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請教後進

郤嘉字殷邦,乃河東郡解縣人士,出身寒微,當年是勳擔任河東太守的時候,他上門投刺,請爲賓客。說實話是勳對這位郤殷邦並不怎麼看重,瞧在他熟讀經史、律令,以及寒門出身的份兒上,勉強用之——因爲這人貌似沒在歷史上留下過名字來啊,無名之人,就算真是塊璞玉,以是勳的眼光能夠瞧得出來嗎?

不過事實上,這位郤嘉還真不是無名之人,《三國志魏書》中曾經記錄過一小筆,說:“(王)思與薛悌、郤嘉俱從微起,官位略等。三人中,悌差挾儒術,所在名爲間省,嘉與思事行相似。文帝詔曰:‘薛悌駁吏,王思、郤嘉純吏也,各賜關內侯,以報其勤。’”可知原本的歷史上,他在曹魏也曾經做到過二千石以上高官,並得封侯之賞。

當然啦,倘若是勳連這種犄角旮旯裡的傢伙都能記住,那他就不是漢末三國發燒友啦,而是人形古籍閱讀器。

郤嘉是三年前爲是勳所薦,出任谷城長的,是勳對於他來說,既是故主,又是薦人,自然必須親自出城遠迎。並且他還告訴是勳,說:“大尹前亦傳書來,雲是公但過,將爲做宴。”

所謂“大尹”,乃王莽時代對郡守的改稱,東漢朝已經不用了。但河南地本爲東漢故都雒陽所在,全稱“河£南尹”,而且主官也不叫河南太守,亦名“河南尹”,故此乃可以“大尹”來尊稱之。這時候的河南尹乃是勳牧守朔州時代的老部下鄭渾鄭文公,亦爲是勳故吏。所以他早就寫信給郤嘉。說你若是接着是公。趕緊跟我打聲招呼,我要盛宴接待。

是勳這一路東行,走走停停,速度非常之慢,原因就在於到處都有故吏,或者只是仰慕其名的地方官員、士人,幾乎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走路的時間還沒有停留聚會的時間長。一開始他也挺享受這種萬衆矚目的感覺,可白吃過那麼幾頓後,多少有些膩味,故此乾脆不入城邑,往往繞道而行,以避其人。

不過到谷城就不好避啦,郤殷邦是正經自家賓客出身,倘若不跟他打個照面,不但在人情上說不過去,而且郤嘉可能還會感到疑惑:我得罪這位老上司了嗎?怎麼路過也不肯會我一面呢?若是君子。難免愧疚,若爲小人。說不定還就此記恨上自己了哪。

而且再往東行,等到了雒陽,鄭渾這面子也是不好駁的。當然啦,就口頭上,是勳還要表示謙遜,對郤嘉說:“本當親訪文公,何待做宴?”我應該親自前去拜訪鄭文公,怎麼好意思讓他擺下宴席來等我呢?

鄭渾的身份之與郤嘉,如同鳳凰之比燕雀,本乃東漢大儒鄭衆之孫、名士鄭泰之弟,本人的能力亦相當出衆,否則曹操也不會把諸郡之首的河南交給他管理啦。所以是勳不敢把鄭渾當作普通故吏來對待,而必須與之平等交接。

在谷城住宿一晚,郤嘉也趕緊派人快馬前往雒陽,去稟報鄭渾。隨即傳來消息,鄭文公就在雒陽城西二十里外的某世家莊院之中,召聚賓朋,設宴以待。

河南舊都所在,戶口非常繁盛,城邑鱗次櫛比,密度相當之高,全天下大概也就只有長安周邊地區,以及河內郡的黃河沿岸地區可以勉強與之相提並論。雖經喪亂,如今的戶口數還不到靈帝末年的三分之一,但舊有各縣是仍然維持着的。所以谷城與雒陽之間,道路平坦、通暢,相距還不到七十里地。

