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五章 鯨吞江南

接下來,李嘯一行人,在街道兩邊的百姓,那如排山倒海的萬歲歡呼下,穿街過巷,一路行到了已然派兵駐守的南京紫禁城。

南京故宮,又稱明故宮、南京紫禁城,是明朝首都應天府的皇宮。建造前後歷時二十餘年,佔地面積超過101.25萬平方米,是中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建築羣,被稱爲“世界第一宮殿“。

南京故宮作爲中國古代都城宮殿建築的集大成者,其建築形制爲北京故宮所繼承,爲明官式建築的母本,是北京故宮的藍本。

南京故宮始建於元至正廿六年(1366年),明洪武廿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其址選於元集慶城外東北處,遷三山填燕雀湖而建。

明故宮爲明初三朝皇宮,長達54年之久。直到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南京設立南直隸,仍由皇族和重臣駐守,地位十分重要。

整座南京紫禁城,坐北向南,大體範圍東至今中山門,西至西安門,北至後宰門,南至瑞金路,有門四座,南爲午門,東爲東華門,西爲西華門,北爲玄武門。入午門爲奉天門,內爲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爲文樓,武樓。後爲華蓋殿,謹身殿。內廷有乾清宮和坤寧宮,以及東西六宮。

建立弘光政權。然而此時的明故宮內大多殿宇已經坍毀無存,南京太廟也早已被焚燬,朱由崧進行了一些修復工作,興建奉天門,慈禧殿等建築。

清軍入關滅南明後,改南京爲江寧,爲兩江總督署所在,將明故宮改爲八旗駐防城,設置將軍及都統二衙門於明故宮中,還從太平門至通濟門加築城牆予以隔離,使明故宮建築遭到很大破壞。

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3月29日),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名天京,但沒有使用明故宮作爲宮殿基址,而是在城中另擇新址營建新宮,此間拆取明故宮大量石料和磚瓦,讓整個明代南京故宮,遭得了更加徹底的破壞。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湘軍在攻破天京後,太平軍不甘城池落入湘軍手中,遂放火燒城,而湘軍在大肆搶劫後,爲毀滅罪跡,也到處縱火,整個南京頓成人明故宮再次遭到破壞至太平天國滅亡時,明故宮的宮殿和宮牆已基本無存。

李嘯在護衛與一衆降官的陪同下,從南宮紫禁城入口午朝門乘馬而入,一路穿行過玄武門,東華門,復到皇城入口承天門。

在這裡,李嘯翻身下馬,與所有人一起,從承天門緩步而入,過端門,洪武門,最後走過奉天門,便到前三殿之處。

這前三殿,分別是,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

最前面的,是奉天殿,坐落於三臺之上,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殿左爲中左門,殿右爲中右門。殿前爲廣庭,東爲文樓,西爲武樓。

中間的,是華蓋殿,它坐落於三臺之上,奉天殿之後,面闊五間,進深五間。攢尖頂。

最後面的,是謹身殿,坐落於三臺之上,華蓋殿之後,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殿左爲後左門,殿右爲後右門。

再往後,過了乾清門,則是後宮了,裡面的諸多宮殿,有乾清宮,皇帝寢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

有省躬殿,爲皇帝退朝燕處之殿,面闊五間,進深五間。

有坤寧宮,皇后寢宮,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檐廡殿頂。

李嘯等,遊閱到這裡,便返身退回前殿而去。

其它諸如東西兩宮之處,象明太祖朱元璋燕居處,八寶庫、古今經籍庫、文華殿、奉先殿、春和宮(東宮)、太孫宮等地,就未再去遊覽了。

李嘯等人從後宮中返回,便來到了位於承天門之側的太廟。

這明朝太廟,在承天門內之東,廟前有石橋,門內有東西井亭。太廟丹陛三重,殿宇九間,中設靈位,面南一位,面東三位,面西三位。殿後爲寢宮,各有靈牀,牀左右懸懸燈,牀前素壁,壁前各設方木椅,椅上籍黃褥,褥上各設裳衣,椅麓設履。

