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諍之道忠孝之理家國天下皆關此義
經文: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爲孝乎。”】
解釋章題綜述章旨
“諫諍”,“諫”是勸諫;“諍”,也有勸諫的意思,是直言不諱的勸諫。爲人子、爲人臣看到自己的父母、領導有過失,有義務勸諫,幫助他們改過,這也是行孝。
這一章是講幫助君父改過,邢昺《正義》講:“此章言爲臣子之道,若遇君父有失,皆諫爭也。”這一章是講爲人臣、爲人子之道。做臣子的、做兒女的,如果看到領導、父母有過失,就應該勸諫。
“曾子問聞揚名已上之義,而問子從父之令。夫子以令有善惡,不可盡從,乃爲述諫爭之事,故以名章,次揚名之後”。《孝經》的當機者是曾子,曾子的很多問題,夫子都一一做了解答。當曾子聽了廣揚名章後,關於慈愛、恭敬、安親、揚名,這些道理他都懂得了,接着就問:“如果兒女聽從父母的命令,這算不算是盡孝?”這個問題夫子回答得很好。因爲一般我們講孝要順,順父母是不是父母講的都得聽,父母的命令不用問正確與否就去實施,是否可以?夫子告訴曾子:“那要看這種命令是善的還是惡的,不可以盲目的聽從。”盲目聽從也不能稱爲孝,爲什麼?因爲可能陷父母於不義。真正盡孝的人不能夠陷父母於不義,應該幫父母樹立德行,做有仁有義的事情。所以當父母有過失的時候,兒女就要勸諫,這是就在家的父子關係而言。在社會上,有君臣關係,領導與被領導也是同理,在下位的被領導的人,有義務來勸諫領導,不能使領導陷於不義,所以本章特別講述,應該如何來“諫諍”。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曾子請問深入孝理
經文:【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這是曾子的發問,問得很好,前面已經聽到夫子所述“慈愛恭敬,安親揚名”諸事,對父母要有慈有愛,懂得安親,“安親”是讓父母身心安樂;“揚名”是立身行道,做聖賢人,揚名顯親,前面章節都已講述。“則聞命矣”,“聞命”是曾子依教奉行了。
一個好學生,如何來判斷?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能不能夠落實老師的教誨,貴在能夠依教奉行。不是看他能夠聽多少,甚至講多少、理解多少,最重要的是看他能夠做多少,能否把聽的、講的、所理解的都用於他自己的生活。所以夫子在此講??道,講到“慈愛恭敬、安親揚名”的道理,我們能不能夠落實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對父母、對長輩、對兄弟、對朋友,面對領導、被領導,在五倫關係當中能不能夠應用,這是“聞命”的意思。
曾子能這麼做,所以他能夠成爲孔子的傳人,孔子被稱爲是“至聖”,曾子被稱爲是“宗聖”,他也成爲聖賢了,所以聖賢之道是要去做的,不是聽說、講論而已。曾子等於是跟夫子彙報心得:“我已經聽懂了,夫子前面講的我現在能夠依教奉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