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8 同聲同氣

“原來如此。”孫堅又問:“老父既爲人質,孟德更不敢輕動。”

“文臺所言極是。”袁術話鋒一轉:“然若……”

不料話將出口,孫堅氣勢陡增:“孟德乃我等摯友矣。焉能坐視家門爲他人所害。”

江東猛虎,振聾發聵。

衆人無不屏氣。帳內落針可聞。

須臾,忽聽袁紹笑道:“文臺所言極是。斷不能坐視孟德老父爲陶謙所害。”

袁術亦道:“我輩自當如此。”

見二袁不似作假。孫堅這才心安:“如此,宜當先救孟德老父,再圖徐州不遲。”

“速命徐州細作,接應孟德老父。”盟主袁紹一聲令下。

“喏。”便有心腹家將,奉命而出。

袁紹言道:“我與孟德,刎頸之交。先前叔父滿門被害,肝腸痛斷。幸得孟德相助,方有今日盛貌。孟德父,即吾父也。焉能不救。文臺切莫見疑。”

“本初勿怪。”孫堅抱拳認錯。

“我等‘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袁術亦撫掌笑道:“文臺,何故小覷於我?”

此問無需答。帳中衆人皆笑。

一時雲開霧散,芥蒂全無。

正如袁術所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英雄相契,莫過如此。

洛陽,廷尉詔獄。

廷尉崔烈,捧盤入內。

漆木承盤內,酒菜齊備,葷素相宜。唯一不同,耳杯一對。

張儉隔檻笑道:“威考,欲餞行乎?”

“‘韓侯出祖,出宿於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注①)。’”崔烈出口成章:“無有清酒百壺,豈爲元節餞。”

檻門大開,二人席地而坐。

崔烈斟滿耳杯,並張儉一飲而盡。

“薊王家,十年陳,鬆泉釀。”張儉入口既知。

“旁人皆愛玉瓊漿,然老夫獨愛鬆泉釀。”崔烈言道:“元節,可知何故。”

“翠玉瓊漿,號‘仙人醉’。便是酒豪盧太僕,三杯亦醉。如你我二人,不勝酒力,沾脣即倒。”張儉答曰:“鬆泉釀雖不如仙人醉,然卻足可品味。”

“‘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遊(注②)。’”崔烈又斟滿杯。

“‘釀美酒,炙肥牛。請呼心所歡,可用解憂愁。’”張儉笑言:“莫非西去一遊。”

言罷,二人又滿飲此杯。

便是鬆泉釀,二杯下肚,亦酒氣上涌,皆已微醺。

不急斟酒。崔烈落杯相問:“元節,何所求。”

“炎漢三興,天下太平。”張儉相告實言。

“好一個天下太平。”崔烈言道:“遙想當年,老夫次子(崔鈞),領商隊往來樓桑。時有太平道衆,欲劫樓桑貲庫千萬銅錢。家書傳來,老夫猶不能信,滿船護衛,竟皆出太平道。‘見一葉落而知歲將暮,睹瓶中冰而知天下寒’。元節,亦是太平道乎?”

“非也。既爲黨人,又豈另投它門。”張儉搖頭。

崔烈這便爲二人,斟滿第三杯。而後自懷中取一瓷瓶。將瓶中鴆毒,傾入二杯中。

張儉目光清洌,醉意全無。

待毒瓶滴盡,崔烈隨手擲於牆角:“元節以死全節,大漢果能三興乎?”

見崔烈如此,張儉焉能不知:“新莽亂,光武出。”

“好,好,好。”崔烈雖有死志,亦難免動容。

再無需多言。

二人對飲,同赴黃泉。

謂人死爲大。

崔烈、張儉,同日而亡。震動京洛。

搢紳(縉紳)諸儒,莫不流涕。

二人皆負重名,生平各有瑕疵。然蓋棺定論,忠漢之臣。

一杯鴆酒,《西門行》。時二千里內,有近萬人“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趕來送葬。規模竟不在郭林宗之下。便是虎牢關前,關東羣雄亦設壇祭拜。盟主袁紹,親誦祭文,臺上,臺下,皆有哀傷。

魚梁臺上。

俯瞰罼圭苑中,一夜素鎬。

王允表情肅然。心中悔意,可想而知。

“朝中如何?”

不其侯伏完答曰:“陛下亦沐浴齋戒,以爲祭。”

“百官如何?”

伏完斟酌言道:“百官皆有哀容,然朝會依舊。”

“守軍如何?”

伏完小心答曰:“八關守軍,並無異動。倒是……”

“直言無妨。”

“大將軍領諸將,親往館中祭拜。”

“何人同往。”

“衛將軍、五官、羽林中郎將……”伏完娓娓道來。

“衆將何所言。”

“或有人言:崔威考、張元節,但以董公親厚,並尚從坐,何況我輩乎。”伏完所言,句句屬實。言下之意,崔烈、張儉,名重天下,又居九卿高位,且出身關東名門士族。即便如此,亦暴斃詔獄。我等西涼人,又豈能獨活。

“速召呂車騎。”王允當機立斷。

“喏。”

少頃,呂布打馬登臺。趕來相見。

王允言道:“解兵可乎?”

