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 善罷甘休

如前所說,讖緯之術並非純粹封建迷信。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及理論支撐。

從天下大勢而言。

時下,華夏處於“大河文明”的鼎盛時期。大河兩岸,河洛地區,數千年來,一直位居文明核心。所謂“宅茲中國”,便是指此。而冀州作爲河北首屈一指的大州。單渤海一郡,人口便破百萬。且戶均人口(6.5),高於全國水平(5.5),足足一人,足見繁盛。於是奠定了稱王制霸的經濟基礎。

而“天下強勇,百姓所畏者”,並涼之人、匈奴屠各、湟中義從、八種西羌,“明公擁之,以爲爪牙,譬驅虎兕以赴犬羊。”強兵皆在河北。兵鋒所指,所向披靡。此又奠定了軍事基礎。

故“河北之王”,一統華夏。乃大勢所趨。

因勢利導,順勢而爲。便是五行說之真諦啊。

言歸正傳。

廄令張裕,權且飼馬。待返薊國,再酌情改任。二位少年參軍,一讖成名。

薊王嫡長子劉封,寒暑易節,四少師傾囊相授。母妃公孫氏,亦言傳身教。更加薊王指路明燈。小小年紀,已有明主之姿。劉備春秋鼎盛。然“諸侯之制度,車服之級,各如其命數”。薊王亦不例外。有朝一日,傳位嫡長子。二位少年參軍,必是明日國之棟樑。

薊王名“備”。事事未雨綢繆,以備不虞。薊國雄踞幽冀,距“魏地宗王”,咫尺之遙。然“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讖言解語,風傳天下。細思起來,又與薊王何干?

也該是冀州六國主,輾轉反側,寢食難安不是。

先有于吉,後有張裕。“天道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真,神鬼莫測也。

立營北海,以戰養戰。

百里之內,一切活物,在劫難逃。數日來,太史慈、黃敘,引來數支野馬羣。計千餘野馬。待返薊國,可育良馬。

收薊王六百里傳書,沒鹿回部落大人竇統,不敢怠慢。引千餘騎,日夜兼程,奔赴北海。

遙看一座雄城,憑空立於國境。不由駭然。問過薊使方知,乃薊王兵車大營。

由萬輛兵車,拼組而成。

話說,竇統亦是漢人。又曾爲外戚權貴。對大漢一切,知之甚祥。然自從奔逃塞北,薊國橫空出世。絲路沿線,大漠南北,多有流言,神乎其神。本以爲乃市井小民,以訛傳訛,不足爲信。今日一見,方知天外有天。

再想薊國如日中天。薊王那串光輝奪目,夜放豪光的冗長頭銜。心中越發敬畏。

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古往今來,莫不如是。

本以爲,不過是木板營壁。抵近才發現,竟是堅木包鐵,塗搪內外。車廂接龍,內藏機關諸器。廂頂還有重兵防禦。營中嵌套營地。各部進出有度,涇渭分明。一路走馬觀花,粗略掃過。竟有蕩寇、討虜,奮威、揚武,鷹揚、折衝,左護軍,七部。薊國諸校,天下知名。薊王募兵,精益求精。不到四萬兵馬,足可橫掃大漠。

堅甲利器,兵強馬壯。

人馬具裝,喪心病狂。

“下臣,拜見王上。”竇統年近四旬,正值壯年。卻雙鬢染霜,滿面滄桑。家仇國恨,日思夜想。時刻催人老。

“免禮,賜座。”

“謝王上。”

劉備特意備下胡牀。竇統卻端坐牀上。不忘漢室出身。

“漠北苦寒,叔紀受苦了。”竇統乃前大將軍竇武從侄,竇瓊英卻是竇武之妹。薊王劉備,自高一輩。

“回稟王上,切膚之痛可忍,錐心之痛難當。”竇統答曰。言下之意,漠北寒苦,不過是切膚之痛;舉族被滅,全家遭戮,纔是錐心之痛。

劉備能體會:“太后與竇妃一切安好。叔紀可有子嗣?”

