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 帝國拼圖

薊王先將南沃沮,劃歸於東蓋馬縣,立爲屬國。

又並前漢所置半島嶺東七縣:東暆(yi)、不而、蠶臺、華麗、邪頭昧、前莫、夫租,計八縣一屬國,重開臨屯郡。郡守陸駿,已從釜山港啓程,奔赴郡治東暆縣。

先前七縣,除夫租外,餘下皆爲二韓所佔。城池殘破,皆需重築。萬幸人手充足。半島亦不缺山石大木。只需募集良匠,假以時日,重建不難。

薊王闢土二千里,東極滄海。納半島入懷,與倭國列島隔海相望。白山黑水,皆爲漢土。三萬戶高句麗被遷入薊國。四十萬扶余南下,南北沃沮,二十萬衆,立爲屬國。真番與臨屯,背靠背,據半島大半,南部則爲馬韓屬國。樂浪與玄菟串聯遼東,玄菟東界與蒼海接,蒼海郡東極大海,北部暫以北海(貝加爾湖)爲界。

與習慣陸地推進,不斷圈地築城的前漢郡縣不同。薊王構建的帝國新版圖,則以半島珠鏈串起的航線與港城爲軸心。而後向內陸輻射。

半島多山,衆所周知。然三面環海,沿東海岸線,可逆上後世海參崴。只需據守沿岸港城,以此爲基,漢人便可源源不斷內遷,直至東西通連。將整個東北大陸,納入懷中。

從戰略上而言,此乃東西包抄,前後夾攻之勢。任何夾在原大漢幽州邊郡,與新半島鎖鏈間的異族,終逃不掉覆滅的命運。向化是唯一出路。

大漢造船術,獨步天下。不善加利用,着實可惜。劉備覺得,歸根結底。還是農耕文明的侷限性使然。

若要走向遠海,海洋民族意識,不可或缺。半島和倭島,便是帝國至關重要的海洋拼圖。再深想,諸如南匈奴、鮮卑、烏桓等東胡部落,便是帝國的遊牧拼圖。換言之,在薊王的心中。大漢,當是以農耕爲主,兼具遊牧、海洋、綠洲等各式文明於一身的,封建帝國。

看似一城一地的得失,實則是新文明的納入。新文明以新種族爲載體。當族羣融合,諸夏共存。便是文明的融合。

所以,半島與倭島,這些看似處於蠻荒時代的化外野人,自從納入大漢,正急速孕育着屬於大漢的海洋文明。所謂“龍生九子,子子不同”。從文明的角度而言,同樣來自一個強勢文明(大漢爲龍),不同族羣會孕育出不同的次文明形態(九子)。

而孕育出的所有次文明,皆繼承了強勢文明的先進性。在各自領域,皆處於領先地位。

納入,懷揣海洋文明“原初火種”的島夷,在無可匹敵的大漢文明的滋養下,急速成長的過程,便是所謂“傳火”。漢以火興。故稱“炎漢”(深不深刻?)。

而劉備要做的,便是將熊熊燃燒着的,不同文明的火種,呵護在大漢的星空下,便是所謂“注火”。俗語曰“衆人拾柴火焰高”。

此舉不難理解。七娃爲何會認妖作父,正因離開了原先的土壤,剪斷葫蘆藤,被蛇妖養大。“由人變妖”。便是文明孕育中的異變及劣化。

“田要親耕,子要親生(養)”。切記。

這些戰爭背後的深謀遠慮,家國大義。碌碌無爲,尸位素餐者,如何能領會。

一言蔽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活在大漢的星空下,還蠅營狗苟,黨同伐異,官場現形,區別相待。着實暴殄天物,令人痛心。

