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八章 半島烽煙

入得四月,大漢朝野仍沉浸在龍嗣誕生的喜慶氣氛中,朝鮮半島卻再度遍地烽火。

去歲趁着匈奴侵擾大漢,朝鮮北部不少城池附近的農田已是復耕,大漢遼東太守竇嬰出於謹慎,僅在秋收時派了部分郡騎進行襲擾,沒敢派兵孤軍深入。

朝鮮君臣吃到了甜頭,又知漢國雖取得對匈大捷,然漢軍傷亡也不少,應暫時無力東顧,故而更爲大膽的調兵遣將,將近五萬兵馬出中部丘陵地帶,囤駐在北部的城池中,大量朝鮮百姓亦是隨之北上,準備將部分拋荒的農田進行復耕。

近年朝鮮遭到大漢的不斷打壓侵擾,接連失去了北部的大片產糧區和南部的沿海地帶,端是饑荒頻頻,非但屬民數量暴減,亦難以維持過往的兵員數量。

朝鮮國力最盛時,傾全國之力可舉兵二十餘萬,現下能召集十萬大軍已是極限,且是因朝鮮本屬農耕之國,而非遊牧民族,無需太過廣袤的疆域亦能耕種些作物,填飽肚子,否則早已盡數餓死在中部的山地丘陵裡。

