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李秘專注於查案,倒是把王府審查的事情給忘記了,此時聽老太君提起,才驟然想起來。
只是讓人頭疼的事情也是接踵而來,老太君想必也與索長生一個心思,都想着能夠幫李秘一把,讓楚定王看得上李秘,所以竟是在這個節骨眼上,把李秘和熊廷弼也一併報了上去。
李秘也是叫苦不迭,此時也終於體會到史世用這樣的超級大間諜所承受的不爲人知的痛苦了。
作爲間諜細作,爲了掩飾自己的身份,常常需要做出一些違背原則乃至於違背本意之事,李秘起初沒有切身體會,如今總算是體驗到了。
他本想着低調一些,可楚定王卻當場拍板,表示了同意,或許這位王爺也好奇李秘到底何德何能,竟然能夠得到老太君的青睞,也想看看李秘的真本事吧。
如此一定下來,王府裡頭那些個公孫子弟也一個個都出了場。
這些王孫子弟都是有爵位在身的,大明朝皇室對楚王一脈素來恩愛,這些子孫都承襲了王公或者侯爵,再不濟也是個大將軍或者將軍的頭銜。
只是也有些旁支分宗的子弟,並非嫡系,經過開枝散葉之後,也漸漸凋零,都想着通過武舉來光耀門楣,以獲得楚王青睞,是以今次也都來到了校場之上。
這些個勳貴子弟一個個鮮衣怒馬,春風得意,趾高氣揚,頗爲目中無人,彷彿睥睨天下翹楚一般。
李秘對此雖然呲之以鼻,倒也沒有太多表示,反倒是歸寧郡主帶着一大幫王府女眷以及武昌城中的大家閨秀們,在一旁看熱鬧,見得這些人中龍鳳,倒是引發了不小的騷動。
而另一邊,校場上留下來的,便是各地會館舉薦出來,又通過了王府審查和考覈的武舉士子,這些人都是精挑細選,同樣也有不少將門虎子,不過到底是無法跟宗室弟子相提並論,略顯寒酸了些。
待得李秘和熊廷弼上場,那更是又低了一等。
熊廷弼身高堂堂,英氣勃發,又帶着儒雅之氣,雖然衣着尋常,連佩刀都沒有,但器宇軒昂,沉着內斂,倒也給人不錯的印象。
而李秘常年混跡底層官場,難免帶着一些市儈氣,又是幹刑偵的,眼神犀利狡黠,給人一種敬而遠之的觀感,反倒最是下乘。
鄭多福見得李秘這般落魄,也是心頭暗喜,毫無痕跡地在姐妹們當中一提,李秘自然也就成了笑料。
不過李秘可沒在意這些,能低調自是低調。
楚定王也走下場來,朝那些人道:“祖大壽何在?”
人羣中有人應道:“謝王爺恩典,小子在此!”
話音未落,一黑衣男子已經從人羣之中走出來,卻是個年僅十四五的少年郎!
此人身材高大,虎背熊腰,臉膛黝黑,手腳粗大,但嘴上沒毛,分明能夠看出年紀非常小!
衆人雖然訝異,老太君卻面色如常,朝楚定王道:“此子莫不成是祖承訓的兒子?”
楚定王也不由訝異,朝老太君道:“真是甚麼都瞞不過老夫人的眼睛,此子剛年滿十五,正是祖承訓的兒子。”
李秘也是心頭一緊,因爲他是知道這個人的!
今番朝廷打算對日本用兵,援朝抗倭,積極備戰,義父吳惟忠正是副總兵官,不過副總兵官可不止一個,這祖大壽的父親祖承訓,正是其中之一!
祖承訓倒是個不錯的將領,只是這祖大壽卻不是甚麼好東西!
李秘印象之中,明末的這些個將領之中,讓他印象深刻的除了孫承宗這樣的大拿,也有熊廷弼和袁崇煥這樣的悲情人物,當然也有一些反面角色。
比如獻出了山海關的吳三桂,不如洪承疇,比如祖大壽!
這些人出爾反爾,爲了一己之私而投降滿清,是大明朝不折不扣的大漢奸!
祖大壽按說是天啓年間纔出來做官,承襲父蔭,起點也非常高,可李秘沒想到,他竟然會來參加武舉考試,更沒想到他竟然也到了武昌來!
因爲他的父親祖承訓一直鎮守遼東,可謂山高水遠,而皇帝陛下決定備戰纔不過兩個月,也就是說,他得到消息之後,第一時間便從遼東趕了過來!
雖然這不是個難以推敲的問題,但李秘卻能夠從中看出不少問題來。
一是楚定王對他的態度,二則是他得到消息便從遼東南下,說明他的父親早就知曉楚定王要演武,這就是將門後人比其他人更具優勢的地方了!
祖大壽此時也是非常乖巧地給楚王行禮,又拜見了老太君,雖然口音很重,甚至有些含糊,但舉止卻乾爽利索,大度清脆,讓人挑不出毛病來。
李秘本想着今日要低調一些,可見得此人出現,李秘不得不重新考慮起來。
當初見到魏忠賢之時,李秘不惜讓甄宓出動,也要給這個未來的大奸宦留下永不磨滅的心理陰影,如今遇到這個未來的漢奸,李秘自然要防患於未然,在他起步之時,就要教他如何做人才是!
