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行殯

太上皇李淵駕崩的第三日,行殯之日。

帝王駕崩,先行“復”、“沐”之禮,而後小殮、大殮,大殮之後便是“殯”。

所謂“殯”,其實也是殮禮最後的收尾,便是將上皇李淵的遺體正式地停入梓宮(棺槨)。

上皇梓宮被置於戢武殿殿西,以熬熟的八筐黍稷並各色臘魚、臘肉分別置於梓宮四周。而後以繡黼鋪置於梓宮最裡,繡黼之上再設三重帳幕,再外以柏木壘成攢宮模樣,最後則用白泥圖於四壁,投入各色珠玉之類,太上皇的梓宮便就佈置妥當了。

梓宮佈置完後,便是設太常旗,布靈柩銘旌。

李淵死後百官商議,初定了“太武皇帝”的諡號,便有楷書大家虞世南親自執筆,在一張長兩丈九尺的絳布上書上“太武皇帝之柩”六字。

行殯之後,李淵便是正是入了棺,衆人也紛紛奉旨聚於大安宮中,再行叩拜、哀悼。

上皇入殯是正禮,更是大事,巳時,近午,大安宮戢武殿內外已經滿滿當當地站滿了人,大唐宗室,京中各部堂官,並地方奉旨進京的都督、刺史俱在其中,一人不落。

入殯之日來的有數百人之多,戢武殿作爲大安宮正殿,固然寬敞,但也待不下去這般多的人,能在殿中站着的除了宗室親王便是朝中三省、六部、九寺首官並幾位正三品以上的官員,其他的都在殿外集聚。

今日已經是爲李淵守殯的第三日,依殯禮之例,守殯之人除開每日飲清水外,粒米不得入腹,包括李世民在內的守殯幾人都是餓了幾天的,腹中清寡地厲害,面有菜色,精神不振,尤其是李泰和李承乾兩人,大有輕輕一推便能倒下的意思,這幾日他們可是吃夠了苦頭。

幾人中精神最好便是李恪了,李恪在守殯之時懷中揣着武媚娘塞給他的桂花糖,每日腹飢難耐之時便會偷偷地吃上一塊,雖然還有不足,但也是遠勝於無,至少李恪的體力還是跟的上的。

李恪的狀態比旁人都好些,這自然也在情理之中,旁人見了也不會覺着訝異,蓋因李恪少年習武,打熬了數載的身子自然更是結實,再加之李恪年少,熬得住也是應該的。

李恪在百官中一向有驍勇之名,衆人見得李恪雖然面色蒼白,但精神尚可倒也不覺着訝異,可當他們看見李恪身上披着的大氅時,才叫他們詫異萬分。

雪貂大氅極爲難得,整個大唐上下統共也沒有幾件,不過李恪畢竟貴爲親王,這雪貂大氅再難得,以李恪的身份身上穿上一件也不足爲奇,可怪就怪在李恪身上的大氅與李承乾和李泰身上的都不同,反倒與李世民身上的一模一樣,顯然是李世民賜予李恪的御用之物。

李恪乃皇子,得李世民寵愛,李世民給李恪賜衣也在情理之中,可偏偏李恪和李世民身上的兩件雪貂大氅是去歲大朝,西域石國給唐皇李世民獻上的貢品,這大氅只貢了兩件,李世民甚至連太子李承乾都未賜,可卻偏偏賜給了李恪,這說明了什麼?

那晚殿中並無旁人,那晚的事情朝中絕大多數人都不知,他們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眼前的一幕,這一幕足夠叫他們驚訝了。

天下都知楚王李恪得皇帝寵愛,異乎尋常,但誰都不知道李世民對李恪的寵愛竟已到了這一步。

衆人看着眼前的一幕,又聯想起了近年來太子失德,風評愈差,甚至市井坊間隱有廢儲的傳聞,再有如今李恪破嫡庶之規,入戢武殿爲太上皇守殯一事,旁人的猜測和心思便多了起來。今日這一幕,似乎又佐證了市井間的傳聞。

難不成這大唐東宮的儲位真的要挪一挪人了?

李淵駕崩,一場葬禮,李恪反倒成了最大的贏家,不僅當着天下萬民的面前,第一次破了嫡庶之列,在朝中的威望也不經意間拔高了許多。

“皇兄好手段,今日之後,只怕朝野內外三皇兄的威望愈高了。”殯禮之後,李恪正靠在大殿腳邊的迴廊上歇息,耳邊突然傳來了聲音。

李恪聽得身後的聲音,回頭望去,入眼的竟是魏王李泰,李恪的身後只有李泰一人,方纔的話自然也就是出自他口了。

李恪回過頭去,看了眼李泰,故作不知地問道:“青雀這是何意?”

李泰雙眼盯着李恪,反問道:“此處並無旁人,你我所求又都是一樣,皇兄何必同我裝模作樣的,難道不覺着累嗎?”

李恪和李泰相爭儲君之位,早已是彼此間不言而知的默契,李泰說的是什麼,李恪自然清楚。

李恪道:“我倒也不是在同青雀裝模作樣,只是青雀此言突然,倒叫爲兄有些措手不及了。”

李泰道:“皇兄城府,遠在小弟之上,這世上還有能叫皇兄措手不及之事嗎?”

