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上中下三策

“盧大人,在下認爲,敵軍勢大兵多,雖分北中南三路進軍,每路亦有六七萬之衆的流賊,他這般分兵,定是爲儘快擄掠我河南各地,然後再北路進入北直隸,中路東去南直隸,南路攻往湖廣,如是而已。”

陳永福一副思索狀模樣說完,盧象升微微頷首,旁邊諸如河南巡撫陳必謙、睢州總兵駱舉等人亦同聲附合。

“敵軍想盡掠我河南諸地,實是貪婪至極。”陳必謙捋須嘆道。

“此乃流賊本性也,這般分兵掠地,卻是大大看輕了我河南官軍。”駱舉恨恨道。

“盧大人,在下卻不認同陳總兵的看法。”一個粗厲卻又帶着一絲兇戾的聲音,大聲響起。

李嘯循聲望去,卻是都督僉事左良玉,這個面目陰狠的軍將,表示了不同意見。

“左僉事儘可直言。”盧象升說道。“盧大人,在下以爲,敵軍雖分爲三路,卻有一路是虛兵,敵軍真正意圖,在於進攻洛陽。”

“哦,何以見得?”

“大人,南路流寇,便是虛兵,從盧氏南下,其意純爲引我河南官軍分兵,但流寇主力的北中兩路,合擊洛陽,若能奪下這般大城,足矣讓一衆流賊飽掠一番了。”左良玉侃侃言道。

左良玉的話,讓懷慶總兵湯九州,援剿總兵官祖寬等人的紛紛贊同。

“我就說嘛,流寇終究是要進攻洛陽的,左總兵的說法俺們贊成。”祖寬衝着左良玉連連點頭。

“左僉事此言,我心亦然之,這懷慶府憑扼山西與洛陽交界之要衝,流寇若佔此處,將可與中路兵馬合攻洛陽,我軍何以擋之。”懷慶總兵湯九州大聲附合。

他這話一說,其實在座各人都看得出,湯九州與左良玉,因爲手下兵力主要集中在彰德府與懷慶府一帶,故二人這般強烈地認定,流寇是主要往北攻,希望引起盧象升的重視,將官軍的主要兵力,派往懷慶一帶,以減輕他們的壓力。

他們這一嚷嚷,兵力集中的汝州與信陽一帶的總兵李卑、副將劉肇基、遊擊羅岱等人,當然不是傻瓜,立即紛紛嚷起來。

“左僉事這話,李某卻不認同。”李卑站起身來,冷冷說道;“憑什麼認爲流寇定會將北路作爲主要進攻方賂,依我之見,這流寇主要是要入犯河南汝州、信陽一帶,方是重點,畢竟從這裡,無論是轉進湖廣,還是往攻南直隸,皆是方便得多。”

“就是,盧大人,畢竟北部殘破,若流寇攻下河南南部,往攻湖廣與南直隸的話,這擄獲可是大得多。”劉肇基立即附合。

“李總兵與劉副將說得對,這流寇的主要進攻方向,其實就是在河南南部,還請盧大人重點派兵先消滅這南部的流寇,滅其主力,再來對付中路與北路的流寇亦不遲。”遊擊將軍羅岱,以一種期盼的眼神望向盧象升。

盧象升雙眉緊鎖,一聲不發。他心中,其實感覺十分苦澀,因爲他知道,討論到了現在,明軍中熟悉的扯皮推委與各謀私利,又開始以各種義正辭嚴的面目出現了。

討論到現在,這次會議中,只有祖大樂、劉澤清、李嘯三人,尚未發言。

這三人中,祖大樂與劉澤清兩人,因爲都不是河南本地兵馬,故都一種無所謂的樣子,乾脆抱着一種誰也不得罪的態度,沉默不作聲。

而李嘯不說話,卻是他心頭自有一番考慮。

因爲來自後世的他知道,以上這些將領的猜測,其實都是錯誤的。

真實的歷史上,高迎祥這兵分三路,南北兩路都是虛攻,只有中路是實攻。流寇大軍破洛寧縣城後,便在嵩縣附近,又重新彙集兵力,直插東南,進入汝州境內,在這裡被盧象升拼死僥倖擊退後,流寇重新分散爲三路,一路退回陝西,一路進入湖廣,一路進入南直隸。

只不過,這些話,李嘯無法在這次會議中說出來。

畢竟這種先驗性的東西,李嘯說算說了,也無人會信。更何況,現在自已已拔動了蝴蝶的翅膀,歷史的細節之處已變動了許多,這流寇大軍,是否還會象歷史上那樣進軍,確是難說得緊。

李嘯猶自沉吟細思之時,盧象升已把目光牢牢投注在他身上。

“李嘯,你且說說,敵軍這般所爲,究竟是何目的?”

