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四章 鐵心叛逃

聽了洪承疇的話,祖大壽捋着花白的鬍鬚,卻是沉吟不語。

洪承疇見祖大壽一副猶豫不決之狀,便繼續說道:“復宇,現在清廷之中,皇太極已然形如廢物,再不能理事。那麼接下來,那最具權勢的多爾袞與豪格二人,一定會大起內訌爭權奪利,爲了那把金燦燦的龍椅,這二人必然互相攻伐大打出手,這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啊。”

洪承疇端起茶杯輕舐了一口,然後複道:“這樣一來,整個清朝的局勢,必定會徹底陷入混亂與紛爭,而這戰端一啓,豈能驟解?那麼,到了這時,恐怕整個清朝國外,都會遍地戰火生靈塗炭,滿目瘡夷遍地殘垣,陷入無休無止的內戰廝殺之中。有道是,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清朝局勢變得如此混亂而危險,我們這些降臣,休說再得到甚功名富貴了,只怕是連性命都難得保全啊。“

洪承疇說到這裡,長長地嘆了口氣,而一旁的祖大壽聽到這裡,亦是濃眉緊鎖臉神憂鬱。他的臉上,與洪承疇一樣,滿是迷茫而沮喪的神色。

洪承疇繼續道:”以我估計,也許很快多爾袞就會與豪格二人,就會要急急返回盛京,開始互相攻訐內鬥了。而等到他們返回盛京後,我們就只能被迫站隊,就是想走也走不掉了。那咱們只能賭這個三斤重腦袋,還能掛在脖子上多久了,這般境況,何其悲哉。介時你我二人,究竟是死於亂兵之下,還是能苟且保命,又有誰能知道,也許只能看天意吧。而真到這般境地,縱然再如果悔青腸子,又有何用!”

祖大壽嘴脣張合了幾下,正想說什麼,對面的洪承疇卻已又開口道:“復宇,說一千道一萬,現在的我們,真的只有投靠李嘯一條路了,除此之外,再無他途可走。現在的時間,已是極其緊迫,若再猶豫不決,只怕是大禍立至,介進再來複悔,又還有何用啊!何去何從,還請復宇立下決斷!“

聽了洪承疇加重語氣說完這番話,祖大壽臉上的肌肉都在抽搐,臉上的表情複雜至極。終於,他長嘆一聲,吶吶地開口道:“唉,亨九你這番話,真可謂字字誅心也。祖某也非是不明事理之人,只不過,一時難過這般心結罷了。罷罷罷,既然還投降韃虜這樣恥辱的事情都做了,臣節與名譽早就成了一泡臭屎,再去投靠曾爲我手下小卒的李嘯,又有什麼抹不開面子的。這事,祖某幹了!那亨九你說吧,你打算何時逃離清境,祖某與你同去。”

見祖大壽終於同意,洪承疇心中石頭落地,他臉上泛起輕鬆的笑容,又說道:“好啊,我就知道復宇你是識時務明事理之人,你同意了,便是再好不過。只不過,洪某在想,若只有你我二人潛離清廷去投李嘯的話,卻未免有所不足。”

見洪承疇這話說得意味深長,祖長壽那眼尾極長的三角眼眨了一下,隨即問了一聲:“亨九,你這話卻是何意,但請明言。”

洪承疇輕輕一笑,便說道:“復宇,你也知道,現在李嘯勢力極大,手下能臣良將極多,你試想下,在這般情況下,若你我二人,這般有如喪家之犬般,兩手空空窮極來投,李嘯縱然能接納你我二人,但在心下,只怕亦是多有看輕。你我二人,若是重新在李嘯手下出人頭地,再獲重用,亦是難矣。”

洪承疇這話,聽得祖大壽直點頭:“亨九這話說得有理。人活於世,歸根到底還是實力說話,想來即便我曾爲李嘯的老上級,但若真的只能這般窮極往投,確實極沒臉面,也極有可能被他完全看輕。只不過,你我現在皆是孤窮之身,昔日部衆早已遣散安置,難道還有什麼勢力與隨從,能跟隨我們一道返回不成?”