農耕對土地的渴望。遊牧對草場的渴望。綠洲對貿易的渴望。島夷對海洋的渴望。

種種渴望匯聚大漢,一言蔽之:欲壑難平。如何紓解,見仁見智。劉備先將火種點燃。

至於後事如何,整頓江山待後生。

需能看到不同族羣的惡劣與美好。

人無完人。文明也是一樣。唯有不斷融合,取長補短,去蕪存菁,才能日新而月異。

大道理先擱一旁。單就既得利益而言,五十萬馬韓島夷,正爲薊國孜孜不倦,耕種百萬畝鹽田。大夏令劉曄,大刀闊斧,行圍海造田。欲將環渤海鹽田,增至二百萬畝。亦是借島夷之力。

三萬戶高句麗,劉備分遷入藪中七縣,文安七縣。二地各納新民十萬。薊國十六縣,不計海外港城,國民增至六百餘萬。爲大漢五分之一。穩坐第一強國。

薊國獻費,將破七億。

乃陛下銷金窟,第一利稅大戶。

作爲大客戶維繫的一部分。陛下已下詔命,金秋時節,巡視新建河間宅第,並順去薊國一遊。

洛陽,西郭,壽丘裡,大將軍府。

何進居中獨坐,眉頭緊蹙。聽司隸校尉袁紹,娓娓道來。

待袁紹言罷,何進這才耐心問道:“重立州牧,茲事體大。年後宗室、黨人多有上疏。皆石沉大海。陛下不厭其煩,本初爲何舊事重提?”

“此一時彼一時也。”袁紹答道:“薊王先滅三韓,再滅高句麗。扶余不敢忤逆,南下入漢,充塞邊郡。放眼帝國北境,再無掣肘。薊王一家獨大,聲勢日隆。反觀大將軍,因年前之事,聲勢大衰。時若不遣心腹,外放州牧,引爲外援內助。江山社稷,或拱手相送矣。”

袁紹此語,暗合何後“合九州之力,與薊王相抗”之說。

何進心中一動:“奈何,陛下並無此意。”

“如我所言,此一時彼一時也。”袁紹答曰:“白波、黑山、黃巾餘賊,荼毒各地。州郡滅而又起,無法除根。陛下西邸賣官不利,收效甚微。此時若開州牧,正合陛下心意。”

何進搖頭:“以陛下之精於算計,必不會大開其口。”

袁紹笑道:“大將軍所言極致。大漢十三州,亦無需皆置州牧。可先啓用一二。”

“當從何處入手。”何進已然心動。

“新任幽州刺史,王允,王子師。”袁紹眸中盡是深意。

“哦?”何進猛然起身。又徐徐落座。苦思許久,終是醒悟:“驅虎吞狼。”

“然也。”袁紹方道破原委:“薊國橫亙幽冀。此戰雖名著青史,然多爲我大漢光復舊地。新番、臨屯、蒼海等郡國,皆隸屬幽州,不屬薊國。若置幽州牧,掌一州軍政大權。大將軍不妨試想,合幽州之力,虎踞背後,能否與薊王相抗乎。”

“王子師乃薊王所舉,傳聞獄中亦靠薊王才得以保命。此去幽州,必與薊王相向而行。如何肯背道而馳。”何進搖頭道。

袁紹笑問:“幽州只有王子師乎?”

“本初何意?”大將軍一愣。

“幽州重開數郡,新納六十萬民。百廢待興,諸事繁雜。非名臣不可牧守。待王子師治世安民,功業大成。只需一道詔命,便可調回朝堂。那時,大將軍再擇心腹牧守幽州,何愁大事不成。”

