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實戰 (2)

許平讓那個跌斷腿的傷兵留下當新鄭縣令,負責監督新鄭的兵丁不劫掠商人,也保證收到的稅至少部分能落入闖營的口袋。至於分糧,許平決定設粥廠,若是有饑民來,可以分到一些粥,但是不許他們自行把米領走,洛陽那種發放糧食的方式在許平看來太過浪費:“留下城牆,是爲了保護新鄭百姓不受盜賊襲擾,否則萬一發生這種事,他們會記得是我們拆毀了城牆;設立粥廠,可以讓更多的饑民吃上飯,那次洛陽開倉,大批的糧食被白白丟在路上,實在太可惜了,而且一旦領到米就放開肚皮大吃,毫無計劃。在新鄭開粥廠,饑民來這裡不會餓死,新鄭大量田地拋荒,他們可以幫助當地百姓屯田,這樣明年就不再是我軍的負擔;或是幫助這裡的縣丁嚇跑小股的盜賊,若能如此也不錯。”

遲樹得對此唯唯應是,黑保一則擔心不留下一隊士兵會壓不住本地的地頭蛇,萬一新鄭決定投降明廷,還會拿許平留下的人當脫罪的禮物。

對此許平也已有成算:“我們已經把新鄭城內的士人一掃而空,我們的大軍又在近旁,他們會畏懼我們的,除非朝廷又有大軍前來。如果真的朝廷派來大軍,我們更要把所有士兵都集中在一起和他們交戰,留一隊兵在這裡毫無意義,只會讓本地人更加不安,畢竟我們賊名在外。現在要是有糾紛鬧起來那也是他們自己人的事,不會怨恨我們闖營,只要我們嚴守大王的命令,對擾民的士兵嚴懲不貸,那百姓遲早會歸心。”

攻破新鄭後,許平相信開封府各縣城必然加倍警惕,再想這麼輕易詐到城市就不會很容易了,他一面讓長途跋涉的部隊在新鄭稍加修整,一面大力收集附近諸縣的情報。

許平下令將新鄭縣丁和民團召集到縣衙前,當着縣城裡的百姓對他們講話:

“我是闖營大將軍許平,之前在黃候新軍的長青營任職。”許平看着面前黑壓壓的一大片人,說道:“新鄭城內數千丁壯,被我帶着十個人就拿下了城門,十個人啊!”許平搖搖頭:“若我們不是闖賊,而是朝廷派來剿匪的官兵,你們新鄭會有什麼下場,城內父老有幾人能夠存活?諸位兄弟啊,你們身上肩負着新鄭父老的性命安危,這種事以後可萬萬不能再發生了。”

看着有些顯得垂頭喪氣的新鄭民團,許平提高聲音說道:“要想保衛新鄭父老,首先要勤加訓練,我會留下人好好操練你們,而你們也務必要牢記:這裡是新鄭,是你們的家鄉,不是什麼開封、京師,你們一個倦怠,新鄭就會化爲灰燼,你們就會家破人亡!”

說完之後,許平讓那個還在養傷的瘸腿縣令上來和全縣的民兵見面,散會後,許平再次向自己任命的新鄭縣令交代道:“平日,在軍營和士兵吃住在一起,不許住在縣衙裡、不許奪取民女或是民財,若是讓我知曉——你乾脆還是投官兵去吧訓練的時候不必藏私,把我教給你的源源本本地交給他們,大部分人不是傻子,你是不是以誠待人、是不是對他們有戒心、是不是拿他們當傻子哄,他們是能感覺得出來的。”許平讓縣令不要害怕麻煩,如果有什麼難題、困惑就給自己報信:“好好練兵,有朝一日,我會需要你的這些手下在戰場上爲我效力嗯,若是有人家想把閨女嫁給你,一定先向我稟告,若無大問題,我可以爲你證婚。”

“遵命,”之前的闖營老兵、新任的新鄭縣令,畢恭畢敬地對許平行禮:“大將軍。”

