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終究還是敗了。敗的突然,又莫名其妙。明明前一刻打破了建春門,沒想到僅僅一天的功夫,建春門丟了,牛輔也戰死沙場。
牛輔死了沒關係,徐榮被打敗也沒關係。但是因爲牛輔的死亡和徐榮的戰敗,董卓麾下的西涼鐵騎,還剩下二萬出頭。剩下的人再多,也都是添頭。沒有西涼鐵騎帶着,他們形成不了戰鬥力。
主要戰力的損失,讓朱儁等人抓住了機會,一頓痛扁。再加上幷州狼騎和羽林騎的包抄阻截。董卓的十幾萬大軍,很快就被打散,董卓被人也被關羽拿下。
原本應該日天日地的董卓,就這麼成了階下囚。
這一場戰役,從劉備和朱儁率軍出城,到董卓被關羽拿下。從十月份,一直打到了十一月中旬。世事變幻讓人目不暇接,原本意氣風發做着太師夢的董卓,成了階下囚,連命都不一定能保住。
就好像網文作者一樣,開書的時候想要走上人生巔峰,上架之後直接就打算去地鐵口乞討,用乞討得來的錢支撐自己寫文了。這天上地下,雲壤之別,來的就是這麼的快,這麼的突然,這麼的讓人覺得猝不及防。
董卓、董旻、董璜、徐榮、張濟、張繡、李傕、郭汜等人全都被下獄。還有倒黴蛋,直接就死在了戰場之上,牛輔、王方、李蒙等人自不必說。後面還死了大將董越、楊定二人。
戰後,丁原並沒有離開洛陽,而是在洛陽城賴着不走。一開始他不知道,眼下他算是明白了,新帝即將登基,他又有功勞,自然要撈足了好處再說離開的事情。
十一月,十五日,大朝會。
這是劉宏最後一次上朝了。御座前面拉了一個屏風,將他擋住。朝臣們只能透過屏風看到他的身影。而且,爲了防止被人瞧出來他不能動了,早在朝臣們到之前,就早早的讓太監將他搬到了御座上。
朝臣落座,等着劉宏發話。
“呂常侍,宣讀聖旨吧。”劉宏大概是沒有什麼精神,一句不說,上來就讓呂強宣讀聖旨。
百官也都是人精,自然猜到這聖旨是要做什麼。
“自古帝王繼天立極、撫御寰區,必建立元儲、懋隆國本......”呂強的聲音很洪亮,百官都聽得到,也聽得清楚。
“.......授辯礽以冊寶。立爲皇太子。正位東宮、以重萬年之統、以系四海之心。”
呂強話音一落,蔡邕立刻站出來:“聖明無過陛下!”
百官應和。
“行了,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太子如今也定下來了。找個好日子讓冊封一下就行了。”劉宏的聲音透着疲憊:“這件事,就讓太常來負責便是。”
“臣領命。”
如今的太常,是趙岐,也就是劉辯的老師。這個時候,趙岐一張老臉通紅,激動地不能自已。
老頭子啥也沒幹,就成了帝師,不激動纔怪。
“剩下的也沒什麼大事了。朕身體也不太行了,這個月就把冊封太子的儀式辦了。下個月挑個好日子,朕退位,讓太子登基吧。”劉宏又說道。
這一下百官就不淡定了,這也太突然了。但是知情人都知道,劉宏的身子骨...能不能撐到下個月都不好說。
蔡邕不想讓其他人發表意見,直接領了劉宏的命令:“老臣會去辦的。”
“行了,若沒有什麼其他的事情,今兒就到這裡,大家都回去吧。太尉、尚書令,你們兩個人留一下。”劉宏倒也不避諱,留下了蔡邕和董明兩人。
不過百官也沒啥意見,敢說話的人沒啥意見,剩下的就算有意見也不敢說話。百官告退,劉宏也沒有去後面,而是直接留在了大殿內。
等百官都走了,劉宏讓呂強去了屏風:“伯喈、伯照你二人上來,離朕近一些說話。”
董明和蔡邕兩人相視一眼,然後走到了劉宏跟前。
“董卓的處置、還有錢塘侯、衛將軍等人的封賞,等辯兒登基之後再做。”劉宏開口說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很顯然,他是想讓劉辯登基的時候,就豎立起一個賞罰分明的形象來,順帶還能拉攏一下人心。