洪承疇直直地盯着他疑惑的眼神,然後一字一句地說道:“復宇,有道是,事在人爲,只要肯想辦法,當然有會勢力和部衆,能與我等一道返回。”

祖大壽愣愣地看着洪承疇,他沉吟良久,才恍然明白般道:“亨九,你的意思,莫非是我招攬舊部,與我們一道……”

後面的話,雖然他刻意沒說出來,但洪承疇已是微笑着點了點頭。

祖大壽一臉驚疑,吶吶道:“亨九,這,這樣真的可行麼……”

“如何不可行?”洪承疇急急回道:“復宇,你的諸多子侄,不是都在清朝掌握兵權麼?這些人,都是你現在可以就加以拉攏的對象呀。如果能把他們說動,讓他們跟我們一起叛離清朝,去投李嘯的話,那我敢肯定,有這般壯盛的兵馬相投,李嘯必定會對你我刮目相看,對你我二人也會禮遇尊敬有加,這樣的機會,如何可以不加以好好把握呢?”

聽了洪承疇的話,祖大壽擰起粗濃的眉毛,臉上頓是滿是思索的表情。

他沉吟了一下,一邊捋着鬍鬚,自言自語般地說道:“亨九,實不相瞞,這段時間,對於我的這些子侄們的情況,我也粗略地瞭解過。象我三個親生兒子,澤潤,澤溥,澤洪,早在崇禎五年時,就在清庭中效力,這些年下來,已深獲清廷信任,三人皆在清國之中掌握了一定數量的兵馬,而且說來也巧,他們三人皆是駐防在瀋陽周圍,若要聯繫,卻亦是容易。而我的養子澤清,和侄子澤遠二人,自從錦州與我一道投降清廷以來,皇太極爲表示自已慷慨大度以及對降兵的信任,便讓澤遠任主將,澤清任副將,帶着錦州投降的三千兵馬,駐守在渾河邊的武靜營一帶,要聯繫他們,卻也不難……”

(注:《清史稿》中說,祖澤潤是祖大壽養子,祖澤清是祖大壽末子,但《祖氏家譜》中又說,祖澤潤是祖大壽長子,祖澤清纔是祖大壽養子,對於這樣有些無聊的細枝末節,作者懶得去糾結了,這裡就以祖氏家譜爲準吧。)

“咳,復宇呀,既然條件這般湊巧,若不好好利用,豈非可惜之至乎?”洪承疇拍着大腿,急急地打斷了祖大壽的自言自語:“以我看,你可趁現在城中大亂無人理事之機,派出手下親信,就言近日病重,讓你這一衆子侄,便裝簡從,急急返回瀋陽探望。然後我與你一起,好好規勸下他們,讓他們與我們一道去投靠李嘯,不要再爲清庭效命,不要成爲了多爾袞與豪格內鬥的炮灰,豈不甚好?若他們皆同意後,再緊急商議下,看看如何一齊帶領手下兵馬,再一道離開清朝。”

“哦,這樣可以麼?”祖大壽聽了洪承疇的話,臉上卻泛起猶疑之色,他輕聲道:“有道是,兒大不由爺,萬一他們不肯隨我等離開,卻又該如何是好?”

洪承疇冷笑一聲,便道:“復宇,你想太多了。這世間就沒有完美之事,你的子侄們有自已的想法,亦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我們只要儘自已的能力去勸說他們便可,至於他們到底會不會聽,願不願與我們一道離開清朝去投靠李嘯,那就只能是盡人事聽天命了。”

祖大壽哦了一聲,他張了張嘴,想說點什麼,卻又沒有說出來。只是皺起眉頭,一個勁地捋須不止。

洪承疇目光閃爍,他彷彿猜到了祖大壽的心思一般,又急忙補充道:“復宇,你是不是在擔心,萬一你的子侄們,若不同意跟隨我們前去投靠李嘯的話,他們就會向清廷出賣你?以我看來,這是絕不可能的。你看,且不論你們畢竟是家人,多有親情牽絆,就是現在的清廷,已然羣龍無首,一時間根本就沒個管事之人。現在幾乎所有的清廷宗室內權貴,都在忙於爭權奪利,根本就無睱去管這些處於權力邊緣的漢軍了。說得直白點,你的子侄們,就算現在要把你我供出去向清廷邀賞,他們都找不到可以舉報的對象。所以,我們的誘勸活動,只要清廷沒有直接發覺,當可大膽進行。”

