其實打敗仗也未見得可恥。從來勝敗兵家常事,要是吃回敗仗就殺一大將,那麼從諸葛亮往下,蜀漢一個領兵的都活不了。

故此後人揣測,馬謖之死,可能真正的原因有三:一,導致一次北伐全線崩盤,不戮之無以謝衆,那就只好拿他的腦袋來安定人心了;二,馬謖在街亭“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爲郃所破”,關鍵不在吃敗仗,而在於不聽指揮,這是諸葛亮所不能忍的;三,馬謖戰敗後或有亡匿逃罪事,所以罪加一等。

但是不管怎麼說,最關鍵的問題還在於諸葛亮用人失當,馬謖此前從來也沒有親自領兵打贏過大仗的記錄,驟然使其直面張郃,打輸了很正常,能打贏纔是奇蹟。演義上還說諸葛亮見到王平送來馬謖在街亭的立營圖,不禁大驚,便欲以楊儀去替換馬謖,那就更扯了。要知道楊威公和馬幼常幾乎是同一類人,天賦才能和性格特徵非常相似:一,驕傲;二,沒有實際打仗的經驗;三,不怎麼聽話……

總之,曹真固然憤恨馬謖幾壞大局,但終究這仗因爲徐晃的奮戰而打贏了,所以也沒想拿馬幼常來泄憤,並無殺他之意——是勳當然更不會有了。略一沉吟。便道:“幼常帷幄之才,不當將兵也,可暫入我幕中,以期將功折罪。”作爲參謀。馬謖、楊儀輩還都是很合格的嘛,再說也可趁機拉攏宜城馬氏之心。

嗯,正好有一件事,要嘗試着讓馬謖去執行……

翌日,張郃等亦趕至南鄭。拜見是勳,並且還押了一個人上來。是勳一見,恍惚識得:“此非簡憲和乎?”

劉備到荊州併入川之後所收的部屬,是勳大多沒有見到過,也非常遺憾,未能得睹“鳳雛”與法孝直之面也。劉備的元從黨,是勳則大多都熟,其中除趙雲和這位簡雍外,亦大多故去。簡憲和是被吳懿故意調出成都,使往武都監馬超軍的。政變之後,他就被馬超給囚禁了起來,並且沒有趙雲這般好命,下辨城破,直接就落到了魏軍手中。

就見簡雍面色慘白,形容憔悴,是勳見了也不禁唏噓,乃問:“憲和尚識得我否?”簡雍苦笑道:“是君名滿天下,爲魏家重臣,雍如何不識?憶昔在徐州初會君時。尚弱冠少年也,今須亦如許長……吾發則早斑矣。”

是勳勸道:“憲和亦當世才駿,受劉備恩遇,君臣相結。合當爲之效死。然備既歿,憲和盍降歟?”簡雍搖頭:“吾漢臣也,焉降魏狗?”

旁邊兒孫汶聽簡雍說“魏狗”,直接就把眉毛給豎起來了,拔劍便欲殺之,被是勳厲聲斥退。是勳笑一笑說:“卿劉備之臣也。安得而論漢臣?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年代久遠,宗牒不錄,即欲紹漢統,安可得乎?若果忠於漢室,昔則不當黨附公孫,謀害劉伯安;既至荊州,當從劉景升命;後得入蜀,便當擁劉季玉爲主……”

要說劉備這一支是不是真爲中山靖王之後,其實非常值得商榷,因爲從很早以前就丟了爵祿,被貶爲庶民,所以皇家宗譜裡幾無所載。在原本歷史上,要等與曹操同滅呂布以後,曹操援其入朝,獻帝才現查宗譜,勉強承認了他——也說不定只想爲老劉家再找一個靠山,所以假也做真罷了。

比之相比,劉虞、劉表、劉焉這三支,就要根紅苗正得多。劉虞劉伯安是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之後,真真正正跟東漢皇室是一家,他被公孫瓚所殺,劉備你要真的忠誠於漢室,當初就不該投靠公孫瓚。劉表和劉焉都是漢景帝劉啓之子魯恭王劉餘之後,雖然隔得跟劉備自稱的一般遠,人好歹譜系分明,東漢朝廷歷來都承認啊。結果劉備你投了荊州,不肯實心誠意幫忙劉表,卻又入蜀,入蜀後奪取了劉璋的基業……你怎麼不把劉璋推出來當漢天子呢?

“……漢其絕矣,魏得禪讓,得國之正,超邁蜀中。憲和非腐儒也,豈有不明?”

簡雍一撇嘴:“是君之舌,吾昔日即曾見識,自知無可辯也。”我知道自己說不過你——“然良臣擇主而仕,忠臣從一而終,雍雖頑劣,亦不願二三其德。”

是勳說你可想清楚了啊,你要是願意投降,我必可保你性命,要是不肯降呢,就只能把你押解去洛陽,交由天子發落了,很可能死路一條。簡雍一挑眉毛:“吾主既崩,雍當從死,故苟活者,使中原知大漢亦有烈士也!”

