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猜忌暗生

趁上游生態系統還沒有被破壞殆盡前,及時封山育林,涵養水源乃是關鍵所在。

還是那句話,農耕和遊牧的界限,一定要掌握好。

城外都亭。

安次長華歆,已領縣中屬吏,出迎十里。

見劉備儀仗,這便出亭舍,立於路邊,列隊行禮。

劉備下馬回禮,與衆屬吏一同入城。

與一路所見相比,城內稍有起色。然比起摩肩接踵,人滿爲患的臨鄉,道路兩旁趕來迎接王駕的人羣,甚是稀少。城內已搭建起不少腳手架,工匠們正爲居民修繕房舍,增築樓宇。放眼望去,老舊的城池,亦能看到些許生動的新氣象。

短短一月,華歆盡力了。

入縣治,主臣就坐。華歆這便將安次諸情,娓娓道來:

“安次地處薊國之中。爲方城、臨鄉、泉州三地所夾。全境狹而長,北部最廣,銳端當其南,中部狀若蜂腰。東西最寬處約九十里,南北長約百三十里。全縣有戶三千一百五十餘。口四萬七千八百餘。”

“百里之地,卻只有三千戶民。”劉備輕輕點頭:“可因水患?”

“主公明鑑。”華歆又道:“安次地勢平坦,西北稍高於東南。南部多沙土,乏粘性,北部土質膏腴,性燥易坼(chè開裂)。寒暑均不甚酷,雨水多集中在七、八月間。每歲小雪後,川河始凍,冰上人畜、輕車可履,來年春分即解。冬春時節,大風時作,春天多旱。境內澱泊密佈,枝津成網。因地平土疏,洪水平勢奔突,易衝出故瀆,而成水患。

一言蔽之,安次居九河下梢,凡地可栽桑麻而稱膏腴者,久爲洪水淹沒,城池多毀,村落零星,不勝悽楚。”

“先帝永康元年(167年),勃海海溢。詔州郡賜溺死者七歲以上錢,人二千;一家皆被害者,悉爲收斂;其亡失穀食,稟人三斛。”華歆又補充道:“時安次水溢高丈餘,苗稼蕩盡。溺死者衆,舉家逃難者大半。海水退後,良田皆被鹽漬,來年亦顆粒無收。如此前後數年間,民衆紛紛逃難,十不存一。”

“水患猛於虎。”劉備轉而問道:“明庭可有良策?”

“有。”華歆起身行禮:“薊國渠。”

見劉備不置可否,華歆這便言道:“古往今來,治水在疏不在堵。安次一地無法容納之水,何不舉全國之力,納之。上游水緩,再修築陂渠圩田、事可成矣。”

“孤亦有此意。”劉備這便將已委任鍾演繼任都水長一職,向在座衆臣言明。

“如此,妙極!”華歆喜不自禁:“待渠貫東西,連通薊國水網,安次再無水患之憂!”

“此城地勢低窪,如何防水?”劉備又問。

“城外澱泊密佈,可用於蓄水。待圍城圩田百里,當自絕水患。”華歆脫口而出。安次諸多情況,與一片白澤的督亢並無不同。先排出積水,再圩田蓄水。排建幹欄重樓,底層亦不住人,上游再無大水,又如何能淹沒樓宇,乃至家園盡毀。

“主公若不來,臣正欲上疏,將縣治遷往南六十五里外的石樑城。”華歆笑道。

“此城西距常道城四十里。與常道侯闕機可有往來?”

“常道侯苜蓿地皆在國內,牛羊圈養亦無過界。”華歆自明白劉備所問。

“如此甚好。”劉備輕輕點頭。這便是農牧的好處。最大程度利用地力。無需一大片草原,便可牧養數倍的牛羊。

有道是實操出真知。

東平舒侯彌加,常道侯闕機,韓城侯骨進,各部牧民通過幾年的田間實踐,得出許多寶貴經驗。

比如,苜蓿秋季播種成功率最高。據牧民試驗,立冬前後播種,仍能安全越冬。且秋季時雜草漸枯,幼苗可免受雜草侵害,秋季亦有利於蓄積養分,防禦病蟲害,利於田間管理,諸如此類。與臨鄉遍生在大堤、河岸邊的野生苜蓿不同。由牧民精心照料的苜蓿地,畝產鮮草高達八千斤。以青幹苜蓿爲精料,拌入足量稻草,飼養的母牛,日產奶量增多近五成。

真不愧是牧草之王。到哪說理去。關鍵是與稻草混飼,讓臨鄉的稻草也有了用武之地。一畝苜蓿與足量稻草青儲,可飼養五頭成年母牛,或四頭成年公牛。東平舒侯彌加,常道侯闕機,韓城侯骨進,各有方數十里乃至百里的苜蓿地。不下兩百萬畝苜蓿。

而臨鄉稻草更是堆積成山,去年僅臨鄉一地,便產新鮮稻草三十億斤。

滿打滿算,能飼養四十餘萬頭成年母牛。

若非牧民照料不過來,牛羊遍地又有何難。

不算不知道,一算當真嚇一小跳。

不好好喂牛,卻要和太平妖道沆瀣一氣。上谷烏桓王難樓是什麼想的?

話說,爲平衡四部烏桓,臨鄉向來一視同仁。並未因右北平烏桓王烏延,與自己有通家之好,便有失偏頗。之所以從八百餘落的小部落,一躍成爲僅次於上谷烏桓的第二強盛部落。只能說,風雲際會,因緣巧合。時也,勢也,命也,運也。

胡人性狹。猜忌已然形成,此時說什麼都無用。

不到數年,從八百餘落暴增到六千餘落。

說你薊國一視同仁,未曾偏頗。誰信?