面對盧象升真誠的探詢目光,李嘯嘆了口氣,還是決定把歷史上的流寇動態簡要說出。

於是,他拱手言道:“稟大人,只據這些情報來看,實難看出流寇之具體動向,不過,在下以爲,流寇的最終目的,卻不是想在河南長期廝戰,應該不會攻打堅城大鎮,主要還是主攻東南而去。”

李嘯方說完,不遠處的劉澤清,便哼了一聲:“李嘯,你這話本將就不明白了,卻不知你是從何處得知,流賊目的是往東南而去?”

“對啊,李總兵這般猜測,可是有甚道理?”另一側的左良玉,兩道明顯不友善的目光,冷冷投來。

盧象升亦是目光灼灼地望着李嘯,希望他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李嘯臉上輕笑了一下,他站起身來,環視了一圈衆人說道:“各位,自崇禎六年起,河南大地便飽受荼毒,戰火不息,各地的村鎮州堡已是一片殘破。說句實話,除了一些主要的州鎮大城外,河南各地,已無甚值得擄掠的目標。故在下認爲,流寇不過是把河南當作過境之要道,卻不會在此久留。”

“李總兵此話,亦是有理。”聽了李嘯這番話,河南巡撫陳必謙這個沒甚主見的人,大聲贊同,向他投來贊同的眼光。

李嘯回給他一個微笑,見各人正凝神細聽,又接着說道:“各位,流寇起事至今,雖兵力不斷加強,但攻打堅城的能力,尚是有限,若其要攻打諸如洛陽、開封之類堅城,實爲非易。而流寇大軍人數衆多,每日所需的糧草,卻是極多。故河南殘破之地,斷難供應流寇久居於此。故在下認爲,流寇只會往東南富庶之地進軍,以更好地掠獲人畜糧草來供養其軍,方是正確之選擇。”

李嘯說完,盧象升頻頻頷首。

他正欲說話,懷慶總兵湯九州,以一種陰陽怪氣的語氣插話道:“李總兵,你雖這般說,便若到時流寇不按你所說,卻另攻他處,又當如何?”

李嘯心下暗笑,這軍情瞬息萬變,自已這般揣測,雖有歷史依據與現實分析,但恐怕沒有一個人敢保證,現在的高迎詳和一衆流寇,還一定會和歷史一模一樣的行軍與戰鬥。這個湯九州,想悄悄地給自已扣頂帽子,卻是居心險惡。

“湯總兵這話差矣,李嘯也只不過是估計預測,又如何能百分百說得準。”祖大樂從一旁插言,爲自已的女婿解圍。

湯九州冷哼一聲,再不說話。

這時,復有其他軍將想向李嘯問話,被盧象升作手勢阻止。

“各位,且別爭了,本督亦認爲,李嘯分析有理有據,說得甚是有理。”

見到盧象升發言站在李嘯一邊,不少軍將臉上,顯出隱隱的嫉妒之色。

“李嘯,現在若是情況確如你所說的一般,我軍該做何選擇呢?”盧象升接着,又向李嘯拋了個問題。李嘯離言,隨即站起身來,他目光如電地望向盧象升,緩緩開口言道:“盧大人,李嘯有上、中、下三策,可供盧大人選擇。”

“哦,請李總兵速速講來!”盧象升雙眼一亮,大聲對李嘯說道。

這時,房間中一片安靜,人人都在支着耳朵,想李嘯究竟會說出何樣的三種計策。

“盧大人,李嘯的上策,便是避其鋒銳之始,擊其強弩之末。”李嘯大聲說道:“依李某之見,現在河南各地大明軍兵,皆於各地重要城池,憑城固守,不讓流寇攻破州城獲得糧草。那麼,流寇大軍人馬衆多,糧草必定趨急,使得流寇只有攻向東南一條路可走。而我軍卻可在開封府與歸德府兩地,至與南直隸交界處,設下埋伏,以逸待勞等其過來。同時在流寇進軍過程中,我軍可輪番對其進行騷擾引誘,使其疲憊不堪,最終,待其到達我軍埋伏點後,四面合圍,八方共擊,當可大獲全勝矣!”

