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戰後狂熱

遼東戰爭最終沒有被稱爲是一場戰爭,在後世僅僅當作是一次“突發事件”。

不過從“突發事件”之前的收復青島主權,再到整個事件爲捍衛國家主權和榮譽的過程,無一不是彰顯了北洋政府的正面形象。在隨後袁世凱於新華門瀛臺發表的演講,更是爲北洋政府和中央軍做足了美化工作。

各地報紙紛紛大發文章稱讚北洋政府的民族大義和中央軍英勇保衛國家,不管是政府安排的喉舌,還是更多自發刊登相關報道的報館,這些消息和內容都能夠讓全國民衆接受。就連遠在日本的孫中山也不得不發出通電,表揚袁世凱的“英明果斷”。

收復青島租界的主權已經可謂是近百年中國首次成功清洗過往恥辱之舉,前清幾十年沒能解決的難題,終於在北洋政府時期有了一個關鍵性的開端,怎能不讓全國人民感到激動?而通過與日軍正面作戰的軍事行動,又將刻骨銘心的甲午戰爭之恥辱得以挽回,更是讓普天之下恢復對中央政府的希望和對中央軍的信心。

這是一次歷史壯舉,也是改寫整個中華民族困境的壯舉。

近代中國的老百姓最缺乏的幾項東西當中就包括“自信心”、“希望”,當一個飽受質疑的中央政府給了人民希望和信心,這就好比在黑暗中忽然舉起了一簇火把,就算不能照亮全部的黑暗,但是也給人們指出一個方向。

再加上在袁世凱的授意之下,北洋政府所操控的喉舌,以及在全國各地奔走活動的籌安會,北洋政府的正面影響力更是登高一層。尤其是袁世凱個人的形象,被各方面吹捧的如同星月一般高高懸空,很快就成爲了全中華民族的“復興領導者”、“中華富強的導師”,諸如此類這般的偉岸。

不僅如此,由於籌安會的積極活動,民間對國體一事也漸漸有所意識,雖然還不是很清楚袁世凱即將推行帝制,但是也是事先做好了一定心理上的鋪墊。

楊度在這段時間的活動中,主要就是在引導人們認識目前中國先行的政治體制和國體的弊端,比如說青島一事袁世凱力主一戰,可是因爲國會意見的不和才拖拖拉拉許久;再比如說大總統本以個人命令打算繼續向遼東增兵,然而也是遭到各方面諸多的反對,由此在作罷;又比如說,若不是因爲很多條文需要通過各部門走程序,此次遼東一戰原本可以一舉收復整個遼東半島。

這些言論當然大部分不切實際,可是對於基層無知的星斗小民們來說,他們聽到的都是別人告訴的。再者又有目前大背景所製造的民族情緒氛圍,很多人根本不會去仔細辨認真僞,反而跟着籌安會的這些聲音一起,對目前政治體制和國體唏噓不已。

不得不說,在袁世凱和籌安會的大手筆活動之下,又加上收復青島主權和遼東戰勝日本兩件豐功偉績,人們對袁世凱的崇拜漸漸到了狂熱和迷失的地步。

尤其是在民族自信心得到重拾的情況下,又有一些不明就裡的其他社會團體、政治組織開始大肆鼓吹民族主義。一時間“大中華民族主義”的氣氛越渲染越濃烈,越濃烈便越有人去渲染。這本來不是袁世凱所意料的情況,但是卻爲袁世凱稱帝帶來了極大的助推力。

於是北洋政府在鼓吹帝制的同時,也開始將帝制與民族主義結合在一起,漸漸就變成了要想中華民族繁榮昌盛,就必須在中國推行帝制,然後以帝制來凝聚大漢族爲首的中華衆多民族,形成一個更爲具象和團結的“中華民族”。

事實上不少有理智的學者對於目前國內氣氛感到很有憂慮,一方面是帝制的風潮越老越濃,這種歪風邪氣顯然是不對的;另外一方面許多沒見識的人無限制的吹大遼東一戰,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是極其不利的,畢竟遼東一戰根本算不得是正面與日本作戰,中國目前的實力仍然很弱,絕不能讓“天朝上國自居”的風氣再次荼毒社會。

再一方面,在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鼓吹“民族主義”肯定是有所不妥,尤其是那些高舉“大漢族爲首”旗號的人,簡直就是在意圖顛覆這個國家的團結性。一旦有一個民族突出出來,那其他民族勢必就會矮一截,這種不平等的狀況最終就有可能導致國家內亂。

只不過中國輸了的太多也輸的太久,這次“得來不易”勝利帶來的衝擊力實在太嚴重。在這樣一個越來越狂熱的大氣氛之下,這些有理智的學者根本是人微言輕,甚至弄不好還會被扣上反國家、反民族的大帽子。

