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女孩的遊戲,就是踢口袋、打沙包、跳格子、跳繩、嘎拉哈、過家家、木頭人、東南西北等等,大亮要麼就是被姐姐扯上,要不就是賠小不點的弟弟妹妹,要不就是另有目的的賠着同學玩,偶爾參和,純粹是業餘的。
炎熱的夏天看村頭老人們下象棋,和同學悶軍旗,這些益智的、固定的、文靜的,大亮總覺得過不了癮。
撲克和麻將倒卻是例外,在漫長冬季的二手旱菸的薰陶下,那達的小朋友們雲裡霧裡的都會玩那麼幾手,據說小明算術的功底就是在牌桌上培養的。
但即便在爐子燒得很旺的冬天,大亮玩的也是心不在焉,不斷的放眼窗外,在大雪融化的那一剎那,耳邊就會頓時充滿了小夥伴們喧雜的吆喝聲和噹噹清脆的碰撞聲,那是扇pia(四聲)ji(一聲)和彈玻璃球的聲響。
piaji和玻璃球在那達的江湖中,屬於硬通貨,那時的你可以沒有錢,但不能沒有piaji,就像現在許多勵志的極端的宣言和價值觀:你可以一無所有,但不能沒有錢!俗語講財大氣粗,又不知那個明哲人把惟白的“人貧智短”改編爲“人窮志短,馬瘦毛長”。
夫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夫子又曰,人要活得有骨氣(注:另一個夫子,村裡的夫子)。錢,確實能夠給許多人增加底氣,但絕不是唯一來源,也不能代表全部的人生財富。而孩子們揣在破布口袋裡的每天數上幾遍的寶貝嘎達,是當時打交道最多的玩具,這少有的財富,更是他們每天精神層面的依賴和歡樂的來源之一。
江湖中流行的公式:硬氣+快樂=1技藝+(piaji+玻璃球)數量+(人氣+人品)。
因此,真正硬氣的不是財主家的兒子,而是那種技藝超好的小朋友。給人帶來快樂的,不在於財富的多少,而在於技藝的提高,並隨之獲得更多piaji的過程,即便是財主家的孩子,贏得總比買的令人高興。而人氣和人品是自然而然賺得的,它存在於別人的心裡,又從他人的口裡說出,自己勉強不得。
童言無忌,即使輸了,也不必計較,免得丟了志氣和人品。這就是大人們所說的名聲。不過,話說回來,唉,有些人真是窮的只剩下錢了。
piaji,有真假之分。那些80年代初還流行着的,由香菸盒、紙殼、報紙等折剪而成的圓形、方形“真”piaji,短短几年後,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大亮當時所謂的真piaji,就是那些用錢買來的,專用紙殼上圓形圖案的印刷品,不到一元錢,整整的一大版,小賣部有售。
圖案的主題主要分爲三類:一是古典人物,如梁山泊一百單八將、岳飛秦檜、隋唐好漢、三國羣英;二是常見影視劇作品,以武俠射鵰、神話封神等最爲常見;三是動畫明星,聖鬥士、唐老鴨、忍者神龜、變形金剛、葫蘆娃、七龍珠等見常。
如果誰擁有一整版罕見的圖案,在大亮他們的圈子裡,它的價值就相當於郵票中的珍品,當然,這麼好的piaji是不可能拿出來玩的,而是用來收藏欣賞的,往往這一整版或者一套的piaji可以換n張二手piaji,也可以換若干個玻璃球,土豪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