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兵起河東

朝會之上,李世民從李恪之議,準北伐之戰,並點李恪爲帥,統御河東並突厥胡騎北伐薛延陀。

聖旨下,以楚王、幷州大都督李恪爲通漠道行軍大總管,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爲副,統河東邊軍主力六萬,過浚稽山,自南取鬱督軍山汗庭;

以突厥可汗阿史那思摩爲定襄道行軍總管,襄州都督張公瑾爲副,統漠南胡騎三萬,自東取弓盧水,爲右翼;

以雲州都督喬師望爲雲中道行軍總管,潞州都督李襲譽爲副,率本部兩萬河東邊軍西出雲州,取陰山道襲磧北,爲左翼;

另,李世民恐河東一地兵力有所不濟,又遣靈州都督薛萬徹和右領軍將軍執失思力領朔方精銳三萬過戈壁,渡扎布汗河襲擾鬱督軍山南,以爲策應。

隨着李世民的聖旨送到了河東,幷州大都督李恪麾下,河東一十六州,八十五統軍府聞聲而動,河東邊軍這臺巨大的戰爭機器終於在李恪抵河東三載後啓動了。

幷州,太原,晉陽城下。

北伐之戰,干係重大,也正如長孫無忌和李承乾所擔憂的那般,這一戰,不止是大唐滅國薛延陀,定奪北疆霸主的一戰,更是李恪藉此滅國之功,衝擊儲君之位的一戰。

這一戰至關緊要,絕不容有失,雖然經李恪三載籌劃,兵豐糧足,薛延陀東西內耗,早已睏乏,但薛延陀的兵力和疆域畢竟還是擺在了那裡,絕非等閒,李恪也不敢大意。故而這一戰,幷州大都督府並楚王府上下臣子,除開留守河東的馬周,其餘的幾乎是傾巢而出。

“本王此番北伐,賓王代本王坐鎮太原後方,掌管糧道,身上的擔子可不輕啊。”李恪率軍北上,大軍供給自然也至關緊要,李恪不放心旁人,只將此事交由了馬周,臨行前叮囑道。

馬週一口應道:“殿下放心,只要有臣在,必保殿下北伐大軍糧道無虞。”

李恪笑道:“賓王有蕭何之才,區區糧道,自然不在話下,本王擔心的倒不全是軍務,幷州民政雖不在我大都督府轄下,但賓王也不可不重。”

馬周聞言,只是稍稍品味了片刻,也就明白了李恪的言下之意,馬周小聲問道:“殿下擔心的可是幷州刺史府?”

李恪點了點頭道:“不錯,幷州刺史劉德威雖然人在幷州,明面上也同本王交好,但他的根卻在關中,本王北伐,朝中坐立不安的大有人在,賓王在河東也不可大意,必要的時候也不必給劉德威面子,一切以北伐之事爲重,便宜行事便可。”

劉德威從武轉文,亦爲朝中宿將,與朝中衆臣關係錯綜複雜,多有瓜葛,李恪也摸不清他具體的底細,爲防萬一,故而在臨行前特地提及此事。

馬周應道:“殿下的意思臣明白,殿下但請放心北伐便是,幷州這邊自有臣爲殿下看顧。”

馬周有宰相之才,更兼行事謹慎,故李恪放權於馬周,着他便宜行事,緊要關頭也不必顧及地方州府,而馬周也不是口出狂言之輩,不會胡亂作保,有馬周這句話,李恪自然放心不少。

李恪看着馬周應下了自己的話,又想起了什麼,於是接着道:“本王雖不在太原,但王妃卻在,太原魚龍混雜,本王出征後若有何事賓王拿不定主意的,亦或是不便出面的,凡事可與王妃商議。王妃雖是女流,但論手段、魄力卻不在男兒之下,此事本王也有交代,賓王不必顧及太多。”

太原乃大唐龍興之地,又是世家聚集的所在,各色人等皆有,有李恪的背書,官場上的事情馬周自然可以出面,但有些事情馬周便不宜多問了,也出不了面,自然就只能由楚王妃武媚娘代表李恪出面了。

此前馬周也曾同武媚娘打過交道,武媚娘確與尋常女子不同,無論見識、才幹還是魄力,都不在男兒之下,馬周也知道李恪的意思,當即拱手應道:“殿下叮囑臣銘記在心。”