洪承疇的這番話,徹底地打消了祖大壽的疑慮,祖大壽擡起頭,眼中便是一道冷光閃過。

“哼,亨九說得對。事到如今,確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祖大壽又是一長嘆,臉上卻閃過一絲狠色,他沉聲道:”自古富貴險中求,這事,祖某幹了!我也想過了,就算談不攏,這幫兔崽子們,諒他們也沒這個膽量,去拿他們親老子的腦袋給清虜邀功!那就這樣吧,我即刻手書數封,派我手下親信出去,給我的一衆子侄們送信,就約定他們明天早上到此,而他們明天到來後,我會立即派人聯繫你亨九,你再過來我處,與我一道勸說他們吧。”

“好,那此事就此說事實上,我明天就在家中,等候復宇的消息。”洪承疇站起身來,向祖大壽略略地拱了拱手道:“行了,時間不早了,恐那一護監視的護衛會生疑,那洪某先行告辭,明天我就在家中等候你派人來喚。”

“好的,一言爲定。”祖大壽站起身來,向洪承疇拱手回禮。

洪承疇離去後,祖大壽立即手書數封,然後分別分別派遣自已信得過的的僕人,給自已的子侄們,分別送信而去。

望着這些化了便裝的僕人,一個個消失在瀋陽的街巷盡頭,祖大壽臉色深沉而複雜,佇立在寒風中的他,有如一具木偶呆呆站立,最終又長長地嘆了口氣,方轉身回屋。

最先接到了祖大壽信件的,是祖大壽的長子,祖澤潤。

祖澤潤,是祖大壽長子,初爲明錦州副將。天聰五年時,與其父祖大壽、其弟祖澤溥、祖澤洪一起,在大淩河城中,擊殺了死不投降的將領何可綱後,一同投降後金(後來祖大壽反而悄悄逃走),隸漢軍正黃旗,授三等子,任兵部右參政。

(注:有史料說祖澤溥祖澤洪是在鬆錦大戰後,復與祖大壽一道投降清廷的,但《清通鑑》不支持這種說法。而且若兄弟三人分別投降的話,會有讓小說支離破碎之嫌,故這裡作者不作採信,還是採用三兄弟一道於大淩河城破後,共同隨父親投降清庭的說法爲準。)

崇德七年時,祖澤潤因爲多年效力之力,擢漢軍正黃旗固山額真。在真實歷史上,此人到了順治間,又從徵在大同反叛清庭的姜瓖,詔晉一等子。後來從經略洪承疇略定湖南,駐長沙時,暴病卒于軍,也有史料說是被李定國部擊殺。

此時的祖澤潤,正率本部兩千兵馬,駐守的瀋陽南部的奉集堡一帶。自聽到皇帝在前線被唐軍擊成重傷不能理事的消息後,極度震愕的祖澤潤,把自已單獨關在軍營中的秘室內,已然整整兩天未見任何人。

祖澤潤知道,決定自已命運的巨大關口,終於到來了。

以前的他,可以什麼都不用多想,只管按清廷要求辦事便可,而現在皇帝突然變成一具廢物,大清的最高權力,突然變成真空,這還真讓祖澤潤始料不及。

祖澤潤能在清廷混成一個漢軍固山額真,說明他的頭腦還是相當好使的,政治敏銳性也十分出色。他當時知道,接下來,極可能是清國中兩個最大的實力派,多爾袞與豪格二人,開始血腥而殘酷的爭權鬥爭,而他們這些漢軍將領,極可能要立刻開始分別站隊了,這已然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但是現在的他,卻是陷入了最大的困惑之中。

