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

“近期各處學子皆已到京,過幾日便要會試,禮部準備的如何了?”早朝上,崇禎皇帝向禮部尚書李文選問道。

聞言,李文選立即出列稟奏道:“啓奏陛下,禮部近日就此商議頗多,決議會試仍定於貢院,設翰林十九人爲同考官,會試分三場舉行,三日一場。”

“會試第一場定於三月初九日,第二場在十二日,第三場在十五日,亦先一日入場,後一日出場。三場所試項目,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與鄉試同。”

崇禎皇帝“嗯”了一聲,又問道:“主考可有人選?”

“回陛下,經禮部議,擬設四人爲主考官,請陛下裁定。”李文選說這話的時候,趕緊把上朝就拿着的奏疏交到王德化手中,再由王德化轉呈御前。

“戶部尚書倪元璐、庶吉士方逢年、東閣大學士曹溶、建極殿大學士張瑞圖。”

崇禎皇帝一一將這些名字念出來,卻是凝眸看了一眼李文選,李文選心下似乎有些緊張,膽虛不敢對視,只是低頭等待。

其餘三人沒甚麼毛病,都是帝黨,可這個曹溶就有些門道了,此人不僅在歷史上是個投清貳臣,而且也根本沒太大能力,想必又是一些東林餘孽安排進去的。

想到這裡,崇禎皇帝冷哼一聲,直接將禮部選出來的名單放到一邊,說道:“這個曹溶,朕看不行,就換城馮銓吧,衆卿可有異議?”

言罷,崇禎皇帝目光掃視階下羣臣,被看到的人無不是心驚膽顫,哪敢有什麼不同意見,幾乎都是唯唯諾諾,連說聖上聖明云云。

按理來說,歷次主考、同考名單皆由禮部擬定,基本也不會出現什麼駁回的事兒,更別提如今崇禎皇帝是直接說不行要換人了,簡直太過任性。

馮銓臉皮極厚,見衆人沒有反對,當即站出來叩拜說道:“臣感激陛下信任,定恪盡職守,奉己爲公,爲國朝考量有用材!”

“朕還是相信馮愛卿的。”崇禎皇帝笑了笑,又故意看了一眼禮部尚書李文選,纔是自顧自說道:“除卻文科的事兒,朕還要與衆卿聊聊武科。”

“武科?”

“武科今年也要舉行?”

“沒聽說,按我說,武科早就該廢除掉纔是!”

其實大明建立至今就有建立武科,可從洪武年開始就時辦時廢,沒有起到應有的效用不說,更是成了天下人的笑談,根本沒有一個完整的制度傳承下來。

還是成化年太監王植提出仿照文舉,這纔有瞭如今這形同虛設的武科。

聽到這話,羣臣們一下子炸開了鍋,有人說壓根不知道本朝還有武科這檔子事兒,也有人說武科屁用沒有,那些武夫都是腦有反骨之人,早該廢了所謂武科。

崇禎皇帝越聽越是緊皺眉頭,心中冷笑連連,要是真的徹底取消了這子虛烏有的武科,你們怕是要高興的做夢都要笑醒。

讓他們難受的事兒,崇禎皇帝辦起來自然更來勁,擺手示意他們靜一靜,纔是說道:“朕知道,你們中有些人可能不看好武科,但是朕告訴你,大明不能沒有武選,武科更要提上日程!”

“王德化,念!”

在羣臣震驚的目光中,王德化得意洋洋的清了清嗓子,上前幾步,將早準備在袖子裡的聖旨取出鋪展在半空中,高聲喊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太祖立國始運至今,武科時辦時廢,典章不統,法理不一,深爲固弊!

茲令:自崇禎十九年丙戍起,定由兵部主持武舉考試,每三年一次,令設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建州府武學院,皆與文舉同。

本次武舉,設同考十九人,主考四人,皆與文科同。

另設,武科先場試馬射、步射、平射、馬槍、刀劍、負重、摔跤、跑步、拳腳等一十二科;後場試營陣、地雷、火器、戰車、守禦等七科;末場試兵法、天文、地理、練兵等八科,取武科考生綜合成績。

令定武科三甲,殿試一甲前三名賜‘武進士及第’,二甲十二名賜‘武進士出身’,二甲以下皆屬三甲,賜‘同武進士出身’。

殿試三甲之內,均可入順天武學院就學,少則兩年,多則四載。

武生學習《武經》《孫子兵法》《紀效新書》等,熟知兵法要略及各地兵爭大小事,學院畢業後,按成績加從六品“武騎尉”、正六品“雲騎尉”、從五品“飛騎尉”武勳,各授將職,爲國效力。欽此!”