“老臣省得了。”蔡邕答應下來。
董明也點點頭:“臣會告知他們的。”
這裡的他們自然值得是劉備等人了。說來也奇怪,劉宏眼下對董明和蔡邕的信任有些過了,一點兒都不像是一個帝王該有的樣子。
“朕的時間不多了。”劉宏用極爲平靜的語氣說道:“不出意外的話,是熬不過這個冬天了。”
董明和蔡邕安靜地聽着,董明還好,只是覺得有些鼻子發酸。蔡邕眼淚都下來了,硬挺着沒讓自己哭出來。
“朕活了這麼多年,第一次這麼期待看到下一個春天啊。”劉宏的聲音有些縹緲:“下一次朝會,就讓太子監國,你二人攝政。”
“這....萬萬不可!”董明立刻後退一步,對着劉宏一禮到底:“微臣跟太尉會竭力輔佐太子殿下的。”
董明的反應讓蔡邕有些懵,他剛纔都想答應下來了。但是見到董明在推辭,他雖然一時之間沒反應過來爲什麼,不過還是下意識的跟董明步調一致。
他也後退了一步道:“陛下,太子天下自幼聰穎,陛下不用擔心。老臣和朝堂諸公都會幫着他的。這攝政之事,不要再提了。”
“既然如此,那太子就拜託兩位了。”劉宏直接說道,很顯然剛纔那句話與其說是請託,倒不如說是試探:“若是太子頑劣,或者不堪大用,你二人可自決國事。只是萬望兩位顧念朕的請託,待太子成熟了之後,讓其......”
劉宏說着,眼淚都下來了。這一下蔡邕也顧不得其他的了,上前伏在劉宏的跟前,雙面含淚,一臉堅定地說道:“陛下!還請放心!老臣就是豁出去這條命,也會讓太子殿下成長起來的。”
董明覺得特沒勁,直接說道:“陛下放心吧,微臣和太尉都不會行那伊霍之事的。”
劉宏的表情瞬間就變了,蔡邕也回過味來。
“既然說開了,那朕就直說吧。”劉宏看這董明,又看看蔡邕,道:“新帝登基之後,伯喈爲丞相!而後伯照繼之。朕只有一個要求,保我漢家江山,再續二百年。”
董明聞言一臉鄭重的說道:“陛下就算不說,微臣也會保大漢江山的。”
“既然如此,朕便相信你!”
“陛下儘管放心吧。”
......
十一月,二十日,劉辯被冊封爲太子。所謂的黃道吉日....是董明定的。理由是,這一天天氣好,其他的什麼都不管。
劉辯成爲太子之後,劉宏宣佈要靜養身體,由太子監國。二十一日,宮裡傳來旨意,重設丞相府。
二十二日,蔡邕爲代丞相,輔助太子治理國事。
二十五日,大朝會,太子劉辯監國以來的第一次大朝會,百官俱至。劉辯虛歲只有十四歲,雖說也不算小了,但終究是個半大的孩子。再加上他性格有些柔弱,當百官坐在下首的時候,他整個人都是懵的,期期艾艾的不知道說什麼好。
這等表現,自然讓百官有些失望。不少人頻頻向劉辯身後原本劉宏坐的地方看去,希望能看到劉宏坐在那裡。
直到這個時候,百官們才發現,原來他們一直覺得是昏君的劉宏,其實還算不錯?
“諸位...大人,可有什麼事情要商議的?”劉辯在董明和蔡邕鼓勵的眼神之下,嚥了一口唾沫,有些緊張的問了一句。
太弱了,整個人一點氣場都沒有,一點兒也沒有儲君的樣子,反而更像是一個沒見過世面的稚童。
董明在下面皺了皺眉頭,劉辯如果不改一改的話,其實不是一件好事。這傢伙有點太面了,壓根就鎮不住場子。
劉宏時期,哪怕是劉宏在上面咳嗽一聲,百官也會抖一抖。可是眼下,劉辯問了一句話之後,百官就跟沒聽到似的。
這個時候最着急的其實趙岐,他見沒人搭理劉辯,立刻站起來道:“啓奏太子殿下,臣有本奏。”
“先生,您請說。”劉辯還是很尊重趙岐的。
“之前留南侯在太常時,主持建造了各州官學,朝廷這邊也批了學田給各州官學。眼下也到了招收學生的時候,臣想問一下,這事兒咱們是不是定個標準?各州各書院招收多少學生爲好?”