是勳百般勸說,簡雍只是不聽,無奈之下,只得命人將其押將下去。沮授湊近是勳,低聲問道:“以太尉之口,昔日能使我不從袁本初死,何今日不能使簡憲和不從劉玄德死耶?”是勳輕嘆一聲:“簡雍縱橫之士,安得與子輔相比。”那意思,我當初絞盡腦汁也要把你保下來,是因爲你才能卓絕,死了可惜啊;至於簡雍,他就比你差得太遠啦,勸不服就勸不服吧……

其實他心裡說,想當初曹操霸業未成,我勸他多保留下一些人才,他當然聽得進去,如今就另說了。而且戰事未畢,我也不可能在簡雍身上浪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即將簡雍等所俘武都、漢中二郡的蜀漢官吏,也包括龐德的首級,盡皆押送洛陽,交給曹操處置——只有降將劉寧、杜路暫留軍中,以爲嚮導。正巧族弟是峻押運糧草到來,是勳就說了,我便宜你這場功勞,你幫忙押送囚徒吧,是峻大喜而去。

是峻本爲鄭縣令,三年任滿,回京待選,因其考績,本來有機會外放一郡太守的。可是他纔到洛陽,就聽說是勳被任命爲大都督,率軍伐蜀,當即去找是復商量,說你幫忙走走路子,讓我也在令尊幕府裡摻一腳吧,若能立下戰功,將來的晉升之途必然更加坦蕩。是復自無不允,於是通過公主老婆和師兄諸葛亮等人的關說,讓是峻領下了押糧的重任。(未完待續。)

PS:??這一場大病終於算是好了。爲資慶祝,請大家再給我多投點月票吧。嗯,今晚11點前月票若有20,我就加一更,你們信不信?

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2章 客座教授第4章 吾當染指第10章 天降單于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章 水力磨坊第6章 反攻序曲第20章 入漢摘桃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7章 恐其有詐第16章 豈忍招贅第21章 火中取栗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0章 西行取經第8章 政治革命第35章 謠言之力第4章 使徐三事第11章 天生猛將第4章 例不可開第30章 用武之地第37章 千年展布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5章 重修長城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6章 心喪三年第4章 詩歌免談第10章 梟雄之死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1章 請教後進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8章 皆不必問第25章 誰堪伯仲第20章 不可得乎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8章 天命何在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章 官渡鏖兵第38章 矜功失節第9章 隔壁老王第7章 雷澤詩會第4章 孤屯義士第2章 被翻紅浪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0章 大科學院第19章 天子之威第31章 漢之忠臣第18章 行獵遇賊第3章 破此五賊第33章 先登者誰第31章 江陵城下第1章 輔政安民第3章 世家短視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2章 呂布來矣第7章 吾無此癖第25章 陸梁冀州第9章 家事難斷第10章 身陷囹圄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3章 屠盡匈奴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章 假途滅虢第10章 變廢爲寶第31章 曾母投杼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4章 人治社會第8章 奇峰突起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章 天無形質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3章 百口莫辯第25章 五火鬼兵第10章 變廢爲寶第8章 佛國之願第19章 鮮卑大人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6章 同滅吳寇第7章 比干直諫第9章 周平王事第30章 奉駕幸許第30章 少年怪誕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章 分州荊襄第5章 小人挑唆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1章 齊大非偶第5章 小人挑唆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5章 初攻鄴城第10章 擇易避難第7章 逆天出師第30章 合圍長安
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1章 捕風捉影第22章 客座教授第4章 吾當染指第10章 天降單于第10章 梟雄之死第2章 水力磨坊第6章 反攻序曲第20章 入漢摘桃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7章 恐其有詐第16章 豈忍招贅第21章 火中取栗第34章 丞相司直第10章 西行取經第8章 政治革命第35章 謠言之力第4章 使徐三事第11章 天生猛將第4章 例不可開第30章 用武之地第37章 千年展布第13章 族滅匈奴第15章 重修長城第10章 爲小兒欺第13章 大人將歸第26章 心喪三年第4章 詩歌免談第10章 梟雄之死第36章 何言德行第31章 請教後進第29章 裸身而來第23章 霸王鎩羽第18章 皆不必問第25章 誰堪伯仲第20章 不可得乎第32章 暗流涌動第14章 非當世人第28章 天命何在第19章 屈身蠻夷第13章 堅壁清野第1章 官渡鏖兵第38章 矜功失節第9章 隔壁老王第7章 雷澤詩會第4章 孤屯義士第2章 被翻紅浪第17章 莒縣奇案第20章 大科學院第19章 天子之威第31章 漢之忠臣第18章 行獵遇賊第3章 破此五賊第33章 先登者誰第31章 江陵城下第1章 輔政安民第3章 世家短視第25章 初步較量第12章 呂布來矣第7章 吾無此癖第25章 陸梁冀州第9章 家事難斷第10章 身陷囹圄第26章 熹平石經第23章 屠盡匈奴第22章 故人重逢第3章 假途滅虢第10章 變廢爲寶第31章 曾母投杼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4章 人治社會第8章 奇峰突起第13章 兵出子午第1章 天無形質第12章 悲摧人生第23章 百口莫辯第25章 五火鬼兵第10章 變廢爲寶第8章 佛國之願第19章 鮮卑大人第33章 長矛如林第18章 扣舷獨嘯第17章 亡羊補牢第26章 同滅吳寇第7章 比干直諫第9章 周平王事第30章 奉駕幸許第30章 少年怪誕第31章 曾母投杼第1章 分州荊襄第5章 小人挑唆第27章 恐其有詐第24章 孱陵驚魂第21章 齊大非偶第5章 小人挑唆第27章 直面刺奸第15章 初攻鄴城第10章 擇易避難第7章 逆天出師第30章 合圍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