是勳辰初出發,尚未黃昏便即抵達設宴之所,正好趕上吃晚飯。鄭渾親率衆賓朋在莊院門口迎接,是勳在郤嘉的引領下,帶着關靖和周不疑前去見禮——其餘賓客身份太低,其餘弟子年歲太小,就都不入宴啦,反正也不會沒他們的飯吃。

鄭渾見到是勳以後,當然首先介紹此間主人,於是推出一名中年文士來:“此符偉明之裔孫也。”中年文士趕緊長揖到地:“末乃符諳,字默言,拜見是公。”

是勳趕緊伸手攙扶,並且謙退道:“吾已卸職,何得而名公?卿祖海內名士,勳素敬仰者也,安敢受卿大禮?”我不知道你是who了,但我知道你祖父啊,他名聲那麼響亮,我怎麼敢在他子孫面前拿大呢?

符融字偉明,曾經侍奉過靈帝時代的名臣李膺李元禮,深受李膺器重,據說“融幅巾褐衣,振袖清談,膺捧手高聽,嘆息不暇”。這人貌似一輩子都沒有做過官,公府連番徵辟,盡皆不就,但論起名聲來,比當時絕大多數官僚都要響亮。說白了,這人就是後來許子將、司馬徽一類貨色,清談時事,月旦人物,乃一“公衆知識分子”是也。

是勳嘴裡說“素敬仰者也”,其實還真瞧不大上這號人,只是符融素有賢名,而他又犯不上去踩一個早就掛了的傢伙,所以在符融孫子面前隨口客氣幾句罷了。隨即鄭渾又介紹了跟隨自己前來的郡署屬吏,以及一名本不應當在此時此地出現的朝廷官員——

“此丞相司直陳元德是也。”

曹操這時候已經升任魏王,把大本營搬到安邑去了,但同時他也並沒有卸下漢相的頭銜,許都仍然保留相府,並設屬吏。丞相司直陳禕陳元德就是其中之一,據他說乃奉命按察河南,適逢其會,所以也趕過來拜見是勳啦。是勳亦曾做過丞相司直,也曾經出京巡按過,所以對於這位後輩還是頗爲親切的——雖然他不但從來沒有見過其人,抑且未聞其名。

官員們介紹完畢,符諳又湊過來介紹其他與宴的名流。一批當地老地主,是勳隨便頷首致意,並沒有什麼結識的願望。但對於跟着來的四名年輕人。倒是頗上了一些心。

這幾位青年皆遊學至此也。一個是南陽人劉偉,自恭龐,乃五官將文學劉廙劉恭嗣之弟——劉廙是當時著名的文學之士,名聲僅在王粲、陳琳等“建安七子”之下,跟是勳也有過數面之緣。還一個是張繡之子張泉張子布——竟與張昭同字。

在原本的歷史上,張繡是建安十二年跟隨曹操北征烏丸途中病逝的,其子張泉嗣爵。不過在這條時間線上,不知道哪兒出了點兒小問題。張繡直到目前依然活蹦亂跳,跟着曹操在安邑吃閒飯。老爹不死,張泉自然無可襲爵,他倒也志不在此,乾脆四處遊學,以廣見聞,亦廣交友也。

另外兩個都是濟陰人,一個叫魏諷魏子京,一個叫任覽任初度。符諳極言魏諷年紀雖輕,卻學問精深。尤擅言辭,乃當世之俊才也。魏諷本人也以晚輩禮參見是勳。瞧他的表情,似乎很有拜在是勳門下之意。

然而是勳卻不敢隨便收徒,尤其他總覺得……魏諷這名字好熟啊,我在史書上曾經見到過嗎?最近腦袋有點兒木,竟然想不起來啦。

酒宴便擺在正堂之中,衆人分列先後,魚貫而入。本來對於“禮儀之邦”來說,排列座次是非常有講究的,或按年齒,或按名位,更分主賓,好在鄭渾他們早就設計好了——鄭渾、是勳並踞上首,主人符諳和丞相司直陳禕分列左右,再下爲河南屬吏、谷城長郤嘉等,最後是那些白身。是勳領來的關靖、周不疑,也自尋隙插入。

