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真正小人

想當年是勳出鎮河東,被郭嘉、荀彧進言,剝奪了自己的兵權,專注於民事。郭奉孝向來冷面冷心,他對誰都保持懷疑態度,同僚們也全都不喜歡他,還則罷了,是勳自問從沒有得罪過荀文若啊,他幹嘛要在曹操面前進自己的讒言?

當然啦,就理論上來說,荀彧那也算不上什麼讒言,但肯定並非全然爲公就是了。是勳想了很長時間,究竟是什麼緣故呢?如今聽許攸一提,心中悚然而驚,莫非荀彧看出了自己想要壓制世家,所以屁股決定腦袋,才刻意要給自己下絆子?

再一琢磨,卻也未必,自己可不能隨隨便便上了許攸的套,先就風聲鶴唳起來。這一時代,世家坐大,分薄了朝廷本來就不強的地方掌控力,進而還勾連結黨,妄圖掌控朝政——所以桓、靈二帝重用宦官,那並非簡單的昏聵,也有制約世家朝臣之意——曹操能夠瞧出這一弊端,荀彧照樣瞧得出來。荀文若一心輔佐曹操芟夷羣雄,復興漢室,不會不明白這個坎兒必須邁過去,他本人要是沒有壓制世家的慾望和魄力,也就做不成當朝宰輔了。

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荀彧會希望刮向世家的風雨來得和緩一些,緩緩削弱之,而不是一鼓掃蕩之,僅此而已。

所以自己就算在河東有壓制世家的行爲,是否隱秘且不去說他,終究搞得不是很暴烈,荀彧跟曹操進言那會兒。起碼自己還並沒有以董蒙爲突破口,對裴、衛、董、柳等一流家族動手哪。所以荀彧之進言。不大可能是真瞧破了,進而極度反感自己的真實用心所致。

是勳腦中轉了好幾個圈兒,把這事兒給想明白了,不禁對許攸的危言聳聽付之一笑。但他隨即又笑不出來了——一則許子遠雖爲天下智謀之士,卻未必能比得上荀氏叔侄,他都能瞧明白自己心中所想,何況那二位呢?二則就這麼心裡一打突,竟被許攸徹底捉住了痛腳。

其實許攸來說是勳。半是猜測,半是試探,然而是勳聽了他的話先是臉上一抽,隨即低頭沉吟,許攸就明白了——我猜對啦!於是繼續發起猛烈進攻:“世家廣大,佈列朝廷,宏輔欲削其勢。不亦難乎?譬人遇虎,候其方寢,乃可射之,逮虎醒來,安有幸理?”

是勳心說你所言有理,我本身也知道想要收拾世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故而想先靠印刷術等發明、靠開郡校等制度,去培養一批寒門的追隨者出來,然後徐徐圖之。本來以爲這年月的世家大族都缺乏真正的階級自覺,只要手段不酷烈,就不大可能引起強力反彈。但今天許攸瞧出來了,可能荀氏叔侄。甚至陳長文他們也都瞧出來了,這些人若勾結在一起,爲了世家而鼓與呼,自己就很可能陷身千夫所指之險地啊。此節不可不預加防範,然而——“此與存袁又有何關?”

袁紹本身就是世家大族的代表,你說只要保全了袁紹,就能給我一定臂助,你這話說反了吧?

許攸淡淡一笑,隨即又是一聲輕嘆:“我許氏在南陽,亦大族也,有良田數百頃,僮僕近千,然因世亂,皆敗沒矣……後從袁將軍,乃於冀州復其產業,僅魏郡內上田便不下五十頃——奈何今皆爲曹公所得矣。”

包括許攸在內,跟隨袁紹北走的大戶人家就不下百餘,這些人當中,某些是冀州舊有的大族,更多是從南邊兒過來的新貴,圈佔了無數土地,奴役了無數百姓,等他們這一逃,土地、人口,自然都落到了曹操手裡——那是“逆產”,必須得充公啊!

許攸這話一說出來,是勳聞絃歌而知雅意,終於明白對方想說什麼了。袁紹麾下羣僚相互攻訐,一是爲了爭權,二是爲了爭產——許攸、郭圖這些南陽人空身來到冀州,自然要圈佔田土,購置自家產業,那麼田土何來?主要是從自耕農手上奪獲,但也避免不了的,得跟冀州舊族起衝突。許攸、審配等人的矛盾,便根源於此,冀州舊族多跟審家有所關聯,許攸向他們下手,審配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理。

於是大量田產,從冀州舊族名下先轉到了袁紹幕僚名下,既而袁紹戰敗,又被曹操給一鍋端了。話說真正的冀州大族,沒多少人跟着袁紹落跑,一瞧形勢不妙,紛紛華麗轉身,轉投了曹氏。要是事先沒有許攸、郭圖他們一通糟蹋,估計曹操在佔據冀州以後,就沒收不了那麼多“逆產”,安頓不了那麼多流民——也包括公孫瓚、張燕的舊部——啦。