李恪道:“那是自然,青雀今日突然同爲兄這般說話,便叫爲兄措手不及。”

李泰聞言,笑道:“皇兄對我抱敵意實在是太重了些,其實你我才該是最親近的纔是。”

李泰的親近,李恪可不敢接着,李恪道:“青雀以往可沒少給爲兄下絆子吧,青雀當面,爲兄怎敢大意。”

李泰解釋道:“那是以往,如今我也想通了,你我看中的都是東宮的那張椅子,可現在那張椅子卻還是太子的,你我在此爭個什麼勁兒,你我何不聯手將太子拉下來,到時你我再各看本事,看誰能坐的上去那東宮之位,如何?”

今日李泰主動同李恪接近,要和李恪聯手對付李承乾,這着實有些突然,不過李泰之意,李恪只是稍稍想了想便也就明白了過來。

如今嫡庶之別已開,李恪勢頭正猛,李泰自然也看在眼中,若是李泰再由着李恪這樣下去,再過幾載,他的嫡子身份真的就未必能夠穩壓李恪一頭了,李泰自然盼着李承乾早些退去太子之位,好叫他還不至於優勢盡喪,太過被動。

李恪猜到了李泰的意思,於是道:“知我者,青雀也。長兄據太子之位,確實不妥,不過眼下我在幷州,力不及長安,待祖父大禮畢後我也該北返了,對京中之事實在是愛莫能助。”

李恪的回答也在李泰的意料之中,李泰道:“兄長如此推諉,怕不是想坐收漁利吧。”

李恪搖了搖頭道:“青雀當知,如今薛延陀未滅,我在河東至少還要待上個三年兩載,輕易回不得京,你若是能在這兩三載內將太子拉下,入主東宮,便是你的本事。至於其他的,便不必同爲兄商議了,爲兄的這張嘴,還是嚴實的。”

現在的李泰,其實比李恪更急。

論功績,論聲望,李恪在李泰之上,論恩寵,李恪與李泰相當,李泰雖在朝中廣有黨羽,與他交好之人甚多,但大多是趨炎附勢之輩,難當大用。李泰相較於李恪,唯一的優勢便是他的嫡子身份。

皇儲之立,先嫡而後長,若是有朝一日,嫡庶之別已經不在是李恪的困擾,李恪又年長於李泰,那儲位之爭,李泰可就越發地被動了,可偏偏這一日,似乎也沒有那麼遠了。

上皇殯禮,嫡庶之例已破,來日若待李恪北伐大捷,挾滅國之功凱旋迴京時,儲位之爭主次轉換,攻守易位,李泰便難了。

李恪所言,雖有挑撥李泰同李承乾的意思,但李恪所言也是實情,李泰除此之外,似乎別無選擇。他只有在李恪北伐大勝前將李承乾拉下太子之位,他入主東宮的機會纔是最大的。

李泰明知李恪所言有坐享其成、隔岸觀火的目的,但偏偏這事卻又是他不得不去做的。

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事定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章 自請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章 和親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九章 飲酒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章 李世民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章 端午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一章 新軍
第三章 李世民第十二章 風從虎第二十八章 釋懷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七章 擷玉樓第五十四章 姑蘇府統軍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二章 一眼千年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六十八章 身後憂第三十章 獻俘大典第四十六章 李恪探病第三十章 事定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三章 自請第五十七章 李世民試子第七章 曳莽奔疲第六十章 左遊仙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四十三章 名冊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五十二章 彈劾第四十九章 李奉慈“從良”第七章 和親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九章 飲酒第六十三章 薛延陀佈陣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六十八章 皇孫侍讀第三十八章 灞橋臨別第六十四章 皇后昏迷第十章 頡利求和第三十二章 反擊第十五章 大度設的試探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六章 分封第四十章 偶遇欽陵第七十七章 權萬紀第五章 侯君集第十六章 欽陵第七十二章 武功郡王第九章 南下籌謀第三章 李世民第八十八章 樑王李愔第五章 玄都觀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四十五章 謂之賢王第二章 端午第九章 拒親第四十八章 藥王出手第七十六章 杜相南下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六章 賀蘭越石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一章 彈劾第七十章 空歡喜第八十五章 畫像第六十一章 無緣東宮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八十二章 老奴第二十五章 主政右驍衛第三章 兵起河東第四十四章 謂我何求第三十六章 腹背受敵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二十四章 揚州刺史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五章 皇子遭劾第二十三章 人情第六十五章 上皇臨終第十二章 稱心失蹤第三章 戰恆安第四十一章 斷腿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七章 北伐功成第三十一章 叛國之污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二章 李恪入宮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十三章 歸寧第四十二章 冊封大禮第十一章 奉茶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三十一章 漢王李元昌第四十三章 狄知遜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六十四章 故人求見第三十四章 瓊華殿第二十二章 執失思力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第六十七章 東宮亂起第四十三章 杜相罹患第五十一章 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