是勳注意到幾名年輕士人的座位排列非常出乎意料之外。若論年齒,貌似應當以劉偉爲首(除非自己瞧差了,那傢伙鬚髮蓬蓬,其實只是長得老相而已);若論名爵,首推張泉——他老爹可是破羌將軍,受封宣威侯的啊,擱後世可尊稱一聲“小侯爺”也;然而實際上,卻以那個魏諷爲先,其他仨小子都心甘情願地居於下位。

剛纔介紹的時候也提到過了,魏諷是濟陰人,不算清華世家——按照當時的習慣,往上推五代若出過什麼顯宦、名士,必然要擺出來自重身份啊——且本身亦無名爵在身,竟然能夠爬到劉偉、張泉的頭上去,難道確實如符諳所說,因爲才學出衆,始爲同輩所敬嗎?

他忍不住就多瞧了魏諷幾眼。就見那小夥兒也就二十出頭,倒是生着一副好皮囊,劍眉星目,白麪微須,盡顯倜儻風流之態。是勳心說我年輕時候大概都沒有他那麼帥啊,曾見之人,也就諸葛孔明差堪比擬了——然而孔明身量頗高,持重有餘,論起瀟灑來卻又略顯不及。

魏諷魏子京,這人究竟是誰來着?啊呀,不會是那小子吧?!

正在琢磨,早有婢僕端上食案來,佈設於衆人身前。鄭渾雙手執杓,舀起一勺酒,是勳趕緊也雙手舉杯,湊過去接。鄭渾說啦:“西河一別,匆匆數年,不得瞻仰是公風采……”是勳趕緊擺手,說別“公”來“公”去的啦,稱呼我的字即可——“文公,何得見外?”

其實他暗自腹誹,鄭渾你丫字“文公”,天生佔了那個“公”字,還真會佔人便宜……

鄭渾說成,但也不敢直呼是勳之字,於是退一步,呼之爲“君”——“諸位且舉杯,爲是君壽。”

衆人共飲一杯,同時各類蔬果、肉菜也陸續布上。隨口寒暄兩句,就聽陳禕開口問道:“聞是公因段思闕所奏避位,欲返關東,然否?”論起秩祿來,他不過比郤嘉略微高上那麼一點兒罷了,差着鄭渾很遠,所以還是必須稱是勳爲“公”。

是勳點一點頭:“勳尸位素餐,而使日有食也,乃按例請辭耳。”既不提段瑕之名,也不提“天象示警”,那意思,因爲出現了日食,所以按照慣例,三公辭位,此非受逼也,只是遵從前例罷了。

陳禕又問啦:“可當返都否?”你會路過許都嗎?是勳搖頭:“不往也。”我沒事兒回許都去幹嘛?目前孔融就在許都,我躲他都躲不及呢,豈會自己撞上門去找不自在?

話題至此一頓,隨即就見魏諷端着酒杯站起身來,朝是勳微一頷首:“鄉野之人,學無規矩,教無師法,而今得睹是公風采,何幸如之!諷鄉間亦有得聆是公講授者,爲傳公語,真僞莫辨,而實疑惑,乃請垂顧,以教後進,未識肯俯允否?”我同鄉有聽過你講大課的,可是回來轉述你的話,也不知道是真是假,聽得我滿頭的霧水,正好趁這個機會向您求教一二。

