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士

移孝作忠以敬順長忠順不失守其祭祀

經文: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解析章名綜述文義

士章是講士人如何行孝。

《白虎通》是漢朝時的一部經學著作,可說是一部經學的全書,它這樣定義士人:“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士”就是從事事業的一種人。古代講的士、農、工、商,農、工、商都是職業,但是“士”並不算是一種職業,它可以作爲一種後補職業。

“士人”一般說是讀書人,讀書人可能沒有財產,可能沒有正式的事業或者職業,但是讀書人在古代最受人尊敬,士、農、工、商,這個“士”排在第一位。孟子說,“士有恆心而無恆產”,這是說一個士人,他只要有恆心,把這種心培植起來,即使是沒有產業,他也能夠堪稱士人。

◎子貢問士夫子詳解

孔子的學生子貢,在《論語》裡也曾經問孔子什麼是士。“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貢問,什麼人才能夠稱爲士人?一般說好學的讀書人、君子稱爲士人。我們來看看孔子怎麼回答,“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行己有恥”,知恥,是講他的行爲有道德,“恥”字是聖賢的根基。學問之道也就是學恥很要緊,自己真正知恥,一切的行爲造作自然就懂得收斂,處處都對自己負責任,凡是見不得人的、不可告人的事情,絕對不做,因爲這是可恥的。所以真正知恥的人多了,社會就安定和諧了。

現在社會很多人不知恥,不知恥就是無恥,把違背倫理道德仁義的這些事情,甚至還當作一種能力,還引以爲榮,還認爲自己是英雄好漢,敢作敢爲,這是無恥!凡是做違背道義的事情,都是不懂什麼是恥,不懂恥就會做出無恥的事,對不起自己,也就對不起父母,對不起祖宗。“行己有恥”重要,這是“士人”的第一個標準。

“使於四方,不辱君命”,這是從事一個事業,要爲領導負責。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身份負責任。各行各業,這些官員或者是公司的職員,或者機關、團體的行政人員都要懂得不辱君命,“不辱君命”就是他真正負責任,不會讓自己的領導或者自己的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受辱蒙羞。

“晏子使楚”,齊國的宰相晏子出使楚國,沒有讓齊國受侮;像藺相如,趙國的士人,出使秦國也不辱使命。這些都是不辱君命的好樣子。我們作爲一箇中國人,也要懂得不能丟國家的臉,特別是到了外國,要做出一個有德君子的樣子,讓外國人看了生恭敬心,不能辱沒國家。所以“不辱君命”真能夠做到,是了不起的人。

現在交通發達,來往旅遊的人很多,到了外國,我們這張臉、這個膚色,別人一看就知道是中國人,所以我們的一舉一動都代表着整個中國人的形象。我們到一個外國的小鎮,那個小鎮的鎮民可能一輩子沒來過中國,或者一輩子沒見過幾箇中國人,他對中國的印象就從我們的言行、舉止而得到。如果做得很好,他的內心知道中國人都是好樣的;如果是做得不好,他就會落下一個印象,中國人就是這個樣子,這就有辱國家。今年我們國家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各國的來賓會很多,每一個國民確實要懂得不能有辱我們的國家,處處要樹立遵守禮法、遵守道德的樣子,讓外國人看了我們心生恭敬,讓四方的人都讚歎,這就稱爲士!

子貢聽了這個解釋,繼續問,“敢問其次?”子貢聽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能比較難辦到,就再問除了剛纔講的以外,士還有什麼含義?“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結果夫子說:就是你真正把孝悌做得很好,你的家裡人都稱你是個孝子,你宗族的人都知道你是在行孝道,一鄉黨的人、整個家鄉的人都稱你有悌道,悌道就是兄友弟恭,你懂得尊敬長輩、尊敬兄長,孝悌的德行爲人稱頌,這就是士。

子貢接着又問“敢問其次”?那再次一等,第三等的士人是什麼樣子?孔子回答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次矣。”“言必信”,出言要誠信;“行必果”,做事必須果斷,必須有結果。孔子提倡忠信,自古“信”被看得很重要,人無信則不立,一個人的人格就體現在他的誠信,要出言誠信、行爲果敢。“硜硜然”是石頭敲擊的那種音,很堅硬,這說明忠信、果敢堅固不變。“小人哉”,“小人”不是相對於君子而言,是說所做的事情是很小,只能謹守他的事業,即只能夠保住小範圍事業的人,但是他也能夠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種人也算士人。所以孔子眼中的士,是有一定標準的。