世家勢大,大就大在廣佔田地,多役百姓,控扼郡、縣,使朝廷政令不行,貢賦難取。所以要想削弱世家,就先得大量剝奪其土地,釋放其奴婢——是勳在河東,就主要是靠着以山林之利和官造作坊與之替換,並靠董蒙之案逼其奉獻,才奪下了近千頃土地、釋放了上萬名農奴。

如今就聽許攸輕嘆道:“今冀州之地既爲曹公所奪,攸只能家於幽州矣……”表面上說我只能去幽州安家了,其實是說:我被迫得去幽州得罪土豪,去再兼併出一份家業來啦。

許攸的意思,你們要這就殺奔幽州而去,徹底滅了袁紹,幽州的土地就拿不到手多少;可要是等我們先佔據幽州,爲了統治也好,爲了貪慾也罷,必然先奪下大量“逆產”,過兩年你們再去接收,到手的那就海了去啦。我們願意做惡人,讓你們打着朝廷旗號做好人,既能削弱幽州大族之勢,又不髒了自己的手,這等美事,有啥道理不答應呢?尤其你是宏輔,這不正是你樂於見到的局面嗎?

是勳不禁心動,心說袁紹手底下就沒幾個幽州土著。而且如今沮授、荀諶也等於降了,審配也已經掛了。就你跟郭圖那些貨,到了幽州還不可着勁兒糟蹋?先讓你們跟幽州土著內鬥個幾年,王師再前去“解放”,這事兒聽起來確實美妙啊。

就跟原本歷史上的蜀漢,被鄧艾掏心一擊就立碼崩垮,降旗處處,沒幾個真打算爲國盡忠的。爲什麼會這樣呢?很大原因,就是東州士和益州土著之間矛盾重重。已經惡鬥了無數年啦。益州土著大多不受重用,偶有得遇的,也都陸續被幹掉了——比方說彭羕——所以最後譙周等人就乾脆橫下心來當帶路黨。東州士倒是對蜀漢忠心耿耿——因爲沒別的退路啊——然而根基淺薄,老的陸續死去,新的成長不起來,所以纔會被曹魏一舉擊垮。

要是先放袁家跟幽州禍害幾年,自己再保着曹操去收拾殘局。確實可能受到的阻力會小很多,既容易得幽州之人心,又容易得幽州之土地……

然而問題是,許攸的屁股究竟坐在哪兒?他爲啥會給出這種主意呢——“以子遠之言,袁氏雖得緩死,亦終將亡也。與卿何益?”

許攸挑着眉毛。狡黠地一笑,隨即豎起三枚手指來:“攸之益有三:一,奉使成功,則袁將軍之下,攸可爲第一人也;二。可在幽州買田置產,不失富貴;三。袁將軍今氣沮矣,恐時日無多,候其不諱,諸子必爭,則攸因而降曹,不受人言。”

他估計袁紹活不了多久啦——在原本的歷史上,還有兩年可活——等到袁紹一死,幾個兒子內鬥起來,許攸那時候再把幽州雙手奉獻給曹操,則天下人都會罵袁家小子不成器,逼反了棟樑之才許子遠,不會有多少人嘲笑他背主求榮。而且到那時候,許攸在幽州搜刮到的產業仍然能夠得以保全。

許攸是真大膽,直接把心裡話都跟是勳說了——我就是想又要錢,又要權,還不壞名聲!可是這事兒不僅對我有利,對你和曹家全都有利,幹嘛不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偏要破壞我這回的奉使請和呢?

是勳沒話可說了,最終只得朝許攸長長一揖:“子遠謀身,勳所不及也。”你爲國家社稷,爲自家主公怎麼謀劃,暫且不論,光你爲自己個兒的謀劃,那我真是拍馬也趕不上啊。這類真小人,前世今生,我還是第一回見到……

不過,你原本歷史上的結局我是知道的,你雖然智商一流,可惜情商不足,估計將來真有那麼一天,你把幽州奉獻給曹操,最終還是未必能落着好——自然,這話是勳不會去提醒許攸。

送走許攸以後,是勳就悄悄地去求見曹操。曹操果然還沒有睡下,見了是勳先問:“聞子遠往見宏輔,無乃說卿乎?”是勳不禁慨嘆道:“主公之故友,實大可怖。”曹操“咦”了一聲,不禁把身子略略往前一探:“難道子遠已說動宏輔耶?”

