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兩京之爭(上)

“馬愛卿,國朝之南北兩京制,你以爲如何?”

忽然間,一直沒怎麼吭聲的崇禎皇帝看向吏部尚書馬士英,淡淡詢問道。

“回皇上,臣以爲...”馬士英心中一驚,面上渾然不動,說道:“南北兩京制,乃是成祖皇帝定下的成規祖制,臣不敢妄自揣測。”

這話說的很中肯,崇禎皇帝明白是馬士英不肯多說,怕惹上一身騷,倒是也理解,當下還決定把話徹底挑明,點頭又道:

“朕有意廢除南京陪都,改成金陵,設省同制,撤銷南京六部,由京師統一管理全國政務,上通下達,馬愛卿又覺得如何?”

“這...”馬士英聞言有些震驚,一時竟是無從說起,猶豫半晌才道:“陛下,非是臣不遵陛下之命,而是天下之大,若不設兩京,當不能共御啊!”

“此言有理,但若朕非要廢了南京六部呢,又該如何?”崇禎皇帝點點頭,話鋒一轉,又道。

羣臣聽見這兩人的對話,許多人都是面色大驚,廢了南京陪都地位,再撤了南京六部,那他們去做什麼,回家種地不成?

這可不行!

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陳洪成出班道:“啓奏陛下,萬萬不可!”

“南京爲我朝龍興之地,龍脈在此,又是太祖皇帝欽定國都,根不可斷,臣以爲不僅不該如此,更應該遷都於南京,以北京爲陪都。”

“如此,國事大有可爲!”

又一侍郎站出來說道:“龍興之地在鳳陽,哪裡是金陵?陛下,臣建議將鳳陽立爲新都,南北兩京爲陪都!”

看了陳洪成和一眼,崇禎皇帝沒有說話,這時候禮部尚書,皇子座師張爾岐出班道:“啓奏陛下,臣覺得可行!”

“兩京制不可廢,臣來南京日久,見六部及各官署鮮有實事可爲,然則權柄愈大,肥碩流油,百姓卻日益睏乏,便深感不安。”

“京師政令不得主南,南方之民以南京爲主,不尊京師,長此以往,必國將不國!”

“所以,臣提議,不僅要撤銷南京六部,那些職權甚大但卻無甚實務的官署,都要統統撤銷,設立新的官署取而代之,但兩京制不可廢,仍要以南京爲陪都!”

緊接着,工部尚書高弘圖出班表示贊同,說道:“啓奏陛下,兩京制使國朝安興至今,不可輕言廢之,否則,江南一帶必然再起動亂!”

“何況,歷鑑前朝,兩漢以洛陽、長安爲兩京,繁榮興盛了四百餘年!唐先是兩京,後甚至增加爲五京制,我大明國土遼闊,不下於漢唐,若不設南北兩京,百姓不知朝廷,又如何上通下達?”

“臣懇請聖上三思!”

崇禎皇帝轉念一想,高弘圖和張爾岐兩個人說的倒也有些道理,心下有些沉吟,聽着下面羣臣激烈的討論,擺手說道:

“今日就到這裡吧。”

......

關於南北兩京制的爭端,實際上從成祖遷都開始,就一直持續,正因爲這種無法決定下來的爭端,才使得大明直到英宗六年才正式定都北京,之前一直都稱其爲“行在”。

意思自然就是皇帝率文武羣臣暫時駐紮的臨時首度,自英宗六年正式定都北京之後,一直都沒有取消南京作爲首度的合法性,朝廷將其稱爲“留都”,即“置官留守的首都”,時人也稱“南都”。

因爲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義上的政治地位重於唐代事實上的“東京”洛陽,但實際的地位卻不如唐代的洛陽。

因爲唐代洛陽和長安相距不遠,一些皇帝(特別是改國號爲“周”的武則天)曾長期住在洛陽,洛陽因此成爲實際上的京師。

設兩個都城,皇帝可以朝發夕至,其實所謂“山高皇帝遠”對唐代的兩京制度不大。

留都南京對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徵意義,然而實際意義不大,崇禎從朱棣在皇明卷宗上的密辛得知,當時成祖皇帝選擇北京的原因很多,兩京制不過是他的藉口罷了。

首先一個,明朝南、北“兩京制”形成後,北京作爲政治、軍事中心,南京作爲經濟和文化中心,很長一段時間,南北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

其實崇禎皇帝也覺得該有第二個都城,以備後患,不過六部和那麼多無用的官署只是爲了留一個備份的朝廷,實在是弊端大而用處小。

並且這最大的一個用處,在歷史上的明末卻也根本沒有用得上。

設想一下,如果大明在只在南京設立一個都城,那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都在南京,中國北方將持續凋敝下去,很不利於一個大帝國的統一與穩定。