“臣有一子,名‘賓’。乃與胡女所生。”竇統如實以告。

賓,客也。心中歸屬,不言自明。

一開口便苦大仇深。倒讓劉備不知該如何繼續。

竇統索性先問:“敢問王上,何事喚我來此。”

劉備遂鬆了口氣:“乃爲與北高車劃界而來。”

“聞南高車歸義王薨,遺命歸葬北海。王上親提大軍北上,可是心憂南北高車,刀兵相向。”竇統乃出竇氏一門,見識不凡。

“正是如此。”劉備亦不做隱瞞:“若南高車十二部提兵北上。漠北高車六氏,必寸土不讓。廝殺一起,絕難善終。北疆乃大漢後方,說是藩屏亦不爲過。今洛陽朝堂廢史立牧,自取其亂。一旦洛陽生變,乃至天下板蕩。那時,必羣雄並起,逐鹿中原。爲防腹背受敵,漠北不可生亂。”

“王上之意,下臣已盡知。”竇統抱拳道:“沒鹿回部,唯王命是從,唯王上馬首是瞻。”

“如此,叔紀可願與南北高車歃血爲盟,訂立邊界,互不侵犯。”

“全憑王上做主,下臣絕無異議。”

“如此,甚好。”劉備欣然點頭。

四目相對,竇統眼中恨意,一閃而逝。血海深仇,不共戴天。此生若不能報此仇,竇統勢必不會善罷甘休。

“啓稟王上,陛下欲爲太后祝壽。太后遣人送書,言,若能得陛下‘詔封爲藩’,假百蠻貢職,下臣可隨國使,車入洛陽,上壽禮時,與太后在永安宮中相見。”

十月一日,乃竇太后壽辰。傳聞新帝將攜百官,前往永安宮,爲嫡母竇太后祝壽。並親獻壽禮。不知爲何,劉備腦際忽閃過王美人斑斕屍身。

上一次竇太后壽辰。先帝痛失美人。乃至積思成鬱。於是才北巡散心。不料接連中伏,崩於困龍臺上。

當然,今時不同往日。

竇統此言之意,非爲永安上壽,乃爲詔封爲藩。

換言之,獲大漢正式詔封,得“沒鹿回單於”之封號。乃竇統之所求。

“陛下知人善用,從諫如流。若能穩住北疆,想必當不會吝嗇封賞。”劉備先安其心。

“下臣,拜謝。”竇統再拜。

正事談完,劉備設接風宴。南高車十二歸義侯,列席作陪。讓竇統頗多驚訝。亦心領神會。南高車早成薊王鷹犬。“東主”之號,實至名歸。

於是暗自收拾異心,與衆人傾心相交不提。

倭島,狗奴國都,山城。

甘寧兵鋒所指,所向披靡。再有邪馬臺聯軍爲先導,一路攻城拔寨,摧枯拉朽。

狗奴國低矮的木柵城,土冢屋,竹矛木弓,六尺島夷,如何能擋。除去殺紅眼的邪馬臺聯軍略有傷亡,甘寧麾下漢軍,無一折損。

如此烈度的滅國之戰,實不值一曬。

鏖戰正酣。便有邪馬臺先鋒,奔入後陣:“稟校尉,王城已破。狗奴王‘卑彌弓呼’,及大夫‘狗古智卑狗’,卻死守不降。該當何處!”

“殺無赦”三字未及出口,甘寧忽憶起主公劉備臨別贈言,“攻心爲上”。

略作停頓,這便言道:“領我一觀。”

“喏!”

