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

一個多時辰後,李嘯設宴款待祖婉兒一行人,然後送其返回。

“以後若有空,我常來看你。”祖婉兒依依不捨,那雙直視李嘯的美麗而澄澈的雙眸,彷彿能看穿人的內心。

“李嘯隨時恭候婉兒到來。”李嘯一臉微笑,朗聲回道。

將祖婉兒一行人送離不歸墩後,李嘯目視着他們消失在遙遠的官道上。斜陽依依,將他凝眉深思的臉,染成溫暖的金黃。

十一天後,李嘯在錦州城張銅柱處定做的馬匹披甲製作完成,被裝在李嘯入城採購每日生活物資的馬車上,一併送回。

李嘯看到,這套制好的馬匹披甲,分了面簾,雞項,蕩胸與前甲身四部分,皆是由大小約3釐米見方,厚2毫米多的黑色小熟鐵塊,用牛筋串制而成,外面塗了清漆防鏽,內面則襯着厚實的牛皮內襯,以防止鐵片與馬匹的皮膚直接摩擦以至潰爛。

李嘯先讓人試驗防禦箭矢的效果。

他取了前甲身來試驗,將它掛在一個木樁上,然後讓王義守從幾十步外對其放箭。

王義守掂弓搭箭,連射了幾箭,只聽得叮叮幾聲金屬撞擊的脆響,那些箭矢皆掉落於地,無一支能射透這密集的甲葉。

這個試射結果讓李嘯相當滿意,旁觀各人也皆面露喜色。

這意味着,即使敵軍在正面設有弓箭手,也難於對着着鐵鱗甲的重騎兵與披甲馬匹造成實質性的傷害。

接下來,李嘯開始試驗馬匹着裝。

田威在一旁已是按捺不住,他一把將所有的馬甲都抱了過去,親手給自已的坐騎全部裝上紮好,然後自已全身披掛,拎起騎槍便翻身上馬.。

“駕!”田威一聲大喝,縱馬而去。

他兜了一里多路,然後迴轉過來,從馬上跳下,大笑着對李嘯說道:“副隊!此甲設計得甚好,馬匹奔行無甚掛礙,速度雖然慢了些,卻是衝力十足,並不礙滯。我看,這般馬甲披上後,既可衝陣,又可短距之內追擊敵軍,實是不錯!”

李嘯一臉微笑,他在心中估算了一下馬匹的負重。馬上的人披甲爲50斤,人體重約爲130斤,馬甲約65斤,加上騎槍算15斤,那麼總共馬匹負重爲260斤,也就是130公斤。加上蒙古馬的重量400公斤,整個重騎兵人馬合重爲530公斤。

李嘯知道,在中世紀的法國重甲騎兵,馬匹所負載的重量遠過了這個負重,甲具全裝的重騎兵,極限衝陣負重甚至可達半噸多。

以15世紀的普通憲騎兵爲例,一個憲騎兵包括板甲35公斤,馬甲55公斤,長劍,釘頭錘(或者斧子),匕首,騎槍,盾牌總重25公斤,另外洋人自身怎麼也有70多公斤,馬匹整體負重達185公斤。所騎的馬是體高1.6-1.7米,體重500公斤左右的法國諾曼馬,人馬合重則可達685公斤!

這樣的歐洲騎兵作戰的標準作戰模式,通常是重騎兵操縱戰馬,從200米開始準備衝鋒,先是漫步,然後是快步,藉着小跑,最後50米時,放平騎槍,全速衝刺。在這樣恐怖的衝擊面前,除非極其訓練有素的重甲步兵尚可勉力承受外,這種歐洲重騎兵幾無敵手。而待敵軍被衝潰後,重騎兵退後,由輕騎兵或步兵掃蕩殘局,追殲潰兵。

現在李嘯設定的重騎兵,人馬合重有530公斤,也足以在這塊東方大陸上傲視羣雄,大展身手了。李嘯確信,除非雙方皆是重騎對衝,並且對面那些裝甲薄弱的女真重騎人數佔較大優勢力,或者自已傻乎乎地衝擊訓練有素的長槍兵正面,那麼,自已這樣的精銳重騎,纔有可能會被打敗。

