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仲春,二月,諾真水最北側的草場大雪消融,一隊萬人輕騎如一陣旋風般,自沃野之上席捲而過,馬蹄踏地,腳步間踩着陣陣驚雷四起,在草場之上盪開,似若戰鼓。

這萬餘人來地突然,一下子便踩碎了草原上一整個冬日的寂靜,百獸奔走,驚慌地四散逃開,遠遠地避開了他們。

而就在這聲勢浩大的萬餘輕騎之前,領頭的竟是一個十七歲,風華正盛,鮮衣怒馬的少年郎,不必說,這少年郎自然就是李恪。

李恪在最前,在李恪之後跟着的則是隨獵的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朔州都督蘇定方和雲州都督喬師望。

李恪今日並未如以往那般在草場之上多做逗留,而是率軍北上,直往浚稽山隘口而去。

“可汗的雕倒是隻好雕,我們一路北行數十里,竟也分毫不落,緊跟其後。”李恪策馬揚鞭,看着空中盤旋着的那隻白雕,對身旁的阿史那思摩讚道。

阿史那思摩道:“此雕名作矛隼,又喚海東青,乃是萬鷹之神,萬中無一。”

李恪道:“海東青之名本王也曾在典籍中見過,此鷹難得一遇,不曾想竟在今日見着了。”

阿史那思摩道:“這海東青確是難得,乃是我遣人自契丹族中花巨資求得的。在地上,大都督的定北龍駒快如疾風,一日千里,無馬可與之匹敵,但在天下,我的這隻海東青纔是所向披靡的霸主。”

阿史那思摩說着,臉上露出了一絲得色,顯然,阿史那思摩對這隻海東青是喜愛已極了。

李恪也道:“這海東青確實不俗,與本王以往在京中見過的不同,更多幾分神駿。”

唐人好獵,而善獵者,犬與鷹便是必不可少的,大唐長安城中豢養鷹隼的權貴不在少數,就連李世民都有此偏好,李恪自然也是見過的,但阿史那思摩的這隻海東青無論是體型還是神采,都比李恪以往見過的要好上許多。

李恪是見過世面的,阿史那思摩見李恪都出言讚許,心中越發地高興了,阿史那思摩對李恪道:“大都督可也是喜歡此物,大都督若也是喜歡,我便命人專程再去一趟遼東,務必爲大都督尋得一隻回來,養好了再贈於大都督。”

李恪擺了擺手笑道:“本王只是好奇些罷了,倒也談不上多喜歡,而且王妃也在太原府中,王妃一介女流,見不得這些兇獸,見了是要害怕的。”

阿史那思摩聽着李恪的話,也笑道:“倒是我想的差了,大都督新婚燕爾,正是溫情之時,確實不宜養這些兇獸,若是驚着了王妃,倒是我的罪過了。”

阿史那思摩雖是突厥可汗,但他行事一向謹慎,而且就連皇帝李世民都曾下詔於阿史那思摩,要阿史那思摩凡事多配合李恪行事,阿史那思摩知道在北地誰纔是真正的王,他在定襄城的突厥汗庭,充其量不過是河東的附庸罷了。

就在阿史那思摩和李恪正說着話的時候,卻聽見耳邊“啁、啁、啁...”地幾聲長鳴,在空中盤旋着的海東青竟突然高聲鳴叫了起來。

“大都督,前方恐有異常,海東青雙目敏銳,遠勝於人,想必是在前面看到了什麼。”阿史那思摩聽着海東青的鳴叫,對李恪道。

李恪道:“再往前十里便是浚稽山隘口,想必是薛延陀那邊已經得到了消息,重兵佈防了。”

阿史那思摩道:“薛延陀人數不明,我軍雖據隘口天險,但大都督不可大意。”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可汗所言極是。”

緊接着,李恪對身旁的蘇定方道:“傳令下去,衆軍戒備。”

“諾。”蘇定方應了一聲,命人傳令去了。

————————————————

當李恪率衆來到浚稽山隘口時,果然,就在隘口前的河岸北側已經佈滿了薛延陀的士卒,個個披甲執銳,嚴陣以待。

“末將阿史那忠拜見大都督,拜見可汗。”李恪率衆剛到隘口,奉命在隘口駐守的左屯衛將軍阿史那忠得到消息,連忙上前,對李恪和阿史那思摩拜道。

李恪擡了擡手,讓阿史那忠起身,而後對阿史那忠問道:“對面是幾時如此的?”

