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春晝初長

薊國,臨鄉城。

仲春二月,春晝初長。楊柳拂堤,草長鶯飛。

閒了整個冬季的農田,碧水潺潺,禾鯉吐蕊(水花)。冬季堅冰不覺已融化。都水署吏正忙着開閘通渠,將溝渠肥水,注入田中。與漚制了一個冬季的草塘泥肥混合,助農人備耕新一季的稻作。

白波,黑山二賊覆滅。河北再無巨賊盤踞。冀州大地,民生向好。然天下仍舊缺糧。四海糧商,自河海解凍,便紛至沓來,經薊國水道,就近泊入各城港,津渡。販賣“督亢粳米”、“掘鯉澱米”、“雍奴藪米”。港口裝船屬吏笑言,待明年再來,當可販得新季“文安澤米”。四大澤藪,乃薊國粳米主產區。大量官田,亦闢於澤中沃土。

人進水退,滄海桑田。正是人力使然。

時至今日,薊王終能稍鬆一口氣。古往今來,耕三餘一。薊國農人卻可“耕一餘三”。比數字顛倒更直觀的是,薊國以一己之力,廣濟天下百姓。不僅是口糧,鹽鐵、飼料、六畜、機關器,應有盡有,不一而足,着實太強悍。

洛陽朝堂,唯一期盼。便是薊王薨後,薊國千里國土,三百餘城,驟然分崩,不復先前之勢。

如若不然。面對有禮有節,功成名就之薊王,洛陽實在是無處下手。雖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然新帝捫心自問,薊王會甘心領死否。

鎮國重器,切勿輕動。

今日無朝春睡足。

竇妃常與何妃,相伴侍寢。一來二回,芥蒂全消。昨夜亦不例外。二人先後爲薊王誕下子嗣。初爲人母,姿容甚盛。昨晚喂足幼子,方入帳侍夫。一夜澆灌,亦稱心滿意足。

“夫君?”聞薊王呼吸轉輕,竇妃知其已醒。

“愛妃何事。”劉備輕聲答曰。

“夫君可知‘羣仙祈福大會’。”竇妃問道。

“未知也。”劉備向來對方術,好感寥寥。如果說,墨家機關術偏物理,四方術士則偏化學。二門皆有大神通。尤其在時下,可謂驚天地,泣鬼神。兩門若能合而爲一,善莫大焉。只可惜,道不同不相爲謀。方術士養氣煉丹,追求長生不老,羽化登仙。漸漸背離了“科學”的初衷。甚至可以說,方術士從未想過,將本門絕學,與玄而又玄,裝神弄鬼相剝離。

科技與魔術,一線之隔。

正如劉備少年時,村遇太平道神棍。所倚仗,便是石綿與強酸,二物有悖常識之特殊屬性。鑽了時人“知障”的空子。用後世的話說,便是“認知黑洞”。

“羣仙大會,半甲子(三十年)一屆。上次大會,還需追溯到桓帝年間。傳聞與會者,皆是各方高士。安息國大師安清,便曾與會。與桓帝坐而論道,引爲知己至交。”

“可是安世高?”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正是安世高。”竇妃柔聲答道。

馬市胡姬酒肆酒家安氏,與令兄安世高之事,劉備曾親身參與。然時過境遷,心中一直存疑。奈何二人一前一後,接連故去。安世高火化後,佛骨舍利便一直存於劉備身邊。既然世俗再無瓜葛。卻不知,能否從同道之人口中,悉知一鱗片爪。

心念至此,劉備遂問道:“如愛妃所言,羣仙祈福,三十載一會。大會之期,是否便在今年。”

“正是。”竇妃又道:“夫君知妾,先前亦是出家修行之人。今雖嫁夫生子,然與舊友,仍時有書信往來。故知曉此事。”

劉備心領神會:“可是舊時道友來函相問,欲在薊國辦此盛會。”

