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二章 騎軍借道

借道!

十餘萬漢騎欲從巽加東南登岸,一路沿海行軍,穿越若開山脈,返回仰光城。

若開山脈綿延千餘里,橫桓於夫甘都盧與巽加王朝之間,漢人將之視爲身毒次大陸和中南半島的天然隔斷,唯有山脈中段的洞鴿山隘便於東西通行,身毒和哀勞亦是經由此道險峻山隘通商的。

夫甘都盧本爲哀勞屬國,然大漢佔據仰光地區,且築城囤兵,設郡治政後,夫都甘盧已逐步淪爲大漢的附庸,加之本就是小國寡民,該國屬民現今多是靠着爲仰光的大漢軍民和商賈幹活謀生,貴族乃至國君對治下百姓已無甚麼管束力,整個政體已分崩離析,重新退化爲部族分治的形制,說國之不國也不爲過。

只因仰光遠離大漢本土,漢廷爲免出現擁兵割據的局面,也不欲過度刺激哀勞國,故也不打算繼續擴大仰光郡的轄地,沒有徹底吞併夫甘都盧。

現今若開山脈的西麓囤駐着數萬巽加兵馬,扼守夫甘都盧通往巽加王朝的咽喉要道洞鴿山隘,在西側山口建了塞城,避免漢軍經此山隘穿越若開山脈,進入巽加境內,商隊倒是通行無礙,對漢軍兵馬卻是戒備得緊。

說實話,大漢君臣皆對巽加此等佈防嗤之以鼻,現今中亞之地皆在漢廷掌控之下,大漢水師又在身毒沿海橫行無忌,巽加南北兩面皆是大門洞開,光是扼守洞鴿山隘有甚麼意義?

巽加人沒半點海權思維,舟兵孱弱,且廣袤的疆域鮮有天險可守,若漢軍真欲揮師犯境,巽加是防不勝防的。

巽加君臣或許也是知曉的,然遣重兵囤駐若開山脈西麓,且不管有無實際效用,好歹能從中尋求某種心理安慰,總比甚麼都不做要好些。

漢使竇蟠此番呈來國書,欲爲漢騎借道,無疑是在挑戰巽加的底限。

十餘萬漢騎,要踏上巽加疆土,還要穿越若開山脈,這意味着洞鴿山隘西口的巽加塞城也要向漢軍開城,任其穿城而過。

即便漢軍只是在沿海行軍,應不至對巽加不宣而戰,攻入巽加腹地,畢竟巽加現今在恆水下游囤駐着數十萬大軍,時刻戒備,然漢軍如此借道對巽加而言,無疑帶有示威甚或羞辱的意味。

當然,漢廷倒也沒打算與巽加徹底撕破臉,太尉郅都親筆寫就的國書,措辭還是頗爲客氣的,只道漢軍水師此番派往百乘參戰的艦羣不足以將騎軍將士一次載運完畢,需數度往返巽加外海諸島與仰光之間,只怕曠日持久,故還望能向巽加借道,從陸路回返仰光。

勉強說得通,也給巽加有臺階可下,然兩國君臣皆是心知肚明,漢廷是藉此向巽加表達不滿,甚至不惜損害兩國邦誼。

巽加王案達羅迦深感屈辱,卻又唯恐讓漢廷找着由頭,藉機對巽加宣戰。

若真如此,現今暫且停駐與恆水入海口沖積羣島的十餘萬漢騎可就不是借道歸漢,而是直搗巽加腹地了。

直至此時,巽加君臣才愕然驚覺,將那些島嶼“無限期租借”給漢人,並任由漢軍在島上修築軍港和軍鎮,是多麼的短視無知。

事已至此,爲之奈何?

案達羅迦王只能準允漢軍借道,卻又調集大量巽加兵馬,沿途“護送”,若漢軍在行軍時有所異動,那也就只拚死禦敵,來個魚死網破了。

對正率團出使的王儲普林達卡,案達羅迦王倒是沒怪自家兒子辦事不利,蓋因漢都長安與巽加國都華氏城相距何止萬里,這封國書顯是早在巽加使團抵達長安前就已送出了。

案達羅迦之所以惱怒,正是算算漢廷發出國書的時日,應已獲知巽加要派王儲出使漢都,無疑是刻意爲之。

強者,往往是懶得聽弱者解釋的。

漢廷此舉,自是要迫使巽加正視兩國強弱,擺正自身態度。

很強硬,很霸道,卻也很有效。

尤是巽加君臣聞得漢軍在百乘境內血屠百萬,對這些殺人不眨眼的惡魔頗是畏懼,不得不服軟認慫。

漢軍將士聞訊,自是歡欣鼓舞。

對騎軍而言,登艦出海的日子實在難捱,寧可晝夜兼程,疾馳三千里,也不願再受海上顛簸了,畢竟海上的風浪絕非內陸河川可比,絕大多數騎軍將士又非出身沿海郡縣,乘船出海或多或少都會暈船。

對水師將士而言,少往返數趟,他們也能早些迴歸仰光軍港,進而回返大漢本土。

依着過往慣例,三大瀕海水師每歲會遣艦羣輪駐仰光,派駐一年便可歸國,此番爲了征伐百乘,最初駐守仰光的北海水師艦羣已是離國兩年有餘了。

在這沒電話沒網絡的年月,將士們遠離家鄉,在萬里之外的海上漂了兩三年,饒是時常靠岸休整,卻也難解思鄉之苦。

實話實說,外族女奴或許不缺,不愁無法滿足生理需求,然在心理上,對家中父母妻兒的思念,卻是難以靠此宣泄的。

皇帝劉徹和太尉府諸官亦是考慮到此節,想讓出徵的將士們早日歸國,並不打算藉機“懲誡”巽加,繼續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

來日方長,何必急於一時?