李嘯說完,目光熱切地望向盧象升,他真心希望盧象升能一口答應。

讓李嘯沒想到的是,盧象升只是皺眉沉思了一陣,便淡淡地對他說道:“且請李總兵說說中策。”

李嘯臉上顯出失望的神色,他吸了口氣,接着說道:“李某的中策,便是任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我大明官軍,趁敵軍尚未重新合流之際,選定其中一路,集合精銳加以猛攻,力求將這一路擊潰消滅,從而轉戰河南之地,再分頭消滅其他各部流寇。”

李嘯怕盧象升採納中策,忙又說道:“若行此策,卻有兩點可憂。一則因爲轉戰各地,遷延時日,而官軍因爲糧草缺乏,鬥志不高,故與鬥志正旺的敵軍作戰時,會消耗頗大。二則恐敵情生變,若其他兩種敵軍,得到一路流寇被擊潰的消息後,恐會更弦易策,轉往他處,卻難定中我軍之算計,從而逃脫圍剿啊。”

盧象升聽了李嘯的話語,又沉吟良久,然後長長地嘆了口氣。“李總兵,你再說說你的下策吧。”

李嘯臉上黯淡下來,他原本跳躍着希望神色的雙眼,開始抹上一層憂鬱之色:“盧大人,若行下策,則只有分兵對抗,據城固守,與敵長久周旋,侍機消滅小股敵軍罷了。待敵糧盡,復往他處時,我軍再後行尾追而已。”

李嘯說到這裡,忍不住對盧象升說道:“盧大人,這般下策,費時費力,且難損流寇實力,若非實在無法,莫行此策啊。”

盧象升兀自沉吟不語。一旁的劉澤清冷哼一聲:“李嘯,你算個什麼東西,莫非,你還要強迫盧大人作決定不成?”

李嘯見到劉澤清這般小人嘴臉,亦毫不客氣地頂了一句:“我自與總督大人講話,你又何必多嘴。”

劉澤清臉色漲紅,他騰地站起,正欲厲聲喝斥李嘯一番,卻聽得長桌頂端的盧象升大喝道:“不許爭吵,都坐下吧。”

劉澤清咬了咬牙,狠狠盯了李嘯一眼,便沉身坐下。

李嘯亦冷笑而坐。

會場上,一片難堪的沉默。

“李嘯,本督思來想去,感覺還是下策,方是唯一可取之法。”盧象升苦笑道。

李嘯大驚,急急拱手:“盧大人。。。。。。”

盧象升擺了擺手,示意他不必說下去。“李嘯,你想盡量畢其功於一役的想法,真的不錯。只是,你太高估了我大明官軍的執行力與配合度。”

盧象升說這些話時,臉上有種隱隱的痛苦表情。

“李嘯,你所說的在河南與南直隸處設四面埋伏之法,以及集合兵力擊潰一路流寇之法,皆是相當不錯的計策。只不過,以本督看來,在我大明官軍鬥志低迷,士氣消沉,且相互難於配合的情況下,想到達到完美的效果,相當困難。”盧象升長嘆地一聲,繼續說道:“萬一有哪部官軍,因爲各種原因,棄陣而逃或臨陣而潰,你這些極佳的計策,便皆要功虧一蕢了。”

盧象升的話,有如一根尖銳的鋼針,扎得李嘯的心靈,汩汩流血。

李嘯承認,在對明軍的認識上,盧象升確比自已看得深刻,他知道,這些明軍,看似兵馬也不少,只不過,在真正的戰力上,卻與流寇精銳實在差之甚遠。

“難道,現在強敵壓境之時,我大明官軍,還只能這般鬆散地各自爲戰嗎?”李嘯的聲音,帶着一種無可言說的悲哀。“若是這般,這流寇何時方可得以剿滅,我大明何時方得得以寧靖啊!”