見過這太廟擺設,李嘯心下不由得感慨萬千。

沒想到,大明開國至今,二百三十餘年,如果沒有自已的穿越至此,這個明代的太廟,也只會如歷史上一樣,徹底毀於滿清之手,再無任何血食供奉了吧。

李嘯隨即下令,在城中購買最爲豐盛的犧牲牢祀,由監禮官代自已,向這些明朝的列祖列宗,舉行朝拜祭祀儀式。

從太廟出來後,最終李嘯在奉天殿中,接見了一衆降官與自家將領的朝賀。

坐上這把金光燦燦的龍椅,俯視着階下那一衆將領與降官的朝拜,李嘯的心頭,忽然有種異樣的感覺。

這樣受人跪拜,這樣高高在上,真的是一種相當不錯的感受與體驗,也許,在每個男人內心深處,都有一個這樣傲立於萬衆之上的夢想吧。

在這裡,李嘯正式下達了,渡江後這幾鎮兵馬,一齊向江南各地,全面進軍的命令。

現在渡江過來的兵馬中,除了唐軍第六鎮尚在江北對抗左良玉部兵馬外,其餘的第七鎮,第八鎮,第九鎮兵馬,現在均已順利渡江,齊集於南京城外,正等着李嘯下達下一步的命令。

李嘯命令,曹變蛟的第七鎮兵馬,從南京城一路南下,攻下整個應天府,再佔領廣德州,然後進入浙江地界,要求整個第七鎮兵馬,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一定要攻下整個浙江,兵馬最前鋒,直抵前往福建的仙霞關。

劉澤涵部的第八鎮兵馬,則是將整個南直隸的其餘州縣,象鎮江、常州、蘇州、松江、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在兩個月內的時間內,全部佔領。在把整個江南之地佔領完成後,全軍西進,與黃得功部兵馬匯合。

黃得功的第九鎮兵馬,則是從南京城一路西攻,從南直隸一路往攻江西。要將整個江西北部,象廣信府、南昌府、袁州府、撫州府、臨江府等地,要全部納入唐軍的統轄範圍。最終其部兵馬,在與劉澤涵的第八鎮兵馬匯合後,分成南北兩部,北部的黃得功部,圍攻九江,與左良玉部對峙。南部的劉澤涵部,兵臨贛州,壓迫據佔江西南部的鄭芝龍。

三鎮將領,齊齊應諾而去,望着這些手下將領離去的背影,李嘯一臉欣慰。

從前世穿越過來的他,當然知道,拿了這人口稠密經濟繁榮的江南地區,對自已來說,意味着什麼。

從現在的史學資料來看,那明代人口分佈圖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在明代時,當時主要的人口,就是揚州,荊州,直隸,還有部分成都。而在這些地方,又是江南一帶的人口最多,質量也最高。

對於明朝來說,“江南”一帶,纔是真正的重要產糧地區,文化中心與經濟中樞。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絕非只是隨意說說。

早在宋代,江南就是國家的財源賦稅的重要基地,《宋書》這樣描述江南:江南之爲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而明代陸楫著《禁奢辨》中,則感慨地寫道:“今天下之財賦在吳越。吳越之奢,莫盛於蘇抗之民。”“只以蘇抗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時而遊,遊必畫艙,肩輿、珍饈、良醞、歌舞而行,可謂奢矣。而不知輿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者,不知其幾也……”

而在這風雨飄搖的明末,這江南一帶的財賦貢稅,更是國家銀糧的根本所在。而在這個苟延殘喘朝不保夕的年代裡,江南一帶的稅賦亦是快速增加,同樣已到了不堪重負的地步。

以至於在明末清初,顧炎武在《蘇鬆二府田賦之重》(《日知錄》卷十六)中,就說道:“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觀之,浙東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蘇、鬆、常、嘉、湖五府,又居兩浙十九也。”。他同時在文章寫到,現在租稅太重,“民不能堪也”。