所謂借道,也無非是略作敲打罷了。

最後一批騎軍雖要到得六月下旬才抵達波拉島,然在獲准登陸巽加沿海後,先前抵達的騎營已陸續拔營,逐批迴返仰光,兵力雖不免分散,卻也不怕巽加兵馬突然發難。

巽加人就算再不忿,也不至這般愚蠢。

依太尉府頒佈的軍令,暫且不再派騎營囤駐仰光,改由江南數郡已調撥邊軍輪駐。

待得此番出征的騎軍返抵仰光,稍作休整後,細柳騎營即刻返京。

義渠騎營、甌騎、閩騎及兩支烏桓騎營則轉往河西走廊,盡數與胡騎和羌騎混編重整,七支騎營皆更其名,以主殺伐的西方七宿名之,是爲奎、婁、胃、昴、畢、觜、參。

或許不免稍稍耽誤將士返家探望父母妻兒,然將士們卻無甚怨言,反是頗爲欣喜,尤是那些烏桓騎射,聞之此事更是喜不自禁。

大漢皇帝已然頒旨,此番隨漢軍出征的烏桓將士,凡有意歸化入漢者,漢廷可將其親眷遷入塞內,分往各郡縣與漢民混居,由官府妥善安置,等若昔年的甌騎和閩騎般,意欲將他們歸化入漢,軍眷亦皆冊入漢籍,已獎賞他們此番立下的戰功。

七支騎營的更名,更是有意讓這些歸化將士脫去外族名頭,真正將之視爲大漢軍伍,即便糧餉待遇比不得駐守京畿的三大禁衛和五大精銳騎營,卻也非邊軍或府兵此類“役兵”可比的。

待整編完成,這七支騎營將輪駐大漢四方邊陲,且每歲皆需換防,固守邊塞,庇護藩屬,清剿蠻夷,爲大漢對外殺伐之爪牙。

日後徵募將士,也不再以地域區分,無論關中,中原,巴蜀或百越之地,凡良家子,皆可應募,擇優入伍。

黃埔軍學歷年培養出的大量年輕將官,亦將派任各支騎營,輔助原有將領整編各營,且積累領兵治軍的經驗。

太尉府軍律司則加派軍律監察史,凡軍中膽敢再以甌人、閩人、烏桓區別對待者,皆依軍律重懲之。

多年來,這些歸化將士屢立戰功,以血肉乃至性命效忠大漢,若再視其爲外族,徒教將士寒心,大漢鐵血尚武,軍中賞罰分明,萬不可如此行事。

當然,大漢君臣也絕不至讓近百萬烏桓人盡皆歸化入漢,且不說要耗費大量貲財安置,光是將烏桓各部拆分散居就太過耗時耗力,要曉得,即便漢廷意欲歸化的兩支烏桓騎營,其直系血親就高達二十餘萬,爲儘快讓這些軍眷融入大漢,漢廷將之打散安置到各郡縣,可是耗費了不少心神。

烏桓各部首領不蠢,曉得漢廷是在掘他們部族的根,畢竟那兩支烏桓騎營乃是各部最精銳的將士。

然沒人敢扣下他們的家人不放,只能眼睜睜看着大漢邊軍護送着他們遷入塞內,不少族人更是豔羨不已,冊爲漢籍,這是多少烏桓人可望而不可求的。

戰事止歇,騎軍要返歸漢境,水師將士亦然。

水師艦羣無須再搭載騎軍,便是轉而載運從百乘劫掠到的大量財貨,在仰光軍港卸下部分轉由陸運,稍作停靠休整,也會啓程歸國。

太尉府已命南海水師另遣三百艘風帆戰列艦組成的艦羣前來接替,逐浚將軍唐濤則率現今御下的千艘戰艦返國,真真是滿載而歸。

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證確鑿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
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四十五章 劉榮歸國 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六十三章 漢奸鼻祖 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業第四百七十八章 對馬清倭第六百九十六章 歐亞烽煙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兩關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機勃勃第六十二章 蹛林雲中 第二百五十章 鐵騎封城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會議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四百四十三章 東郡油田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編碼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一百五十三章 樑國風起第五百七十一章 漢使竇蟠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復國第六百七十章 來複火槍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報傳來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變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國郵政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歸鄉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戰破敵第八百二十六章 貴女愁緒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一百三十八章 協從理政第二百六十三章 銻礦之用第三百四十六章 瑣碎諸事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兒套狼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賁獸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爲質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膠片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鹽稅第二十三章 保住棄子 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證確鑿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龍城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氣第二百章 水戰操演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見第六百一十章 趙府貴女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二十六章 營建之事 第八十六章 西北狀況第七百一十六章 離京赴滇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線出擊 第七百四十八章 見見族嫂第三十五章 大難不死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漏寫十章,今天請假改大綱,明天雙更。第三十二章 王嬸還鄉 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見習第七百二十七章 電力發展第五百四十章 鳳翔珠寶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三百零五章 鐵業整合第六百四十六章 親王召見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膠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發第二百二十八章 梟雄殞沒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設邑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四十六章 工業模式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宮觀禮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二十二章 寢殿之中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二百九十七章 經略南越第五百二十八章 冊立儲君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六百九十三章 闔家團圓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願得償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六百二十章 衝撞太子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報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號傳輸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國內附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學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親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條約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達雲中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經官學第六百三十章 入宮觀戲第五百二十五章 賊子就擒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觀賽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三百一十六章 長安週報第三百三十章 商討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