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空歡喜

武德末年時,李淵爲帝,李建成爲太子,而李世民爲親王,那時居於天策府的李家兄弟間還沒有那麼多的利益瓜葛,自然手足和睦。

而自打入了貞觀年後,李世民登基稱帝未久,各皇子間又都年幼,尚不曉事,兄弟之情也還尚存。

但隨着貞觀四年李恪爲質南歸,李承乾、李恪、李泰、李佑四位年長些的皇子漸漸長成,大唐的諸位皇子間已經隔閡漸深,如李承乾與李泰雖是一母同胞,但私下已然悄起暗爭,至於和李承乾年紀相仿的李恪,便更是如此了。

李恪雖爲庶子,但諸皇子中對李承乾的儲位威脅最大、最深的卻也是他,甚至就連嫡子李泰也比之不得。

李恪有大功在身,在朝在野聲望隆重,尚在太子李承乾之上,只要李恪尚在一日,哪怕李世民自己沒有動過易儲之心,李承乾也同樣會被李恪壓的喘不過氣來。

因爲李恪,李承乾不得不小心翼翼,不敢踏錯半步;因爲李恪,李承乾時常能在耳邊聽兄不及弟的風聞,叫他面上無光,因爲李恪,父皇和東宮的先生也會拿來比較,以此鞭策與他,李承乾知道,現在的他之所以每日如此壓抑,都是因爲他的那個三弟。

李承乾也曾想過要同李恪一較高低,但無奈李恪實在是出挑地厲害。論功績,李恪少年爲質,在塞北四載,救關中百姓於水火;論武藝,李恪拜秦叔寶爲師,於昆明池春獵中力斃猛虎;論文才,甚至就連父皇的貞觀年號都是依李恪之言而定,而那一年,李恪才八歲。

李承乾與李恪不同,他的太子身份也決定了他做事的方式,他能做的只是在這皇城,在東宮之內規規矩矩地做事,又如何去與李恪一較高低。

這一切都曾是每日縈繞於李承乾心頭,使他揮之不去的陰翳,而現在,這一切都不再是問題了。

因爲李恪在淮南失蹤,落入蕭樑餘孽之手,而這些蕭樑餘孽與大唐有生死之仇,李恪到了他們的手中,豈還有活命的道理?

李恪若死,那壓在他心頭那座大山自然而然的也就不復存在了。

隨着淮南各地尋李恪而不得的消息如雪片般傳入長安,李承乾的這幾日過地也是暢意非常。

就在李恪自江陵東歸的當日夜晚,戌時,天色已是漆黑的一片,天邊也遁去了最後一縷殘光,而在東宮麗正殿的書房中,仍是明燈高懸,通亮的一片。

而就在近日,李承乾竟然一改前些日子的放浪,似乎又成了父皇和東宮臣屬眼中那個敏而好學的賢德太子。

除了李承乾自己,沒有人知道他會突然如此變化的原因,因爲在這偌大的長安,偌大的東宮,從未有人真正站在他的立場之上考慮過他的問題。

太子是儲君,做得再好,也是應有之意,而李恪是親王,非嫡非長,他走的每一步爲人所稱道,贊爲賢能。

以往李恪身在長安,除了出身之外,文采武略,政績名望無一不是穩穩地壓了李承乾一頭,可以說,只要李恪在,無論李承乾如何努力,在李恪的光華之下,他都無法在父皇和羣臣眼中出彩。

可如今不同了,李恪已被蕭樑餘孽掠走,凶多吉少,多半已是命喪黃泉,而在李恪隕落之後,大唐諸皇子中最爲耀眼的便仍舊是他這個嫡長子。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爲舜乎!”

太子李承乾夜讀之聲朗朗,也傳入了今夜輪值東宮,在一旁侍讀的東宮左春坊中允薛讓的耳中,薛讓看着李承乾的模樣,臉上也不自覺地流露出了笑意。

以往李承乾貪圖玩樂,也曾被朝中御史彈劾,最後被李世民責罰的無非也就是他們這些有教導太子之責的東宮屬官,而如今太子痛改前非,潛心向學,身爲左春坊臣屬的薛讓自然心中欣喜。

薛讓起身對李承乾問道:“太子所誦,乃是中庸六篇,正是大智之道,太子可知其中深意?”