這些文字寫於明末,已經是明朝稅收的重稅期,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江南一帶的富庶以及對國家財政的支持力度有多大。

有江南的人口與財賦加持,加上李嘯先進的經濟基礎,哪怕只在財政方面,放至在整個東亞一帶,李嘯的財力,都將無比匹敵。

因此,能把這整個江南鯨吞而下,這大明江山的財賦命脈,也將從此盡在自已掌握之中了。

江南在手,天下我有……

從這一點來說,作爲李嘯最爲接近的對手鄭芝龍,眼光就狹窄淺陋得多。他與李嘯相比,就象一個土財主,眼中只有自已手下這一畝三分地,完全沒有半點着眼全局統制天下的目光。

在唐軍從山東出兵南下之際,他非但沒有立刻出兵,一則挾制那弘光監國,二則佔領整個富庶無比的江南,從而只是一味守住自已的福建、廣東、以及江西南部這些基本盤,這般眼光與作派,實在令人無主得緊。

也正因爲鄭芝龍這般鼠目寸光,胸無大志,才讓李嘯南下之路,如此順暢與迅速。

雖然鄭芝龍現在挾逼弘光前往福州,讓他手中多了一個傀儡,但他讓唐軍這般順暢地佔領南京,再趁勢攻佔整個江南,實在是因小失大,格局與眼界都太過狹隘。

說來說去,鄭芝龍這人,只能是一個地方小霸主的存在,再指望他能有心懷全局放眼天下的氣度與胸襟,實在是太過爲難了。

所以,鄭芝龍此人在正史上,也一直都是私心自謀,只求經營自家在福建的這一塊小地盤,毫無國家與民族概念,以至於清軍一打過來,就立刻想着投降清廷,從而保全自家財產權勢與這一隅地盤。甚至,此人非但自身前往清廷獻降,還不惜出賣那隆武帝朱聿鍵,賣主求榮,以求清廷賞識,真真毫無氣節,又可悲可笑。

可嘆鄭芝龍這般苦心算計,最終只落得鏡花水月一場空。只是不知道,他在被清軍押往京師,最終被斬殺於菜市口之際,會不會悔不當初。

在將領都散去後,李嘯復與那些降官在殿中閒談了一陣,這時,忽有禮部尚書錢謙益,一臉猶豫地向李嘯走近幾步,然後顫聲道:“稟唐王,老臣有話要奏。”

李嘯冷眼看去,卻見此人,便是史書上留下臭名的錢謙益,心下不由得一時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弘光僞朝初立之際,那錢謙益與史可法等人,暗中推舉潞王朱常淓,與力推福王朱由崧上位的馬士英意見不同。及福王朱由崧即位後,錢謙益懼得死罪,便毫無廉恥地上書給馬士英歌功頌德,馬士英見他識時務,雖十分鄙薄其爲人,但爲了拉攏這個所謂的東林流流,遂推薦錢謙益任南明弘光朝廷禮部尚書。

當然,在正史上,錢謙益最爲人鄙薄的,倒還不是這件事,而是那十分著名的“水太涼。”

正史上,清順治二年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臨南京城下時,他的寵妾柳如是,勸錢謙益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謙益沉思無語,最後迫於無奈走下水池,試了一下水後,便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羞憤欲絕,“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給生生硬托住了。

而此人除了這個著名的水太涼之外,尚有一個更無恥無德的典故。

到了五月十五日,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大開南京城門,毫無廉恥地向清軍統帥多鐸迎降。

史敦《慟餘雜記》記載:“豫王(多鐸)南下江南,下令剃頭。南明民衆對此議論紛紛。(一日),錢謙益忽然說:“頭皮癢得厲害“,突然出門而去。家人以爲他去用篦子篦發。不一會兒,剪了頭髮,留着辮子進來了。

錢謙益忠心降清,自是備受清廷賞識,順治三年正月,清廷任其爲禮部右侍郎管秘書院事,並充修《明史》副總裁。

面對此人如此毫無廉恥的行徑,時人有詩諷刺道:“錢公出處好胸襟,山斗才名天下聞。國破從新朝北闕,官高依舊老東林。“

而現在,見到這個在歷史留下臭名的老漢奸,就這樣眼巴巴地望着自已,李嘯內心滿是牴觸與厭惡,卻還不得不在表面上故作平靜地說道:“哦,原來是錢尚書啊,你卻是有何事奏來?”