“如此便好。”李恪見得馬周應下,輕笑了一聲。

李恪叮囑完後,這才命馬周退下,自己則翻身上馬,命大軍開拔北上。

——————————————

隨着北伐戰起,河東、漠南、靈州,十數萬大軍爲之雲動,自然是極大的動靜。

而李恪在薛延陀設有許多眼線,夷男對李恪的忌憚更甚,藉着行商之由在河東行走的薛延陀細作也不少,河東大軍剛動,唐軍北伐的消息便傳去了薛延陀。

入了夜,浚稽山,帥帳。

浚稽山相距河東最近,當李恪北伐大軍開拔時,大唐北伐消息已經傳去了浚稽山特勤曳莽的手中。

“特勤,河東的探子求見!”

天色已暗,浚稽山守將曳莽如往日一般,在浚稽山隘口一側巡視了一圈,未曾覺出不妥之處後,方纔回了帥帳歇息。可他脫了衣裳,剛纔躺在牀榻上不久,屋外的護衛便隔着帳門對曳莽道。

曳莽算不得干將,行事不過中規中矩,若論軍略,也比不得同爲夷男親子的突利失和大度設,但曳莽行事謹慎穩重,從不犯險,故而能被夷男放在浚稽山鎮守。

曳莽聽得護衛所言,心中一緊,不敢有哪怕分毫的大意,連忙着衣起身,對帳門外的護衛道:“快帶進來。”

曳莽之命一下,護衛便連忙領着河東送消息來的薛延陀探子進了大帳之中。

“特勤,河東各州統軍府士卒突然集結,齊往太原而去,似有北伐之意。”探子顯然是一路急趕而來,剛一進帳,還在大口地喘着粗氣,開口便對曳莽稟告道。

曳莽聞言,心中一震,剛剛養出來的幾分睡意頓時煙消雲散了。

曳莽雙目圓瞪,問道:“什麼,這是何時的事情?”

探子如實回道:“五天前的事情,現在河東各地的邊軍恐怕都已經到了太原了。”

“來了,終於還是來了。”三載,曳莽在浚稽山三載爲的不就是防備大唐,爲的不就是今日嗎?當曳莽得知這個消息後,驚訝、畏懼,甚至還有一絲絲興奮,各種感受在曳莽的心中迴盪,曳莽自己也說不清是個什麼滋味。

曳莽頓了頓,扭頭對護衛吩咐道:“傳令下去,命衆軍嚴加防備,死守達布河隘口,無論何人,一概不得過,另外,即刻傳書去汗庭,向可汗稟告此事,請可汗速速增兵支援。”

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一章 朝覲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章 加註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
第四十四章 玄策隱憂第六十一章 是非之地第六十九章 長孫遺願第七十章 騙鉞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十八章 請旨第五十六章 金山禍起第十二章 敲打第五十四章 名望殺人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十八章 山陽酒館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二十九章 騙城第四十五章 蘭陵蕭氏第五十九章 誤會第四十二章 挾恩攏突厥第一章 朝覲第十五章 兵臨渭水第三章 自請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十九章 蜀王壯哉第十一章 另闢蹊徑第十六章 席君買入府第三十章 借馬尋釁第一章 朝覲第三十二章 忠心耿耿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九章 洞房花燭第六十九章 逼反第六章 文士與道士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十八章 長安亂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五十二章 薛仁貴第五十一章 新軍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二十二章 名劍配名士第三十一章 擒突利失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三十章 圈套第三十七章 獵狐第十四章 藥箱第二十二章 仙娘之憂第六十七章 階下之囚第二十七章 出兵與否第三十六章 推恩令第十五章 河上琴音第二十六章 苦肉戲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九十二章 手書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第三十四章 虛張聲勢第四十七章 醉酒第十九章 李恪拜府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六十三章 清兒被擒第八十二章 太子“蒙冤”第四十九章 稱心第十二章 松贊干布第二十四章 再見長孫第八十九章 胭脂湖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六十章 上皇病危第十二章 夜襲第六章 加註第三章 靈州軍第三十三章 先機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五十二章 勾結第二十八章 定汗庭第三十八章 伏殺第四十五章 狼旗裹屍第八章 惡陽嶺第六十八章 拒親第十章 收局第八十章 武士彠第八十章 太子被劾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四十四章 擷玉樓第三十九章 誅殺第六十章 鐵勒九部第三十六章 宣威府定第五章 射花燈第六十四章 突厥潰敗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