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天啓內帑

大明朝向軍中派遣監軍,此爲慣例。秉承文官治國的傳統,但凡有兵獨立於外,則必然朝廷要派駐監軍。

按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祖制,大明朝在各地建立衛、所,各自駐防要地、邊關,這士兵的軍籍便也由此固定下來。平日裡所有衛、所旗軍皆不許擅離駐地,就地屯田、戍守。而一旦戰事一起,則由朝廷任命大將作爲總兵官,調集各地衛、所旗軍集結,歸總兵官統轄,與敵一戰,這戰後自然再回歸各自衛、所。就連這總兵官的武職,也並非大明朝的定製,初時還由擁有爵位的皇族、外戚擔任,當然,倒是此時,也早已氾濫。這遼事一起,升任總兵官的武將,更是多出數倍。

這大明朝爲限制武官擁兵自重的手段,原本無可非議。畢竟太平盛世之時,就算是出現一夥盜賊,也能擾亂數縣的安寧,更何況久經訓練的士卒?是故這大明朝的兵與將,僅僅是在作戰時臨時調動、集結起來,二者往往並不熟悉,這也是大明朝軍伍戰力低下的一個根本原因。

這衛、所旗軍的羸弱,自不必再提,只說這武職軍官們,尤其是位於邊鎮的武官,這既然要領兵出戰,可這些兵又大多靠不住,朝廷又不允許兵、將相互連通,便只得蓄養家丁,一邊日後作戰時能有些依仗。這種情形延續到遼事糜爛之時,就連朝廷。都將武將地家丁視爲唯一能有些戰力的士兵,不僅將其列爲拿着高出一般士兵軍餉地名冊。且在調動武官之時,無一不在公文中註明,要其攜家丁一併隨行。

這是大明朝軍伍內部的一個方面。另一個面,便是這監軍的手段。監軍算不得是一個職位,也如同總兵官一樣。是臨時派出官員擔任,目地。自然是監督領兵武將的言行舉止。此時派駐的監軍,往往都有都御史等文官擔任,這權利,除了能夠將軍中諸事直接稟明朝廷之外,必要時,還得直接剝奪領兵武官地掌兵職權。換句話說,這軍中諸事,倒是仍由武官專管,監軍一般不予干涉,但只要監軍說不同意。可沒有一個武官能夠坐視不理。

這監軍的一封奏書。便能將領兵數萬地武官們直接治罪,輕則發回原駐衛所。重則連世襲的指揮等職位也被剝奪。久而久之,這監軍的權限便近乎無限。甚至這一支軍伍的主管,說到底便是這監軍一人而已。當然,朝廷上的那些文官們可都是相通的,即便彼此之間喋喋不休地相互指責,卻都不會改變這監軍一職帶來的危害。

就在遼事之前,大明疆域之內只有少許騷亂,都很快便被平息下去。萬曆年間的三大徵,雖花了無數的銀子,可也都以戰勝作爲結果。這些,都預示着大明依舊擁有着無比強悍的官兵,至少在朝廷之上地文官們,是這麼認爲地,當然便無視那少數提出對軍伍加以改進的提議。7Z小說?

就總體而言,大明朝依舊是強大地,無論是人口,還是官兵數量,在大明朝寬廣的疆域周圍,沒有哪一個國家敢於抗衡。可這文、武兩方面地弊病繼續延續下去,便造成努爾哈赤的輕易連勝。此時,大明朝廷上的文官們,依舊是採取的慣用辦法,徵調、募集兵馬,調派各地武官、士卒,然後派出經略統帶。

當初遼東經略楊鎬,分兵四路,雖指明瞭各路主將,可每一路仍然派駐了監軍。當然,在薩爾滸大敗之後,這責任仍然是由各路主將負責。陣亡的自不必追究了,朝廷還有一番撫卹,但那監軍的作用,在戰敗之後卻沒人提及。若是僅從朝廷文書往來之中,可是看不到監軍到底有什麼作用,這一弊端,依舊被隱藏下去。

當今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在丟失瀋陽之後,又再令遼陽處於危急之中,按理袁應泰也難逃那楊鎬的下場。可偏偏冒出個蘇翎,且以數次大捷換回了遼東經略袁應泰在朝臣之中的信心。對此袁應泰是心知肚明,本人對蘇翎的大力支持,其實也便是對自己的一種保障。而朝廷此次的一番馳援,也是破天荒地對蘇翎尤其看重,僅從這兩月間用難以想象的速度運來的糧草、軍需,便可見一斑。