阿史那忠回道:“自打大都督北上圍獵,駐兵諾真水後,對岸便布大軍在沿水佈防了。”

阿史那忠說着,還指着對岸一個年近三旬的男子,對李恪道:“大都督,那人便是咄摩支,浚稽山大軍的主帥,夷男親侄。”

李恪道:“咄摩支,本王倒也聽過他的名號,他能爲大度設信重,託付以浚稽山防務,想必也有些本事。”

阿史那忠道:“此人若說用兵,倒也無甚出彩之處,只是他一向謹慎,極爲穩重。”

李恪道:“如此便也是大度設將他放在浚稽山的緣故了。”

浚稽山隘口爲大唐所有,薛延陀已經被大唐扼住了南下的咽喉,憑藉着咄摩支手中的兵力想要奪回隘口是絕無可能的,更遑論是南下作戰與李恪爭鋒了。

故而浚稽山守將擅攻不如擅守,咄摩支一向行事謹慎,又爲大度設信重,自然就是駐守浚稽山的最佳人選。

一旁的阿史那思摩也對李恪道:“咄摩支之名我在定襄城中也有所耳聞,此人用兵但求無過,不求有功,最善固守,故而當年與薛延陀與頡利戰中此人無甚功績名聲不揚。只是隨後薛延陀立國,戰事漸漸頻,凡咄摩支所在,從不失寸土,咄摩支這纔在遼東戰局中漸漸展露頭角,爲夷男所重。”

李恪道:“如此說來此人倒是擅守之將了?”

阿史那思摩回道:“此人在浚稽山,守則有餘,攻則不足,眼下倒是對我軍無礙,只是將來若是大都督北伐,此人留在浚稽山,恐怕會是個麻煩。”

李恪有浚稽山隘口在手,佔盡地利,他倒是不怕浚稽山主帥再是個好戰之人,李恪怕的就是咄摩支這樣水潑不進的守將。

正如阿史那思摩所言,咄摩支擅守,將來若是兩軍作戰,咄摩支在此死守,卻是要麻煩些。

李恪想了想,對阿史那忠吩咐道:“替本王喊話,告訴咄摩支,就說本王要他陣前回話。”

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章 破陣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章 面聖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章 戰恆安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六章 設局
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章 引薦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十一章 薛延陀第五十九章 台州刺史第四十二章 夜談第三十五章 軍田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十三章 南下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九章 蕭家姊弟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七十四章 流言第七十三章 太子醉言第六十二章 朔方之戰第十三章 盛會第六章 李泰布棋第二十八章 護駕第十四章 廢止分封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四章 強攻浚稽山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十章 將往華陰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七十六章 再臨浚稽山第三章 戰恆安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十八章 捷報進京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十一章 蕭瑀上疏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五章 祿東贊之憂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二十四章 貪狼會火鈴第八十九章 絕婚第三十八章 把柄第九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章 皇子外放第六十五章 江上第四章 取義第五十二章 洛陽船行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三十四章 福星第三十章 破陣第一章 白虹貫日第二十四章 再懷身孕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五章 囚於陰山第二十六章 再遇仙娘第二十六章 賜封高陽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五十七章 改觀第二十七章 便橋之盟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三十四章 以身赴險第四章 面聖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五十九章 起兵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六章 設計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章 面聖第三十九章 立儲之議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三十八章 捷報入京第七十二章 做戲第二十章 尋人第十三章 破鐵山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五章 命格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六章 傳見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二十八章 阿史那思摩封汗第七十二章 裴行儉第四十八章 請君暫上凌煙閣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五十一章 鬱督軍山第三章 戰恆安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十六章 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