雞毛蒜皮的小事兒,趙岐其實自己就能決定,他也做好了計劃。只是眼下卻拿出來給劉辯喂招,讓他習慣朝堂中的氛圍。
是個好老師了。
董明給趙岐點了一個贊,不過這事兒他必須得發言:“各書院自決即可。學田給他們了,朝廷也撥款了,讓他們量力而行即可。倒是有一件事需要正視,如今朝廷正在變法,所以這官學必須也跟上,教授的內容,一定要跟變法有關。”
其實就是要官學中教授他董明的新學,這話跟明着說沒什麼兩樣。在場的官員雖然明白,但是卻也沒人敢反對。
唯有孔融一臉的不滿,但他還是壓下去了。因爲負責科考的董昭,已經跟他說好了,日後每一科科考,都會由正統的儒家大儒來出其中的經義題。這拿了好處,自然就不好再反駁了。若是掀起了道統之爭,孔融沒信心能打贏。
還不如像現在這樣,大家和平發展,最後大吃小即可。這一點,孔融很是有信心。在他看來,雖然新學很受歡迎,但終歸還是儒學,大不了就把新學兼收幷蓄了唄?儒家幹這一行,最是拿手。
別的不說,就算是孔丘再生,看到了此時的儒學,也會覺得莫名其妙。這不是儒學變了,而是儒學進步了。能夠兼名法,自然也能夠接納董明的新學。
但,有人卻不這樣想,這個人是鄭玄!真正的儒家大佬!跟孔融這個靠自己老祖宗的大儒相比,鄭玄纔是當世第一人。
所謂玄學.....嗯,就是鄭玄搞出來發揚光大的。當然了,真要說起來,玄學的出現還得從鄭玄的老師馬融說起。
這位老先生,出身名門,乃是名將馬援的從孫。從小就“美辭貌,有俊才”。後來成了一代經學大家。也就是這位老先生,爲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幫助大將軍樑冀誣陷當時的名臣李固,不但如此,還涎着臉寫了《西第頌》來讚揚樑冀。
政治上的墮落,使得他在生活上也極爲奢靡。居守眼器,多有侈飭,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作風如此,但是馬融不覺得自己有問題,爲了證明自己沒問題,便用老莊之學爲自己的行爲做辯解,同時也是安慰自己不安的靈魂。
這也使得他的思想成了儒家和道家兩者相結合的產物。鄭玄師從這麼一位老先生,自然也受到了他的影響,深愛老莊之學。
最後的結果就是,如今的鄭玄思考的問題,已經脫離了儒家範疇,甚至脫離了任何學說的範疇,用現在的話來說,他眼下研究的都是哲學問題....最要命的是,他的路子很明顯走的是唯心主義....
但!他仍然是漢末儒家大儒的一座高山,自然不會允許以董明爲首的異端邪說,成爲官學。
“官學自然要學儒學,變法,技爾,先聖之言,道也。”鄭玄眼下也有官職,坐在百官後面。他本來不想當官的,畢竟當官阻擋他探究世界的真實了。
但是孔融的勸說和對董明新學的不滿,讓他留了下來。這會兒聽到董明的話之後,直接就站了出來,硬懟:“官學自然要教士子們,儒家之道,這纔是真正的治國之道。”
董明聽的腦門子都疼,好不容易擺平了劉協、袁家和楊家。他可不想在這個節骨眼上跟鄭玄開戰。
“鄭先生說的是,就依先生所言。”董明一臉笑容的看着鄭玄。
我先表面上答應他,然後該怎麼做還怎麼做,安排!
董明心裡打着小算盤。
爲了讓鄭玄沒時間搭理自己,董明又悠悠的對鄭玄問了一句:“在下倒是有一件事想要請教鄭先生,曾聽人言,泰山巍峨,可是卻未曾見過。那麼在下是否可以就當做泰山不存在呢?”
“泰山自然是存在的。”鄭玄一臉不屑的說道。
“可有明證?”董明笑眯眯的問了一句。
“老夫去看過,自然知道它是存在的。”
“哦,這麼說來,是因爲您去看過,所以他存在。那麼在下沒看過,那麼它也能存在嗎?換句話說,萬事萬物,到底是本來就存在的呢,還是我們去看過之後它才存在的呢?”董明說了一段花裡胡哨的話來,朝上的衆人都覺得莫名其妙,這問的不是廢話嗎?
但是在鄭玄聽來,卻不是這樣。
這個問題,擊中了鄭玄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