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文武科舉

這次涉及的五位親王之中,福王、瑞王是宗室中比較親近於皇室的,各自買賣做的很大,算是其中比較難抓的。

其實福王還好,畢竟是在金陵,廠衛如今已經滲透到城內,再加上近期發生的刀光劍影,那些地頭蛇倒也不敢做什麼出格之事。

更何況,就算他們想武力拒捕也得掂量掂量自己有幾斤幾兩,畢竟有周經武統帶神武軍鎮守在南京。

瑞王朱常浩的情形可就不同,封地之內,這貨幾乎算得上是半個土皇帝。

崇禎十六年孫傳庭戰死潼關,當時就藩漢中的瑞王朱常浩甚爲驚恐,慌忙給歷史上的崇禎皇帝上疏,請求調到重慶暫避鋒芒。

當時崇禎皇帝准許,朱常浩便在趙率教之子,漢中總兵趙光遠的護衛下抵達重慶建府至今,說起來也是有意思,按歷史規律的發展,這個時候朱常浩早已死在了張獻忠的大西軍之手。

可這廝現在還好端端活着,並且在蜀地混的那叫一個風生水起。

福王朱由菘在金陵,瑞王朱常浩跑到了川蜀,衡王朱常庶(氵庶)就藩于山東青州,其餘清源王、平遙王和各有關宗室、權貴們都是天南海北。

雖然崇禎皇帝已經命令錦衣衛和地方官軍配合將宗室盡數鎖拿入京,但距離在這擺着,錦衣衛總不能直接飛過去再鎖着飛回來吧?

就從最遠的瑞王朱常浩來說,能否從戰火紛飛的蜀地安全到這邊已經是兩說,就算運氣好安全抵達了,那也至少是十天半月以後的事兒了,急是急不得的。

崇禎皇帝也想盡快處理了這批蛀蟲一般的便宜皇親,畢竟多留一天,損失的那可都是朕的錢,敗壞的可都是朕的名聲。

歷史上的那位顧前顧後,可朕卻跟你們沒有半毛錢關係,當然可以隨心所欲的處置,心裡也根本沒什麼負擔。

儘管如此,崇禎皇帝的當務之急,卻還是解決眼下新冒出來的麻煩,這個麻煩是什麼,正是在數日後就將舉行的科舉。

這是每三年一度的會試,由於剛好在春季舉行,又被時人稱作“春闈”,這次考試分三場,每場三天,共持續九天。

每當這個時候,各處前往參加會試的舉人和監生們都會千里迢迢的趕來京師,爲的正是一展平生所學,成就功名。

說起來,這也是三年之內商販們最喜歡的九天。

前來參加會試的讀書人會在這九天內暫時居住在京師,也會購買大量的日用品和衣物,繼而帶動整個京畿一帶的商貿發展。

這科舉制度延續了這麼多年,條條框框當真是不少。

簡單來說,大明朝對延續千年的科舉進行了明確規定,共分四級,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

考試內容千篇一律,基本是所謂的儒家經義,規定以“四書”文句爲題,文章格式爲八股文,解釋還必須以朱熹《四書集註》爲準。

爲了取得參加會試的資格,全天下的讀書人首先要在各地參加院試,時人又稱之爲“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爲童生,錄取“入學”後便爲生員,又稱爲生,俗稱秀才。

到了秀才這一步,往少了說是已經擁有了讀書人最基本的“特權”,往大了說,這就他們殷殷期盼“功名利祿”的起點。

當然,朝廷爲了能讓這些讀書人得到良好的培養,一直都是下足了本金,僅官辦最著名的就有府學、州學和縣學可以讓他們進入學習。

生員選擇地點“入學”後,即受朝廷指派的教授、學正、教諭、訓導等人管教。

生員又分爲三種,說白了,成績最好的是廩生,名額有限,但由朝廷發給糧食資助,其次是增生,名額依然有限,資助較少,新“入學”的則稱爲附生,沒有資助。

每年各處由學政負責考試,按成績等第依次升降,嚴格來說,其實院試根本算不得正式的科舉,頂多算是個入門考試。

正式的科舉考試只分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

鄉試第一,稱爲“解元”,會試第一,稱爲“會元”,殿試第一則爲狀元。

連中三元者極其少見,但並非沒有,後世的崇禎皇帝特意查過,千百年的歷史,據說只有十七個人得到過“連中三元”這份殊榮。

唐代三人,宋代比較多有六個,佔比快一半,金、元最菜各自只有一人,有明一朝,至今不過也纔出了三人而已。

上面的那些都是文三元,目前爲止連中武三元的人只有兩個,全都在大明。

其一,是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名將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爭中屢建戰功,功勳卓著。

其二,是神宗萬曆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

據說此人不僅武科貫時第一,卻也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爲“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

有趣的是,明代至今武舉時辦時廢,但每當武舉成功進行之後,選出來的一大批武進士幾乎都會爲朝廷效死,趕赴各地,成爲軍將中年輕有爲之人。

其實對於崇禎皇帝來說,眼下情形,武舉顯然比文舉更爲行之有效。

可惜的是,崇禎朝至今已經十九年了,武舉沒有幾次,多半隻是形式上糊弄過去的,選出來的所謂舉人也都是世襲勳戚,由於種種原因,竟然只在崇禎四年時出過一個農民出身的武狀元。

