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節 張大飛殉國

盟軍在五月二日完全佔領了柏林,日本境內也在美空軍密集轟炸之下開始疏散,自殺飛機成了他最後最殘忍的武器。我國漸漸在廣西收復失土,六月十二日戰報,日軍勢孤,湘西會戰,我軍大勝,殲滅日寇一萬餘人,正朝桂林進軍……。

宿舍瀰漫着歡欣的氣氛,所有人解開了準備步行去“雷馬屏峨”的揹包,準備大考及暑假回家。合唱團、音樂會、送別會,郊遊的活動又開始熱烘烘地舉辦,休學和請假的人很多都帶些羞愧的表情回來上課了。四月十二日,美國羅斯福總統突然逝世,對中國的衝擊很大,有一天朱老師在英詩課突然唸了一首美國詩人惠特曼的詩《啊,船長!我的船長…),追悼他不及見戰爭勝利。此時讀此詩,覺得響亮有力,如鼓聲送別。

然而不到百日之內,我竟第二次清晰地想起這首詩,刻骨銘心,沉重的,不甘心的哀傷。

我最後一次到水西門外我的河岸是六月初。春天已經過完,岸邊的草長得太高,已漸湮沒小徑。我去那裡讀哥哥寫給我的信,這封信我已經收到兩天了,那兩頁信紙內容也已經背熟,但是我必須找一個地方,好好地想一想……。

哥哥信上說,張大飛在五月十八日豫南會戰時掩護友機,殉國於河南信陽上空。他在重慶戰報上看到前線的消息,週末回到家收到雲南十四航空隊寄給他的通知,我們家是張大飛的戰時通信地址之一。他留下一封信給我哥哥,一個很大的包裹給我,用美軍的帆布軍郵袋裝着。大約是信件。他說我快放暑假回家之前,最好有個心理準備——他的信裡附上了張大飛寫給他的信。

這是一封訣別的信,是一個二十六歲年輕人與他有限的往事告別的信。我雖未能保留至今,但他寫的字字句句卻烙印我心。他說:

振一:

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二一天前,最後的好友晚上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倫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感謝你這些年來給我的友誼。感謝媽媽這些年對我的慈愛關懷。使我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全然的漂泊中有一個可以思念的家。也請你原諒我對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

我請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後,把邦媛這些年寫的信妥當地寄回給她。請你們原諒我用這種方式使她悲傷。自從我找到你們在湖南的地址,她代媽媽回我的信,這八年來我寫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書,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我似乎看得見她瘦小女孩長成少女,那天看到她南開的操場走來,我竟然在驚訝中脫口而出說出心意,我怎麼會終於說我愛她呢?這些年中,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着也是害她。這些年來我們走着多麼不同的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去年暑假前,她說要轉學到昆明來靠我近些,我才知道事情嚴重。爸爸媽媽怎會答應?像我這樣朝不保夕,移防不定的人怎能照顧她?我寫信力勸她留在四川,好好讀書。我現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二十六歲,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嘗過。從軍以來保持身心潔淨,一心想在戰後去當隨軍牧師。秋天駐防桂林時,在禮拜堂認識一位和我同年的中學老師。她到雲南來找我,聖誕節和我在駐地結婚,我死之後撫卹金一半給我弟弟,請他在勝利後回家鄉奉養母親。請你委婉勸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後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這一年的大考延後一些,給請假的人補課的時間吧。我於七月六日與許多同學搭船回炎熱如火爐的重慶,看到書桌上那個深綠色的軍郵袋時,即使媽媽也難於分辨我臉上流的是淚還是汗。種種交糾複雜的情緒在我心中激盪,好似投身入那三江匯合的激流。兩天後我纔打開那郵包。上面有一封陌生筆跡的信,裡面寫着:

張大飛隊長已於五月十八日在河南上空殉職。這一包信,他移防時都隨身帶着。兩個月前他交給我,說有一天他若上去了回不來,請找按這個地址寄給你。我在隊上擔任修護工作,隨着他已經兩年,他是很體恤人的好長官。我們都很傷心。從他留在待命室的上裝口袋裡找到一封你的信。也一併寄上。望你節哀。