“夫君明見。”竇妃遂將前因後果,娓娓道來。

話說。大漢威震四海,神都繁華鼎盛,絲路流金。異域藩商、藩僧、藩人、藩物,紛至沓來。桓帝建和二年(148年),安息國太子安清,字世高,入中土傳教,先寄身洛陽白馬寺。後到荊州、丹陽、會稽等地廣爲傳教。其翻譯佛經一百七十六部,據《高僧傳》稱:“前後傳譯,多致謬濫,唯高所出,爲羣譯之首。”

繼安世高後,又有支婁迦讖(亦作支讖),大月氏人,於桓帝末,經長安入洛陽。月氏僧人還有支耀、支亮等,靈帝時,亦沿絲路上洛。支亮師從支婁迦讖,習佛學。譯佛經二十三部六十七卷,亦爲佛經翻譯大師。

正因入漢藩人,趨之若鶩。日常往來,與漢人頻繁接觸。自身逐漸漢化的同時,胡風異俗亦影響京都漢人。乃至“靈帝好胡服、胡帳、胡牀、胡坐、胡飯、胡空(箜)、胡侯(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竟爲之”。

各色人等,除去經商求學。傳播宗教,亦是目的之一。與本地宗教,坐而論道。取長補短,各有精進。善莫大焉。

換言之。依劉備理解,所謂“羣仙祈福大會”,便是“中外論道大會”。四海宇內,各派高士齊聚,除去取長補短,爭論第一亦是重中之重。

此會經久不衰。自唐時,亦如期舉行。太宗亦親臨,足見盛大。

“與會人等,可有安世高,舊友故交?”劉備又問。

“或許有。”竇妃不疑有他。

“如此,愛妃且回覆舊友,薊國當盛情款待。”劉備言道。

“謹遵夫君之命。”竇妃媚眼如絲。

忽覺芙蓉帳暖,被翻紅浪。另一側何妃,亦美眸微睜,悠悠醒來。須臾,便與餘下五妃無辜受戮,捲入戰火紛飛。

一覺醒來,神清氣爽。

洗漱更衣,入餐廳早膳。

“拜見夫君。”華廳內,妃嬪、美人已恭候多時。

“諸妃免禮。”薊王與王妃相互見禮,對面而坐。

日漸顯懷的安氏四姐妹並綰妃等七位小姐姐,爲劉備取來餐盤、打上菜品,又捧上一碗白粥。這才耳病廝磨,歸位就坐。從此君王不早朝,只因羈絆有太多。

男女之情,銷魂蝕骨。無怪後人言:溫柔鄉是英雄冢。

若無足夠英雄志,如何能捨,偎紅倚翠,美人如玉。

“小弟可安好?”長姐笑問。

“長姐無恙否。”劉備笑答。

夫妻二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香爐暖風,白粥素手。吐氣如蘭,送之入口。果然秀色可餐。想着明日便可與長姐同牀共枕,劉備亦不由喜上眉梢。

“小弟何故發笑?”

“無它,念及長姐,喜由心生,溢於言表。”劉備笑着眨了眨眼。

公孫長姐一時嬌羞無限。

洋洋得意間,劉備隨口一問:“姐姐可曾聽聞‘羣仙大會’?”

“咦?”公孫長姐不由一愣:“自然知曉。卻不知小弟因何得知。”

將竇妃所言,娓娓道來。劉備轉而問道:“姐姐又是如何得知?”