崇禎四年,參加武會試的舉子中,大部分人都是世家勳戚子弟,這些宗親油頭粉面,揮舞起刀槍就像耍猴,能運百斤大刀者竟只有王來聘、徐彥琦兩人。

發榜後徐彥琦榜上無名,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身材瘦弱的世家子弟,議論騰起。

當時正“銳意重武”的崇禎帝認爲有人作弊,將考官、監試御史等一大批官員下獄、撤職,令戶部尚書倪元璐、國子監祭酒方逢年等主持武科複試。

複試成功督辦,選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傳臚賜宴。

崇禎親自調閱前三十名試卷,欽定一甲三人,王來聘居一甲第一名,爲武科狀元,授登萊副總兵職。

自崇禎四年之前,朝廷武舉一直沒有殿試,也沒有設立一、二、三甲的區分和鼎甲名號,正式有武狀元之設,王來聘是第一人。

不過更爲可惜的是,王來聘在一年之後孔有德的登州之亂中身先士卒奮戰陣亡,並未在歷史上寫出有關自己的一頁。

崇禎四年以後至今,朝廷再也沒有辦過一次像樣的武舉。

第一百四十三章:解婚第七百二十章:惡人還需惡人磨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一百七十三章:真小人,僞君子第二百一十七章:大明柔妃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四百一十六章:想要她的命,朕先要了你的命!第五百四十四章:韓子元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五百七十一章:這棋越下越大了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擊第十一章:這次是大好事兒!第四百四十七章:強龍偶遇地頭蛇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三百七十六章:第一站:孔府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五百一十三章:一條鞭法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謀,先下一城第一百九十三章:賜死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二百五十三章:聯名上奏,駙馬始危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四百九十章:留守制、隱患第七百一十一章:欣欣向榮的朝政第四百五十八章:爲公,也爲私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圍孔府(下)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二百九十一章:收復太原,連克汾遼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戰第四百二十一章:晉貴妃、討山海第七百五十四章:鹿兒島海戰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四百六十九章:備戰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七百四十章:不能讓他們好受第四百五十一章:偏不讓你死第五百九十五章:高手在民間第六百九十二章:我又回來了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五百二十二章:亂上加亂第六百一十五章:遭遇戰 確定形勢第一百一十四章:復設東江第一百一十五章:既往不咎第一百二十一章:新曆第二百一十九章:清營議動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將何來第三百一十五章:鎖拿入京第五百六十章:皇帝什麼都知道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發現第四百四十二章:刀光血影第二百零一章:東林 帝黨之爭第五百八十二章:再援朝第一百九十章:天子嫁女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從天上來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七百六十七章:打天下,治天下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二百四十七章:議定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裡坐着的五省總督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二百四十五章:握住錢袋子,盯住空肚子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一百一十九章:整肅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五百二十六章:希堯斬將,高白大捷第七十九章:平臺點將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三百二十五章:殿試第五百二十二章:亂上加亂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一百零八章:微服私訪
第一百四十三章:解婚第七百二十章:惡人還需惡人磨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一百七十三章:真小人,僞君子第二百一十七章:大明柔妃第二百二十章:烏齊葉特最後的榮光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四百一十六章:想要她的命,朕先要了你的命!第五百四十四章:韓子元第四百七十一章:反正第五百七十一章:這棋越下越大了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五百七十五章:皇上教你打游擊第十一章:這次是大好事兒!第四百四十七章:強龍偶遇地頭蛇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六百四十一章:小戰第三百五十七章:皇后監國,出師遵化第四百七十章:攻心第三百七十六章:第一站:孔府第八十四章:明代版的遊行示威第五百一十三章:一條鞭法第六百一十一章:和皇室做買賣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四百五十五章:大修民營,奉旨取糧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謀,先下一城第一百九十三章:賜死第四百八十七章:李氏第一百四十五章:守薊第二百五十三章:聯名上奏,駙馬始危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五百七十四章:重回大明不是造反!第一百五十七章:蹊蹺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四百九十章:留守制、隱患第七百一十一章:欣欣向榮的朝政第四百五十八章:爲公,也爲私第三百八十三章:兵圍孔府(下)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二百三十四章:襄陽之役第一百零五章:晉馮銓爲工部尚書第二百九十一章:收復太原,連克汾遼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六百六十四章:大戰第四百二十一章:晉貴妃、討山海第七百五十四章:鹿兒島海戰第六百八十四章:名將謝幕,新督定策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七百九十二章:朕累了第四百六十九章:備戰第一百一十三章:命運的捉弄第七百四十章:不能讓他們好受第四百五十一章:偏不讓你死第五百九十五章:高手在民間第六百九十二章:我又回來了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五百二十二章:亂上加亂第六百一十五章:遭遇戰 確定形勢第一百一十四章:復設東江第一百一十五章:既往不咎第一百二十一章:新曆第二百一十九章:清營議動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六百六十二章:意料之外,良將何來第三百一十五章:鎖拿入京第五百六十章:皇帝什麼都知道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發現第四百四十二章:刀光血影第二百零一章:東林 帝黨之爭第五百八十二章:再援朝第一百九十章:天子嫁女第一百三十一章:跋扈第七十一章:忙而不亂的永昌號(第三更)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從天上來第五章:李若鏈奏時弊第七百六十七章:打天下,治天下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二百四十七章:議定第五百三十七章:茶館裡坐着的五省總督第六百三十二章:上與下第二百四十五章:握住錢袋子,盯住空肚子第三百零七章:陰險的馬士英第一百一十九章:整肅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五百二十六章:希堯斬將,高白大捷第七十九章:平臺點將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三百九十九章:都給朕敞開了肚皮吃!第三百二十五章:殿試第五百二十二章:亂上加亂第三百四十四章:先取建平,再下廣德(上)第一百零八章:微服私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