朝廷的一反常態,嚴厲督促,說明那些文官,以及天啓皇帝,也對大明朝軍伍的戰力產生了懷疑。這銀子花的如水一般,卻只換來敗績,顏面盡失,數以百計的文物官員喪命,士卒更是成了數萬遼東的遊魂。蘇翎的出現,可當真是恰到好處。但是,這別的都一反常態,可這監軍,卻依舊照派不誤。

遼東經略袁應泰在府中私宅宴請遼東總兵蘇翎。本是進一步融洽兩人之間地關係。那做媒一說。也不過是隨口而已。不料卻從蘇翎地話中。看出其絲毫不想受到約束地影子。

對於監軍地看法。袁應泰倒沒有什麼可說地。這是其視爲必然地舉措。當然。這不能明說是來監視蘇翎地。但自從蘇翎出現。袁應泰即便沒有親眼看到蘇翎率軍與八旗兵血戰。可一切消息。都證明蘇翎是獲得地是真實地大捷。死而復生地經歷。讓袁應泰開始從新看待大明軍伍。僅從蘇翎營中待地那幾日。袁應泰便看出蘇翎所部迥然不同之處來。這正是遼東未來地希望所在。

但這監軍地到來......袁應泰說完之後。便靜靜地打量蘇翎。留神其神色變化。

但蘇翎地臉上。卻看不出有什麼不快。只是問道:“袁大人。朝廷派誰來遼東?”

袁應泰略略一想。7Z小說?說道:“朝廷已新鑄了遼東、西平、盤山地監軍關防。由胡嘉棟、高出、牛乾坤。分駐三處監

“三處?”蘇翎不解。望向袁應泰問道。:“誰來遼陽?”

袁應泰說道:“由胡嘉棟赴遼陽監軍。高出、牛乾坤分往西平,盤山監軍。”

蘇翎伸出筷子夾了菜吃了一口,想了想。又問道:“西平、盤山也要駐軍?”

“正是。”袁應泰又端起酒杯,舉起向蘇翎示意了一下。便自己喝了一小口,說道:

“朝廷已下令由原駐守廣寧的兵備道王化貞,升任遼東巡撫右僉都御史。由王化貞地來信來看,廣寧一帶,已經抵達的出關官兵,共有三萬九千三百一十九名;另外,王化貞招集的殘兵約有二萬九千四百餘名,另還招募有鄉兵一萬六千八百餘名,如今駐紮在廣寧一帶地官兵,總共八萬四千八百餘名。其河西額設兵及留守山海關官兵在外。”

“都到了這麼多?”蘇翎再一次對朝廷兵馬的聚集速度感到略略吃驚。

“嗯。”袁應泰說道。“這回朝廷可是對那些遲遲行動緩慢的援遼兵馬下了狠心,錦衣衛也不知抓了多少武官。但總算還是到了大部。”

“袁大人如何處置這些兵馬?”蘇翎問道。

袁應泰苦笑着搖搖頭,說道:“按我地想法。當然是將這些兵馬全都調集到遼陽。可朝廷上不知是哪一位大臣,非要留駐半數駐守廣寧。說是要防禦西虜,免得讓那些蒙古人趁機斷了遼陽的糧餉通路。那高出、牛乾坤,便是奉命往西平、盤山駐軍中監軍。”

“八萬四千八百人,”蘇翎沒去想朝廷之中地議論,這都留給袁應泰好了。“袁大人,這個數目可屬實?別有弄些老弱來湊數的。”

“不會。”袁應泰肯定地說道,“朝廷在山海關已經另派有官員驗證,老弱一律退回,只留精幹之兵出關。那出關的三萬九千多人馬,不會再如以往的了。”

“那些殘兵呢?”蘇翎又問。

“我已經傳書給王化貞,令其只選願意留在的遼東的士卒入營,其餘的一概不要。這二萬九千人,也還可一用。至於那些鄉兵,我也讓其留在廣寧一帶駐防沿邊堡寨。畢竟是那些鄉兵的家鄉,總比到遼陽要好用一些。”

“這麼說,能來遼陽的,還有四萬二千。”蘇翎說道。

“正是。我已叫人去催了。最遲後日,便能見到了。”袁應泰說道。

“多了這四萬兵馬,遼陽便可真的放心了。”蘇翎說完,又看向袁應泰,說道:“這餉銀呢?”