相比之下,西方許多國家的政治人物卻對中國國內目前的情緒感到很放心。英法列強剛剛見證過中國收復青島主權,又在遼東與日本強硬的對決,最終又收回了部分遼東領土,這實際上是一個信號。今天中國能從日本人手裡奪回曾經失去的東西,明天也能從英國、法國、美國手裡奪回。

索性就讓中國人繼續沉浸在這種幻想之中,沒有之前那種如履薄冰的戒備心。等到歐洲大戰結束之後,各國照樣還能繼續瓜分遠東這塊大點心。

尤其是日本,在剛剛付出一定代價之後,很快就能擺出一副慈和真誠的笑臉,不僅表面上對中國客客氣氣,內地裡也還不停的鼓動、慫恿中國推行所謂的民族主義。因爲在他們看來,這個民族主義就是一枚定時炸彈,一旦發展到一定程度勢必會引起中國內部許多民族發生內亂,到時候便能坐收漁翁之利。

在十一月底剩下的十幾天時間裡,袁肅主要的工作就是針對遼東一戰的善後工作,不單單是清算和撫卹陣亡將士,同時也要安排遵守“遼東十年停戰期”條款,將各路部隊後撤到三十里之外的地方。

他之所以沒有反對“遼東十年停戰期”條款,原因有二,其一所謂的“條款”都只不過是一張紙罷了,隨時都能撕毀,其二就是這張紙本來就有許多漏洞可鑽。他完全可以把部隊撤出三十里之外,隨後在最前線的幾個誠實裡大批量組建警察、民兵或者其他變相名義的軍事力量,甚至還能培養幾支“土匪”隊伍潛伏在附近。

善後工作按部就班的進行着,日軍的俘虜也都陸續送還到第五師團接應處。不過雖然俘虜放回去了,但是中國軍隊在戰場上收繳的日軍武器、軍火甚至從俘虜和私人身上搜集的個人財物,這些可都是沒有歸還的。

爲了紀念這次在遼東艱苦的作戰,袁肅下令於蓋州和營口分別建立烈士陵園和紀念碑,將所有陣亡將士的遺體統一安葬。所有被追人烈士者,其家屬每個月都由原籍軍隊提供一筆撫卹金和一筆糧食,此事由後勤部全權監督和協助執行。有完善和持續的撫卹制度,這才能鼓舞士兵在前線英勇作戰。

不僅如此,蓋州烈士陵園在十一月二十九日這天完成第一期工程,遷入了四百名烈士遺體安葬。在這一天袁肅親自來到陵園現場,一一爲到場的烈士家屬進行握手問候。隨後他又在下葬儀式上發表演講,一邊稱讚陣亡烈士英勇事蹟,號令全軍上下予以緬懷和紀念,另外一邊也再三強調今後嚴格執行撫卹制度,對烈士身後事的照顧絕不能有任何含糊。

儘管整個儀式現場愁雲密佈、哀聲遍地,傷心的氣氛籠罩於全場,但是對於袁肅的一番很“實際”的講話,卻極大的贏得了到場參禮人們的信任。豈不說袁肅身爲大總統侄子,又是遼東最高作戰指揮官,能夠親自到場參加烈士的葬禮並與所有烈士家屬握手問好,這已經表現出作爲長官的一份責任和真誠。

以往打仗陣亡的士兵別說見不到長官來通知或者慰問,甚至連最基本的撫卹金都沒有。

男兒參軍入伍唯一能給家裡帶去的一筆錢是安家費,而這筆安家費幾乎就算是把男兒賣給了軍隊,自此之後除非榮升軍官,否則是死是活都不會再得到任何補償。

可以說,正是袁肅治理軍隊纔算是真正完善了近代中國陸軍的撫卹制度,不僅條條文文寫的很清楚,追認烈士的資格以及所享受的身後待遇,而且所有規定都由兩套部門相互交替監督執行,確保有中飽私囊或者弄虛作假的情況。