1.66 有女士異1.92 多子多福1.50 下辯除石第2070章 1.259 七海在望1.47 爲朕所用123 天賜之幸169 改弦更張1.47 甲子之約第2097章 1.286 力大伏虎1.49 觀星定海164 追本溯源145 寡人無情175 茱萸託思149 白駒過隙1.58 後會無期231 司馬爭先13 大賢良師19 求之不得155 天下鼎沸1.44 輕卒銳兵1.200 終破隴關1.95 崔烈買官1.92 姑息養奸1.48 八方旅人158 攻城拔寨124 明以照奸31 春秋決獄177 人神不擾153 志存高遠1.97 以自爲方1.72 百害不侵1.49 以道御術107 太上皇權176 薊王東歸1.46 菟園解驂180 嶄露崢嶸1.64 天下大酺1.37 人主之風31 直搗敵巢1.95 本末倒置1.67 莫測禍福170 乞伏來投1.70 封侯拜相1.64 萬夫莫敵1.99 黃雀伺蟬119 時局崩壞148 暗語絃音139 治國有術101 問鼎中原121 功在不捨123 同憂相救127 萬法歸宗1.244 薊國民貴144 迎刃而解156 偷樑換柱1.96 酒精花露140 添兵增竈115 木軌直道115 天下都北179 三人爲衆172 喜訊頻傳1.63 釘接榫合182 汝奈孤何1.73 死無對證117 嫁禍安國1.6 不二之選1.237 生死立判1.57 樓桑武卒41 功虧一簣124 表裡相合118 幷州狼騎182 兩全其美189 江淮孤生1.32 上下求索16 重造京洛149 半壁江山1.30 未琢璞玉137 和氣生財215 按兵不動182 地大如礪1.96 不幸之幸1.96 不幸之幸1.99 北疆來人1.65 如湯沃雪1.40 國之惡疾136 後果前因51 流民來附1.95 崔烈買官1.88 暗流涌動195 名門大姓1.54 一國之主148 三舉鄉黨1.85 多長爲宜1.26 開荒種田12 戰意橫生107 九河之地138 清波滌塵1.83 古羌遺規101 老臣謀國1.86 枕山跨海
1.66 有女士異1.92 多子多福1.50 下辯除石第2070章 1.259 七海在望1.47 爲朕所用123 天賜之幸169 改弦更張1.47 甲子之約第2097章 1.286 力大伏虎1.49 觀星定海164 追本溯源145 寡人無情175 茱萸託思149 白駒過隙1.58 後會無期231 司馬爭先13 大賢良師19 求之不得155 天下鼎沸1.44 輕卒銳兵1.200 終破隴關1.95 崔烈買官1.92 姑息養奸1.48 八方旅人158 攻城拔寨124 明以照奸31 春秋決獄177 人神不擾153 志存高遠1.97 以自爲方1.72 百害不侵1.49 以道御術107 太上皇權176 薊王東歸1.46 菟園解驂180 嶄露崢嶸1.64 天下大酺1.37 人主之風31 直搗敵巢1.95 本末倒置1.67 莫測禍福170 乞伏來投1.70 封侯拜相1.64 萬夫莫敵1.99 黃雀伺蟬119 時局崩壞148 暗語絃音139 治國有術101 問鼎中原121 功在不捨123 同憂相救127 萬法歸宗1.244 薊國民貴144 迎刃而解156 偷樑換柱1.96 酒精花露140 添兵增竈115 木軌直道115 天下都北179 三人爲衆172 喜訊頻傳1.63 釘接榫合182 汝奈孤何1.73 死無對證117 嫁禍安國1.6 不二之選1.237 生死立判1.57 樓桑武卒41 功虧一簣124 表裡相合118 幷州狼騎182 兩全其美189 江淮孤生1.32 上下求索16 重造京洛149 半壁江山1.30 未琢璞玉137 和氣生財215 按兵不動182 地大如礪1.96 不幸之幸1.96 不幸之幸1.99 北疆來人1.65 如湯沃雪1.40 國之惡疾136 後果前因51 流民來附1.95 崔烈買官1.88 暗流涌動195 名門大姓1.54 一國之主148 三舉鄉黨1.85 多長爲宜1.26 開荒種田12 戰意橫生107 九河之地138 清波滌塵1.83 古羌遺規101 老臣謀國1.86 枕山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