回答他的,只有一片沉默。

接下來,因爲盧象升主意已定,便開始分派具體作戰任務。

盧象升下令,與流寇相接的各地河南官軍,皆還是憑城固守爲要。

只不過,象陳永福部、劉澤清部、駱舉部、祖大樂部、祖寬部、李嘯部,則另行派往各處戰場。

其中,陳永福部,劉澤清部,派往北路,去支援左良玉部與湯九州部,抵抗張妙手與過天星。

祖寬部,駱舉部,則派往南路,去支援李卑部、劉肇基部與羅岱部,抵抗老回回與蠍子塊。

而李嘯部與祖大樂部,則派往中路,去重點打擊作爲流寇主力,多達十多萬兵馬的高迎祥與李自成。

盧象升另外下令,其他散落的河南兵馬,由河南巡撫陳必謙率領,與祖大樂部一樣,並聽從李嘯的安排。

曾被李嘯救過命的祖大樂,對於聽令於李嘯這個女婿,沒有任何意見,樂呵呵地接受了安排。

河南巡撫陳必謙,早已被李嘯的三策所折服,他這樣不諳軍事的文官,對於接受李嘯的指揮,卻也沒有任何意見。

“李嘯,這些將領中,屬你最爲善戰多謀,你部兵馬,亦最爲強悍精銳,能否擋往高迎祥反賊的大軍,就看你的了。”散會後,盧象升語重心長地對李嘯說道。

“請盧大人放心,李某願效死力,盡心報國!”李嘯英目炯炯,大聲拱手答道。

第八十九章 機會第六百七十五章 陣殺劉芳亮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四百六十章 魯密銃三段擊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齊攻 全面開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廣既定,復圖大西第十四章 考校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六百五十六章 此人竟敢自稱監國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圍兗州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四百四十九章 血腥的契機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禎大葬,太子登基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十二章 搶馬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黃陂,進逼武昌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壓性談判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四百三十七章 高傑來投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十六章 暗謀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棄京城,全力西逃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島覆滅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
第八十九章 機會第六百七十五章 陣殺劉芳亮第五百八十一章 肅殺之夜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六百四十章 一招疏漏,後患無窮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五百六十四章 城頭激辨第三百一十五章 入侵彰化第三百零七章 平南營第八百零六章 兵分兩路,東攻復州第四百六十章 魯密銃三段擊第八百六十一章 南北齊攻 全面開戰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九百一十三章 準軍覆沒 僧格戰死第三百九十一章 漸佔上風第八百八十章 奇恥大辱的議和第一百八十一章 挺進開封第三百六十七章 攻克旅順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四百一十三章 馬尼拉灣海戰第二百七十三章 勳章制度第七百六十五章 天子也要搏一把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二十二章 總兵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廣既定,復圖大西第十四章 考校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六百五十六章 此人竟敢自稱監國第三百九十四章 合圍兗州第六百九十章 夜迫徐州 海路進攻第五百六十五章 屈辱的盟約第八百七十九章 清廷求和第六百七十六章 南阻北攻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四百四十九章 血腥的契機第二百一十章 三路侵明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三百三十七章 李嘯的四條大罪第七百二十五章 強攻九江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五百九十二章 唐軍的條件第五十九章 尾隨第八百三十一章 無處可逃,不如歸降第五百六十二章 貝勒全家自我了斷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三百二十五章 標誌性工程第八百三十七章 大西國滅 西川一統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京達努之挫第八百二十一章 誘殲郝搖旗第六百五十二章 崇禎大葬,太子登基第五百八十二章 困境中的決斷第二百一十三章 意外之遇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六百二十九章 復有何路可走第一百一十八章 首級交易(上)第十二章 搶馬第七百四十二章 挾持左良玉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七百四十章 迫降黃陂,進逼武昌第七百二十八章 九江城破 東南崩缺第五百三十七章 生離死別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二百五十八章 威壓性談判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四百三十七章 高傑來投第六百三十一章 板蕩識忠臣第七百六十七章 明悼宗第七百零九章 哭廟與廷對第四百三十五章 從夔州去南洋第一百零七章 憂思第十六章 暗謀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軟了第四十三章 殺機第七百零七章 江南改革之憂思第三百七十五章 老子是漢人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棄京城,全力西逃第八百八十七章 猛攻潼關第三百六十二章 第四次入關第七十二章 終勝第六百七十二章 堅壁清野第五百六十六章 外滿疆界劃定第四百零一章 大明不可救第一百七十章 皇太極之夢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二百六十章 謀取濟州島第三百零二章 兩全其美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二百九十九章 擄民賣錢第八百三十三章 揚長避短 二次攻城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島覆滅第四百四十三章 迎娶坤興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