是勳微微而笑,心說早知道你要發問啦,魏子京將來必定名動一方,也算當世著名學者了,這倆學者湊在一起,哪有不相互議論、駁難的道理呢?來吧,讓我瞧瞧你究竟有幾斤幾兩!(未完待續……)

ps:讀者“滄浪劍士”亂入,扮演符諳,大家歡迎

第4章 益德爭功第34章 猛虎出柙第15章 英雄時勢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4章 黑心煤窯第2章 不務正業第9章 爲國殺賊第26章 罵死荀彧第25章 爲公宣揚第4章 五經注我第12章 阿承醜女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章 繼嗣之爭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章 朋友無隱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5章 重修長城第3章 禍不旋踵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4章 首山之戰第21章 意外重逢第9章 積毀銷骨第19章 成陽糧運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章 據蜀自立第9章 驚雷投箸第12章 覆巢之下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6章 我天子使第32章 曳尾泥塗第8章 謀爭爲上第22章 請跪恭送第7章 宛城宣詔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8章 二事不朽第32章 古之惡來第9章 先實關中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2章 人心不足第17章 兔死狗烹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8章 子以母貴第20章 謀劃江東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3章 行海索第4章 攻心之計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9章 二虎媾合第9章 隔壁老王第25章 後世之評第1章 如有勳在第4章 赤面之疾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章 九江處士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0章 西行取經第12章 汝之不慧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6章 奮死報國第16章 陽平之戰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章 西進東歸第11章 料事如神第6章 奢而不侈第31章 兵權誰屬第22章 請跪恭送第36章 誰人祖道第3章 四方貴半第14章 無奈竊國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1章 衣錦榮歸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3章 深入虎穴第4章 法不可廢第22章 吾亦慮及第28章 懸危之計第16章 爲人難哉第4章 五經注我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7章 遂鄉認親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8章 長生丹藥第7章 逆天出師第5章 大國小鮮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6章 爲政之權第12章 讒慝小人第16章 天下爲弈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7章 子桓發礮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章 安貧守賤第10章 擇易避難第14章 非當世人
第4章 益德爭功第34章 猛虎出柙第15章 英雄時勢第22章 革命宣言第14章 黑心煤窯第2章 不務正業第9章 爲國殺賊第26章 罵死荀彧第25章 爲公宣揚第4章 五經注我第12章 阿承醜女第13章 會溫氏園第12章 觀其決斷第1章 繼嗣之爭第36章 遣使赴倭第2章 朋友無隱第23章 步趨周公第15章 重修長城第3章 禍不旋踵第17章 立長立賢第24章 首山之戰第21章 意外重逢第9章 積毀銷骨第19章 成陽糧運第17章 外禦其侮第2章 據蜀自立第9章 驚雷投箸第12章 覆巢之下第24章 偃師御胡第26章 我天子使第32章 曳尾泥塗第8章 謀爭爲上第22章 請跪恭送第7章 宛城宣詔第22章 禪何禮也第18章 二事不朽第32章 古之惡來第9章 先實關中第13章 河北棱堡第14章 客已滿矣第13章 初爲人父第12章 人心不足第17章 兔死狗烹第12章 壯當封侯第28章 子以母貴第20章 謀劃江東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3章 行海索第4章 攻心之計第30章 少年怪誕第19章 二虎媾合第9章 隔壁老王第25章 後世之評第1章 如有勳在第4章 赤面之疾第38章 矜功失節第14章 未之聞也第2章 九江處士第20章 秦因何亡第10章 西行取經第12章 汝之不慧第26章 隆中閒話第16章 奮死報國第16章 陽平之戰第21章 海上仙山第2章 西進東歸第11章 料事如神第6章 奢而不侈第31章 兵權誰屬第22章 請跪恭送第36章 誰人祖道第3章 四方貴半第14章 無奈竊國第26章 何必三策第25章 所忠者天第21章 衣錦榮歸第18章 二將爭功第13章 深入虎穴第4章 法不可廢第22章 吾亦慮及第28章 懸危之計第16章 爲人難哉第4章 五經注我第10章 平定上郡第27章 遂鄉認親第13章 十命可受第18章 長生丹藥第7章 逆天出師第5章 大國小鮮第17章 僭越王章第24章 風傳虛證第26章 爲政之權第12章 讒慝小人第16章 天下爲弈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7章 子桓發礮第19章 婦誦夫錄第2章 安貧守賤第10章 擇易避難第14章 非當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