是勳沒跟曹操提許攸猜度自己心思的事兒,光說:“許子遠與勳言,道主公昔日曾有云:‘漢室之衰,在世家跋扈,圈佔田土,上則勾黨以制朝廷,下則築塢而奴百姓,則世家興而朝廷必弱,朝廷欲強則世家必除。’此際袁氏方徙幽州,根基不固,若大軍遽進,幽州士人必簞食壺漿而迎,則袁氏雖滅,朝廷所得或寡。若待彼等先奪幽州田土,王師再臨,殺其附逆,收其逆產,則所得多也。後日之政令,亦可暢行……”

他把許攸的前言後語一複述,連最後許攸說“攸之益有三”都沒瞞曹操。曹操聽了,不禁拍案大笑:“此果子遠之言也!”笑完了就問是勳,你覺得許攸說得有道理嗎?咱們是不是就此收兵呢?是勳苦笑道:“吾亦欲主公繼進,可免後日波折,然實無言以駁之。”那意思,我雖然不大情願,但還是認爲許攸所言有理,如今當以收兵爲宜。

曹操皺皺眉頭:“然而,恐難與諸君言之……”壓制世家大族這一政策,先讓袁家去糟蹋幽州這一謀劃,終究不方便宣之於大庭廣衆之下,那明天再開會的時候,自己要想拍板,可得找出個合適的理由來才成啊。

是勳表態說:“無妨,明日再議,主公但問勳即可。”你主動問我,我給你找出個臺階來。

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2章 壯當封侯第14章 蘭臺藏書第4章 低調才傑第35章 世豪之富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7章 莒縣奇案第13章 行海索第1章 河北愚忠第1章 啖肉豪客第26章 軍國利器第16章 廢立之思第27章 都督軍事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5章 毋受其蠱第10章 擇易避難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3章 鑄戈爲犁第8章 一死人耳第27章 直面刺奸第6章 平春豪強第7章 何必日正第26章 南鄭病龍第31章 大戰餘波第26章 同滅吳寇第8章 跨境追捕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7章 助守鄄城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9章 二虎媾合第9章 涼州用間第7章 何必日正第7章 謀身謀國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2章 懸危之勢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0章 以魏代漢第7章 比干直諫第9章 大山在前第13章 郊祀天地第9章 明察秋毫第18章 工人運動第6章 尊者一諾第9章 隔壁老王第32章 太阿倒持第9章 德不可見第22章 心痛之由第7章 不忠不孝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2章 觀其決斷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8章 內外兼修第28章 古代科技第6章 有如神鬼第15章 就食玄菟第5章 谷口設伏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7章 忠良被難第5章 不識大體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2章 坊中石墨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5章 遷胡入幽第6章 並無雅骨第30章 師恩如海第7章 事後諸葛第36章 何言德行第4章 低調才傑第9章 積毀銷骨第23章 是兵是賊第20章 注經化俗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章 載舟覆舟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9章 伏地氣絕第5章 漢語拼音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3章 屠盡匈奴第8章 木蘭何人第8章 徐方名士第7章 事後諸葛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章 輔政安民第29章 鎮撫關中第11章 空手奪刃第11章 須臾頃刻第31章 日暮途窮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9章 擅出奇兵第14章 婚宴驚魂第12章 呂布來矣第8章 酬功謝德第13章 深入虎穴
第12章 覆巢之下第12章 壯當封侯第14章 蘭臺藏書第4章 低調才傑第35章 世豪之富第38章 須三萬金第17章 莒縣奇案第13章 行海索第1章 河北愚忠第1章 啖肉豪客第26章 軍國利器第16章 廢立之思第27章 都督軍事第14章 三不可立第10章 隆中訪賢第25章 爲公宣揚第15章 毋受其蠱第10章 擇易避難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3章 鑄戈爲犁第8章 一死人耳第27章 直面刺奸第6章 平春豪強第7章 何必日正第26章 南鄭病龍第31章 大戰餘波第26章 同滅吳寇第8章 跨境追捕第32章 太阿倒持第27章 助守鄄城第22章 養虎貽患第19章 二虎媾合第9章 涼州用間第7章 何必日正第7章 謀身謀國第34章 疏不間親第12章 懸危之勢第10章 不合邏輯第30章 以魏代漢第7章 比干直諫第9章 大山在前第13章 郊祀天地第9章 明察秋毫第18章 工人運動第6章 尊者一諾第9章 隔壁老王第32章 太阿倒持第9章 德不可見第22章 心痛之由第7章 不忠不孝第11章 作育英才第12章 觀其決斷第22章 故人重逢第28章 內外兼修第28章 古代科技第6章 有如神鬼第15章 就食玄菟第5章 谷口設伏第18章 先發制人第17章 千鈞一髮第29章 駐馬浿陽第17章 忠良被難第5章 不識大體第19章 卿之無學第12章 坊中石墨第19章 屈身蠻夷第25章 遷胡入幽第6章 並無雅骨第30章 師恩如海第7章 事後諸葛第36章 何言德行第4章 低調才傑第9章 積毀銷骨第23章 是兵是賊第20章 注經化俗第31章 玩弄人心第2章 載舟覆舟第18章 蓋章生效第29章 伏地氣絕第5章 漢語拼音第20章 的盧妨主第23章 屠盡匈奴第8章 木蘭何人第8章 徐方名士第7章 事後諸葛第31章 不可遽廢第10章 隆中訪賢第1章 輔政安民第29章 鎮撫關中第11章 空手奪刃第11章 須臾頃刻第31章 日暮途窮第32章 殿上失儀第17章 吾何有私第19章 擅出奇兵第14章 婚宴驚魂第12章 呂布來矣第8章 酬功謝德第13章 深入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