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大難不死

“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少時三墩攀五丈桑高枝墜地,大兄劉文亦諄諄告誡。後世俗做“君子不立危牆”。竊以爲,必是赤誠君子,方能告人誡己。

南陽人才輩出。才高如張仲景者,何顒竟言其難以爲官。足見南陽士林之盛。

若無南陽大水,薊王萬舟併發,將百萬之衆救回。待羣盜蜂起,掘人祖墳。早已定居薊東遼海郡的南陽大姓,又遣族中弟子歸。陰瑜,自也無從與孫堅相遇。

更有甚者。若無沒頂之災,南陽士族林立。待孫堅來攻,南陽世家亦多如蔡瑁、張允,虛與委蛇,兩頭下注。不與孫堅交心。更何況,那時孫堅求賢,亦輪不到陰瑜。

一言蔽之,唯有赤誠君子,將心比心。方能力薦孫堅戴盔。更何況,南陽已成死地。陰瑜孤身返鄉,再無瓜葛利益。自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無須顧及,宗族利害。

孫堅無人可用,唯得陰瑜一人。亦言聽計從,待之甚重。

謂前因後果,陰差陽錯。此戰雖不可逆,然孫堅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救下孫堅,東吳可期。

江陵,津鄉港。

斥候快船回報。護南蠻校尉劉磐不敢怠慢。率麾下大小戰艦,列陣相迎。

飛雲艦隊,此來乃爲接回少主孫策。豈肯不戰而退。

眼看大戰一觸即發。

便在此時,治粟都尉朱治,攜左、右治粟司馬張虎、陳生,率大小船隻數百艘,精兵三千,趕來爲二家言和。

另有薊國海市,經大循環水路,自嶺南返回。

治粟都尉,掌領大農,主天下鹽鐵。今漢不常置,似水衡都尉。不隸屬州郡,直屬於朝堂。換言之,普天之下,皆可治“粟事”。名爲諸長公主取食,實亦領護荊南乃至三南圩田事宜。料想不久,薊王當上表,將治粟都尉,併入輔漢大幕府。

如此,水衡都尉並治粟都尉,分掌內外循環水路,沿線事宜。又因內陸枝津,水道狹窄,故鉅艦無用,治粟都尉座艦,無需七重樓船,鬥艦足矣。

治粟都尉朱治名聲遠揚。且護南蠻校尉,乃輔漢大幕府所轄。無薊王將令,劉磐亦不願與孫堅爲敵。

朱治座艦,楚雀號。

劉磐,並陰瑜,應邀相見。

朱治開門見山:“勝負已分,再戰無益。荊州既有定主,孫破虜無需強爲。”

陰瑜言道:“都尉所言極是,我等實無異議。然少將軍並五百江東健兒,身陷孤城,不可不救。”

不等朱治來看,劉磐言道:“若城內一切安好,某可保少將軍並江東健兒無恙。”言下之意,若孫策濫殺,必不放過。

“孫破虜平難豪雄,江東猛虎。虎父焉有犬子。”朱治言道:“料想,必無此舉。”

劉磐亦是血氣方剛,青年才俊:“如此,請都尉並公子,入城一探究竟。再做計較。”

“也好。”二人並無異議。

不等陰瑜下船,朱治又道:“海市自嶺南接回名醫張仲景。當可爲孫破虜續命。”

陰瑜終是動容,長揖及地:“多謝都尉。”

朱治又道:“公子今爲孫破虜所驅,恐遭人報復。宜早做打算。”

“先前,家祠墳冢,皆遷入臨渝王陵。此去薊國,當不返也。”陰瑜答曰。

先前,爲除亡人爭地之患。薊王命四百城港,開鑿陵山。入陵山安葬,皆爲諸王守陵。故引薊國百姓,趨之如騖。

“如此甚好。”朱治欣然點頭。

江陵城頭。

聞父重傷,一夜潰敗。孫策心中急迫,可想而知。

待朱治並陰瑜,同車抵達。

孫策急忙開城相迎。

共入譙樓大堂,又見黃射無恙。二人這便心安。

遂將諸事和盤托出。

見孫策無言。側席伊籍勸道:“孫破虜,命懸一線,非華大夫不可救也。此時不走,更待何時。”

一旁黃射,身披桎梏,亦低聲相勸:“少將軍麾下,不過健兒五百。今襄陽戰罷,劉使君必南下馳援。遲恐不及也。”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孫策這便定計:“事已至此,策願退兵。”

“如此,二家罷兵,各自相安。”朱治言道。

襄陽州治。

蔡瑁、張允,負荊請罪。

“卑下有罪。”

“二位何罪之有?”劉表如沐春風:“幸賴上下勠力,衆心成城,方能擊退江東猛虎。來人,速速鬆綁。”

“喏。”

待蔡瑁、張允二人,安心入座。

蒯越進言:“聞治粟都尉朱治,引軍北上,爲二家言和。明公何不密令護南蠻校尉,索傳國玉璽。”

劉表笑道:“我已命(劉磐)討之。”

蒯良卻諫道:“傳國玉璽,茲事體大。我輩私納,自取其禍。今三分天下,羣雄並起。唯有上呈天子,方可消災。然,當上呈何處?若呈董侯,則惡史侯併合肥侯。反之亦然。故,卑下竊以爲,不取也罷。”

見劉表沉思無語。

蒯良又道:“關東聯軍,已入南陽。若聞明公竊據傳國神器,必羣起來攻。猛虎未走,再來羣狼。荊州人心不穩,恐出大亂。”

“子柔,言之有理。”劉表又道:“然密令早出。許神器已入我手。爲今之計,該當如何?”