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琅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勳授田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棄京城,全力西逃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二百八十章 一針見血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五百一十七章 聯合楯車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四百章 清虜獵殺令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七十章 攻山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殞命陣前第二百八十章 一針見血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東南,得意西北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敗的遼西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創皇太極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報非君子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四十一章 凝聚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七百零五章 鯨吞江南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八百四十七章 扣你爲人質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四百七十三章 狂暴火力
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八百九十五章 海岸突襲 大破施琅第二百零六章 長子誕生第三百六十九章 李嘯不死,大清難安第九百四十二章 強攻那曲城第八百零五章 清順合力,共抗李嘯第一百二十九章 功勳授田第八百八十四章 放棄京城,全力西逃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二百章 新巡撫顏繼祖第三百七十章 兵臨復州第五百七十三章 自任攝政王第八十二章 監撫第一百零三章 分派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三百三十九章 忠奸難辨第二百八十章 一針見血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二百五十六章 生擒阿巴泰第三十七章 驚變第六百零一章 集束震天雷第九百二十三章 北攻俄國,南收烏思藏第四百九十六章 清廷遣使第四百六十九章 二打金州第九百零五章 危急關頭 援兵終至第二十八章 不歸墩第六百四十四章 孤城之困第七百一十一章 一半留用,一半移民第八百一十五章 兵臨岫巖,騎兵初戰第三百三十一章 島津之計第五百一十七章 聯合楯車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二百七十四章 皇帝的疑慮第四百章 清虜獵殺令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八百四十六章 出兵緬甸第五百零五章 血肉搏殺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二百一十一章 迎頭痛擊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七十章 攻山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八百三十五章 大西皇帝 殞命陣前第二百八十章 一針見血第六百七十一章 失意東南,得意西北第四百七十九章 術士的復仇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敗的遼西第七百七十六章 脅迫歸降第五百九十四章 兵不血刃第五百二十四章 重創皇太極第二百一十四章 鎮邊城所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八百零八章 不殺豪格,難解我恨第二百五十七章 以俘虜換和平第六百六十四章 此仇不報非君子第八百七十五章 雨夜血戰第七百一十七章 斬使獻頭,以促合盟第七百三十一章 搏一把再說第八百一十六章 岫巖城破,正面對決第三百一十七章 秘密潛入第八百七十一章 攻破遼陽 援兵突至第三百二十二章 貪婪的中國人第一百八十四章 九皋山之戰(二)第四十一章 凝聚第五百八十七章 俘虜處置第八百九十八章 衆臣勸進 黃袍加身第二百三十一章 坩堝鍊鋼第二百九十章 卑劣的偷襲第五百六十章 李嘯的三項條件第四百九十章 頭號敵人第四百二十七章 神機弩之威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四百二十五章 神機弩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一百零一章 鎮壓第六百九十八章 唐王勸降第六百六十一章 孤城絕境第九百二十九章 身死名滅,不亦宜乎第六十九章 故人第二百六十七章 蟒袍玉帶第二百四十二章 土著歸化第六百章 攻心誘降第一百一十七章 長線第九百二十章 全殲俄軍,追亡逐北第五十七章 報仇第七百零五章 鯨吞江南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八百四十四章 米尼彈第八百五十四章 阿瓦城下的對決第九百一十一章 準軍齊至,膠着大戰第二百四十九章 收降的藝術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九百一十五章 勸降失敗,重炮佯攻第八百九十二章 西北定,攻東南第三百一十四章 致命的誘餌第二百一十五章 震天雷之威第八百四十七章 扣你爲人質第八百四十章 緬甸暴亂,莽白篡位第八百六十五章 圍殲耿仲明第四百七十三章 狂暴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