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北郡。
依仗着黃河,徐元朗屯兵肥城,與來自齊郡的王薄互爲犄角,同楊善會對峙。
前些日子,王世充的事情,徐元朗已經知道,心中暗罵了幾句。大營外,樹葉已經落盡了,秋風颯颯,捲起落葉,在空中飛舞,恰如徐元朗此刻的心情。
與前次不同,並不是自己的主動出擊,而是隋軍南下。前次一戰,徐元朗對隋軍的戰鬥力,有了一個較爲深刻的認識,知道自己的士卒的素質無法和隋軍相比。不過,幸好,王薄這個傢伙,似乎和隋軍有着大仇,鐵了心的抗隋。而且,徐元朗知道,這次隋軍的主將,就是上次的那名隋將,叫楊善會。
上次,也是和河北軍相持的時候,王薄就是被他斷了糧道,這才無奈的後撤,然後被楊善會設置了伏兵,一番衝殺,王薄兵敗退回齊郡。有了上次的教訓,徐元朗對後勤很是在意,每次都是謹慎小心,押送糧草的時候,均有二千以上的士卒,更重要的是,他的駐地,離魯郡博城並不遙遠,也沒有什麼險要的所在,所以,楊善會試圖截斷徐元朗的糧道,每次都是無功而返,只得悻悻放棄。
針對徐、王以及鄭國的聯軍,楊善會兵力上略有不足,所以,他只能採取各個擊破的方法,才能改變兵力不足的劣勢。可是,徐、王等人,或許是顧忌楊善會,都只是呆在大營裡,像烏龜一樣的縮頭不出。這讓楊善會頗爲無奈。
當然,楊善會曾經試圖誘騙過敵軍,他假裝糧草不濟的模樣,準備迴轉河北,想要引出徐元朗、王薄等人的大軍,然後,在路上的險要之處,埋藏伏兵。只要徐、王兩人帶兵來追,楊善會就猛地回師,殺對方一個回馬槍,然後伏兵齊出,殺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可是,徐元朗並不上當,當他真正撤軍地時候,徐元朗並沒有領兵追擊,而是派出了斥候,目送隋軍的離去。
楊善會的戰果,只是斬殺了幾名斥候。深深的挫敗感在楊善會的心中升起,可是還好,令人驚喜的是,收了幾員大將,楊善會快馬傳遞迴清河,向楊浩報告了這一個還算不錯的消息。
楊浩得到消息之後,很是高興。畢竟這幾個人,都是在歷史上頗爲出名的猛將,所以,當即,楊浩就封給秦叔寶等人不小的官職,也算是對他們的一種肯定。
同時,楊浩的軍文中,讓楊善會在濟北郡拖住敵軍,不求勝利。
起初,楊善會並不明白楊浩這樣做的用意,後來他才明白,和奪取井陘關一樣,來整部與楊善會部,都是誘餌而已。
這兩支軍隊大張旗鼓,做出以主力攻打某地的態勢,其實,暗中卻有它意。
楊公卿是突出奇兵,攻陷了井陘關;而李靖則是帶着薛萬述、薛萬淑兩人,招降了平原郡,隨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陷了盜賊佔據的渤海郡。至此,黃河以北,除了恆山郡、漁陽郡沒有在楊浩的實際控制之下,其他各郡已經是楊浩的勢力範圍了。
而且,據可靠的消息,東萊、高密兩郡,暗中臣服了大隋。只是如今,眼看就要入冬了,楊浩認爲冬季一旦降臨,並不是動兵的好時機,他之所以要楊善會依舊屯兵濟北郡,就是要等,李靖攻陷北海郡!
如果,隋軍佔據了北海郡,沒有了黃河的阻礙,來年,隋軍再攻打山東就容易許多了,而且,那個時候,恆山郡已經拿下,就可以全力南下了!