◎父母君長愛敬一同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的“資”就是用、取的意思,用侍奉父親的心來侍奉母親,這是講事父和事母在愛心上相同,愛心對父母是一樣的,愛父親也愛母親,這是講“愛”。

“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這是講敬,敬父親和敬領導的心是一樣的。所以這裡講“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對母親而言,比較多的是講愛,親情方面顯得多;對領導而言,比較多的是講敬;對父親是愛和敬兼有,但用心是一樣的,對於父母、對於領導都用一顆愛敬之心。

“以孝事君”,所以要用我們的孝心,去侍奉領導。我們對工作負責任的態度,就是忠心。把我們侍奉父親的心去侍奉君上、領導,叫作“忠”;敬父母的心來敬領導,那就能夠“順”。忠和順都能夠不失、都能夠保持,這樣去工作,“以事其上”,你就能夠“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

“祿位”,現在說的工作、薪水,我們都能夠保存、保持,是因爲工作認真負責。“守其祭祀”,古人都祭祀祖先,要使祭祀延續必須有祿位,即我們的工作維持得很好,纔有能力祭祀。“守其祭祀”,是講能夠延續工作,進而延續自己的家族,此謂“士之孝”。

最後引用了《詩經》的“夙興夜寐”,“興”是起來,“寐”是晚睡,講早起晚睡,即起早貪黑地工作。“無忝爾所生”,不要讓自己的父母遭受恥辱。“忝”是辱,“所生”,指父母,我們是父母所生的,不能讓生養我們的父母,因爲我們而感到羞恥。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愛母敬父取敬事君

經文:【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邢昺《正義》曰:“取於事父之行以事母,則愛父與愛母同。取於事父之行以事君,則敬父與敬君同。母之於子,先取其愛;君之於臣,先取其敬,皆不奪其性也。”

這裡是說取母之愛而取君爲敬的原因。對父母的侍奉一樣,因爲母子之間感情特別深,母親方面就比較着重在愛,而父親方面比較着重在敬。用侍奉父親的行爲來侍奉母親,所以愛父親跟愛母親是相同的;在家裡養成孝道,以侍奉父親的行爲態度來侍奉長上、領導,這個“敬”是一樣的,以敬父之心敬君、敬領導就是忠心。

母子跟父子之間的愛是一樣的。五倫關係講到的“父子有親”,父是代表父母,父母與兒女有親愛的關係,這是講到天性。君臣之間,臣對君要敬,這也是出自於天性,所以叫“皆不奪其性”,這個性就是天性。如果人能夠隨順着天性而做人,他就能夠稱爲是君子、聖賢。父母跟兒女之間的親愛,領導和臣子、下屬的這種仁敬,都是天生的,並不是後天人們製造出來的。孔老夫子在士章裡教導我們,要移孝而做忠,對父母能夠孝、能夠愛;對於領導就能夠忠、能夠敬,都是天性。

◎崔沔孝友子孫榮顯

唐朝一位中書侍郎,名叫崔沔,侍奉母親盡心竭力,是個孝子。他母親得了眼病,爲了幫助母親治療,崔沔不惜傾家蕩產,但很久都無效,最後母親雙目失明。而崔沔侍奉母親三十年,總是那樣的恭敬、真誠,甚至晚上,都在母親身邊和衣而睡,就是爲了晚上母親呼喚時,他能隨時起來爲母親服務。每當過年、過節或者是遇到良辰美景的時候,崔沔都扶着母親去散心。譬如說跟親友們聚會,或者去郊外旅遊,母親和大家有說有笑,一團和樂,很開心,也就忘卻了眼病的痛苦;出外旅遊時,母親看不到風景,崔沔就不斷地給母親講述風景是如何的美,母親聽着彷彿親眼看到了這些良辰美景一樣。

後來母親去世了,崔沔非常的傷心,爲了紀念自己的母親,就立志終身吃素。《弟子規》講:“居處變,酒肉絕”,他“酒肉絕”,一絕就是一輩子,終身吃素來懷念自己母親。

後來他官做到了侍郎,相當於現代副部長的級別,朝廷俸祿非常豐厚,他就把這些俸祿都分給自己的親人,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他們的兒女,照顧他們的生活。因爲母親在世時,所憂慮的就是自己的這些哥哥姐姐和親友。照顧他們的生活,是報答母親的恩德,也是安母親在天之靈。

崔沔這位大孝子,真正對母親盡到了愛敬之心,這個愛敬非常的圓滿。孝心是天性,他把這個天性能夠保持一生,甚至父母不在世的時候都依然保持而不改變,所以他做官也是忠心耿耿。對父母能夠愛敬,當然對皇上、對君王、對於國家、對於人民也能夠盡到愛敬之心。他自己也得到很好的果報,他的兒子崔佑甫,做到了宰相,而且很賢能。