這支不滿萬人的闖軍進入開封府地界後,明軍的反應非常遲鈍,可是說是幾乎沒有反應。河南境內的百姓膽小的逃亡,膽大的結寨自保,明廷對縣城以外已經失去控制力。此時明軍也沒有出外協助徵糧的任務,因此開封府既然沒有派出任何野戰部隊迎戰,各縣地方官的唯一選擇就是緊閉城門,希望這隊闖軍繞城不攻。

確定沒有野戰部隊的干擾後,許平就大模大樣地開始進攻附近的縣城。三月十日前,長葛、禹州皆輕鬆攻下,縣令夏仲乾、陳鳴皆爲近衛營所俘。近衛營採用的戰術和以往闖軍完全不同,他們沒有鼓勵流民攻城而保存本部精銳,卻把火槍部隊派到城樓下和城上對射,壓制住守軍後再用衝車撞開城門。

河南農村人對明廷的仇視毫無疑問也影響到縣裡的人,縣令倉卒組織起來的團練沒有什麼抵抗的鬥志,而且也不願意爲縣令這個外地人賣命。至於本地的士人,有些已經逃到大城市去,雖然闖營的追贓運動讓官員很有抵抗的。但許平奉行優待小吏的政策,見到新鄭的小吏被繼續重用後,這些地頭蛇也傾向於在闖軍勢大的時候和闖營合作,基本上每次撞開城門也就意味着戰鬥結束。

隨着幾座縣城先後被攻破,近衛營來了越來越多報名投軍的流民,不過許平總是安撫他們回鄉種地。闖軍控制區嚴格奉行不納糧的政策。以往闖營的另一大兵力來源是解放囚犯,但是許平對此也沒有什麼興趣,三座縣牢獄裡的殺人犯、強盜仍都關在裡面,只有那些抗糧的農民被鑑別後釋放。

“闖王起義師,討兵安民。那如何能把這些殺人越貨的強盜放出來?更如何能收他們入營?”許平當着一大羣部下,毫不客氣地評價道:“或許這些山賊有些悍勇,剛纔還有人勸我說什麼黃候當年也用強盜爲兵將,但這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許平認爲自己的情況和官兵很不同。說到底,官兵還是有大義的名分,罪犯加入官兵後就算是重新做人,也容易被軍法約束。而闖營目前的形象很接近土匪,加入闖軍後,士兵更容易變得無法無天而不是奉公守法,因此,許平堅持道:“我營只把老實流民當作兵員補充的來源。”

三月十五日,近衛營抵達許州城下開始攻城,沒多時,許平就發現自己遇到出兵來的第一個麻煩。

“方狗官把南門堵上了!”士兵報告。

許州守官方韋吸取其他幾座縣城失守的經驗,用大石頭把城門塞住,這讓許平出師以來無往不利的撞門戰術喪失作用。而且這座城市內,居然還有幾門不錯的火炮,它們給近衛營造成不小的損失,一天下來,三十多名打死打傷的闖營士兵裡有半數都是傷在火炮下,這也是入河南府以來近衛營傷亡最慘重的一天。

萬幸的是城內守軍也沒有什麼經驗,他們把幾門炮分散佈置在四門,不然許平主攻的南門傷亡還要大。其它三門的守軍遠遠一見闖軍就開炮,或許這個行動確實起到壯膽的作用,不過他們不但沒有給近衛營造成損失還讓許平摸清城內的防禦能力。

聽到攻城失利的消息後,許平就下令後退紮營。他判斷其他三座城門也已經被堵住,沒有用人命去確認的必要。

接下里的幾天裡,許平致力於分析、收集情報,很快一張比較清晰的城防輪廓就出現在許平眼前。守官方韋是心學弟子,作爲王陽明的門徒,他的行政能力大大強於一般的官員。被近衛營兩個時辰就拿下的長葛縣令就是個很好的反面例子:長葛城門被攻破,縣官****殉國。縣官原是個理學信徒,一直對王陽明破口大罵,除去儒家經典,他對錢糧一無所知。去年開封府臨時徵集棉衣,任務分配到長葛縣,縣令竟然急得差點上吊——因爲他根本想不出到底該如何收集棉衣,無論是購買成品、收集原料自己製作還是要求商人提供充抵稅金,他一條都想不到。當時方韋就調侃長葛縣令道:“只是棉衣就要上吊,那要是寧王作亂又該如何?你以後別罵心學就好,至於棉衣我給你想辦法。”