“臣等遵旨,吾皇萬歲萬萬歲!”

這聖旨自然是用內閣名義發出,在加上如今崇禎皇帝的威權勢大,羣臣們無論願不願意,所能做的,不過也是趕緊跪在地上山呼萬歲接旨罷了。

......

武舉是武周首創,宋代延續,有明一朝重文抑武,卻並不受到重視。

除成化年仿文舉定製以外,萬曆年曾有朝臣提出改革武舉,神宗皇帝有意,下發討論,可惜並未得到羣臣和內閣議定通過。

即便成化年定製,也還是規定“先之以謀略,次之以武藝”,把軍事謀略置於軍事技術之上,個人武藝則成了最次等。

武舉起先舉辦的時候,各處還是有不少民間武者參加,可笑的是,武者在進行武舉之前要先參加一次筆試,若答策的筆試中不及格,甚至連武試都不能參加。

這些所謂“武策”的筆試看似是在考量兵法韜略,實際上卻是在爲難前來趕考的武者。

筆試考三題,試策兩題,居然連四書五經都要考,可以想象,當時很多興致勃勃前來應試的武者基本都是一臉懵逼,就連第一次筆試過去的都寥寥無幾。

相比之下,反倒那些勳同樣和自己一樣大字不識一個戚世家子弟,可以用優異的成績通過,久而久之,武舉也就根本沒什麼人來參加了。

在此之前,武舉不過是個可有可無的形式,都是勳戚世家子弟佔據名額,而且從來都沒有什麼武三元和武三甲之事,天下武人多是報國無路,忠君無門。

說起來,真正以聖旨的名義將武舉完完整整的定下來,到崇禎十九年纔是第一次,並且這次崇禎皇帝在聖旨中根本沒有提及所謂筆試的事情。

改革之後的武舉,就是正兒八經的“武舉”,先後末三廠考試,全都是陣戰、統兵和拳腳的比拼,真正獲勝的人就是毫無疑問的最強。

實際上,崇禎皇帝將陣戰廝殺和兵法韜略分得很清楚,武舉之後,到了學院裡,纔是他們學習兵法韜略的時候。

崇禎皇帝先是以朝軍中發罪己詔的方式,讓每一個小兵都聽到皇帝內心真實的話,表達自己重武之心,又兩次親征,籌建忠烈祠,補發軍餉。

再加上如今改革武舉,崇禎皇帝用實際行動,讓天下人明白如今朝廷已經在逐漸向重武抑文的方向在走。

在聖旨發下之後,迅速被皇家報社和廠衛傳播至各地,並且崇禎皇帝和內閣議定,很快出臺了一整套有關武舉的考試製度。

“先之以武藝,次之以謀略。”

