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音樂課,小傢伙們更是比較新奇,男生女生都喜歡,女生們歡喜的是手風琴的魔音,聲音宏大、旋律悠揚、富於變化。男生們喜歡,小張老師拉手風琴的很飄逸、特招風的樣子,本來不多的長頭都快甩的沒有了。《讓我們蕩起雙槳》是小夥伴們最喜歡的十大金曲之首,節奏明快、適合合唱,更適合偷懶。你知道,在兒時炎熱的夏天,這些是我們最期待的。
那時,學校裡沒有專門的美術、聲樂老師,帶我們的老師,往往身兼數職,音樂、美術不僅僅是他們的業餘興趣,更多的是養家餬口的營生。比如,四年級的數學老師老齊,也是教美術的,山水、花鳥、動物,彩色的粉筆在其手上簡單的那麼一揮,基本線條就已勾勒完畢,頗爲神似,再濃墨重彩幾下,已然是生動逼真、惟妙惟肖了,這就是我們小時候啓蒙的臨摹。
除了教師,他還有另外的一重身份,那達村裡的首席畫師,十里八村遠近聞名的手藝人,村裡的每件大事、每家的婚喪嫁娶都離不開他的手藝,村頭牆上的口號和大字報,新房的門戶檐宇、農戶的馬車、馬鞍,新人的衣櫃、轎子,還有即將入土的棺材蓋等等,這些地方,都能尋着他的“真跡”。
還有教我們音樂張老師,喇叭嗩吶鑼鼓二胡馬頭琴樣樣精通,草臺班子的常客,師出“名門”遼西“五爺”,也就是他二舅。
村裡的首席民間藝人,草臺班子常請的貴客,圈內人稱“小五爺”。一首《二泉映月》拉得是嘆息深沉、傷感淒涼、如歌如泣、蕩氣迴腸,一首不知名的《賽馬曲》拉得真叫那如萬馬奔騰、塵揚萬里、氣勢恢宏。
同樣,村裡人家的婚喪嫁娶離不開他,清明、端午、春節、元宵、各種慶典,要想出彩熱鬧有人氣,必須得請五爺後人張老師。後來,小五爺又自學了電子琴、手風琴,趕上了教育系統內聘的機會,去盟裡當了老師,民辦教師正式轉正高就了,再後來,據說他去了區裡的劇團,因爲有人在區裡組織的一次“三下鄉”慰問演出中看見過他,草根藝人轉正了,後來又聽說,他扔掉了鐵飯碗,自己開了公司,演出、婚慶什麼都有,正式混跡文藝商圈,直到1世紀初,相親們在《藝術人生》節目裡看見了他,電視裡的張老師一襲唐裝的正襟危坐,在主持人的恭敬下,正在回首過去,村中憶苦,歲月流年,眼淚簌簌,情何以堪,家鄉的父老則笑成了一團,凡事不能看表面,鄉親們的祝福和喜慶都是在心底,絕對真誠滿溢。
管理學上講,沒有執行力的規矩是死的,缺乏領導力的團隊是不能長久的。
現如今的學前班裡,規矩已明,彷彿萬事俱備,只缺一個班委會,一個“強壯有力”短粗胖、孩子王-班長,也說不定是個惹禍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