李承乾想了想,回道:“中庸一書頗爲晦澀,承乾只能讀其中概意,若有未及者,還望先生指正。”

薛讓笑道:“太子且試言之。”

李承乾道:“此篇所言乃是講爲政之道,爲君者當如舜,好問而擅析,取人言之長,而摒其短,而後用之於民。”

薛讓聞言,微微頷首,滿意道:“太子之言雖淺於表裡,未能爲入其深意,但以太子的年紀,能讀到這一步,也算得書中三味了。”

李承乾笑了笑,謙虛道:“承乾謝過先生讚許,承乾年少,尚且未及多涉政務,恐怕讀書流於表遣,若有不當者,還望先生多多教導。”

麗正殿中,東宮君臣相互奏對,君恭謙,臣守禮,倒也是一副融洽場面,若是皇帝李世民見了,想必也是讚許非常,可這種君臣融洽的氛圍並未持續太久,因爲一個對於李承乾來說不好的消息傳了過來。

“啓稟殿下,末將趙節求見。”書房外傳來了一陣叩門聲,緊接着太子衛率府趙節叫門道。

李承乾微微皺了皺眉,對門外道:“何事深夜攪擾本宮,你不知本宮正在治學嗎?”

門外的趙節道:“啓稟殿下,是荊州傳來的消息,與楚王相關。”

“咯噔!”

李承乾聽到了楚王二字,不自覺地緊張了起來。

荊州距淮南甚遠,從那裡傳來李恪的消息,可能無非有二,要麼是李恪身死,屍體在荊州叫人發現了;要麼就是李恪還活着,已在荊州現身。

李承乾忙道:“進來!”

“諾。”趙節應了一聲,推門入內,把手中的急件交到了李承乾的手中。

李承乾從趙節手中接過信件,迫不及待地拆了開來,“唰唰”地看了兩眼,心一下子沉了下去。

“楚王無恙,已爲荊州都督武士彠所救,現已赴任揚州。”

一封信,不過短短二十餘字,但卻像千萬把利箭一樣紮在了李承乾的心頭、

“李恪爲何不死在淮南呢!”李承乾將手中的信紙揉作一團,在心中不甘又憤恨地想着。

不過一封信,便把李承乾幾日來聚起的一股氣又給徹底打散了,沒錯,那座死死地壓着他的那座山,又回來了。

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一章 玄武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六章 殺機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一章 接風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一章 定帥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章 馬周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章 石室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
第五十八章 重禮第二十九章 牛進達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四章 題字第五十四章 長安秋第七十一章 月下第三十章 爭執第十九章 回京前夕第四十四章 太子易師第一章 玄武門第八十六章 大漠遇襲第五十六章 府軍治水第六十七章 水落石出第十五章 拒婚第十六章 殺機第七十一章 牧羊少年第六十二章 輕騎出城第七十五章 回揚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一章 接風第七十八章 臨江宮宴第五十一章 做局第十七章 兵困盧山第四十八章 嫌隙第四十七章 回揚第五十五章 嫡子爭議第四十一章 木秀於林第四十三章 溫彥博病危第四十章 盧山都督府第四章 武元慶之憂第二十四章 神箭震軍威第四十七章 太子心病第四十三章 晉陽城第十二章 楊恭仁第四十三章 欲保東宮第二十一章 花燭之夜第二十四章 王玄策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三十六章 自古名將如美人第七章 朝議分封第四十六章 大唐來使第二十九章 平亂第十章 年號貞觀第二十三章 行抵揚州第十七章 親事府第二十二章 東宮密議第十章 收局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五十三章 親事府令第三十二章 試馬第十五章 岑文本拜相第六十八章 段璀被伏第六十九章 行殯第二十三章 奪權第二十六章 李代桃僵第五十二章 秦帥診疾第十四章 虎頭湛金槍第一章 定帥第八十一章 失望的長孫衝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四十章 一語驚四座第七十四章 草原春獵第三十三章 生隙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三章 請纓第二十七章 芙蓉園宴第四十一章 凱旋第七章 命格第六十九章 媚娘第三十二章 百官爲難第四十章 阿雲拜父第六十七章 交易第二十章 馬周第七十一章 之官洛陽第五十五章 圈套第五十二章 道士第十七章 頡利被擒第二十三章 大度設第四十八章 魏王李泰第三十三章 再會夷男第十五章 搖搖欲墜第十七章 楊氏入宮第六章 石室第十三章 席君買第二十三章 醋意第四十五章 訓斥第二十八章 開府之議第二十二章 貴妃第十章 落雕弓第十三章 歸寧第三十九章 一擲千金第十五章 之官右驍衛第三十章 破陣第二章 再見楊恭仁第六十八章 心機第四章 賢王李恪第二十六章 小兕子第五十六章 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