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李恪設宴

在北伐之戰前,李恪在朝中固然也有許多交好的官員,其中甚至不乏溫彥博、杜如晦這樣的宰輔之臣,但這些人也俱是當年隨李世民建國的從龍元宿,對李世民忠心不二,真正算得上李恪絕對心腹,敢叫李恪託以身家性命,甚至敢去商討大逆之事的朝中大員卻只恩師岑文本一人而已。

但今日起,卻不同了,此次北伐,楚王府上下傾巢而出,而隨着北伐大捷,楚王一脈,尤其是李恪的嫡系心腹各個都是身負大功,自然而然地也就從王府內屬,轉而進了省臺六部,出現在朝中大員之列了。

其中王玄策被調入御史臺,拜御史中丞,爲御史大夫韋挺的副手,御史臺的佐貳官。御史中丞別在殿中,掌蘭臺秘書,外督州部刺史,監察地方,內領侍御史,繡衣直指,受公卿奏事,權柄極重。

而且御史臺首官御史大夫非是常設,若是御史大夫去職,御史中丞便會順位代掌御史臺,甚至若是時機合適,還有直接升任御史大夫,有就此與六部尚書並列的可能。

而馬周則入了尚書省,拜尚書右司郎中,成了尚書右僕射杜如晦的所部。尚書省首官爲左右僕射,亦爲朝中左右相,而後左右丞,左右丞後便是左右司郎中。

右司郎中屬尚書右僕射管轄,協掌尚書都省事務,監管兵、刑、工三部諸司政務,位在六部郎中之上。因在省臺,位置緊要,就是六部尚書、侍郎見了也需客氣幾分。

其實對於馬周突然被調入尚書省,李恪起初也是有些訝異的,畢竟尚書省直達天聽,爲天子臂膀,可不是尋常能進的,但李恪隨即想了想也就明白了過來。

當初在揚州時杜如晦便對馬周頗爲讚許,欲薦馬周入京爲官,只不過那時李恪並未放人,故而杜如晦也不便強人所難,而如今北伐大捷,封賞有功之臣,杜如晦身爲右僕射,自然也參與封賞名單的草擬,要調馬周到自己麾下還不是輕而易舉。

王玄策和馬周已經步入中樞,至於蘇定方、席君買、薛仁貴等人也是各有封賞。

蘇定方拜左衛大將軍,授盧山都督,出鎮漠北,席君買以右威衛將軍掌陌刀軍,進了禁軍,薛仁貴也官升三等,升任楚王親事府典軍,就連裴行儉也因功升任楚王府諮議參軍事,更上一層。

邊地三載經營終得果,楚王府與幷州大都督府上下自然是一派歡騰,但與此同時,有一人卻陷入了兩難,此人便是因功新拜禮部侍郎的長孫衝。

臨朝獻捷,朝會後李恪特在擷玉樓設宴,宴請楚王府、幷州大都督府原一衆屬臣,長孫衝原拜幷州大都督府錄事參軍事,自也在與宴之列,長孫衝朝會之後回了府,剛換了便服正欲出府,卻被長孫無忌喚了過去。

長孫府主院的內廳,長孫無忌正在廳中端坐,神色嚴肅,長孫衝見狀,上前拜道:“兒拜見阿爹。”

“哼!”

長孫無忌輕哼了一聲,盯着長孫衝的雙眼,問道:“你剛回府中,這又是出府做甚?”

長孫衝如實回道:“大都督今日在平康坊設宴,款待府下衆臣,着兒務必出席,兒此去正是往平康坊赴宴。”

當真是怕什麼,來什麼,長孫衝之言才落,長孫無忌的眉頭便皺了起來,道:“你喚李恪大都督作甚,眼下你已不在幷州大都督府內任職,調入禮部,你當喚楚王。”

長孫衝聞言,回道:“阿爹說的是,只是大都督之稱兒叫的慣了,一時未能更易。”

長孫無忌指着長孫衝道:“你可知道,你這句話若是傳到了太子耳中,該當如何,到時就算爲父也保不得你。”

長孫衝道:“兒愚鈍,不知阿爹的意思。”

長孫無忌道:“你是長孫家子弟,太子亦是長孫皇后所出,你們分屬表親,儲位之爭,你本就該站在太子一邊,如今你卻和李恪走的這般近,若是太子知曉了,又該作何感想。”

長孫衝回道:“兒曾在楚王麾下效力,此番能得建功亦是楚王賞識,因楚王於兒有恩,故而如此,其中並不涉朝爭,不涉儲位,不知阿爹何出此言。”

長孫無忌道:“楚王與太子兩立,滿朝皆知,你與楚王走的這般近,便是與太子作對,你豈能不知,日後你與楚王一衆,還是疏遠些的好。”