這是善有善報,自己能夠盡孝盡忠,必定就有盡孝盡忠的兒女。

二、孝悌順長移之事君

經文:【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

邢昺《正義》曰:“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則爲忠矣;以事兄之敬移事於長,則爲順矣。‘長’謂公卿大夫,言其位長於士也。又言事上之道,在於忠順,二者皆能不失,則可事上矣。‘上’謂君與長也,言以忠順事上,然後乃能保其祿秩官位,而長守先祖之祭祀。蓋士之孝也。”

“以事父之孝移事其君”,是以對父母的孝心來對待領導、對待事業,就能夠盡忠。“忠”字上面一個“中”,下面一個“心”,也就是心取中,不偏不倚。能夠行中道,心地光明,沒有偏疵,不圖自私自利、不圖名聞利養個人享受;而是一心爲國家、爲人民做奉獻,這叫忠。忠心源於孝心,實際上忠心和孝心是一個心,就是我們的真心,也是《三字經》所講的“性本善”。每個人都有這種真心本性,我們能夠把它保持,用這顆心面對父母,那就是孝;面對領導、面對自己的事業,那就是忠。只要真心能夠保持,八德就全都具足了。

“以事兄之敬移事於長,則爲順矣”,這是移敬兄之心敬長。“長”,指公卿大夫。士人,地位在公卿大夫之後。“公”就是諸侯,所謂“公、侯、伯、子、男”,五等的諸侯。當然公上面還有天子。《孝經》講的五孝,從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然後再到士。所以“士”這個地位排在天子和公、卿、大夫之後。因此天子、公、卿、大夫統統叫作“長”。這個“君”前面講的,移孝做忠對君上。“君”,可特指是天子,也能泛指領導,一個企業的老總、總經理、董事長,這是領導;一個學校校長,機關團體都有負責人,這些都稱爲是君。“卿大夫”是各部門的領導,用敬自己兄長的敬意對待長上,這叫行悌道。用孝悌之心對待君上、領導,表現出來的自然是順從,即我們說的“聽話”。

第180章 廣要道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50章 紀孝行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228章 喪親第173章 五刑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228章 喪親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28章 喪親第1章 孝經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28章 孝治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92章 廣至德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87章 士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16章 三才(2)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96章 庶人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
第180章 廣要道第24章 曾子請益 夫子述作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168章 下位而亂 刑律制裁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237章 覺悟生死 毀不滅性第86章 斷惡修善 了凡成聖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152章 陳毅元帥 赤子事親第150章 紀孝行第166章 在醜不爭 和順從衆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39章 有機素食 大孝國民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177章 聖人法則 垂訓後世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200章 落實孝行 養成孝德第228章 喪親第173章 五刑第34章 契入境界 當機受益第143章 美國案例 凶德報應第79章 有恥“不敢”成聖成賢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228章 喪親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28章 喪親第1章 孝經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93章 舜王至德 感化天下第222章 至誠孝悌 無所不通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41章 少小受教 親嚴子孝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130章 禮敬之心 德之所聚第187章 聖人之禮 反求諸己第138章 榜樣示範 德教推行第128章 孝治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64章 居上不驕 謙敬臨下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70章 孝德誠信 事業有成第92章 岳飛秦檜 果報迥異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169章 處衆爭鬥 招致禍患第192章 廣至德第91章 安親盡忠 流芳百世第87章 士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54章 漢文嘗藥 孝感天下第215章 曾子至孝 感應道交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45章 九旬資教 愛心永存第225章 退而省思 忠諫改過第162章 感念祖德 慎終追遠第71章 基金如子 報恩不溢第103章 謹身守節 不辱其親第201章 愛親敬人 大孝爲民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36章 生全歸全 不毀有終第211章 諫而盡誠 正氣浩然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22章 子承親志 繼往開來第226章 順而行之 克盡本分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11章 廣大無方 塞乎天地第137章 助祭尊父 儀禮完備第113章 衆之本教 敬養慎行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227章 君有過惡 正而止之第77章 遵法之言 心存禮義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123章 領導博愛 員工愛親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118章 天明恆常 地義利物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61章 愛敬己親 推及天下第116章 三才(2)第159章 菏澤孝子 創造奇蹟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第112章 一事可稱 行成名立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96章 庶人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148章 立德行義 大衆效法第85章 淨意戒心 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