河南烽煙四起後,其他地方官的作爲基本可以被稱爲“坐以待斃”,闖軍來了就關城門,闖軍走了就把衙役放出去,繼續催逼朝廷需要的稅賦。可是這個方韋不同,已經組織過好幾次名爲詩會實爲募捐的活動,每次都能想出點子,讓富戶或多或少吐出些銀子。近衛營遇到的幾門火炮,就是方韋用這些銀子從南方購買回來的。

“收集銀兩,自行派人到南方購買武器,並安全運回還沒有引起河南府的不滿。”許平也忍不住讚歎起來:“這個方縣官很不簡單啊。”

周洞天一直領着參謀觀察城防,他附和許平道:“每夜四門都有巡夜,各段城牆都有更替巡邏,總的說來,雖然還是有些粗疏,不過已經很不錯了,以卑職所見,想來城內也會有佈置。”

對於把部隊投入登城作戰,許平毫無興趣,近衛營士兵訓練到如今這個程度很不容易,他不願拿出和這種地方部隊消耗。如果想把傷亡控制在兩百以下,唯一可行的似乎只有設法打破城牆。這些天來許平從周圍幾個縣繳獲不少火炮,不過多是虎蹲炮這樣的小炮,它們對城牆沒有任何威脅。

“近衛營的工兵隊也組建多時了,正好該讓他們練練。”

現在近衛營的工兵隊沒有大型鼓風設備,所以只能在地表挖壕,因爲有火炮的威脅,所以挖壕就定在夜裡而不是白天。城裡發現闖軍掘壕後,明軍也有了明確目標,從第二天開始就把四門炮搬到壕溝對面開始射擊,在一整晚的胡亂射擊中,先後有兩次蒙進壕溝,給工兵隊造成七人的傷亡。

發現問題後,許平白天和參謀們研究了一天,確定把筆直通向城牆的壕溝改成“之”字型,這樣隨後明軍的盲射就再沒取得任何戰果。

工兵隊進行土木作業的同時,許平連續得到三個好消息。第一個是開封府的反應,汴軍沒有出動部隊增援許州的打算,開封府已經確認這是一支小股闖軍,他們不認爲萬人闖軍有太強的攻城能力,之前被攻破的縣城也一概歸結爲守臣過於無能。

第二個消息是鍾龜年的商隊送來的,同時還有一個壞消息——許平的舅舅渺無音訊,此外他證明了許平的一個擔憂,新軍又開始新一輪的換裝。不過好消息是換裝速度慢得有些出乎許平的預料,而且朝廷普遍認爲新軍首要的攻擊目標還是應該放在山東——廟堂上關於出兵的爭議根本不是秘密,因爲沒有任何人打算保密,各派都把這些爭吵視爲攻擊政敵的武器。

“很好。”許平出了一口大氣,時間,是他急需的東西,在近衛營攻城掠地、擴大地盤和影響,並且鍛鍊部隊的時候,許平希望朝廷繼續爲新軍的用途爭吵,最好能一直吵到天荒地老。