“授業恩師,便位列其中。”公孫長姐答曰:“妾又豈能不知。”

“原來如此!”劉備幡然醒悟。

166 勝者爲王18 千里圩田1.43 百般不厭167 一去不返111 無名之輩1.44 降集氐羌1.62 陰陽連環155 萬物之極115 天下都北105 天師三分1.33 功敗垂成1.47 倉樓覆道1.8 配享太廟1.96 酒精花露61 變廢爲寶189 開立幕府1.88 母行子效168 絕地天通124 成王敗寇189 夾縫偷生155 恩威並濟132 江山共謀17 尊王攘夷183 長史女衛1.92 相見恨晚122 誰與爭鋒105 足可稱道1.85 多長爲宜117 倒履相迎1.80 西邸賣官1.245 天下樓桑1.75 後會有期31 形勢大好12 再見恩師135 借兵剿匪18 世道居奇41 細數家珍126 壯士八百1.23 孤軍誘敵1.32 無心插柳1.299 烏合之衆120 隨行就市188 二桃三士1.49 上表回國1.36 懷真抱素167 王化之基1.70 王道如砥123 同憂相救185 董卓無文196 三方推演110 羣雄並起1.76 智機千變104 有生之年1.94 百官缺席150 勢如水火184 羔羊之素1.24 伏虎潛龍1.97 鐘鳴漏盡1.87 大漢風骨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107 無人可用162 恩若兄弟1.60 廣而告之116 日黑水溢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12 幣行天下1.60 楛矢貫隼1.54 君臣有道105 天師三分1.77 酎金補齊110 因何馬貴31 前途未卜1.74 肘腋之親11 反客爲主127 先入爲主1.90 多錢善賈167 遙遠綠洲169 東西交構216 五射之術181 生死兩命169 麋家小妹1.55 負陰抱陽1.42 兵行險着141 唯利機關1.67 大明輪船1.273 同堂異室1.95 罪有應得1.22 我記下了1.59 開疆闢土170 意落心安199 半天一夜130 民情如火1.88 大國之基169 百日分曉1.94 熨斗直衣131 衣錦榮歸1.7 披喪送親1.96 西行在即1.43 薊國鋤奸1.44 非同尋常
166 勝者爲王18 千里圩田1.43 百般不厭167 一去不返111 無名之輩1.44 降集氐羌1.62 陰陽連環155 萬物之極115 天下都北105 天師三分1.33 功敗垂成1.47 倉樓覆道1.8 配享太廟1.96 酒精花露61 變廢爲寶189 開立幕府1.88 母行子效168 絕地天通124 成王敗寇189 夾縫偷生155 恩威並濟132 江山共謀17 尊王攘夷183 長史女衛1.92 相見恨晚122 誰與爭鋒105 足可稱道1.85 多長爲宜117 倒履相迎1.80 西邸賣官1.245 天下樓桑1.75 後會有期31 形勢大好12 再見恩師135 借兵剿匪18 世道居奇41 細數家珍126 壯士八百1.23 孤軍誘敵1.32 無心插柳1.299 烏合之衆120 隨行就市188 二桃三士1.49 上表回國1.36 懷真抱素167 王化之基1.70 王道如砥123 同憂相救185 董卓無文196 三方推演110 羣雄並起1.76 智機千變104 有生之年1.94 百官缺席150 勢如水火184 羔羊之素1.24 伏虎潛龍1.97 鐘鳴漏盡1.87 大漢風骨第2087章 1.276 機不可失107 無人可用162 恩若兄弟1.60 廣而告之116 日黑水溢第2094章 1.283 一衣帶水112 幣行天下1.60 楛矢貫隼1.54 君臣有道105 天師三分1.77 酎金補齊110 因何馬貴31 前途未卜1.74 肘腋之親11 反客爲主127 先入爲主1.90 多錢善賈167 遙遠綠洲169 東西交構216 五射之術181 生死兩命169 麋家小妹1.55 負陰抱陽1.42 兵行險着141 唯利機關1.67 大明輪船1.273 同堂異室1.95 罪有應得1.22 我記下了1.59 開疆闢土170 意落心安199 半天一夜130 民情如火1.88 大國之基169 百日分曉1.94 熨斗直衣131 衣錦榮歸1.7 披喪送親1.96 西行在即1.43 薊國鋤奸1.44 非同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