饒是如此,朝鮮積攢多年的存糧終是消耗殆盡,屬民只能勉強果腹,官吏收不上甚麼賦稅,莫說養兵,便是養活國都內的朝鮮君臣都不容易。

朝鮮已然走投無路,漢國皇帝卻依舊不肯接受和談。

大行令竇浚連朝鮮使臣遞交請求歸附的國書都沒接,明言這份國書要朝鮮王衛右渠親來長安,跪着登殿呈請大漢皇帝,或許還能給朝鮮留條活路。

衛右渠自是不敢親身前往長安的,也就只能趁漢匈大戰後,漢國尚在舔舐傷口,恢復元氣時,派部分軍民北上,從各城池往外復耕農田。

能種一季是一季,多收一石是一石。

若實在敵不過漢軍,就退入城池死守,反正漢軍數處侵擾朝鮮皆沒帶步卒,慣常是來去如風,從未攻伐朝鮮北方的各處城池。

朝鮮君臣皆是這般想的,故僅在國都王儉城留了五萬兵馬駐守,另遣五萬兵馬領着諸多百姓北上。

然他們千算萬算,算到大漢不會大舉出兵,卻沒算到烏桓各部會揮大軍進犯朝鮮屬地。

早在塞北雪融時,烏桓各部就已糾集大軍,秣兵歷馬。

天氣轉暖後,十萬烏桓騎射就出了烏桓山脈,南渡饒樂水,沿饒樂水的南畔行軍,借道大漢右北平郡的塞北,繞過大鮮卑山南麓,渡過大遼河,穿越不鹹山南麓,直抵朝鮮之北。

這行軍路線他們頗是熟悉,正是數年前出兵覆滅扶餘國時,烏桓大軍走的路線,差別只是穿越不鹹山南麓後,昔日滅扶余是要北上,今夕征討朝鮮是要南下罷了。

大漢遼東太守竇嬰早得了皇帝陛下的聖旨,非但會向烏桓各部開放邊市,還會用低價向他們出售漢軍的部分汰換兵械。

竇嬰曾多此領兵征戰,自是曉得用兵之道,爲儘可能利用烏桓大軍削弱朝鮮,他早是派出大量遊騎斥候進入朝鮮境內打探軍情。

對朝鮮軍民大舉北上的動向,竇嬰非但知悉清楚,更是遣人盡數告知烏桓大軍的將領們,還給他們出主意,讓他們稍安勿燥,待大批朝鮮軍民出了中部的山地丘陵再南下。

烏桓將領也不是傻子,曉得這是個不錯的法子,老鱉好不容易伸出頭來,必得等它再伸長些脖子,纔好下刀。

待到入得四月,朝鮮北部各處城池周邊的農田都已紛紛復耕,十萬烏桓騎射方是悍然南下,分出四萬堵在中部的丘陵山地外,不斷巡弋,以便截斷北部朝鮮軍民的退路。

其餘六萬烏桓騎射則在朝鮮北方四處燒殺擄掠,精壯男子擄爲奴隸,押往遼東邊市發賣,老弱婦孺則押去攻城。

這等殘暴不仁的攻城方式,乃是漢軍在屠絕烏孫國時最先大肆使用,後被匈奴在廣寧塞發揚光大,區別僅在與漢軍驅使的是烏孫百姓,匈奴驅使的則是外族奴隸。

烏桓人不過是有樣學樣,且因擄掠到的朝鮮百姓數量有限,而朝鮮又是擅於築城的農耕之國,收效着實不大。

好在大漢皇帝早先言明,只要是外族百姓的頭顱,運到遼東塞外用來構築京官,也可每首換取千錢。

比起將這些老弱婦孺押送千里,自是運頭顱更爲方便快捷,驅使他們攻城也不過是廢物利用,成則大喜,若是不成,那就收斂屍身,斬下頭顱去換錢,無非多耗些功夫。

現下才四月初,離入冬還遠得很,烏桓大軍有的是時間,就怕朝鮮人不夠他們殺的。

何況大漢遼東邊市的糧食和各式貨物比上谷邊市便宜不少,乃是大漢皇帝特意諭示的,無非就是變相鼓勵,讓烏桓人在朝鮮待得更久些,將朝鮮軍民殺得更多些。

非只朝鮮慘遭進犯,便連狹長半島南端的三韓之地都沒能倖免。

去年四月間,漢中水師的戰列艦羣滿載捕奴隊在半島東南端的釜山地區靠岸,連滅漆山國和萇山國等數個稱王建國的部族聯盟。

捕奴隊擄掠到的三韓奴隸皆由大漢朝廷出貲,以每口一萬五千錢的價格就地購買,用以興建海陸碼頭和軍鎮,現下早已陸續完工。

四大商團見有利可圖,向皇帝陛下請準,僱傭了大量中翼樓船,搭載着貨物從大河出海,一路沿海岸線到得遼東沿海,進而繞到半島東南端,向釜山軍鎮輸送物資。

他們之所以如此大費周章,倒也不全是爲了從釜山軍鎮賺取貲財,主要是隨着東甌和閩越內附,南越又已平定,溫鹿城,福榕城,番禺城,再加之興建中的合浦城,萬里海疆的商路已現雛形。

若不早早搭建近海商隊,四大商團就枉爲大漢豪商巨賈的執牛耳者,何況有朝廷做後盾,近水樓臺的他們自是優勢巨大。

再說遼東,齊魯,江淮,沿海郡縣也皆有特產,正如皇帝陛下常言,這條近海的黃金商道若誰能搶先佈局,必定財源滾滾。

各世家大族也不傻,邊是繼續倚靠僱傭到的戰列艦往釜山軍鎮增派捕奴隊,邊是組建船隊,從大河乃至大江出海,能不能販運貨物且先不提,單是各地海象和詳細海圖便需儘速摸清。

要組建近海商船隊,除卻需要結實堅固的海船,還需有大量經驗豐富的操船水手和羅盤士。

各地世家雖造不出甚麼風帆戰列艦,但中小型的近海貨船並不難造,行船老手卻是難求,還得慢慢培養,畢竟在河川行舟和在海上航行是兩碼事,即便是貼着海岸航行也難免會遇着驚濤駭浪的。

皇帝劉徹頗是滿意各世家這等自動自發的覺悟,光靠朝廷的力量,難以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大漢臣民的航海意識。