袁應泰說道:“朝廷已經先差經歷徐天鼎等解銀二十四萬五千兩赴廣寧,這筆銀子已經到了廣寧。隨後還將有戶部發往遼鎮地餉銀十萬九千八百四十九兩,其中還包括遼東巡撫王化貞請發地給予虎酋加賞銀四千兩。”

這說的可都是發往廣寧地,那發往遼陽的呢?尤其是天啓皇帝答應給地內帑一百萬兩,可別是光說而已。

蘇翎果然問道:“袁大人,這遼陽......”

袁應泰看了看蘇翎,笑着說道:“我便猜蘇將軍今日定會前來催問,果然如此。放心,皇上的內帑銀一百萬兩,指明是專給你部兵馬所用,這讓工部、兵部可都看着眼紅啊。”

蘇翎也笑着說道:“怎麼,他們也向皇上要內帑銀子?”

“自然,入不敷出,還能怎樣?”袁應泰說道,“這第一筆皇上的內帑銀,五十萬兩,這幾日便會到,由監軍胡嘉棟乘船運至。”

由監軍胡嘉棟押運?這中間會不會有什麼?蘇翎一聽,收住笑臉,端起酒杯喝上一“袁大人,這胡嘉棟是不是當初在璦陽的那個胡嘉棟?”

“正是。”胡嘉棟還是經袁應泰之手調往璦陽帶領青州兵設防的,怎麼會不清楚?

“他不是逃往山東了麼?”蘇翎說道,“還有,那個什麼高出、牛什麼的,不也是逃官?”

“你說的,都對。”袁應泰微微嘆氣,說道:“這些人正是當初逃得最快的。起初朝廷上也要將其治罪,那高出還被京城派出的緹騎逮回朝廷。不過,總有人在朝廷上爲這些人說話,這一回,不過是降級使用,戴罪立功吧。”

蘇翎只是輕輕“哼”了一聲,便沒再說什麼。

“你放心。”袁應泰輕聲說道,“這胡嘉棟前來,自由我應付,不會找你麻煩。”

“謝大人。”蘇翎拱了拱手,說道。

袁應泰一擺手,說道:“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你只管整軍便是。”

蘇翎便端起酒杯,說道:“袁大人,請。”

“請。”袁應泰也隨後舉起,二人便又盡了一杯酒。隨即,那身邊的兩個女人又將一股香味兒,在桌邊繚繞起來。

“袁大人,上次我說的那批工匠呢?朝廷可是如何辦的?”蘇翎又問。

“也在這次胡嘉棟的船隊之中。”袁應泰說道,“總計有三百六十名工匠。”

“可有會鑄炮的?”蘇翎進追着問道。

“這次工部可抽調了近兩成的人給你。”袁應泰說道,“不僅有鑄炮的,還有打製鳥銃、三眼銃的工匠,其餘的火藥、鎧甲、兵器等等,都有。”

蘇翎眉毛一跳,臉上不由自主地露出笑容。有了這三百多工匠,再加上鎮江堡那邊的數千工匠,蘇翎自可開始預計已久的某些事宜。這可是大明朝工部下轄的工匠,能抽調到遼東的,必然都有一手好手藝。這若是在加上千山學院的那些腦子已經被蘇翎調教過的人,真不知道能給蘇翎所部帶來什麼樣的好兵器。

有了這些,蘇翎心情明顯趨好,又問道:“袁大人,這些日子運來的糧草、鎧甲倒也有不少了,可沒見到多少火器,尤其是火炮,難道朝廷不給麼?”

