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退居其次

“國相位同太守,食俸二千石。且此位萬衆矚目,若坦然授之,恐遭非議。不如,退而求其次。”乃王傅出聲。

“如此,或可爲長史。”薊都尹婁圭言道。

“國相長史,不過六百石俸,太少。”王太妃不許。

“回稟王太妃。諸侯國相乃朝廷任命。若無國相,可暫置長史,代理國政。俸祿酌情升爲千石,亦無可厚非。”婁圭再答。

“無國相只設長史。”王太妃這便領悟其語中深意。如此,既手握一國之政,又可免僭越之嫌。畢竟,一國之相,需朝廷任命,諸侯王無權自行授予他人。

“何不爲郎中令,暫理國政。”王傅便又進言。

諸侯王宮,置郎中令一人,秩千石,主王宮大夫、郎等屬官。王宮屬官,諸侯王當可決斷。再令其暫理國政,當可免僭越之嫌。

“如此,甚好。”王太妃點頭應允。

薊國亦是諸侯。卻將國中屬臣,派往鄰國。暫領一國之政。

辛氏二傑,雖不置一語,卻心生狂瀾。

再聯想。黃巾逆亂初,便避難薊國六國館中的冀州諸侯王。其中關竅,昭然若揭。六國與薊國,必然關係密切。至於親密到何種程度,非肱股重臣而不可知也。

待羣臣商議完畢,王太妃遂隔簾問道:“二位可願暫領郎中令一職,爲中山王、河間王分憂?”

辛氏二傑齊聲下拜:“臣,領命。”

“既如此。待下朝,便與右丞同往紫淵六國館,拜見二王,即日赴任。”王太妃言道。

“喏!”二人這便退入側室,等候右國相到來。

宮女奉上香茗糕餅,便紛紛退下。待中只剩二人靜坐,辛毗這便開口:“敢問兄長。你我兄弟,如今可是薊國之臣?”

“然也。”辛評輕輕點頭。

“既是薊王屬臣,因何派往鄰國?”辛毗再問。

辛評答曰:“王上與諸王,皆漢室宗親。國難當頭,互相扶持,亦是國之常理,人之常情。”

“王上意欲何爲?”辛毗終於問出心聲。

“且看你我麾下屬吏,來自哪裡。”辛評一語中的。

辛毗點頭到:“弟,亦如此想。”

今日逢小朝會,諸事不多。不到日中,便已散朝。

右國相耿雍入側室,與二人相見。同乘御賜馬車,入相府午宴。

賓主落座,辛氏兄弟舉杯相敬。耿雍亦回敬。落杯後,耿雍這便言道:“恰逢多事之秋,道路斷絕。諸王屢次上疏,求問國事。皆石沉大海。尚書令言,‘郎官捉襟見肘,自用尚且不足,如何外派藩國’。”

秦漢之初,郎官屬郎中令,武帝時改屬光祿勳。員額不定,多時達五千人,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以守衛門戶,出充車騎爲主要職責,亦隨時備帝王顧問差遣。初以任子(因父兄功績得保任授官者)、貲選(以有相當財產得任官資格者)充任。後武帝從董仲舒議,始使郡國每年保薦孝廉爲郎中。

兩漢郎官,常有出任地方長吏之機。被時人視爲出仕之重要途徑。

諸如賈詡、荀攸,皆曾爲郎。卻也皆棄官而去。

關東、關西逆亂,羣盜蜂起。陛下孤守洛陽不到一載,郎官竟去大半。乃至無人可用。宋梟之流竟可爲一州刺史,足見朝政日非,何其凋零。

右丞口中“尚書令言”,必是指尚書令曹節,私下之言。

見右丞將國事直言相告,辛評亦吐露心跡:“我等二人,既登黃金臺,出仕薊國,便是認主王上。但有所需,右丞只管吩咐,無需見外。”

耿雍笑道:“如此甚好。二位屬吏,皆從各城抽掉。務必替諸王守好疆土。”

辛氏二傑,皆足智多謀。能登六層,可見一斑。

這便心領神會:“我等,定‘替諸王守好疆土’。”

午後,三人又同赴紫淵六國館。面見中山、河間二王。即拜郎中令一職。

話說。六國結盟血書,劉備早已知曉。雖未明言,然事實勝於雄辯。今日領辛氏二傑前來,二王自當心知肚明。亦得心安。薊王遣二人代爲理政,便有默許血盟之意。

七國聯盟成矣。

於是乎。右丞但有所求,二王必有所應。其樂融融,令辛氏二傑更加篤定。七國必有同盟。

之所以先擇中山、河間二國,乃因二國與薊國接壤。境內黃巾賊寇,散亂無序,聚散無常。成員更是天南地北,五花八門。多以流寇爲主,非張角嫡系死忠。且與薊國暗通曲款的郭祖,傳言亦在中山國附近遊蕩。

二王只出王命。官服印綬,諸如此類皆出薊國。

待同車返回王都,左丞已爲二人擇好府邸。再入王宮,拜爲王宮謁者。

謁者,秩四百石,職奉王命出使。

雖已散朝,王傅、橫海中郎將、國相,薊都尹等人皆在。

“黃巾大部,雖被困於廣宗,餘部仍廣佈冀州。”耿雍開門見山:“二位此去,當先討賊,後安民。”

王傅又叮囑道:“斥候來報。有大小黃巾賊,隱匿在中山、常山、趙郡、上黨、河內等郡,太行諸谷之中。人數不等,以青州黃巾渠帥張饒所部最多,或有三十餘萬。”

辛評遂問:“青州黃巾爲何北上冀州。”