這是楊浩與李靖、魏徵等人暗中商量的計策,之所以沒有公開,就是爲了防止敵人的密探。同時,讓楊、來兩人帶兵的消息,通過廷議的方式下達,可以說沒有人懷疑,疑兵果然達到了效果。
十一月,王薄的勢力範圍北海郡被隋軍奇兵攻陷。隨後,李靖令薛氏兄弟留下鎮守。隨後,楊善會也撤出濟北郡。
與此同時。
十一月五日,李世民趁黃河結冰,率大軍自龍門踏冰西渡,從裴寂手中接過了前線大軍的指揮權,然後進兵柏壁(今山西新絳縣南),與宋金剛對峙。
隨後,李世民召集衆將議事。
西風凜冽,這個天氣,對於更加靠北的河東諸郡,顯得更加的清冷。
大帳前,李世民的親兵全身鎧甲,威風凜凜地分散地站在帥帳四周,方圓百步之內,不准許任何人閒人靠近,事關重大,不得不如此啊。
大帳內,衆將的臉色均是露出喜色。各營統領身披鎧甲,按照官位高低在帥帳內就座,李世民穿着一身玄甲,臉上滿是堅毅的神色,河東的戰況,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啊。
當時,河東各州縣由於飽受戰亂和劫掠,加上裴寂的錯誤政策,勒令百姓全部遷入城邑,致使村落荒蕪,倉廩空虛。這樣的情形,意味着,他李世民只能靠自己想辦法,養活三軍。
本來,從關中運送糧食並不是不可以,可是,因爲河東城被王行本牢牢的佔據,所以這條最好的線路,被掐斷了。要運送糧草的話,走馮翊郡要經過渭河、洛河、黃河等大小河流,還要經過高低的丘陵,沙苑灘地等許多不利於運送糧草輜重的地區,況且路途遙遠,並非李世民所想。
今日議事,是決定如何作戰以及解決糧草的問題。
帳中的各位將領,有不少將領都在秦王的麾下效力過,參加過河東戰役,長安戰役,以及兩次淺水原大戰,對秦王有着較爲深厚的感情。在他們的心中,秦王雖有失敗,可是他最終一定能夠站起來,帶着他們擊敗敵人。淺水原的戰鬥,不就是秦王不屈的真實寫照嗎?那個只會躲在城裡,像個烏龜似地裴寂,實在是不堪啊。
所以,當他們知道秦王要來接替裴寂,統帥河東兵馬的時候,衆人的心情是高興的,就連一些下級軍官,知道了這事,也是歡呼雀躍。原本,被裴寂的無能指揮弄得士氣低落的士卒們,似乎看到了勝利。在李淵的刻意的包裝下,秦王李世民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戰神,只要有他在,就一定能夠帶着大唐走向勝利,走向輝煌!對於這點,士兵們是深信不疑的。
是禍是福?或許李淵也不能肯定吧。
正是因爲這樣的原因,李淵遲遲不肯啓用秦王李世民。軍中的士兵認爲李世民就是大唐的至高無雙的神,卻不知道太子李建成。要知道,日後,李淵一旦去世,太子李建成就是大唐的主宰,就是大唐的皇帝,可是他的士兵居然不知道太子李建成!
這是何等的可怕,不知太子李建成,卻知秦王李世民!
可是,造成這種尷尬局面的人,卻是李淵,當初,爲了讓大唐的子民有信心,他才極力的宣傳二兒子李世民,將他打造成一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偶像戰神。就像當初,李唐在與西秦的第一次淺水原大戰中失利之後,李淵將戰敗的罪責推卸到了劉文靜等人的身上,以李世民重病在身將他該領受的責任推卸掉,目的就是維護李世民的形象。
可是後來,因爲李世民的勢力迅速膨脹,李淵又不得不轉而限制李世民,來維護太子的威嚴!
還真是可笑啊!
所以在除掉西秦之後,李世民就被雪藏了起來,除了高官厚祿,李世民沒有任何的實權了。
對於這個原因,李世民自然是知道的非常清楚,也明白父親的苦心,所以他在這段時間裡,專心的專研兵書,常常與屈突通等人談論兵法,不斷的學習,在他的心中,他就是一個爲戰而生的戰士,他要帶領着大唐的子民,爲李家奪取天下,討伐四夷,要讓大唐的之名,傳遍世界上的每個角落。
可是,由於劉文靜的死,使得李世民很是憤怒。
誰都知道,劉文靜和李世民的關係最好,在劉文靜受到陷害的時候,也只有李世民站出來,仗義直言,力保劉文靜,可是,父皇明明知道劉文靜是冤枉的,他並沒有造反的意思,還是下令將他斬首。說白了,他只不過是秦王和太子暗中爭鬥的一個犧牲品罷了。
劉文靜是爲我而死的!李世民深深的知道,而更重要的是,他已經明白了,他即使只是只想安安靜靜的爲大唐效力,做一個爲大唐開疆拓土的將軍親王,也是不可能的了,因爲他不想,在某個午後,被他的大哥,未來的大唐皇帝,以造反之名,下到大獄之中,斬首示衆!
冷冷的,李世民握緊了刀鞘,他知道,自己只有牢牢的掌握了兵權,纔有實現翻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