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天賜之幸

左伯紙的製作工藝,後世並未能繼承。甚是可惜。

與之最相近者,便是後世“臨朐桑皮紙”。大致可分爲:採皮、泡皮、漚皮、選皮、卡對、切皮、撞瓤、撈紙、壓紙、揭紙、曬紙,等十二工藝、七十二程序。

手工製作的桑皮紙,帶着一種天然的原白色。可見明顯之纖維結構。紙中,橫絲、直絲,縱橫交錯,細密得當,摸起來柔軟又不失韌性。

左伯製造的原版桑皮紙,更是手感綿軟、纖維細長、耐損耐磨、吸水性好、防蟲蛀、易保存、着色而不褪色、具有獨特的墨韻特性。

需用上好的泉水泡皮、漚皮。泉州又豈能少了甘泉。良工尋來泉眼,引水工坊。循環流動,用之不竭。古法手工造紙,最大的污染來自“漚皮”工藝。然與後世工業造紙的化學污水,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時下污染要小很多,且極易被自然降解。以渤海灣巨大的體量所具有的自淨能力而言,完全不值一提。

確定沒有污染,劉備頓覺安心不少。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包括後世號稱無定河的奢延水,也要儘可能涵養水源,防止泥沙流失。

頭批左伯紙,快船送至臨鄉薊王宮。薊王取筆墨書之,墨韻俊逸,筆過留痕。焉能不大喜。立刻將桑皮紙贈與薊國四師。

蔡邕運筆如飛,字字力透紙背。墨跡卻不似絹帛那般容易擴散。亦不似竹簡木牘那般難以附着。紙質的優勢,彰顯無疑。蔡邕揮毫潑墨,竟一蹴而就,不覺間將整卷桑皮紙寫完。

意猶未盡,親來討要。

劉備笑問:國師可否將字卷送與孤一觀?

蔡邕不以爲意:有何不可!

劉備立刻命人裱糊裝訂,稱《蔡邕隨筆貼》,又稱《快意貼》,高懸在書房牆壁,日日觀摩。

“快意觀貼”遂成佳話。

有一條四季不斷的黃金水道,真乃天賜之幸。甚至巨馬水入海口周圍,相當一部分的水體,隆冬之中亦未曾結冰。

漕運之便,又何需多言。礦料、糧秣、名產,人員,皆可隨船運來。在薊國各城之間,往來轉運,互通有無。不要太便利。

薊國泉州渠,亦趕在土壤凍結前掘通。

渠經泉州城下,東北聯通鮑丘水,可借夏澤、佩謙二澤,中轉泃水連庚水,濡水。西南可經鯉東西二澱,連通巨馬水、滹沱水。故此渠呈東北——西南走向。連通浭水、鮑丘、沽水、?水(奢延水)、巨馬,五水。串聯起雍奴、泉州、益昌三地數城後,入東澱。再經由前任都水長卞紀挖掘的渠道,南下滹沱水,再轉漳水,經南皮入大河。

正因巨馬水終年不凍,泉州渠大半渠道,隆冬時節亦可正常通航。事實上,這條泉州渠的運力,遠超卞紀規劃的薊國渠。正因其最大程度的藉助巨馬水路,讓泉州渠可四季通航。

待泉州渠通,巨馬水連通日廣,與諸多水體冷熱交匯,水溫有所下降。劉備遂命良匠能工引溫泉水注之。並設水閘,隆冬時開啓,爲巨馬水升溫。久而久之,隨着數條溫泉暗渠鋪設完成,在各水體交匯處,注入暖流,整條泉州渠,冬季皆可正常通航。

溫泉出益昌。

多年前,位於巨馬水路中游的益昌,數地皆發現溫泉蹤跡。且水溫極高,近似沸湯。數年前,劉備曾命人試將溫泉水引出。看能否代替薪柴,爲城邑取暖。於是令匠人沿途鑿渠,引溫泉下山。無奈熱損太大。等到平地,已近常溫。匠人來報,需造涵管,上覆土石。引水地下,方能保溫。時臨鄉不過一縣之地,造價高昂,無法承受,匠人上報劉備後,便沒了下文。

待並六縣爲國,國力強盛。遠在洛陽的劉備念念不忘,遂命將作館,不惜工本,燒造陶製涵管,深埋地下,裹纏稻草繩結,澆築白堊灰漿,並覆土三重保溫。終將熱泉引入臨鄉、益昌、平曲、南關等,臨近數城,冬日取暖,已無需燒炭。

溫泉育種、溫泉保暖,兩不誤。今又爲巨馬水路升溫。一舉三得。

只恨溫泉太少……若得足量地熱能,整個薊國取暖皆無需燒炭。

乃時下最安全易得的清潔能源。

除去木炭,薊國已用石炭取暖。

“豫章出石,可燃爲薪。”石炭便是後世的煤炭。時下又稱:湮石、石涅、黑丹等。而用焦炭冶鐵,也上薊國百鍊鋼產量大增的原因之一。

最意外之喜,便是黃金臺。

英才不斷,絡繹不絕。薊國再無缺人之困。奇才難得,良纔不少。

近又有中山人劉聰,字子惠,直升五層。乃冀州名士,耿直貞烈。兩位國相,見之甚喜,這便舉薦給主公劉備。劉備即拜爲幕府軍司空丞,秩千石,銅印黑綬。軍司空丞,位在軍司空令之下。不可謂不權重。

