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9 危國之道

“聞,朔望朝會時,百官請命,王允續任上公之位。”右相又道:“王允如何行事。二日後,當見分曉。”

“大將軍又如何?”薊王必有此問。

“大將軍董重,累日來偃旗息鼓,閉門不出。卻不知何故。”右相又答。

“料想,陛下必有權衡。”薊王一語中的。

先前,董卓爲求大義,示好二宮太皇。董重先回,被表爲大將軍。與董卓並稱“二董”,權臣與外戚聯手之勢成。奈何好景不長。待董卓穩坐大位,遂將董重驅離中樞。魚梁臺上,並無大將軍一席之地。董重焉能不深恨。

於是,與衛將軍張濟等,暗中結黨。共謀誅賊。卻忌於董卓勢大,不敢輕舉妄動。遂被王允並呂布搶先。陛下論功行賞,董重並無寸功,有何顏面示人。此時入朝,豈非自討沒趣。閉門謝客,蟄伏不出,亦是人之常情。

然,今時又不同往日。董卓既滅,陛下如何肯再造權臣。王允並呂布,一文一武,共掌朝政。已有分權制衡之意。今百官請命,王允加上公之位。陛下自當警惕。恐爲董卓第二。

料想。雖形勢所迫,不得不爲。然陛下,必有制衡之舉。竊以爲。若要制衡王允,大將軍董重,乃不二之選。既貴爲外戚,又中人之姿。論才智,不足以權傾天下。論親疏,亦不會逼迫董侯太甚。

“‘衆怒難犯,專欲難成,合二難以安國,危之道也。’”薊王言道。

語出《左傳·襄公十年》。意思是說,衆人的憤怒難以觸犯,個人的意願難以成功,若二者並行,則難以安定國家,是危險的治國之道。

“主公明見。”羣臣拜服。

右相又奏曰:“又聞朝中,撥亂反正之聲,不絕於耳。”

“可是撥董卓擅行廢立之亂。”薊王問道。

“正是。”右相答曰:“弘農王乃主公所立,當今天子乃董卓所立。故京中有人言,宜尊弘農王復爲天子。”

“王允遣使張種,撫慰山東。首來薊國,許另有深意。”右相言道。

言下之意。張種出使薊國,乃爲求撥亂反正,而問計薊王。畢竟,薊王四朝元老,大漢一藩。天下表率。更有甚者,史侯本就是薊王扶立。故撥亂反正,首當其衝,當問薊王。

“自先帝崩後,二宮流血,兵禍綿延。”薊王言道:“先有何進,後有董卓。朝政凋敝,朝臣凋零。譬如猛士渾身披創,當先療傷止血。再圖復起。”

薊王之意,顯而易見。既已成定局,穩妥起見,不宜妄動。傷及元氣,神仙難救。時至今日,洛陽朝堂,已難大動干戈。

且於薊王而言,何人爲帝,並無不同。

“關東形勢如何?”合肥侯亦不可不防。

“合肥侯自據壽春,營城築港,廣造大舡。政令所出,皆與我(國)同。更加關東士族,槃根錯節,心向壽春者衆。聞淮泗諸國各出精兵,重組聯軍。拱衛關津,與洛陽相抗。尤其漢室四牧,飽受非議。”左相崔鈞,起身奏對。

漢室四牧,便是指劉岱、劉繇、劉表、劉焉。

先帝曾言,天下十分,漢室三分,豪強七分。爲奪十分天下,先帝不惜弄險,借黃巾之亂,血洗關東。先前,關東士族,慘遭屠戮,爲救家園,無暇他顧。今已漸醒悟。更加洛陽朝政日非,民心思亂。關東豪強,如何再坐以待斃,引頸受戮。於是趁洛陽宮變不斷,黨同伐異,互相傾軋,無力東顧之機。謀取一線生機。

先另立新帝(合肥侯),據擁大義,得合法身份。而後遣門下子弟,充填郡縣大位,謀取私利。如此沆瀣一氣。將一切違法所得,皆變爲天經地義。壟斷江山,豪門遍地,遂成『關東正義』。

而後,合縱連橫,招兵買馬,籠絡四方,守護正義。

一言蔽之。合肥侯,非天下共主,亦非擁半壁江山。充其量,不過豪門代言人。

於是乎,天下十三州,漸行漸遠。

洛陽守成之君,並身側遺老遺少,漢室忠臣,皆是『守舊派』。

革新另有兩派。以大河爲界。河北爲『帝國派』,河南爲『門閥派』。

不知不覺。『三國』,已呼之欲出(注①)。

或有人言,洛陽如春秋時周天子。名義上,仍爲天下共主。不應降格爲“國”。

言之有理。洛陽乃『天下共主』,位居三國之上。即便如此。三國之一,亦早有雛形。便是以淮泗八國爲首的『諸侯派』。或稱宗王派。

爲與洛陽抗衡,諸侯派與門閥派,合二爲一。然後事如何,天機不可泄也。

洛陽南宮。

董侯正襟危坐。聆聽羣臣奏報。

先前,朝政皆出魚梁臺。玉堂前殿,門可羅雀。唯有寥寥數人,常伴君側。不料董卓一日斃命。翌日,王允已擬定名額,查漏補缺。先前不願阿諛獻媚之清官循吏,悉數官復原職。

董侯欽佩之餘,亦生忌憚之心。

聞郭林宗,曾贊少年王允: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今日方知,郭林宗“隱君”之名,“名實相符,過人甚遠”。建寧元年,郭泰聞陳蕃謀誅宦官事敗而遇害,哀慟不止,於次年正月逝世,終年四十二歲。時“自弘農函谷關以西,河內湯陰以北,二千里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萬人奔喪。蔡邕親爲其撰碑文。

能被郭林宗稱讚,“一日千里,王佐之才”。

王允能有今日之位,實屬名至實歸。

“陛下?”見董侯一時出神,黃門令左豐悄聲喚道。

“嗯。”董侯聞聲猛回魂。俯瞰羣臣下拜,鴉雀無聲。遂低聲問道:“何事?”