而且自已這些騎兵,實際上並不是全甲具裝,因爲沒有後甲身與搭尾,實際上是簡化版的半甲具小全裝,這樣一來,比起那些笨重的歐洲重騎兵,卻是要靈活得多,可以方便操縱,機動轉向,還有餘力在衝陣後,短距離追擊敵軍。

當然,隨着歷史的進程,歐洲的重甲騎兵持長槍衝鋒這種中世紀的主流戰法,在十五世紀末時,開始漸漸地被訓練良好的重裝長槍步兵和日漸崛起的火槍兵所壓制,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處於一種沒落的境地。此時的歐洲,爲了保證騎兵的使用價值,在諸如法國等傳統騎兵強國中,開始出現了拿着火繩槍點射,機動邀擊的騎兵,頗有點象後世的美國西部牛仔的作戰方式。

但是,到了現在李嘯所處的這個十六世紀,一位猛人橫空出世,重現了騎兵,尤其是重騎兵的尊嚴與榮耀。

這個人,便是瑞典的國王,古斯塔夫二世。

古斯塔夫?阿道夫(gustavusⅱadolphus),生於1594年,卒於1632年,瑞典國王(1611—1632年在位)。他是瑞典瓦薩王朝創立者古斯塔夫?瓦薩之孫。爲了恢復瑞典的大國地位,年輕的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於1612—1613年,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結果卻是一場大敗,瑞典被迫割地求和。

飽受恥辱的年輕國王,開始臥薪嚐膽,發奮圖強。他開始精簡軍隊編制,改善武器裝備,尤其是對重騎兵嚴格訓練,使其成爲講究戰術配合與團隊做戰的新式騎兵,並在戰鬥中使其與步兵、炮兵和後勤兵密切配合,最終古斯塔夫二世的這番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接下來的1614—1617年間,他率軍對俄國開戰,取得了重大勝利,迫使俄國簽訂《斯托爾波沃》條約,確保了瑞典對波羅的海地區的佔有,並獲得了俄國在芬蘭灣周圍的大片土地。

有了瑞典這個優秀榜樣,接下來,普魯士、法國、英國等強國皆開始如法炮製,紛紛成立強悍的重騎兵隊伍,重騎兵的集團衝鋒,又開始成爲了克敵制勝的妙招。

“此馬甲卻是甚好,合乎本隊之要求。吳先生,可再按此制式,將其他的19副馬匹披甲製作完成。”從思索中回過神來的李嘯,微笑着向吳亮下令。

“學生謹遵百戶大人之令。”吳亮笑着應諾。

此時,田威等人又提出,現在既有實樣,可拿此樣品去錦州其他鐵匠鋪處,讓其照做,甚至可以拿到寧遠,山海關等處的鐵匠鋪中定做,以節省製作時間,儘快讓重騎兵打造成型。

李嘯同意了他們的意見,讓王義守將與吳亮一同前去各處鐵匠鋪定做這馬匹披甲。因現在墩內房間也快修建完畢,順便把田威、王義守、陳猴子等人的家屬從山海關接過來。

王義守與吳亮兩人拿了樣品,領命離去。

過了幾日,看到騎兵們對使用武器比較熟悉後,李嘯與田威一起,開始訓練騎兵的戰陣配合。

李嘯重點演練的,是楔形戰陣。

李嘯看過歷史,知道這個楔形戰陣,是當年威風凜凜的條頓騎士團,縱橫歐洲的不傳之秘。

這種戰陣的具體形式便是,以重裝騎兵爲先鋒進行排頭突擊,後面步兵跟進,兩翼和後方則由輕裝騎兵保護及擴大戰果。這種楔形陣是騎士團常用的戰術,它的優點是突擊能力強,能夠迅速撕開對方防線,如果敵軍的軍事素養不高的話,很容易就被騎兵楔形戰陣的楔尖切開,從一點突入,然後迅速地從這個基點將敵軍撕成兩半,從而最終造成敵軍全線潰敗的效果。