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歸心武昌,李自成議政西安第七百五十三章:徵九州,滅薩摩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九十八章:借崇禎之手,將高傑除之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七百一十五章:着急認大哥的沙賈汗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一百七十七章:受賄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七百六十七章:打天下,治天下第六十四章:以走狗代清流第七十九章:平臺點將第一百五十四章:總結(上架求訂閱!!!)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慶、下忠州(上)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檢紀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三百九十五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上)第七百四十六章:鬥沙俄,搶地盤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六百一十二章:各取所需第六百一十章:天下鉅商會於京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圍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七百八十一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二)第六百三十三章:盛世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六百三十八章:鍾情第五百八十二章:再援朝第七十三章:就是有錢第四百一十七章:內宮六虎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九章:復建東廠第一百零八章:微服私訪第一百八十四章:分歧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七百八十五章:讓一個文明終止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七百四十八章:十七世紀的世界格局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三十一章:朕又換首輔了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六百六十七章:高一功的報復第七十二章:東南財閥集團(吐血第四更!)第九章:復建東廠第七百五十七章:不好意思,朕就是來搶地盤的第三百二十五章:殿試第七十二章:東南財閥集團(吐血第四更!)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王師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儀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三百八十章:惠國公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七十七章:劉芳亮北犯第四百六十六章:懾服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四百零三章:明君,人心第九十二章:到底是誰的天賜良機?第三百三十六章:除國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七百六十七章:打天下,治天下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
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四百二十七章:王世忠歸心武昌,李自成議政西安第七百五十三章:徵九州,滅薩摩第四百四十九章:要是有個倉庫就好了第一百八十三章:動手第一百六十三章:借勢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九十八章:借崇禎之手,將高傑除之第二百九十二章:恢復生產,安定地方第八十六章:偏師北進,人心浮動第六百八十三章:攻心第七百二十六章:給力的多鐸第七百一十五章:着急認大哥的沙賈汗第五百五十五章:襄陵整兵 暗度陳倉第一百七十七章:受賄第六百八十六章:瓦解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七百六十七章:打天下,治天下第六十四章:以走狗代清流第七十九章:平臺點將第一百五十四章:總結(上架求訂閱!!!)第三百二十七章:文武狀元,帝王心思第七百三十五章:唾手可得的盛京城第二十七章:水落石出?第四百三十二章:陷重慶、下忠州(上)第一百五十五章:留作業(上架求訂閱!!)第九十四章:大明皇帝朱由檢紀第七百五十五章:薩摩覆滅第三百九十五章:舉世矚目的敘功升授大典(上)第七百四十六章:鬥沙俄,搶地盤第四百六十五章:勸降第六百一十二章:各取所需第六百一十章:天下鉅商會於京第三百五十四章:謀定盛京,御駕親征第七百三十章:滿萬不可敵的八旗要不行了?第五十七章:神秘書信第七百四十三章:叫你來你就得來第六百六十五章:合圍第五百零六章:大閱、建城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一百二十二章:爭議第七百八十一章:舊秩序與新秩序(二)第六百三十三章:盛世第二百六十三章:都給朕回去寫檢討第六百三十八章:鍾情第五百八十二章:再援朝第七十三章:就是有錢第四百一十七章:內宮六虎第五百八十四章:四年前的詔書第五百三十四章:國事、家事(三千字!)第四百五十七章:似是而非,轉敗爲勝第二百章:將軍,他罵娘呢!第三百八十七章:平山東,下蘇杭第五百四十六章:內情第五百八十七章:全民兵役第九章:復建東廠第一百零八章:微服私訪第一百八十四章:分歧第三十九章:李巖的手段第五百一十五章:朕要點名收你的稅!第七百八十五章:讓一個文明終止第一百二十章:留京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七百四十八章:十七世紀的世界格局第六百五十章:插柳成蔭,真龍天子第三十一章:朕又換首輔了第七十六章:效仿正德第六百六十七章:高一功的報復第七十二章:東南財閥集團(吐血第四更!)第九章:復建東廠第七百五十七章:不好意思,朕就是來搶地盤的第三百二十五章:殿試第七十二章:東南財閥集團(吐血第四更!)第四百九十五章:鄂爾多斯之戰第一百三十二章:王師第一百九十六章:香甜的山芋第三百五十五章:景陽鐘鳴,刀兵大起第一百九十一章:血染婚儀第六百四十六章:潼關大戰(下)第三百八十章:惠國公第三百八十八章:事變第一百六十七章:皇家報社第六百三十九章:親征第三百一十九章:真實的“武舉”第五百一十二章:議開京察第六百零九章:天下暴利,鹽礦爲首第一百二十九章:兵賊第七十七章:劉芳亮北犯第四百六十六章:懾服第六百五十五章:請君入甕,西安軍議第四十七章:萬事皆有皇帝帶頭第四百零三章:明君,人心第九十二章:到底是誰的天賜良機?第三百三十六章:除國第六百零六章:魂牽夢繞的大明第七百六十七章:打天下,治天下第四百三十六章:鐵血帝王朱由檢第四百二十九章:迷途意反,急攻四川第五百七十三章:大壽歸明 有德亂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