“本爲馳援張角。被漢軍阻於大河。後趁黎陽營等數路駐軍馳援長社,乘機渡河,亂入渤海郡。亦曾攻掠我國。連敗數陣,死傷過萬。見事不可爲,便領兵西去。欲與太行諸部合兵一處。反攻漢軍,解廣宗之圍。”黃忠答道。

“今青州黃巾,所在何處?”辛評又問。

“或屯兵於安平國內。”黃忠又答。

安平國,夾在中山國與河間國之間。亦與薊國比鄰。

辛評這便醒悟:“王上可是要斷青冀二州黃巾勾連,敗青州黃巾於安平。”

“然也。”右丞耿雍笑贊:“仲治果然大才。”

“卑下愧不敢當。”略作沉思,辛評又道:“黃巾雖雜,卻非烏合之衆。三十萬亂軍,絕非一戰之功。當徐徐圖之是其一。分化瓦解是其二也。若能收爲己用,方爲上計。”

衆人聞言,相視一笑。

右丞耿雍撫掌笑嘆:“仲治之言,竟與主公不謀而合。主公來信曾言,若能收降三十萬青州賊衆,可編爲‘青州兵’也。”

自落座,便未置片語的辛毗,此時卻語出驚人:“主公若得三十萬精兵,何愁天下不定。”

右丞耿雍欣然點頭:“辛氏二傑,果不其然。”

15 正視己心1.78 麟不當見189 爭權奪勢81 四子降臨1.58 歲不我與108 禮不可廢183 包藏禍心185 諸王稱臣186 氾濫成災1.44 螽斯衍慶107 太上皇權1.66 百艸滋茂169 東西交構1.52 漢越親和1.57 謀錄不盡197 試兒之禮1.77 各有封賞1.87 長樂未央1.32 無心插柳123 溫泉別館125 此事拿手160 改造它乾149 刀山劍樹113 對面而弈146 漢宮女主185 拋磚引玉103 蝮蛇螯手1.64 天下大酺159 蟬蛻龍變136 天下共主163 佛道先後1.253 陰相與謀110 逐鹿之利145 貴麟二子191 世衰道窮181 未得其主184 是個難題1.82 逢凶化吉161 畢協賞罰128 魚遊燋釜1.29 迴光返照140 守土有功163 佛道先後170 列城豪俠194 心生瑕釁1.52 二宮流血1.97 固辭不就1.87 溫故知新176 王田壽鯉1.26 再無歸期第2084章 1.273 賊心不死1.76 峰迴路轉1.87 溫故知新1.49 三路大捷1.275 天下正色138 必有後報1.67 黑夜女王31 形勢大好1.52 空空如也15 蔣幹遺書1.55 築臺募士185 諸王稱臣181 歪門邪道1.228 義貫金石113 求開黨錮1.22 薪盡火傳1.85 得隴望蜀107 以夢爲繭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1.23 孤軍誘敵1.69 強宗驍帥1.64 定國之謀1.82 遼東婢女1.77 兼濟天下1.87 富貴同享11 豔后無忌1.47 以儆猢猻1.27 託妻寄子176 王田壽鯉1.75 一錢太守146 有恃無恐1.223 陌路相逢145 督亢秋成1.232 南閤祭酒1.9 策封爲王1 十里少年1.40 火雲如燒1.46 大亂在即148 宮前之變1.2 雞不下蛋71 瀝粉貼金197 笑林始祖1.35 傳火天下141 人間正道1.8 神都洛陽1.37 冰山露角1.84 王道治國1.200 兼顧利弊1.42 變置社稷1.73 西林馬場
15 正視己心1.78 麟不當見189 爭權奪勢81 四子降臨1.58 歲不我與108 禮不可廢183 包藏禍心185 諸王稱臣186 氾濫成災1.44 螽斯衍慶107 太上皇權1.66 百艸滋茂169 東西交構1.52 漢越親和1.57 謀錄不盡197 試兒之禮1.77 各有封賞1.87 長樂未央1.32 無心插柳123 溫泉別館125 此事拿手160 改造它乾149 刀山劍樹113 對面而弈146 漢宮女主185 拋磚引玉103 蝮蛇螯手1.64 天下大酺159 蟬蛻龍變136 天下共主163 佛道先後1.253 陰相與謀110 逐鹿之利145 貴麟二子191 世衰道窮181 未得其主184 是個難題1.82 逢凶化吉161 畢協賞罰128 魚遊燋釜1.29 迴光返照140 守土有功163 佛道先後170 列城豪俠194 心生瑕釁1.52 二宮流血1.97 固辭不就1.87 溫故知新176 王田壽鯉1.26 再無歸期第2084章 1.273 賊心不死1.76 峰迴路轉1.87 溫故知新1.49 三路大捷1.275 天下正色138 必有後報1.67 黑夜女王31 形勢大好1.52 空空如也15 蔣幹遺書1.55 築臺募士185 諸王稱臣181 歪門邪道1.228 義貫金石113 求開黨錮1.22 薪盡火傳1.85 得隴望蜀107 以夢爲繭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1.23 孤軍誘敵1.69 強宗驍帥1.64 定國之謀1.82 遼東婢女1.77 兼濟天下1.87 富貴同享11 豔后無忌1.47 以儆猢猻1.27 託妻寄子176 王田壽鯉1.75 一錢太守146 有恃無恐1.223 陌路相逢145 督亢秋成1.232 南閤祭酒1.9 策封爲王1 十里少年1.40 火雲如燒1.46 大亂在即148 宮前之變1.2 雞不下蛋71 瀝粉貼金197 笑林始祖1.35 傳火天下141 人間正道1.8 神都洛陽1.37 冰山露角1.84 王道治國1.200 兼顧利弊1.42 變置社稷1.73 西林馬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