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憂樂爲公 聖賢示範

真正能夠常常想到爲父母、爲國家、爲人民,他能立志,不僅“保其祿位,守其祭祀”,甚至能夠流芳百世,成聖成賢。

◎書院苦讀斷齏劃粥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貧寒,父親早亡,母親改嫁到朱姓人家。後來范仲淹立志求學,拜別母親時,讓他母親等他十年,拿了功名,衣錦還鄉,接母親出去奉養。

范仲淹到一個破舊的書院苦讀,五年和衣而睡,聞雞起舞,非常的用功。他吃的是稀粥就鹹菜,粥煮好後,冷凝成一體,然後切成幾塊,再撒點切碎的鹹菜在粥上,一餐吃一塊,這就是“斷齏劃粥”。有一次,一位富貴子弟看到范仲淹這樣的清苦,於心不忍,給他送來一桌很好的酒菜,讓他品嚐,補充補充營養。但是過了好些天之後,這個富家子弟去看他,發現那桌酒菜原封未動。就問范仲淹爲什麼沒吃,難道不喜歡這些酒菜?范仲淹很誠懇地告訴他,不是不願意接受饋贈,如果今日吃了美味佳餚,他日就吃不下稀粥鹹菜了。

范仲淹先生以苦爲師,能夠用清苦的生活砥礪自己,是因爲有一顆至孝至忠的心。他爲報答母親,讓母親晚年有一個好歸宿,也是處處想到爲國分憂、爲民服務,忠孝存心,心是真的,安親而不是貪榮,否則見到美味佳餚他肯定動心。

記載裡還有個故事,講他在寺院裡面,有一次在樹底下挖出了一罈白銀,但是范仲淹先生看後,心都不動,還是把它原封埋好,也沒告訴別人。多年後,范仲淹做了宰相,寺院的人來,請宰相照顧修復一下家鄉的破廟。范仲淹先生告知,寺院樹底下就有一罈白銀,足夠寺院之用,大家果然挖出來那壇白銀。范仲淹見到美食不動心,見到了金銀不動心,可見他對榮華富貴,沒有絲毫的貪圖。他能夠這樣刻苦立志,完全是一顆“安親”之心,“安親而後安民”。

范仲淹年輕時,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就向他請教,自己能不能做到宰相。算命先生覺得這個小夥子一開口就想做宰相,口氣真大。范仲淹就話鋒一轉,問能不能做個醫生,算命先生有些不解,剛纔還說想做宰相,怎麼一下降到了醫生?

因爲醫生的職業,在古時候是很清貧的。過去的醫生真是醫德高尚,存心就是救死扶傷,不是貪圖別人供養的醫療費。所以窮人看病,買不起藥,付不起醫療費,醫生都會免費給他醫治,甚至還貼補醫藥費幫他買藥。現在不要醫療費的醫生估計已經不多了。聽我的外公外婆說,在民國時代,哈爾濱老城區的那些醫生給人看病不開口要價,外面放一個錢箱,你看了病之後,自己覺得能付多少,就把錢投到箱子裡,醫生也不看你投多少,到了一個月末,他就把這箱錢收一收,這樣醫德高尚的醫生,當然生活會很清貧。

想做宰相又降到醫生,算命先生就疑惑地問原因,范仲淹說良相、良醫都能救人,不能做良相,我就去做良醫,算命先生感嘆說範公有真宰相之心,將來必定做到宰相。言爲心聲,范仲淹以“安親之心安民”存心,才能夠寫出《岳陽樓記》那樣的千古名句,才能夠示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聖賢風範。

◎子路請問何以君子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在《論語》中問什麼樣的人是“君子”。

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以敬心好好的修持自己,即古人說的“主敬存誠”。能夠“主敬存誠”,他對自己的生活一定很謹慎,德行方面都不會有缺失。像范仲淹先生,真的是以苦爲師,見富貴財利都不動心,真是大德。

子路聽到“修己以敬”,覺得還不夠,又繼續問,“如斯而已乎”?做到了“主敬存誠”就能稱爲君子了?好像子路覺得“修己以敬”,這個範圍太小了。孔子就回答他:“修己以安人。”自己好好的修就能夠安人,自己“主敬存誠”,就安己了,自己心就安了,心安就身安,自己安了,才能安人。安人第一個是安親,剛纔講的“安親之心”,讓父母親安樂這是齊家;讓家裡人都安樂,然後擴展開來就是治國;讓一國之人都安樂,再擴展就是平天下了。一天下人都安樂,也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修己”這是基礎,是首要,是關鍵。

子路聽了又三問:“如斯而已乎?”修己安人這就可以了嗎?孔老夫子又講“修己以安百姓”,把人擴展到天下百姓,就是《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安百姓就不只是齊家了,還包括治國、平天下。然後夫子接着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真正做到了讓天下人安樂,讓世界和諧,哪怕是像堯、舜這些聖王都未必能夠辦得到。堯、舜這些聖人,如何來安百姓?就是靠修己,真正把自己德行修好了,他就能夠做到孔子所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讓天下人都能安樂,各得其所,這是太平盛世。