周□□敬上

他的信封裡裝了一張折了多次,汗漬斑斑、淺藍己褪至黃自色的。我在南開高二一時寫的信,那是一封純粹的文藝青年的信,說:

很羨慕你在天空,覺得離上帝比校近。因爲在藍天白雲間,沒有“死亡的幽谷”……你說那天夜裡回航,從雲堆申出來,膏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就在眼前,飛機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了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而我現在每天要在教室至少坐八小時,幾何那麼難,幾乎令人生趣全無。幸虧有孟老師的詞選,不必只爲了考大學活着。今天看高一的同學忙着把被單縫威裙子,要去參加全市運動會的團體舞,那就是我們以前做的事,幼稚得要命。我現在都不敢看課外書了,星期六回家經過時與潮書店門口,我都快步走過,以兔受到誘惑?

這樣的信我寫了好多年,直到我去樂山讀哲學系。對於他,這些信大約像菸酒跳舞對他隊友一樣,有幫助忘卻猙獰現實的用處吧。我從樂山想轉學到昆明西南聯大去找他時,他急着來信阻止,其中有句說:“你對我的實際生活,知道的愈少愈好,對我“光榮”的實質情況愈模糊愈好。”初讀時,我看不懂,以爲他“變”了。多年後才全然瞭解,善良如他,囂然覺醒,要退回去扮演當年保護者兄長角色雖遲了一些,卻阻擋了我陷入困境,實際上仍是保護了我。

我那一大包信,他曾仔細地按年份排好,第一封從湖南湘鄉永豐鎮扶稼堂寄的,小學畢業生的平安家書;最後一封是大學二年級外文系學生寫的,已承認自己沒有研究哲學的慧根,全心投入雪萊和濟慈的浪漫詩情。從閣樓的小窗看滿天星辰,聽窗外樹上鳥鳴布穀,你在哪裡?你怎麼像褲跡般顯現摯愛。又突然消失了呢?

從一九三八年到一九四四年,一個少女在殘酷戰爭申成長的心路歷程,詳詳細細地記錄在那一百多封信中,我留在家中櫃裡那一包他七年間寫的更大數量的信,是一個十九歲的青年由流離的困境投身最強烈的戰鬥的完整自述。他駕驅逐機擊落敵機的時候。有時會想:我這樣虔誠的基督徒,卻這樣長年做着殺戮的工作,上帝會怎麼裁判呢?牠不是說“生命在我,復仇也在我”嗎?耶穌說人若打你左臉。你把右臉也給他打嗎?但是日本人不但打我的臉,他們殺了我的父親,摧滅了我的家。將我全國的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追殺至今。我每在郊區打下他們一架飛機,即可以減少犧牲於炸彈下的多少冤魂……。

這兩大包信,放在一起。這一年夏天,我沒有力量重看。他的死訊雖在意料中,但來時仍感意外,因而難於印證現實。

所有的跡象顯示,戰爭快要結束了。麥克阿瑟將軍收復了菲律賓,實踐“我會回來…”的豪語。我國在蘆溝橋事變後八年的七月七日軍事委員會宣佈:“八年抗戰,截至現今,共計斃傷日寇及俘虜日寇達二百五十餘萬人。我陣亡官兵一百三十餘萬人,負傷一百七十餘萬人。戰局現已轉守爲攻。”全國開始生活在期待中。

幾乎在此同時,陳納德將軍辭職的消息震驚了中國朝野。羅斯福總統逝世後,美國的三軍統帥艾森豪威爾將軍由馬歇爾將軍繼任(“馬歇爾計劃”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世界局勢有很大的影響,中國國共戰爭時他前來調停,但是一般認爲他偏向的“進步改革”,間接造成了的失敗而失去大陸)。中國戰場的盟軍司令史迪威將

軍與蔣委員長合作得不愉快,曲魏德邁將軍接任,他收到總部指示說,陳納德以最少的資源已打了很長時間的游擊戰式的戰爭。“採用現代化進攻戰術和技術的最迅速和有效的辦法是撤換指揮官。”