第334章 斷後第102章 鷹營 (2)第388章 軍閥第127章 臨戰 (1)第416章 吸納第272章 出擊 (2)第558章 上院 (1)第301章 覆滅 (1)第534章 換帥 (1)第359章 追擊第444章 結黨第95章 闖王 (1)第281章 近戰 (2)第19章 遲疑 (2)第107章 實戰 (1)第216章 劫營 (1)第427章 忠良第536章 攔截 (1)第156章 頹勢 (1)第332章 重逢 (2)第269章 友軍 (1)第404章 禁旅第309章 等待 (1)第147章 小將 (2)第502章 義釋 (1)第282章 應對 (1)第447章 北返第336章 政治 (1)第463章 遼藩第569章 腐敗 (2)第390章 對壘第445章 倒戈第286章 交鋒 (2)第340章 信念第382章 疑案 (2)第238章 矛盾 (1)第71章 馳援第17章 轉折 (2)第403章 直隸第403章 直隸第13章 交兵 (2)第387章 民心 (2)第100章 募兵 (2)第544章 口實 (1)第62章 撫民 (2)第144章 應對 (1)第396章 代價第367章 棄軍第215章 潛渡 (2)第494章 一伐 (1)第248章 內訌 (1)第454章 選戰(中)第538章 逃竄 (1)第137章 退兵 (2)第210章 後事 (1)第136章 退兵 (1)第239章 矛盾 (2)第320章 決鬥 (2)第203章 皮影 (2)第416章 吸納第150章 拖延 (1)第183章 擾亂 (2)第79章 落敗 (2)第405章 召見第334章 斷後第176章 啓蒙 (1)第564章 突擊 (1)第165章 轉變 (2)第521章 架空 (2)第432章 官司 (2)第463章 遼藩第364章 尾隨第285章 交鋒 (1)第461章 矛盾第229章 交換 (2)第23章 懲罰 (2)第41章 疑雲 (2)第303章 保守 (1)第337章 政治 (2)第509章 動搖 (2)第499章 棄守 (1)第302章 覆滅 (2)第347章 決口第277章 朝堂 (2)第17章 轉折 (2)第53章 離別 (1)第163章 總結 (2)第560章 組閣 (1)第319章 決鬥 (1)第41章 疑雲 (2)第552章 勾心 (1)第463章 遼藩第583章 開始 (2)第195章 前沿第502章 義釋 (1)第323章 功高 (2)第32章 前程 (1)第428章 自保 (1)第85章 成熟 (2)第131章 接戰
第334章 斷後第102章 鷹營 (2)第388章 軍閥第127章 臨戰 (1)第416章 吸納第272章 出擊 (2)第558章 上院 (1)第301章 覆滅 (1)第534章 換帥 (1)第359章 追擊第444章 結黨第95章 闖王 (1)第281章 近戰 (2)第19章 遲疑 (2)第107章 實戰 (1)第216章 劫營 (1)第427章 忠良第536章 攔截 (1)第156章 頹勢 (1)第332章 重逢 (2)第269章 友軍 (1)第404章 禁旅第309章 等待 (1)第147章 小將 (2)第502章 義釋 (1)第282章 應對 (1)第447章 北返第336章 政治 (1)第463章 遼藩第569章 腐敗 (2)第390章 對壘第445章 倒戈第286章 交鋒 (2)第340章 信念第382章 疑案 (2)第238章 矛盾 (1)第71章 馳援第17章 轉折 (2)第403章 直隸第403章 直隸第13章 交兵 (2)第387章 民心 (2)第100章 募兵 (2)第544章 口實 (1)第62章 撫民 (2)第144章 應對 (1)第396章 代價第367章 棄軍第215章 潛渡 (2)第494章 一伐 (1)第248章 內訌 (1)第454章 選戰(中)第538章 逃竄 (1)第137章 退兵 (2)第210章 後事 (1)第136章 退兵 (1)第239章 矛盾 (2)第320章 決鬥 (2)第203章 皮影 (2)第416章 吸納第150章 拖延 (1)第183章 擾亂 (2)第79章 落敗 (2)第405章 召見第334章 斷後第176章 啓蒙 (1)第564章 突擊 (1)第165章 轉變 (2)第521章 架空 (2)第432章 官司 (2)第463章 遼藩第364章 尾隨第285章 交鋒 (1)第461章 矛盾第229章 交換 (2)第23章 懲罰 (2)第41章 疑雲 (2)第303章 保守 (1)第337章 政治 (2)第509章 動搖 (2)第499章 棄守 (1)第302章 覆滅 (2)第347章 決口第277章 朝堂 (2)第17章 轉折 (2)第53章 離別 (1)第163章 總結 (2)第560章 組閣 (1)第319章 決鬥 (1)第41章 疑雲 (2)第552章 勾心 (1)第463章 遼藩第583章 開始 (2)第195章 前沿第502章 義釋 (1)第323章 功高 (2)第32章 前程 (1)第428章 自保 (1)第85章 成熟 (2)第131章 接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