◎輕祿重親安親爲忠

范仲淹年輕時就立志救國救民,這是大孝,不僅是事君,而且做到立身。當他把孝道做好以後,孝悌之風在家裡就得以承傳,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所謂“我能孝自無逆子”。

范仲淹的兩個兒子,範純仁、範純佑都是大孝子。特別是範純仁,他德行學問都受到當時人的讚歎,朝廷都請他出來做官,當時範純仁爲了照顧自己年邁的父親,把朝廷的邀請推掉了。他有句話很讓人感動:“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怎麼可以爲了自己的功名富貴而輕忽了父母?也就是要把孝道擺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事業擺在第二位。

父親過世以後,他的兄長範純佑也因病在家,範純仁爲了照顧自己的兄長,仍推辭了朝廷的聘請。他對父母盡孝,對兄長盡到兄弟的情分,孝悌都做的很好、很圓滿。

真正有孝悌之心的人,天必保之,所以他不會失掉祿食和官位,盡孝的人不會障礙自己的事業,範純仁最後還是官拜宰相,成爲一代名臣。正所謂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範家爲我們演出了孝悌、孝忠的家風。所謂“若有安親之心,則爲忠也”,我們能真正像范仲淹、像範純仁以安親存心,自然就能夠盡忠。

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16章 三才(2)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73章 五刑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28章 孝治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50章 紀孝行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69章 諸侯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127章 先禮後財 天下息爭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87章 士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28章 開宗明義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173章 五刑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69章 諸侯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
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16章 三才(2)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73章 五刑第209章 諫諍智慧 信而後諫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128章 孝治第42章 行孝立德 當下顯親第106章 繳稅利國 庶民有責第243章 孝無終始 人初一體第210章 太宗魏徵 君臣佳話第163章 齋戒沐浴 恭敬赤誠第150章 紀孝行第101章 天時地利 節用孝親第65章 領導修德 人民有福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41章 三年之喪 中庸有度(2)第75章 修齊治平 德本做起第40章 爲母捐腎 感動中國第30章 孝親尊師 謙卑受教第43章 孝無始末 終身奉行第46章 如如無我 精神永恆第5章 天經地義 法寶民行第242章 解析精妙 多學善導第183章 君能孝悌 臣民效法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199章 中華文化 家教爲根第167章 上位驕慢 前途消亡第182章 海口監獄 教化顯著第230章 喪親之悲 禮而無容第72章 恢復古寺 養親之志第151章 庭堅滌穢 居敬事親第196章 師志己志 不疲不厭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42章 親而有禮 愛漸成敬第207章 益者三友 損者三友第245章 千經萬論 孝爲行門第231章 痛惜哀傷 言語無文第109章 地位有異 孝心無別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29章 曾子大孝 與母感通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194章 行孝於內 化自流外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3章 天台體例 五重玄義第140章 親嚴有度 中庸有立第179章 遵循法則 迴歸本善第94章 博士重孝 節儉舍受第122章 邢昺《正義》總結《御注》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178章 聖賢言動 規矩有法第181章 媒體同仁 推廣孝道第25章 成書宗旨 時代背景第44章 孝親愛民 殉職垂範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27章 諸學總彙 六藝之根第50章 宇宙一體 愛人如己第161章 守喪三年 定期祭祀第131章 敬妻重教 家道綿延第69章 諸侯第97章 蔡順拾椹 孝感盜賊第127章 先禮後財 天下息爭第100章 孝悌相感 捐資助學第208章 謙益滿損 受諫養德第87章 士第214章 天性本有 人人具足第216章 禮敬自然 順應天地第141章 慈母親愛 有禮有節第119章 隨順性德 效果顯著第117章 深廣解析 發明義理第21章 三才孝綱 大小不二第37章 身德並重 揚名顯親第132章 一心恭敬 家國同理第17章 回首前路 慈母舵手第126章 修德遵義 助我歸真第80章 閔損蘆衣 成就孝德第35章 領袖德教 愛民大孝第110章 孝無終始 超越時空第73章 驕奢淫逸 富貴難保第99章 孝子劉霆 背母上學第160章 孝女至誠 啞父講話第28章 開宗明義第9章 慈孝存心 行而有德第67章 哀悼國難 親安鬼享第121章 常德立教 不肅而成(2)第176章 三罪致亂 殺身之禍第64章 述而不作 言必有據第56章 自行愛敬 慕化天下第246章 點滴孝慈 一生回味第33章 天性德本 推及五倫第173章 五刑第144章 悖道得志 君子不貴第78章 志道修德 迴歸本性第69章 諸侯第129章 家之概念 古今不同第157章 海外打工 克己奉親第147章 言行謹慎 三思後行第224章 進而事君 當思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