若只設在北京,道理也是一樣。

朱溫滅唐,經五代十國大亂後,中國的政治格局從東、西競爭變成了南、北競爭。

無論是周武王東征滅商,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還是劉邦以漢中爲根據地取得天下,或是隋、唐兩朝依據關隴集團統一中國,關中一直是統治者的根本重地。

這些歷朝歷代的帝王,他們針對西北要重點防範的是遊牧民族,即依靠函谷關,進可謀東部富饒之地,退可“一丸泥封”,保持根本之地。

唐代長安、洛陽的兩京關係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

從趙宋開始,東西關係轉爲南北關係,南面的漢族政權面對最大的威脅往往是來自北部崛起的遊牧民族。

因此渤海之濱、燕山之麓的北京成爲了“南北競爭”中最重要的重鎮,漢人政權失去它,必然只能偏安南方,且國祚不會長久,遊牧民族若搶佔到手中,則可揮鞭南下,興盛一時。

朱元璋並非不想用北京做都城,因爲北京做都城最具戰略價值,然而當時大明軍隊剛剛從僞元手裡收復大都,城池和周邊州縣還欠繁華和富裕,且胡化了四百餘年,與淮河和長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

當時的北京一帶,對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大明開國功勳集團來說,是定都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地區,心裡總是不踏實的。

崇禎皇帝在密辛中得知,朱元璋還曾派太子朱標巡查長安、洛陽和開封,想選擇漢、唐、宋的故都爲首都。

然而這個念想再度落空,經過一次次戰亂,關中之地已經殘破,喪失了作爲一個大帝國都城的條件,洛陽亦是如此。

開封處在無險可守的大平原上,最易受敵,戰略位置更不適宜。

建文帝即位後,因削藩引發“靖難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朱棣即皇帝位,第二年,改元永樂,改北平爲北京,十九年後,遷都北京。

南北兩京的爭端和建立,均從此開始。

遷都北京是朱棣方方面面的考量,一北京是他以往的封藩地,起兵“靖難”之前,已在此經營二十多年,建立了屬於自己的一套政治、軍事、經濟體系。

等他當皇帝后,北京及周邊地區已不在是“生地”而是“熟地”,遷都於此乃是瓜熟蒂落之事,況且南京一帶佈滿了不服從他的建文舊臣,北京則相對穩定得多。

歷史上,韃清和蒙元一樣,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征服了南面文化更發達、人口更多的漢人而入主中原,儘管歷史上韃清入關有了更多的戲劇性。

對中華的士民來說,他們是血腥的征服者,都是外來政權,而對韃清和蒙古人來說,和他們無非是把整個中國看做自己的戰利品。

無論對關隴、幽燕、齊魯、河洛,還是江南、巴蜀、嶺南,他們並沒有崇禎皇帝眼下或歷史上朱元璋和朱棣所想的這樣充分。

實際上,韃清將這些地方一視同仁,在他們眼中,這些不過是他們新佔的地盤,根本無非輕重,他們重視的不過是自己發家的關外或漠北,那裡纔是他們的“老營盤”,是留後路的地方。

大明則不一樣,它是趙宋滅亡後近一百年,一個將“韃虜”驅逐出去光復中華的漢族政權,這也是歷史上很少見的北伐而非南下統一中國的政權。

皇明祖訓上不止一次的寫着類似這樣意味的話,江南纔是根本重地,是大明王朝的發祥地。

而且,當大明的大軍在徐達、常遇春率領下攻佔元大都,收復幽燕之地時,這塊土地從後晉石敬瑭割燕雲十六州開始,經遼、金、元,已被異族統治了足有四百餘年。

可以說,這是一塊高度“胡化”的土地。

大明時至今日的南北“兩京制”,正是在這樣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留都南京,皇帝平日不在此城,但卻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政府官僚體系,可謂是“朝廷的備份”,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內廷的太監體系,一應俱全,缺的只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南京朝廷的官員級別和北京同職官員也相同,南京周邊十四個府、州的相應事務,有些事務甚至連京師六部都不得干涉。