當年條頓騎士團,就是靠這一招縱橫歐洲幾無敵手,在他強悍的武力壓迫下,信仰原始宗教的立陶宛人不得不接受天主教,才使自已免了亡國的厄運。

真正讓條頓騎士團遭到挫敗的,是1242年冬的楚德湖戰役,由於在冰面上馬蹄打滑,重甲騎兵無法順利衝擊,最終敗給俄羅斯的重裝步兵聯軍,這場戰鬥讓一萬多名身經百戰的優秀騎士戰死或被俘,隨後條頓騎士團陷入了波蘭、匈牙利、俄羅斯等諸國的共同攻擊,在四面楚歌中,漸漸走向沒落與滅亡,最終,條頓騎士團的殘餘人員,改名成立了德意志騎士團,總部設在奧地利維也納,拋棄了殺戮與征伐,以慈善事業爲主,一直存留至今。去年年中,德國總理默克爾不知出於什麼目的,還專門接見了他們的代表人物。

不歸墩外,一處開闊平緩,野草萋萋的平地上,一衆披甲着槍的騎兵開始按李嘯的要求進行訓練。

此時,田威與王義守等人,在這些天的訓練中,已分別揀選出20名重騎兵與14名輕騎兵的具體人選。揀選的原則也很簡單,騎術更好,且懂得弓箭射術的人優先選爲輕騎,餘下的便是重騎兵人選。

如果從天上看去,排好戰陣陣形的騎兵是這般模樣。

最前面是排成30多度尖角的重騎兵,人人手持騎槍,呈金字塔型率先衝陣,以衝力與鋒銳破敵。而這個金字塔的尾端,則是跟行的全隊輕騎兵,他們掩護後翼,人人手持騎刀,懂箭術的還身背弓箭,準備在前面的重騎兵破陣後,這些輕騎兵立即揮舞騎刀大砍大殺,擴大戰果,追殺潰兵。

這般訓練,最要緊的是騎隊陣型要一直保持緊湊與秩序,不論是加速衝鋒還是緩步慢跑均可保持住隊形,這一點對於剛開始練習的騎兵們來說,相當困難,卻是不得不一定要邁過去的一道坎。

其實在這個明末時代,明清雙方,均沒有標準的騎戰之法,也絕無會有這樣專門的騎兵訓練。雙方都是精銳打頭,跟隨自家將領一窩蜂地衝陣,明軍的騎戰主力便是將領的家丁,而清軍則是白擺牙喇兵和馬甲兵,騎兵衝擊後,若佔得先手,便大砍大殺,若出戰不利便卷旗逃走,當然,論敗走的機率,明軍是清軍的十倍不止。

當時後金還有一種戰法,便是將重騎兵佈置在用來衝陣的重甲步兵之後,待兩軍步兵接戰相殺之際,繞行至側後以衝擊明軍兩翼,基本沒有正面用重騎兵擊潰明軍步兵陣列的戰例。

其實真正說起來,這些騎兵戰陣訓練,裡頭學問其實很多,不單是人員互相間的配合,諸如馬速,風向,間距等等因素,都會對戰陣效果造成相當大的影響。如果更要細化一點來說,包括戰馬平時的訓練和餵養,騎兵自身的飲食與體型控制等等,都有相當的要求,歐洲國家也是摸索多年才最終成型,從後世穿越回來的李嘯,也只是知道個大概,只能邊摸索邊在實際中加以改進。

李嘯與田威兩人,分上午與下午兩班,輪流指揮訓練。李嘯已仔細地安排好時間,而在騎兵們練累了休息時,便有從那些流民家屬於選出的四五名老漢勞伕,擡過來馬食槽,給馬匹餵食精豆料。而到了下午訓練完放馬入廄之際,騎兵們各自洗涮自已的馬匹,勞伕們除了給馬餵食淨草與豆料外,還要給馬喂些食鹽補充體力。

待馬匹入夜休息之際,這些勞伕們還要關注馬匹的保暖,以免馬匹受凍生病。現在李嘯手中只有兩匹多餘的馬匹,若是一場疾病下來,戰馬立刻便會不敷使用。

這般又練了十多天後,從各處訂購的馬匹披甲已取回來,田威王義守等家人也均接至墩中。

那二十名重騎兵馬匹全部披甲後,整個重騎隊行進前衝時,氣勢相當威猛,有如一隻兇厲的黑色鋼鐵怪獸。而且這裝備一上檔次,各名騎兵的心氣也一下子上來許多,訓練之際憑添了精神。這隻李嘯煞費苦心建立的小小騎兵隊伍,越來越有一種精悍雄顧的氣勢了。