熙熙攘攘皆爲利來,唯有讓臣民瞧見真真切切的收益,這才能激發他們對航海的興趣。

據傳明朝鄭和的遠航船隊最遠都到了東非,卻是沒獲取太大的好處,故被明朝臣民視爲勞民傷財,着實是極爲可惜的。

不過想來也正常,明朝最強盛時,人口規模近愈兩億,百姓都養不活,費勁擄掠外族奴隸有甚麼用,又賣不上價錢。

似大漢現下勞動力極度匱乏,各大內郡的奴隸市價高達兩萬錢,近愈兩百石粟谷的價值,堪稱空前絕後的高價了。

依照平價購買力計算,歐美列強擄掠到的非洲黑奴都不可能賣到這個價格的一半,可見大漢現今對外族奴隸的需求程度有多高。

主因還是農業技藝的大幅提升和化肥的廣泛使用,大漢主要糧食作物的平均畝產在短短十餘年間,從兩石暴增至近愈四石,冊簿在籍的丁口卻未滿六千萬,且不少是年幼的新增人口,若非劉徹在大農府設了平準司,屢屢出手維持住糧價,早就暴跌崩盤了。

現下別說京畿的太倉,便是各郡縣的常平倉都儲滿存糧,陳糧未清,新糧又入,倒是有些類似後世的隋朝了。

據史籍記載,隋朝時人口規模不足五千萬,但光洛陽附近的洛口倉就有三千糧窖,每窖可存糧八千石,依隋朝度量,洛口倉共存谷二十五億斤,足供百萬大軍吃五十年。

鼓吹盛唐的後世史家,着實太過忽視隋朝留下的家底了。

無秦何來強漢,無隋焉有盛唐?

劉徹自不願似隋朝般,留下偌大的家底爲他人作嫁。

他治下大漢如此強盛富饒,只要不學秦皇隋帝濫用民力,惹得民怨四起,大漢百姓都恨不能給他擺長生牌位,日日燒香祈禱,盼他活個千八百年的。

大江以南的郡縣尚未大舉開發,又要推進工業化進程,不驅使百姓服繁重的徭役,那就只能靠外族奴隸了。

大漢周邊的外族眼瞅着能擄的快擄完了,就算日後打下夜郎,滇國乃至哀勞,怕也還是填補不了精壯勞動力的巨大缺口。

只能大舉鼓勵民間航海,再有個十餘載的光景,也不求真能遠航到東非,好歹到身毒和南洋去逛逛,不全爲金銀香料,關鍵是看通過海運進行奴隸貿易是否划算。

若是收益不理想,朝廷便只能派遣騎軍出西域,入中亞,到西亞和南亞去擄掠奴隸了。

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出差結束,坐高鐵回家,估計晚上才能更新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備戰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
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八十八章 兵臨城下出差結束,坐高鐵回家,估計晚上才能更新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處第七百八十三章 與子逛街第七十九章 草原詛咒 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隨任第四百七十六章 驚見罌粟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擇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六十八章 諸事妥當第五百七十八章 賭賽開局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後主謀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五百九十四章 終有回報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陰船廠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廣致仕第五百一十九章 決意犯險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零二章 籌建邊城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僅入士第一百四十五章 爭相競價 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軍備戰第三百五十六章 諸事底定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七百七十八章 猶太祭祀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師母第七百六十五章 爲官爲臣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三百七十二章 魯圖圖魯第七百六十七章 羅馬兵變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九十八章 酷吏張湯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六百六十七章 漢學當立第三百四十九章 劉舜務工第十一章 父子攤牌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離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一百七十五章 東郭農丞第四百八十六章 揚帆遠航第九十四章 齊聚一堂 第二百五十九章 圖謀西南第七十二章 艾格連鎖 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動 第五百零七章 罌粟之島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學說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二百二十九章 泰安公主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禪第四百九十八章 張騫出使第二百三十一章 梟首腰斬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愛無言第四百三十六章 臘月返京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騎出路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請除國第六百六十章 貴女求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七百三十二章 張篤遇襲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鍋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驕女第二百六十六章 烏桓備戰第七百二十八章 歸化名額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二百八十五章 議及大婚第六百九十章 懲戒學子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時節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敵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隱患第七百一十章 小遺席間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羆第二百九十一章 長秋基金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島第五百三十七章 歲末除夕第二章 吳楚之亂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計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車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臘第六百二十六章 無憂翁主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兒隨任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謁公婆第三百五十四章 親王選妃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澤重見第六百零七章 巨頭齊聚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一百三十章 舉國歡騰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見第七十七章 暗流洶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