在撫卹制度最後一頁上,袁肅更是不避嫌的親筆落書:“打犧牲者主意,必招人神共憤,非千刀萬剮不足以平息吾恨。”由此可見對這套制度監管的決心。

【本書已經在無線上架,各位大大也可以在手機上看了。】

第98章 ,培植政府第62章 ,準備北上第100章 ,大公子言第71章 ,江湖小魚第57章 ,遇袁克端第74章 ,張家送別第36章 ,趁勢而爲第82章 ,北京調整第10章 ,談判決心第26章 ,驚動中央第33章 ,擒賊擒王第93章 ,藉機而入第47章 ,陸軍部令第71章 ,炮兵計劃第8章 ,會見蔡鍔第9章 ,世事難料第17章 ,調派入豫第68章 ,軍火事故第93章 ,酒後之言第46章 ,榮升護軍第51章 ,謀將加盟第68章 ,軍火事故第63章 ,北京夜談第12章 ,故設伏擊第47章 ,軍政會議第44章 ,對話叔父第74章 ,張家送別第35章 ,合擊圍堵第40章 ,改變心思第69章 ,驚天變故第49章 ,並不簡單第26章 ,高順消息第99章 ,中方態勢第54章 ,重慶變勢第58章 ,背後殺出第71章 ,英式裝備第74章 ,鋪路搭橋第68章 ,行將開戰第23章 ,新的任命第98章 ,培植政府第49章 ,並不簡單第6章 ,暗藏勢力第65章 ,局勢急轉第87章 ,着手解決第38章 ,戰後善後第4章 ,別有圖謀第46章 ,灤州諮議第80章 ,緊急行動第19章 ,時勢所趨第92章 ,提前預手第42章 ,分配防區第47章 ,南下上海第73章 ,放出風聲第36章 ,官辦銀行第51章 ,妖媚妖嬈第52章 ,單見高順第79章 ,先禮後兵第26章 ,驚動中央第72章 ,整軍欲動第27章 ,逐步展開第78章 ,淮安部署第81章 ,王磷同憂第96章 ,保定催電第96章 ,控制場面第47章 ,護國帷幕第70章 ,擴編軍隊第28章 ,繼任賑災第53章 ,暫定行程第56章 ,道聽途說第64章 ,楊度試探第13章 ,不合時宜第70章 ,南下籌備第36章 ,官辦銀行第23章 ,暗中行動第85章 ,見何其鞏第85章 ,見何其鞏第30章 ,雙面處理第31章 ,任大都督第108章 ,信陽之亂第57章 ,誘敵之策第8章 ,不做不休第95章 ,宴會酒色第11章 ,入豫心思第25章 ,作戰計劃第54章第60章 ,車站槍擊第9章 ,玄機暗喻第81章 ,兩淮擴軍第77章 ,新的內情第9章 ,世事難料第42章 ,忠言逆耳第61章 ,審餘小魚第58章 ,錦衣回校第80章 ,灤州會議第120章 ,突然南下第98章 ,培植政府第40章 ,改變心思第80章 ,灤州會議第95章 ,宴會酒色第88章 ,另有算盤
第98章 ,培植政府第62章 ,準備北上第100章 ,大公子言第71章 ,江湖小魚第57章 ,遇袁克端第74章 ,張家送別第36章 ,趁勢而爲第82章 ,北京調整第10章 ,談判決心第26章 ,驚動中央第33章 ,擒賊擒王第93章 ,藉機而入第47章 ,陸軍部令第71章 ,炮兵計劃第8章 ,會見蔡鍔第9章 ,世事難料第17章 ,調派入豫第68章 ,軍火事故第93章 ,酒後之言第46章 ,榮升護軍第51章 ,謀將加盟第68章 ,軍火事故第63章 ,北京夜談第12章 ,故設伏擊第47章 ,軍政會議第44章 ,對話叔父第74章 ,張家送別第35章 ,合擊圍堵第40章 ,改變心思第69章 ,驚天變故第49章 ,並不簡單第26章 ,高順消息第99章 ,中方態勢第54章 ,重慶變勢第58章 ,背後殺出第71章 ,英式裝備第74章 ,鋪路搭橋第68章 ,行將開戰第23章 ,新的任命第98章 ,培植政府第49章 ,並不簡單第6章 ,暗藏勢力第65章 ,局勢急轉第87章 ,着手解決第38章 ,戰後善後第4章 ,別有圖謀第46章 ,灤州諮議第80章 ,緊急行動第19章 ,時勢所趨第92章 ,提前預手第42章 ,分配防區第47章 ,南下上海第73章 ,放出風聲第36章 ,官辦銀行第51章 ,妖媚妖嬈第52章 ,單見高順第79章 ,先禮後兵第26章 ,驚動中央第72章 ,整軍欲動第27章 ,逐步展開第78章 ,淮安部署第81章 ,王磷同憂第96章 ,保定催電第96章 ,控制場面第47章 ,護國帷幕第70章 ,擴編軍隊第28章 ,繼任賑災第53章 ,暫定行程第56章 ,道聽途說第64章 ,楊度試探第13章 ,不合時宜第70章 ,南下籌備第36章 ,官辦銀行第23章 ,暗中行動第85章 ,見何其鞏第85章 ,見何其鞏第30章 ,雙面處理第31章 ,任大都督第108章 ,信陽之亂第57章 ,誘敵之策第8章 ,不做不休第95章 ,宴會酒色第11章 ,入豫心思第25章 ,作戰計劃第54章第60章 ,車站槍擊第9章 ,玄機暗喻第81章 ,兩淮擴軍第77章 ,新的內情第9章 ,世事難料第42章 ,忠言逆耳第61章 ,審餘小魚第58章 ,錦衣回校第80章 ,灤州會議第120章 ,突然南下第98章 ,培植政府第40章 ,改變心思第80章 ,灤州會議第95章 ,宴會酒色第88章 ,另有算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