“我有一計。”蒯越不甘人後。

“異度但說無妨。”

“何不將傳國玉璽,轉呈袁紹,說其退兵。”

“哦?”劉表心中一動。略作思量,這便了然:“嫁禍之計。”

“然也。”蒯越眼中,一閃精光。

蒯良皺眉道:“若合肥侯得傳國玉璽,必自認正朔。斷難與先帝二子言和。叔侄相爭,羣雄得利。此計,乃亂天下也。”

蒯越言道:“‘水至清則無魚’。今漢不亂,天下不濁,何以證清白,辨忠奸。”

“《易》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蒯良反駁:“‘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注①)?’”言下之意,未病先防,防患於未然。

劉表揮手打斷二人之爭,心中已有決斷:“先病後藥,先亂後治。”

“明公,明見。”蒯越肅容下拜。

130 抗颺虓虎1.3 全身而返1.22 百死莫贖148 暗語絃音173 能者多勞188 以身應讖138 王親國戚161 狐假虎威1.44 善利萬物121 非此即彼1.59 開疆闢土145 寡人無情1.80 十萬樓臺117 鳳凰于飛1.24 犁種宿野188 以身應讖187 得道不易199 半天一夜1.93 自取其禍1.27 路中捍鬼1.67 窺其門徑109 寧有種乎128 勢不兩立179 胴體雕青181 未得其主115 與虎謀皮1.29 浮屠佛祠1.99 八賢共治241 楚河漢界194 無事相安1.57 意欲何爲114 養袁自重122 溫室藥圃135 逆流而進1.32 無心插柳184 天命有歸1.44 杯弓蛇影191 英雄少年1.56 鮮活人聲219 西林少年183 欲取姑予165 天下至理178 中洲一郡1 雪夜敵蹤127 因時而變138 清波滌塵1.200 矇混過關184 是個難題152 善刀而藏123 溫泉別館190 迷途知返195 名門大姓159 亂世之才16 降服烈馬1.296 可甘人下1.70 佛道之爭1.2 奉國守孝21 赤心如故16 山蠻甲冑1.49 以道御術156 仁道在邇201 廣瞻博望1.32 公孫二雄170 一拍即合104 我與爭鋒1.27 託妻寄子1 分兵入關1.78 顧全大局216 五射之術186 當仁不讓31 前途未卜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233 寄豭之豬1.220 迫在眉睫121 各取所需131 綱舉目張1.43 樓桑特產186 福壽未央164 四海承風12 再見恩師1.99 北疆來人124 絕境弄險171 南北船閘189 江淮孤生1.65 陰藏殺機179 瑞輪蓂莢170 一拍即合146 有恃無恐106 萬民飢流1.35 暴虎馮河1.3 貢金補全143 疏河注海134 玩於股掌147 絕非等閒169 白玉之精51 誰言廢立167 遙遠綠洲1.66 以稀爲貴104 窮無出路13 紅顏薄命
130 抗颺虓虎1.3 全身而返1.22 百死莫贖148 暗語絃音173 能者多勞188 以身應讖138 王親國戚161 狐假虎威1.44 善利萬物121 非此即彼1.59 開疆闢土145 寡人無情1.80 十萬樓臺117 鳳凰于飛1.24 犁種宿野188 以身應讖187 得道不易199 半天一夜1.93 自取其禍1.27 路中捍鬼1.67 窺其門徑109 寧有種乎128 勢不兩立179 胴體雕青181 未得其主115 與虎謀皮1.29 浮屠佛祠1.99 八賢共治241 楚河漢界194 無事相安1.57 意欲何爲114 養袁自重122 溫室藥圃135 逆流而進1.32 無心插柳184 天命有歸1.44 杯弓蛇影191 英雄少年1.56 鮮活人聲219 西林少年183 欲取姑予165 天下至理178 中洲一郡1 雪夜敵蹤127 因時而變138 清波滌塵1.200 矇混過關184 是個難題152 善刀而藏123 溫泉別館190 迷途知返195 名門大姓159 亂世之才16 降服烈馬1.296 可甘人下1.70 佛道之爭1.2 奉國守孝21 赤心如故16 山蠻甲冑1.49 以道御術156 仁道在邇201 廣瞻博望1.32 公孫二雄170 一拍即合104 我與爭鋒1.27 託妻寄子1 分兵入關1.78 顧全大局216 五射之術186 當仁不讓31 前途未卜第2075章 1.264 萬民之樂1.233 寄豭之豬1.220 迫在眉睫121 各取所需131 綱舉目張1.43 樓桑特產186 福壽未央164 四海承風12 再見恩師1.99 北疆來人124 絕境弄險171 南北船閘189 江淮孤生1.65 陰藏殺機179 瑞輪蓂莢170 一拍即合146 有恃無恐106 萬民飢流1.35 暴虎馮河1.3 貢金補全143 疏河注海134 玩於股掌147 絕非等閒169 白玉之精51 誰言廢立167 遙遠綠洲1.66 以稀爲貴104 窮無出路13 紅顏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