因爲,現在的他,不知道自已接下來到底要押寶給誰,不知道到底要投靠誰,才能笑到最後,才能真正保住自已的權勢與富貴。

不過,在思考了整整兩天後,祖澤潤心下終於做了決定,打算讓自已,去爲多爾袞效力。

畢竟,多爾袞在清國中,威望素著,又智謀出衆,願意服從並效力於他的兵馬將領亦是最多,奪取清國最高權力的機會也最大,那麼自已,也只要跟着衆人一道,去追隨於他便好,如果能在將來的戰爭中有所表現,也許,自已這份從龍之功,還會讓自已大獲嘉賞呢。

不料,就在祖澤潤準備下令,率領全軍開拔前往遼陽,去那多爾袞的大本營時,他聽到手下軍兵來報,說其父祖壽派人過來,有緊急事件要告訴他。

祖澤潤立刻接見來人,看了父親的親筆來信後,他的臉色頓是大變。

第七百五十二章 模式化屠殺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島覆滅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廣既定,復圖大西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窮,安可回頭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八百六十章 清順合攻 三方對決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賊、奸臣、還是奴才?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十七章 職爭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十六章 暗謀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報非君子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三十五章 心聲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四百七十七章 帝陵是凶地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四十三章 殺機
第七百五十二章 模式化屠殺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二百四十三章 皮島覆滅第七百四十四章 湖廣既定,復圖大西第九百五十三章 內城將破 唐軍終至第六百五十八章 清廷驚變第三百七十八章 爭漁簍的螃蟹第四百三十九章 夫人不在買賣在第五百三十八章 樹倒猢猻散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六百七十七章 日暮途窮,安可回頭第二百六十一章 天家顏面何存第八百一十一章 轟降黃骨島,迎敵孔廷訓第六百零八章 擁立順治第六百六十二章 雷霆救援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奈何明月照溝渠第二百八十五章 進京陳情第八百五十六章 押桂王一家上城頭第一百九十一章 老回回潰滅第五百一十四章 奇襲成功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五百七十二章 弒帝栽贓第七百五十八章 如此強敵,何以應對第七百零一章 萬炮轟南京第七百零八章 基本田與富餘田第六百二十八章 流賊席捲明境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八百六十章 清順合攻 三方對決第三百一十六章 城下殲敵第三百五十四章 反賊、奸臣、還是奴才?第七百七十三章 偷雞不成蝕把米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十七章 職爭第十三章 中屯所第十六章 暗謀第二百四十八章 家賊難防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九十二章 聚殲第五百五十八章 據京城以自守第一百零五章 吞狼(上)第二百八十四章 徒生變故第七百一十九章 兩面圍擊第九百四十五章 老汗逃跑,新汗當立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三百一十三章 栽贓陷害第九百二十一章 俄軍覆滅,全力攻城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四百三十三章 秦良玉投李嘯第一百零八章 尋仇第二百四十四章 沈志祥降清第六百零三章 內外交困的多爾袞第四百八十章 兵進赫圖阿拉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一百三十二章 恐慌效應第三百三十六章 舌戰幕府第六百四十二章 強擄陳圓圓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三百八十章 吳三桂來訪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六百四十一章 追贓助餉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報非君子第九百零七章 大獲全勝,兵進吐魯番第三十五章 心聲第五百八十九章 北攻海城第三百二十九章 武士之死第四百七十章 獵殺遊戲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第四百零六章 初到呂宋第五百四十九章 留守與決別第八十章 將計就計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六十八章 面試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三百九十七章 削爵罰銀第一百一十三章 虎踞(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遼東危局第四百七十七章 帝陵是凶地第一百四十八章 鐵龍城之戰(二)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四百三十一章 賊氛大熾第七百二十四章 三十萬兩開拔銀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南北交困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九百四十章 全軍崩潰 無力迴天第六百二十三章 割讓旅順,爲見面禮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五百八十四章 強攻耀州第五百六十八章 妥善安排第一百七十四章 後金之亂(四)第八百八十六章 受九錫,滅大順第二百三十九章 紅龍計劃第四十三章 殺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