劉備已去信遼西太守趙苞。趙苞回信說,遼西烏桓丘力居部,並無異動。

丘力居衆五千餘落,本在四部烏桓中居於前列。今被烏延部超越,是否心生不滿,又或是見錢眼開,被上谷烏桓王難樓重金收買亦未可知。

總之不可不防。

安次地力何止未顯。即便不以臨鄉類比,百里之地,亦能納數十萬百姓。華歆任重而道遠。

離開安次,劉備這便乘船前往泉州。

遼西柳城。

出城時,忽覺背後有人窺探。馬上之人這便回頭眺望,見太守正含笑立在城頭譙樓,爲其送行。

這便遠遠抱拳,揮鞭出城。

“父親。”出城不久,便有一隊人馬趕來迎接。領頭之胡人青年,孔武有力,必是豪傑。

“蹋頓。”馬上之人,正是遼西烏桓王丘力居。

“如何?”蹋頓輕輕打馬,稍稍落後,與丘力居並駕齊驅。

“無妨。”丘力居笑答。

“那合兵之事……”

“再議。”丘力居奮力揮鞭,電射而去。

“父親等我。”蹋頓重夾馬腹,亦迎頭追上。

一隊胡騎這便呼嘯遠去。

115 平生罕見152 南橘北枳189 天下信奉164 四海承風1.24 舉不避親176 封國在即1.23 移花接木1.94 規圓矩方123 天賜之幸1.86 兵鋒所指1.40 蜜蜂分箱180 一罪足矣147 輕身入城1.69 洛陽紙貴114 割肉飼虎146 心安吾鄉162 一戰揚名1.47 帝國時代11 檀口溫湯1.85 多長爲宜1.99 衆不可逆142 東海壽麋119 北海一龍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81 圍獵祭祖1.229 鐵骨石心1.84 百工居肆1.83 銳不可當188 風聞奏事1.79 撤村並邑180 破解之策161 狐假虎威1.90 貴不可言1.42 兵行險着1.89 一騎絕塵102 殺良冒功1.60 廣而告之215 班姑蔡女124 羌亂再起1.86 兵鋒所指153 來龍去脈1.42 劉備四友157 類同相召第2101章 1.290 通關圖卷1.82 倉樓藏秘1.63 犬牙相錯122 溫室藥圃167 綠洲公社1.89 未改初心1.97 借題發揮1.229 鐵骨石心1.74 黃金臺上1.76 世道無常1.60 轉禍爲福191 何必談錢1.62 風月常新153 經營西域1.77 始料未及188 以身應讖1.206 猛將之烈1.86 恩深似海100 喜事將近1.236 兵器時代1.58 割發代首170 一拍即合21 真龍之子14 興師動衆1.46 有褐有衣10 坐井觀天1.86 好生思量187 奪舍續命1.48 百善孝先1.78 城上金烏1.200 矇混過關179 中舨共約19 人不渡己1.87 鯤鵬之志1.98 四海昇平10 寡義廉恥1.68 燕人來也125 賽馬效應161 內難未弭174 變俗易教1.92 輕身爲國1.36 天地干支81 投石問路1.92 首鼠兩端103 玉石俱焚109 麴氏先登159 亂世之才1.45 何愁不嫁1.63 熔金入庫1.8 環璧珠玉170 一拍即合1.50 百官承式1.5 唯利是圖197 仙人指路1 羣雄上洛1.94 長城邊患12 再見恩師
115 平生罕見152 南橘北枳189 天下信奉164 四海承風1.24 舉不避親176 封國在即1.23 移花接木1.94 規圓矩方123 天賜之幸1.86 兵鋒所指1.40 蜜蜂分箱180 一罪足矣147 輕身入城1.69 洛陽紙貴114 割肉飼虎146 心安吾鄉162 一戰揚名1.47 帝國時代11 檀口溫湯1.85 多長爲宜1.99 衆不可逆142 東海壽麋119 北海一龍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81 圍獵祭祖1.229 鐵骨石心1.84 百工居肆1.83 銳不可當188 風聞奏事1.79 撤村並邑180 破解之策161 狐假虎威1.90 貴不可言1.42 兵行險着1.89 一騎絕塵102 殺良冒功1.60 廣而告之215 班姑蔡女124 羌亂再起1.86 兵鋒所指153 來龍去脈1.42 劉備四友157 類同相召第2101章 1.290 通關圖卷1.82 倉樓藏秘1.63 犬牙相錯122 溫室藥圃167 綠洲公社1.89 未改初心1.97 借題發揮1.229 鐵骨石心1.74 黃金臺上1.76 世道無常1.60 轉禍爲福191 何必談錢1.62 風月常新153 經營西域1.77 始料未及188 以身應讖1.206 猛將之烈1.86 恩深似海100 喜事將近1.236 兵器時代1.58 割發代首170 一拍即合21 真龍之子14 興師動衆1.46 有褐有衣10 坐井觀天1.86 好生思量187 奪舍續命1.48 百善孝先1.78 城上金烏1.200 矇混過關179 中舨共約19 人不渡己1.87 鯤鵬之志1.98 四海昇平10 寡義廉恥1.68 燕人來也125 賽馬效應161 內難未弭174 變俗易教1.92 輕身爲國1.36 天地干支81 投石問路1.92 首鼠兩端103 玉石俱焚109 麴氏先登159 亂世之才1.45 何愁不嫁1.63 熔金入庫1.8 環璧珠玉170 一拍即合1.50 百官承式1.5 唯利是圖197 仙人指路1 羣雄上洛1.94 長城邊患12 再見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