南直隸所轄的地區,乃經濟最發達、文化最昌明之區,天下賦稅六至八成多出自於此,若此次空手而歸,或是不能將南京徹底控制在自己手裡。

日後必然還會生亂,崇禎皇帝可不想在戰事進行得如火如荼之時,後院起火。

第七十四章:開粥廠,設養濟第四百零九章:斬皇親,廢六部第六百八十七章:新敗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一些相關通知第二十九章:士林中的歪風邪氣第一百三十七章:重鎮第三百二十一章:文科會試第二百九十四章:鬱悶的藺養成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二百八十五章:北關失陷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六十五章:飛速你老馮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六百九十三章:你可以戴罪立功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五百七十八章:叫你曹氏上下死絕第四百八十六章:親臨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從天上來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五百四十二章:白蓮出水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三百九十二章:秦良玉奇謀收重慶,曾李逆戰震川東第三百四十二章:多爾袞的野心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七百零二章:包餃子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一百八十九章:鬧大了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三百七十三章:夜御三女被嫂知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三百零四章:金陵龐氏之衰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一百二十四章:聖旨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二十二章:東廠大牢裡的慘叫聲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第八十二章:你敢威脅朕?第一百六十九章:開造器之先河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六百九十四章:沙普之亂第六百三十一章:獎與懲第三百零五章:姓錢的,你的破事兒發了!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萊,牟氏靖曹州第一百五十九章:邪書第三百七十章:遵東奇捷(中)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六百六十八章:尾聲第七百二十九章:你這個皇上,老子不認!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廟第七百一十八章:不滅其國,誓不罷休第二百二十二章:黃闖子激斬哈爾泰第六百四十章:高處不勝寒第二百五十六章:朵顏勁旅第七百九十章:上有變動,下無變化第一百七十章:開張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懸一線,親征續命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三十四章:民心所向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謀,先下一城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萊,牟氏靖曹州第六百二十四章:人心向背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五百六十六章:皇帝之位 能者居之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五百一十八章:就辦你個賣國第一百九十八章:聖寶祿學院第一百六十九章:開造器之先河第一百七十五章:強扭的西瓜甜不甜?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四百五十六章:魚水之情,再塑之恩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發現第六百一十二章:各取所需第二百五十八章:光復太原(下)
第七十四章:開粥廠,設養濟第四百零九章:斬皇親,廢六部第六百八十七章:新敗第二百六十七章:新式鳥銃的威力一些相關通知第二十九章:士林中的歪風邪氣第一百三十七章:重鎮第三百二十一章:文科會試第二百九十四章:鬱悶的藺養成第四百零七章:仗勢欺人的皇親國戚第一百三十八章:吳軍第二百八十五章:北關失陷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二百八十一章:禁軍陣戰六大營第六十五章:飛速你老馮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五百七十七章:既來之,則安之第六百九十三章:你可以戴罪立功第三百一十一章:血染太平門第二百六十章:特赦第三百四十章:郭尚友第五百七十八章:叫你曹氏上下死絕第四百八十六章:親臨第四十九章:驚變大同(上)第三百八十六章:人在家中坐,事從天上來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一百零三章:處處中興之象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五百四十二章:白蓮出水第二百五十七章:光復太原(上)第三百九十二章:秦良玉奇謀收重慶,曾李逆戰震川東第三百四十二章:多爾袞的野心第四十八章:誅殺姜襄第七百零二章:包餃子第二百二十五章:帝王之威第一百八十九章:鬧大了第二十五章:老祖宗留下來的王牌軍第六百零八章:假意講和,暗行三招第五百九十八章:大選秀女第五百二十三章:新仇舊怨第三百七十三章:夜御三女被嫂知第六百四十三章:戊子殺匪令第二百四十八章:虎狼之交第二百二十九章:西安內議第三百零四章:金陵龐氏之衰第七百八十二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三)第一百二十四章:聖旨第四十五章:東廠辦差,孝陵衛勤王第四百三十一章:九戰九捷,勇冠全川第四百四十四章:聖旨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二十二章:東廠大牢裡的慘叫聲第六百六十三章:死局第八十二章:你敢威脅朕?第一百六十九章:開造器之先河第五百零三章:歸化會盟(中)第六百九十四章:沙普之亂第六百三十一章:獎與懲第三百零五章:姓錢的,你的破事兒發了!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萊,牟氏靖曹州第一百五十九章:邪書第三百七十章:遵東奇捷(中)第七百一十六章:華夏聯盟第四十四章:皇帝手下的豺狼虎豹第二百三十七章:定策太原第六百六十八章:尾聲第七百二十九章:你這個皇上,老子不認!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六百二十五章:喋血土地廟第七百一十八章:不滅其國,誓不罷休第二百二十二章:黃闖子激斬哈爾泰第六百四十章:高處不勝寒第二百五十六章:朵顏勁旅第七百九十章:上有變動,下無變化第一百七十章:開張第二百七十五章:危懸一線,親征續命第四百九十八章:誰是可汗第一百四十七章:下保定第五百二十七章:你再不來老子可就真掛了第三十四章:民心所向第四百一十章:重修《國榷》第四百五十三章:上兵伐謀,先下一城第四百一十八章:父子談心第二百零八章:文采下登萊,牟氏靖曹州第六百二十四章:人心向背第七百四十七章:神聖羅馬帝國第五百六十六章:皇帝之位 能者居之第五百一十一章:好了傷疤忘了疼第五百一十八章:就辦你個賣國第一百九十八章:聖寶祿學院第一百六十九章:開造器之先河第一百七十五章:強扭的西瓜甜不甜?第四百七十六章:雄關第六百四十七章:天雷助陣第六百六十一章:伏兵盡出,鹿死誰手第四百五十六章:魚水之情,再塑之恩第五百二十一章:意外發現第六百一十二章:各取所需第二百五十八章:光復太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