又一個月過去了。

夕陽西下,秋風蕭瑟,捲起落葉漫天。濃重的血色將整個曠地染成讓人目眩的暗紅,卻讓那排成整齊楔形戰陣,如同在一片血幕中衝鋒奔行的黑色騎兵,頗有一種粗獷凌厲的美感。

“副隊,這重騎隊與輕騎隊,再練上一陣,應可上陣殺敵了。卻不知副隊打算給他們取個什麼名字?”田威對李嘯微笑問道。

“名字本隊已想好了,重騎隊取名爲玄虎騎!輕騎隊取名爲飛鷂子!”李嘯的聲音清晰而深沉,英俊雙眸輝映如血的天空,有如兩顆閃閃發光的紅寶石。

“好個玄虎騎!好個飛鷂子!李百戶取的名,端的有氣勢!”田威王義守等人,皆撫掌大笑。

李嘯亦朗聲大笑,呼嘯清冷的秋風吹過,將衆人爽朗豪邁的笑聲,傳出很遠很遠。。。。。。

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魚與曬鹽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六百一十章 和談爲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園召對(上)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芝龍戰死,鄭成功投誠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十章 門第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六百一十八章 撼山易,撼唐軍難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勳授田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八百三十四章 關鍵之機,雷霆救援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四章 歸途第五百九十三章 殺俘迫降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廣既定,復圖大西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復原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二百八十章 一針見血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十四章 考校
第十四章 考校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三百零三章 夜刺李嘯第六百三十七章 臣,救駕來遲第七十九章 鴻門宴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魚與曬鹽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一百八十六章 中路敵滅第二百五十一章 功敗垂成第三百四十九章 用韃虜換獎賞第五百三十五章 被逼攤牌第六百一十章 和談爲上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園召對(上)第四百零二章 擴軍平南鎮第五百八十五章 不惜代價第八百九十四章 鄭芝龍戰死,鄭成功投誠第二百九十七章 拿錢買人第七十四章 阿巴泰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十章 門第第四百四十六章 新幾內亞平定第一百七十一章 後金之亂(一)第六百五十九章 豪格下獄,索尼自盡第六百七十章 前軍盡覆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二百三十章 反間計第六百一十八章 撼山易,撼唐軍難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六百八十章 清順合兵金湯城第二百九十一章 初挫敵鋒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勳授田第七百三十章 私自邀戰第八百三十四章 關鍵之機,雷霆救援第八百二十九章 御駕親征,以援孤軍第八百零七章 突襲與誘敵第八百五十七章 襲殺暴君,獻城投降第七百三十七章 金聲桓投降第四百一十二章 驚險奪城第八百一十三章 陣斬孔廷訓,直逼莊河城第四百三十八章 李自成尋仇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得兩縣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七百三十二章 殘軍立潰第八百七十章 勸降不成,重炮齊轟第五百五十二章 人心散了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四章 歸途第五百九十三章 殺俘迫降第二百二十章 甕中捉鱉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六百五十章 雄關如楔,不可輕棄第七百六十九章 給滿清打個棺材釘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三百四十四章 鐵模鑄炮成功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廣既定,復圖大西第二十七章 暗算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三十六章 玄虎騎、飛鷂子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二百五十二章 登島攻擊第五百二十二章 危局與變數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第五十六章 大賺(二更)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二百九十二章 生死搏殺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祥的兆頭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四百六十四章 徑退山西第五百六十九章 皇帝復原第四百二十八章 巴印血戰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三百零九章 初到彰化第九十一章 條件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一百六十七章 北路明珠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二百八十章 一針見血第六百一十九章 如不和談,大清危矣第四百零九章 先破城,再打援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九百章 遷先帝,滅宗藩,覆順賊第四百零五章 龍之復仇第四百三十二章 唐軍急援第七百零四章 兵不血刃下南京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五百二十三章 驚天一炸第三百二十八章 天兵壓島第七百九十章 橫掃雲南,進逼廣西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二百四十五章 海洋島陰雲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九百三十九章 緊急求援 正面搏殺第十四章 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