左豐答曰:“太僕求問,‘萬歲塢中積糧,可否悉數歸於太倉’。”

“可。”董侯朗聲答曰。

“陛下聖明。”百官齊呼。

“盜鑄小錢,取禍之道。老臣竊以爲,當重鑄五銖。”王允又奏。

“可。”董侯亦無不可。

“稟陛下,上林並函園,皆可鑄錢。”王允又問:“當歸何處?”

“宜當由錢堡重鑄。”四出五銖,天下貴幣。董侯焉能不知。

“喏。”

1.84 海賊寶藏1.79 十里樓桑181 臨時改意151 終成眷屬160 能者居之1.87 扶危濟困131 鳩佔鵲巢105 紅顏易老178 四氏雲霞113 求開黨錮141 父子十祿111 外臣凌主168 無法拒絕162 一戰揚名1.38 一日成鹽1.84 護氐校尉115 耕三餘一1.23 真骨舍利14 萬象更新101 如虎添翼108 命續二載1.58 後會無期1.84 盡入彀中1.64 定國之謀1.92 萬世太平153 下階之梯123 溫泉別館1.24 犁種宿野1.95 閉門謝客1.66 百艸滋茂152 甘後雙身41 閉關鎖國1.9 牛刀小試1.228 石來運轉91 車騎填巷1.78 麟不當見1.26 有勇無謀172 喜訊頻傳1.53 吾道東流21 兵符將令1.39 善罷甘休1.226 七進七出1.42 布衣爲王158 攻城拔寨1.58 夾縫求生1.49 銷金洞窟1.8 圍淤爲田1.97 霞樓仙居1.69 吾家麒麟129 垂簾理政160 遠見卓識1.49 生者如斯146 何須十年1.32 皇后召喚107 林間馬場18 世道居奇168 面面俱到128 孤很欣慰1.27 優倡商賈118 幷州狼騎12 戰意橫生1.7 小夥伴們168 無法拒絕180 嶄露崢嶸120 四面合圍1.30 一門出仕101 管中窺豹1.47 倉樓覆道109 素首雪女1.53 寸步不讓1.39 一棒成名1.97 莫問神鬼172 春晝初長1.225 將星雲集155 天下鼎沸16 山蠻甲冑1.38 祠堂傳藝188 舉火爲先1.230 列宿歸位1.67 勝券在握135 各有奇謀117 盜亦有道1.98 千金之軀1.2 亂世苟活184 亂之道也1.200 終破隴關1.69 父子同升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31 綱舉目張1.50 從風而服194 焉知非福1.62 漢人西徙1.36 天地干支113 求開黨錮147 絕非等閒154 火攻破敵161 空前絕後1.86 學壇祭酒21 二宮之亂1.34 庸人自擾
1.84 海賊寶藏1.79 十里樓桑181 臨時改意151 終成眷屬160 能者居之1.87 扶危濟困131 鳩佔鵲巢105 紅顏易老178 四氏雲霞113 求開黨錮141 父子十祿111 外臣凌主168 無法拒絕162 一戰揚名1.38 一日成鹽1.84 護氐校尉115 耕三餘一1.23 真骨舍利14 萬象更新101 如虎添翼108 命續二載1.58 後會無期1.84 盡入彀中1.64 定國之謀1.92 萬世太平153 下階之梯123 溫泉別館1.24 犁種宿野1.95 閉門謝客1.66 百艸滋茂152 甘後雙身41 閉關鎖國1.9 牛刀小試1.228 石來運轉91 車騎填巷1.78 麟不當見1.26 有勇無謀172 喜訊頻傳1.53 吾道東流21 兵符將令1.39 善罷甘休1.226 七進七出1.42 布衣爲王158 攻城拔寨1.58 夾縫求生1.49 銷金洞窟1.8 圍淤爲田1.97 霞樓仙居1.69 吾家麒麟129 垂簾理政160 遠見卓識1.49 生者如斯146 何須十年1.32 皇后召喚107 林間馬場18 世道居奇168 面面俱到128 孤很欣慰1.27 優倡商賈118 幷州狼騎12 戰意橫生1.7 小夥伴們168 無法拒絕180 嶄露崢嶸120 四面合圍1.30 一門出仕101 管中窺豹1.47 倉樓覆道109 素首雪女1.53 寸步不讓1.39 一棒成名1.97 莫問神鬼172 春晝初長1.225 將星雲集155 天下鼎沸16 山蠻甲冑1.38 祠堂傳藝188 舉火爲先1.230 列宿歸位1.67 勝券在握135 各有奇謀117 盜亦有道1.98 千金之軀1.2 亂世苟活184 亂之道也1.200 終破隴關1.69 父子同升第2076章 1.265 分曹治事131 綱舉目張1.50 從風而服194 焉知非福1.62 漢人西徙1.36 天地干支113 求開黨錮147 絕非等閒154 火攻破敵161 空前絕後1.86 學壇祭酒21 二宮之亂1.34 庸人自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