長孫無忌的話傳入長孫衝的耳中,不過須臾,長孫衝的心情頓時低落了下來。

長孫沖和李恪還有李承乾俱是相熟,李恪和李承乾各是何等人,他們身邊的人又是何等人,長孫衝清楚地很。

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羣分,長孫衝也是敦儒之人,頗有才學,他每與李承乾宴飲,席間所坐俱是李元昌、柴令武之輩,雖然仗着家世人前顯貴,但內裡卻大多鄙薄不堪,所談論的也都是聲色犬馬,蠅營狗苟之類,叫長孫衝在席間如坐鍼氈。

可長孫衝與李恪相交卻不同,李恪文韜武略,待人隨和,李恪麾下諸如王玄策、馬周、裴行儉之類也俱是文武幹才,一時之選,與他們相交長孫衝只覺如沐春風,通身舒泰。孰高孰低,孰上孰下,不比也明。

不過長孫無忌當面,長孫衝自然不會同長孫無忌講這些,長孫衝只是道:“兒與楚王相交,乃君子之交,平淡如水,問心也無愧,不知又何錯之有。”

長孫無忌聽着長孫衝的話,頓時急了,長孫無忌是長孫家嫡長子,將來可是要繼承長孫家的,若是長孫衝是這般想法,待將來李承乾登位,那長孫家豈不危哉?

長孫無忌神色俱厲地糾正道:“李恪乃是奸詐之人,最善籠絡人心,你這是被李恪迷了心竅。”

長孫衝爭辯道:“兒雖不必阿爹這般老練,但自問也閱人不少,是非善惡還是分的清的。”

長孫無忌看着長孫衝同他爭辯的模樣,一下子有些驚住了,長孫無忌很難想象,在北地三載,長孫衝竟變了這般多,不止模樣成熟了許多,就連性子都變了。

以往長孫衝的性子有些軟懦,從不敢與他爭辯,這一點也曾讓長孫無忌很是擔憂,這不是一家之主該有的模樣,可隨着長孫衝在北地歷練三載,如今的性子竟剛強了不少。

若只是性子上的變化,長孫無忌自然求之不得,欣喜萬分,但偏偏長孫衝竟是爲了李恪在和長孫無忌相爭,長孫無忌如何受得住。

長孫無忌怒道:“李恪給你下了什麼藥,竟爲了他敢同我頂嘴!”

長孫衝純孝,也無意惹怒長孫無忌,忙解釋道:“兒不敢和阿爹頂嘴,方纔是情急之語,望阿爹勿怪。”

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七章 仙娘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五章 定親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章 拉攏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
第六十六章 尚書李績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六十三章 蘇瀟進宮第六十二章 長孫衝拜府第六十二章 李恪探病第五十章 明升暗降第二十七章 營嘯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六十八章 李恪牧羊第七十八章 再遇武氏女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四十五章 太子家令第三十九章 突厥之議第十七章 仙娘第九章 拒親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五章 民望第十一章 奉茶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四章 密謀第五十三章 衆矢之的第四十五章 《洛神賦十三行》第二十五章 武順入宮第五十四章 御史臺密信第十八章 武蕭之間第四十四章 頡利亡第六十九章 捧殺第五十四章 柳家第四十二章 機會第六章 岑長倩第五十四章 定價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四十二章 欲擒故縱第五十八章 東宮失和第二十五章 密謀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五章 定親第九章 賀蘭越石之死第二十六章 陌刀入陣第十六章 隋王獻璽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八十六章 鹽行易主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三十九章 兵部郎中第三章 長樂公主第三十章 不識女兒心第三十八章 三英聚涼州第八十六章 終見第五十章 李家父子第三章 戰恆安第三十五章 議和第二十一章 欲面太子第七章 劉仁軌到府第九章 飲酒第二十五章 臨朝大封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十八章 鐵勒內亂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九十一章 漕規第十四章 終破突厥第五十六章 設局第二十二章 幷州大都督第三十五章 長孫渙第六十五章 連遭打擊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七十五章 草原亂起第三十七章 陌刀營第六章 分封第六十三章 心結第三十五章 再會趙德言第二十三章 戰前第八十一章 武氏兄弟第五十章 政事堂第七十七章 水匪第七十九章 求娶公主第六十四章 武舉第三十九章 十年之約第二十章 敲打第五十七章 漕行北擴第十章 拉攏第八十四章 賭約第三十四章 慌不擇路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五十一章 楚王讓美第二十五章 太子患病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六十七章 餞別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章 方季長第三十二章 蕭後第十二章 門下駁詔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二十七章 執失部第四十二章 外放之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