“可也。”呂布答曰。

“當如何行事。”伏完忙問。

“一道詔命,足矣。”呂布傲然答曰。

“甚好。”王允又道:“北軍五校,亦不可握於西(州)人。”

“今九卿去其二。衛將軍張濟當可補之。”不其侯伏完言道。此乃明升暗降,慣用伎倆。

“可。”王允言道:“宜拜爲廷尉。”

“喏。”不其侯這便草擬敕令。由王允親筆撰寫,送入宮中。

待陛下用璽,由尚書檯發出。

不出呂布所料。詔命一到,西涼都尉,齊齊解兵。無有忤逆。衛將軍即拜廷尉,亦得宮中風傳。

大將軍府,霞樓之上。

“今既不赦我曹,而欲解兵。今日解兵,明日當復爲魚肉矣。”奉車都尉楊定,拍案而起。

“爲今之計,該當如何。”羽林中郎將李傕,亦面生怒氣。

董重此時,卻舉重若輕,倪視而笑:“衛將軍何故無言?”

待衆人看來,張濟才遲遲言道:“回稟大將軍,如整修所言,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坐以待斃,身死族滅,不過旦夕之間。”

“衛將軍言之有理。”大將軍董重眼中,厲色一閃:“何不助我清君側。”

衆將齊聲抱拳:“願聽號令!”

103 入幕之賓131 麒麟送子1.68 清溪橋樓151 金石爲開1.38 麒麟識英109 寧有種乎1.55 鬥戰決勝1.223 歲末大事150 天地人和第2070章 1.259 七海在望1.44 非同尋常183 天佑吾王132 江山共謀1.67 冬季攻略31 經緯之道1.32 公孫二雄167 忠孝兩難1.40 國之惡疾151 終成眷屬178 一門爭義1.54 一國之主1.50 神滅無鬼189 天下信奉11 佐世之才1.29 同坑好友15 平輩相交1.208 命不該絕1.40 兵車夜行140 天降流火1.94 百官缺席168 絕地天通1.99 一網打盡21 臉怎麼黑116 東部鮮卑19 遊麟可用1.5 米中摻沙1.89 薰蕕異器100 取之有道134 一刀之威1.34 牛刀割雞1.67 勝券在握1.238 一里之回1.263 羌煮貊炙172 席珍待聘1.38 兼督四州1.90 班師回國1.33 功敗垂成1.92 相見恨晚134 玩於股掌1.66 千里馳援1.67 大明輪船1.54 漢風不滅1.66 甕中捉鱉1.228 義貫金石120 四面合圍1.8 劍拔弩張91 心有滋蔓164 四海承風142 東海壽麋113 求開黨錮1.57 無雙再起121 怒海潮升161 兵發關西1.39 驚弓之鳥101 三日之義1.44 勸善禁惡190 軍師節哀1.70 奉詔和親1.49 世平赴約189 天降大任1.44 善利萬物1.8 木公金母1.79 字挾風霜184 羔羊之素136 悲秋盡露195 回京在即1.5 唯利是圖18 如芒在背1.3 亂世梟雄131 衣錦榮歸172 春晝初長1.4 安漢興劉1.99 敬而遠之139 與民爲伍106 百般不利1.93 葡萄苜蓿105 鳳闕龍樓1.34 恩同再造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79 中舨共約1.22 天下殘局132 江山共謀140 不可思議128 虎狼之士193 少不言愁103 人力秧機115 亡胡千家1.90 萬軍叢中41 早去早回1.3 父子相隨
103 入幕之賓131 麒麟送子1.68 清溪橋樓151 金石爲開1.38 麒麟識英109 寧有種乎1.55 鬥戰決勝1.223 歲末大事150 天地人和第2070章 1.259 七海在望1.44 非同尋常183 天佑吾王132 江山共謀1.67 冬季攻略31 經緯之道1.32 公孫二雄167 忠孝兩難1.40 國之惡疾151 終成眷屬178 一門爭義1.54 一國之主1.50 神滅無鬼189 天下信奉11 佐世之才1.29 同坑好友15 平輩相交1.208 命不該絕1.40 兵車夜行140 天降流火1.94 百官缺席168 絕地天通1.99 一網打盡21 臉怎麼黑116 東部鮮卑19 遊麟可用1.5 米中摻沙1.89 薰蕕異器100 取之有道134 一刀之威1.34 牛刀割雞1.67 勝券在握1.238 一里之回1.263 羌煮貊炙172 席珍待聘1.38 兼督四州1.90 班師回國1.33 功敗垂成1.92 相見恨晚134 玩於股掌1.66 千里馳援1.67 大明輪船1.54 漢風不滅1.66 甕中捉鱉1.228 義貫金石120 四面合圍1.8 劍拔弩張91 心有滋蔓164 四海承風142 東海壽麋113 求開黨錮1.57 無雙再起121 怒海潮升161 兵發關西1.39 驚弓之鳥101 三日之義1.44 勸善禁惡190 軍師節哀1.70 奉詔和親1.49 世平赴約189 天降大任1.44 善利萬物1.8 木公金母1.79 字挾風霜184 羔羊之素136 悲秋盡露195 回京在即1.5 唯利是圖18 如芒在背1.3 亂世梟雄131 衣錦榮歸172 春晝初長1.4 安漢興劉1.99 敬而遠之139 與民爲伍106 百般不利1.93 葡萄苜蓿105 鳳闕龍樓1.34 恩同再造第2091章 1.280 焦點之戰179 中舨共約1.22 天下殘局132 江山共謀140 不可思議128 虎狼之士193 少不言愁103 人力秧機115 亡胡千家1.90 萬軍叢中41 早去早回1.3 父子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