陳納德在重慶的告別儀式幾乎是空前絕後的熱情感人,兩百萬人擠滿了街道和臨街的門窗,他的座車無法穿過人羣,人們手推着他的車子到歡送廣場,全城傷痕累累的房屋上掛滿了各種旗幟,許多繡着飛虎的隊徽。蔣委員長親自授贈中國最高的青天白日大勳章,表示中國人民對他多年血汗相助的感謝,美國政府也在此授與特勳金十字勳章,並掛上第二枚橡樹葉獎章。這一年陳納德五十二歲。正因爲他來到了神秘遙遠的中國,脫離了美國正規軍的律令,以近乎江湖闖蕩的個人魅力,聚集了千百個同樣的好漢,用驅逐機的戰術解救了地面上無數苦難的生靈。

四個月之內,羅斯福逝世,陳納德解職,張大飛戰死。這一場戰爭帶着無數人的憾恨落幕,惠特曼《啊,船長!我的船長!),那強而有力的詩句,隔着太平洋呼應所有人對戰爭的悲悼:

啊船長!我的船長!可怕的航程已抵達終點;

我們的船渡過每一場風暴,

追求的勝利已經贏得;

港口近了,聽啊那鐘聲,人們歡欣鼓舞,

所有的眼睛跟着我們的船平穩前進,它如此莊嚴和勇敢;

可是,啊,痛心!痛心!痛心!

啊,鮮紅的血滴落,

我的船長在甲板上躺下,

冰冷並且死亡。

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楔子楔子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戰雲密佈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再遇名師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前言第1節 戰雲密佈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七七事變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2節 鐵嶺齊家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4節 姻緣第15節 渡海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周南女中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4節 學潮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溯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
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2節 臺灣文學登上國際會議舞臺楔子楔子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5節 南京大屠殺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6節 九一八事變第1節 戰雲密佈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2節 再遇名師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前言第1節 戰雲密佈第5節 爲訣別而重逢第8節 眉山的明月夜第2節 七七事變第7節 《時與潮》雜誌與辯論賽第6節 樹林中的聖瑪麗第9節 千人大合唱第3節 哺育着戈福江先生第2節 鐵嶺齊家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7節 城門樓上的頭顱第3節 哲學系新生第1節 戰後新局失落的開始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11節 聽不到的濤聲第14節 大學畢業,前途茫茫第5節 教學領域的拓展第3節 牧草中的哭聲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3節 紅葉階前憶錢穆先生第4節 兩岸三地文學再相逢第9節 母親和她的鄉親第2節 新天新地友情第5節 渡不過的巨流河第9節 意外的驚喜臺灣現代華語文學英譯計劃第4節 姻緣第15節 渡海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8節 周南女中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重溫二十歲的夢第9節 再讀《啓示錄》第13節 張大飛殉國第1節 尋求臺灣文學的定位第6節 青春作伴還不了鄉第13節 六一慘案第10節 北平, 臨時的家第1節 外文系今昔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8節 永恆漂流的父親第2節 七七事變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11節 鼓吹設立國家文學館第8節 上海,我照的另一面鏡子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14節 戰爭結束第11節 張大非,家破人亡的故事第1節 生命之初第7節 一九四三春風遠第7節 臺中,冒煙火車的年代第3節 啞口海中的父親第4節 淺藍的航空信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9節 灑在臺灣的汗與淚第7節 臺灣的我們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8節 英雄的墓碑第12節 落伍與前進的文學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第5節 最後的樂山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1節 生命之初第3節 我有一個夢第3節 十八張牀的閨房第4節 學潮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7節 開花的城第10節 從桂林到懷遠第8節 大轟炸第8節 撒石灰的童年第5節 一九四八,接船的日子第1節 溯江第4節 齊世英先生訪談錄第2節 文學播種國文教科書改革第10節 同甘共苦的鐵路人第3節 從南京逃到漢口第12節 三江匯流之處第12節 來自雲端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