楚定王和老太君對這祖大壽卻是非常賞識,也不讓他歸隊,只是讓他退到一旁等候,楚定王又笑着道。
“顯魁,顯武,給本王滾出來!”
這話音剛落,一對孿生兄弟又從隊列之中堂堂正正走了出來,雖然只是穿着棉袍底鎖子甲,卻是龍驤虎步英氣勃發!
兩人雖然身材不高,但身子緊實,一看就是從小打熬出來的,給人一種不可小覷的觀感。
二人給楚王行禮之後,主動給老太君行禮,開口卻是:“拜見康家老奶奶!”
老太君也是露出笑容來,朝二人道:“幾年不見,你兩兄弟竟長得這般模樣了,真真是歲月不饒人,你等便似雨後春筍,蹭蹭便長,老身卻是日暮西山了……”
顯魁和顯武兩兄弟卻謙遜道:“康家奶奶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如今我兄弟二人合力,也未必是奶奶對手,奶奶又何必言老。”
康家老太也是呵呵笑了,點了點二人道:“你兩兄弟也學會這嘴巴抹油的功夫了,早年見你們,可是一竿子打不出三個屁的悶葫蘆呢!”
兄弟二人也是摸着後腦勺,憨憨地笑將起來。
楚定王又叫了好幾個人出來,都是一些將門子弟,不過李秘卻並不太關心,因爲他沒聽過他們的名號。
於是李秘便朝身邊康純俠道:“這兩兄弟與你家是甚麼交情?”
康純俠本是春風得意,該是與這些人站在一處,接受楚王褒獎的,可因爲中蠱的事情,卻只能落寞地與李秘二人站在一處,難免有些失落。
不過他也知道自己是整個康家的希望與寄託,經一事長一智,已經成熟起來,對李秘更是沒有了芥蒂,此時也如實回答道。
“這兩位是副總兵鄧子龍大人的侄兒,鄧子龍將軍與我家祖父是至交,兩家也是世代交好,所以熟識得緊。”
李秘也是知道鄧子龍的,因爲這個鄧子龍與戚繼光一般,也是寫過兵書的,早年間在福建廣東沿海抗擊倭寇,戰功赫赫,只是後來以副總兵的身份參加援朝抗倭的戰爭,在樑露海戰之中陣亡了。
援朝抗倭是明朝萬曆三大徵之一,差不多是明朝對外戰爭最後的輝煌,高階將領之中,陣亡的可是非常非常少的,而副總兵以上也就只有鄧子龍一個。
雖是陣亡,但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反過來一想,鄧子龍之所以會陣亡,是因爲他身先士卒親冒箭矢,比其他將領都要更加的英雄!
李秘雖然對歷史不熟,在有限的歷史記憶之中,之所以記得鄧子龍之名,也不是因爲他的戰功,而是因爲他的名字與三國趙子龍只有一字之差。
但李秘在東南沿海之時,卻常常能夠聽到那些抗倭英雄的事蹟,其中就包括鄧子龍,所以他對鄧子龍還是比較熟悉的。
這種熟悉雖然建立在民間傳說之中,但到底是比後世史書上要更加接近真相。
李秘與康純俠這麼低聲交談了一會兒,場上便有力士搬上了各種比試所需的器械,李秘能夠看到各種規格的石鎖,還有長短大小的刀槍劍戟,箭靶木人等等,也都一一登場。
而涼棚這邊,也有人搬來了演練所需的沙盤,甚至於用於海戰的輿圖都準備妥當,就等着各位翹楚文可紙上談兵,武能沙場征伐了!
李秘也終於能夠體會到,爲何這麼多人渴望能夠參加楚王演武了。
其他器械倒也還好說,可這些沙盤和海圖,卻是可遇不可求的東西,因爲這些可都是軍中機密,並非尋常武舉士子所能接觸得到的!
這些沙盤製作得雖然粗糙,但大體位置和佈局卻是不差的,這就等同於開闊了李秘等人的視野,待得武舉考試的策論之時,他們寫出來的東西,可就不是一般武舉士子能夠比擬的了!
那些個被選拔出來的精銳們,見得這些東西,也都一個個磨拳搽掌躍躍欲試,都想着能夠在此戰之中一舉成名,由此登堂入室!
此時楚定王也終於將康純俠召了上去,康純俠一臉激動,卻壓低聲音朝李秘道。
“李大哥,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你可得好好賣一把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成!”
雖然李秘並不想太過高張,但能夠得到康純俠的認可,到底還是讓人心情愉悅的。
此時李秘卻沒有將心思放在這上面,而是朝熊廷弼道:“熊大哥,一會兒上場,你只顧施展本事,決不能讓別個搶了風頭!”
對於熊廷弼,李秘也感到非常奇怪,因爲史料上說,熊廷弼雖然文韜武略,但脾氣卻非常暴躁,動不動就打罵,甚至因爲打死了一個生員而被撤職。
甚至有人認爲,熊廷弼最後悲情收場,他那臭脾氣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原因。
可眼下的熊廷弼卻是溫溫吞吞,用一句話來說就是,社會我熊哥,人狠話不多,怎麼看都不是脾氣暴躁的人。
到底是史書故意抹黑了熊廷弼,還是說熊廷弼還沒有碰到那件讓他轉變性格的人生轉折點?
如此一想,李秘對今次的比試,竟然也有些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