劉備督造臨鄉城時,未雨綢繆,設內中外三城。外城多置爵民、官吏宗族。中城爲百官居所。內城便是王宮所在。隨着百官家眷,宗人不斷遷入。臨鄉城戶數亦迅速增加。

薊國之中便是臨鄉。劉備擇吉日,晉升臨鄉令婁圭爲“薊都尹”,秩二千石,銀印青綬,位同郡守。掌三百里臨鄉,十城政務。兼領薊王宮中庶子。

“尹”,乃國都專用。比如京兆尹、河南尹。“薊都尹”亦合規。剩下數縣,卻不可稱“尹”。按照劉備的設想,以十城,百萬口爲限,各縣將依次升爲郡。縣令升爲郡守。掌境內各城邑政務。如此便形成:城令、郡守、國相,三級權利架構。

薊國地窄卻民多。諸事繁雜。諸如大朝會,竟往往要從日出(卯時)初,直到日昳(未時)末。可見一斑。

所謂能者多勞。讓諸如婁圭、北海一龍、崔琰三友,政令只限於一城之內,着實太過屈才。如此,處理治下十城政務,可謂人盡其才。且也大大減少了兩位國相的工作量。

繼任臨鄉令者,乃少師陳寔第四子,陳諶,字季方。與兄陳紀齊德同行,父子三並著高名。世稱:三君。

三君同仕薊國。震驚天下。

165 往昔之約199 失之交臂41 雲開見日1.65 西羌兵諫165 片羽吉光124 表裡相合1.72 羚羊掛角1.35 三高三服168 面面俱到1.56 靜觀其變130 鮮卑寇邊159 威震西域171 南北船閘135 兵出隴右219 一身是膽109 黑山飛燕1.25 人艱不拆1.80 漢羌聯盟102 捧日而立1.7 野火將熄251 英雄輩出101 明示萬里160 解甲歸田1.66 有女士異192 火燒西園14 萬象更新1.52 明珠有價170 一拍即合1.64 聞薊色變91 不脛而走1.97 堪比高官1.28 長短之利158 太后有疾1.7 舊友重聚1.26 以直報怨123 呼之欲出1.36 籠中之鳥19 半渡而擊175 石破天驚160 女中豪傑1.8 木公金母1.237 生死立判1.25 水到渠成1.70 孤芳自賞1.65 象耕鳥耘1.55 負陰抱陽103 玉石俱焚127 無詔不離1.46 鷹擊長空1.48 鬼神難誣194 心生瑕釁164 王道循環91 飯稻羹魚81 融爲一體1.98 衣帶秘詔1.47 以儆猢猻1.39 火雨焚城1.39 火雨焚城179 胴體雕青156 薊王子館142 投石問路261 寄神免禍153 來龍去脈1.57 意欲何爲121 怒海潮升1.80 善水良才144 迎刃而解174 恰如其分136 甘心如薺130 鮮卑寇邊168 無法拒絕18 四面楚歌17 將府五校1.49 和則增壽144 光武遺脈15 安邦定國136 矛頭所指148 三舉鄉黨176 薊王東歸1.27 路中捍鬼1.256 全勝立威157 麥穗兩岐123 天賜之幸123 反目成仇184 天命有歸1.63 福禍相依231 司馬爭先188 突發奇想10 耿氏製陶160 女中豪傑108 與王共治151 平定龜茲148112 幼獸初生1.208 命不該絕184 羔羊之素1.79 撤村並邑1.49 銷金洞窟18 千里圩田1.94 規圓矩方
165 往昔之約199 失之交臂41 雲開見日1.65 西羌兵諫165 片羽吉光124 表裡相合1.72 羚羊掛角1.35 三高三服168 面面俱到1.56 靜觀其變130 鮮卑寇邊159 威震西域171 南北船閘135 兵出隴右219 一身是膽109 黑山飛燕1.25 人艱不拆1.80 漢羌聯盟102 捧日而立1.7 野火將熄251 英雄輩出101 明示萬里160 解甲歸田1.66 有女士異192 火燒西園14 萬象更新1.52 明珠有價170 一拍即合1.64 聞薊色變91 不脛而走1.97 堪比高官1.28 長短之利158 太后有疾1.7 舊友重聚1.26 以直報怨123 呼之欲出1.36 籠中之鳥19 半渡而擊175 石破天驚160 女中豪傑1.8 木公金母1.237 生死立判1.25 水到渠成1.70 孤芳自賞1.65 象耕鳥耘1.55 負陰抱陽103 玉石俱焚127 無詔不離1.46 鷹擊長空1.48 鬼神難誣194 心生瑕釁164 王道循環91 飯稻羹魚81 融爲一體1.98 衣帶秘詔1.47 以儆猢猻1.39 火雨焚城1.39 火雨焚城179 胴體雕青156 薊王子館142 投石問路261 寄神免禍153 來龍去脈1.57 意欲何爲121 怒海潮升1.80 善水良才144 迎刃而解174 恰如其分136 甘心如薺130 鮮卑寇邊168 無法拒絕18 四面楚歌17 將府五校1.49 和則增壽144 光武遺脈15 安邦定國136 矛頭所指148 三舉鄉黨176 薊王東歸1.27 路中捍鬼1.256 全勝立威157 麥穗兩岐123 天賜之幸123 反目成仇184 天命有歸1.63 福禍相依231 司馬爭先188 突發奇想10 耿氏製陶160 女中豪傑108 與王共治151 平定龜茲148112 幼獸初生1.208 命不該絕184 羔羊之素1.79 撤村並邑1.49 銷金洞窟18 千里圩田1.94 規圓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