“原來如此!”何進幡然醒悟。

155 萬物之極116 日黑水溢81 天下喉舌1.37 投石卜路150 一戰功成174 變俗易教1.66 麒麟騰空1.247 櫟陽雨金180 身有所長14 興師動衆1.54 四方殺局1.37 兵發北進1.24 犁種宿野164 追本溯源161 狐假虎威1.29 同坑好友1.73 死無對證1.43 白馬楊氏1.94 百官缺席122 刀槍莫及1.54 正中下懷183 長史女衛16 白馬公孫1.47 一念之差16 另當別論177 坐等期滿146 東井戒火106 名不虛傳134 添光增益1.89 文昭武興1.83 誅心之謀147 不負韶華1.66 百艸滋茂1.87 大漢風骨196 遠古迴響193 置酒高會162 物我兩忘1.66 人財兩全1.75 永不更迭125 探險搜奇120 尚未割席136 遣子入侍1.67 窺其門徑1.48 反間之計100 難爲人臣189 開立幕府1.57 賞罰未定214 後生翹楚81 忠奸莫辨101 明示萬里18 世道居奇142 請立宗廟1.22 其道大美1.70 海瀕廣潟14 萬象更新189 夾縫偷生1.3 全身而返115 龍見於野198 封侯廟食1.288 欲加之罪1.293 處士橫議19 人不渡己100 三馬同槽1.67 六尺之孤1.264 又見連環1.74 星辰少女134 公之於衆147 雙食君俸1.66 千里馳援1.70 王道如砥1.27 身後之謀1.83 以貲徵賦124 大器免成1.22 勿爲禍先1.240 苦心孤詣1.75 金闕在望81 夜入太倉1.42 鑿路先鋒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54 鹿死誰手101 減矢之計132 馬兒吃飽1.97 借題發揮151 平定龜茲16 五日京兆1.43 骨肉至親1.64 百練清剛118 元服之禮1.200 得而誅之1.78 河北豪傑1.35 九流學派1.70 佛道之爭193 少不言愁1.58 夾縫求生1.78 風起雲蒸1.6 網開一面1.85 興兵討賊122 亦是豪傑1.288 欲加之罪100 三郡烏桓
155 萬物之極116 日黑水溢81 天下喉舌1.37 投石卜路150 一戰功成174 變俗易教1.66 麒麟騰空1.247 櫟陽雨金180 身有所長14 興師動衆1.54 四方殺局1.37 兵發北進1.24 犁種宿野164 追本溯源161 狐假虎威1.29 同坑好友1.73 死無對證1.43 白馬楊氏1.94 百官缺席122 刀槍莫及1.54 正中下懷183 長史女衛16 白馬公孫1.47 一念之差16 另當別論177 坐等期滿146 東井戒火106 名不虛傳134 添光增益1.89 文昭武興1.83 誅心之謀147 不負韶華1.66 百艸滋茂1.87 大漢風骨196 遠古迴響193 置酒高會162 物我兩忘1.66 人財兩全1.75 永不更迭125 探險搜奇120 尚未割席136 遣子入侍1.67 窺其門徑1.48 反間之計100 難爲人臣189 開立幕府1.57 賞罰未定214 後生翹楚81 忠奸莫辨101 明示萬里18 世道居奇142 請立宗廟1.22 其道大美1.70 海瀕廣潟14 萬象更新189 夾縫偷生1.3 全身而返115 龍見於野198 封侯廟食1.288 欲加之罪1.293 處士橫議19 人不渡己100 三馬同槽1.67 六尺之孤1.264 又見連環1.74 星辰少女134 公之於衆147 雙食君俸1.66 千里馳援1.70 王道如砥1.27 身後之謀1.83 以貲徵賦124 大器免成1.22 勿爲禍先1.240 苦心孤詣1.75 金闕在望81 夜入太倉1.42 鑿路先鋒第2072章 1.261 物有所值154 鹿死誰手101 減矢之計132 馬兒吃飽1.97 借題發揮151 平定龜茲16 五日京兆1.43 骨肉至親1.64 百練清剛118 元服之禮1.200 得而誅之1.78 河北豪傑1.35 九流學派1.70 佛道之爭193 少不言愁1.58 夾縫求生1.78 風起雲蒸1.6 網開一面1.85 興兵討賊122 亦是豪傑1.288 欲加之罪100 三郡烏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