“怎麼會不給?”袁應泰說道,“想必仍由胡嘉棟押運而來。對了,那些工匠隨船而來的,還有工部發來的硝黃、鐵以及好鋼等,據說都是工部存蓄多年的庫存,你若是有什麼好主意,只等他們一到,便能立時派上用場。”

“是後日麼?”蘇翎喜笑顏開,說道,“我這就安排人手,去海邊接船。”

“蘇將軍就不要離開遼陽了,這城外大軍可都得有你才行。這一趟,我親自其接胡嘉棟。再說,那船上,還有幾十門大炮。”袁應泰說着,也跟着笑起來。

第49章 順勢而爲第8章 征服日第21章 遙相呼應第12章 兩岸相連第2章 新舊交替第43章 七虎獵熊第7章 六月風過第59章 將軍賜名第3章 武裝辦案第11章 顧此失彼第58章 各算各的第26章 再選官兵第29章 新學堂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5章 三十天第16章 烽火連綿第12章 紮營登州第5章 七月流火第4章 豪酋遲暮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25章 各取所需第75章 袁家遷族第13章 軍心爭功第23章 經略牽線第1章 旗軍戍邊第14章 將軍視角第6章 獅子張口第91章 瀋陽屯田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5章 遼陽移民第50章 夜話姻緣第5章 商人心思第9章 未來基石第36章 百萬之初第12章 將軍手段第50章 夜話姻緣第4章 東西教派第7章 蒙古饑民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4章 世家大戶第35章 後續手段第12章 兩岸相連第42章 固定航線第26章 再選官兵第29章 商務二局第32章 山東水師第61章 好事多磨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7章 女真國策第87章 一敗塗地第10章 身份之疑第16章 大勢所趨第22章 火器四營第20章 洗劫建奴第20章 洗劫建奴第87章 一敗塗地第42章 謀造火器第92章 開疆拓土第32章 山東水師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9章 安享冬雪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0章 身份之疑第30章 事在人爲第18章 振武染血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9章 兩軍相聚第34章 銀莊遍佈第21章 窮途末路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6章 百萬之初第34章 臨時整軍第37章 欲赴蒙古第43章 擢升總兵第38章 營口小鎮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6章 再選官兵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1章 餘波未止第45章 鎮江新城第9章 李氏農莊第27章 悍兵來源第28章 死而復生第32章 衆心所向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6章 遼陽血戰第18章 鎮江堡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6章 孤注一擲第86章 相互屠殺第6章 山中人第5章 商人心思第3章 武裝辦案第23章 雪夜除夕第30章 來去由心第34章 臨時整軍
第49章 順勢而爲第8章 征服日第21章 遙相呼應第12章 兩岸相連第2章 新舊交替第43章 七虎獵熊第7章 六月風過第59章 將軍賜名第3章 武裝辦案第11章 顧此失彼第58章 各算各的第26章 再選官兵第29章 新學堂第11章 天朝小國第15章 三十天第16章 烽火連綿第12章 紮營登州第5章 七月流火第4章 豪酋遲暮第17章 山東總督(一)第25章 各取所需第75章 袁家遷族第13章 軍心爭功第23章 經略牽線第1章 旗軍戍邊第14章 將軍視角第6章 獅子張口第91章 瀋陽屯田第81章 合圍瀋陽第35章 遼陽移民第50章 夜話姻緣第5章 商人心思第9章 未來基石第36章 百萬之初第12章 將軍手段第50章 夜話姻緣第4章 東西教派第7章 蒙古饑民第20章 阿哈諸申第24章 世家大戶第35章 後續手段第12章 兩岸相連第42章 固定航線第26章 再選官兵第29章 商務二局第32章 山東水師第61章 好事多磨第93章 遷居移民第18章 山東總督(二)第41章 遼陽又變第57章 女真國策第87章 一敗塗地第10章 身份之疑第16章 大勢所趨第22章 火器四營第20章 洗劫建奴第20章 洗劫建奴第87章 一敗塗地第42章 謀造火器第92章 開疆拓土第32章 山東水師第18章 羣山缺口第19章 安享冬雪第13章 軍心爭功第10章 身份之疑第30章 事在人爲第18章 振武染血第32章 何去何從第39章 兩軍相聚第34章 銀莊遍佈第21章 窮途末路第61章 再聚雄兵第34章 遊擊將軍第36章 百萬之初第34章 臨時整軍第37章 欲赴蒙古第43章 擢升總兵第38章 營口小鎮第27章 蒙古一部第26章 再選官兵第21章 窮途末路第21章 餘波未止第45章 鎮江新城第9章 李氏農莊第27章 悍兵來源第28章 死而復生第32章 衆心所向第52章 蘇系武官第26章 遼陽血戰第18章 鎮江堡第78章 利刃穿心第36章 孤注一擲第86章 相互屠殺第6章 山中人第5章 商人心思第3章 武裝辦案第23章 雪夜除夕第30章 來去由心第34章 臨時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