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夠常常想到爲父母、爲國家、爲人民,他能立志,不僅“保其祿位,守其祭祀”,甚至能夠流芳百世,成聖成賢。
◎書院苦讀斷齏劃粥
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出身貧寒,父親早亡,母親改嫁到朱姓人家。後來范仲淹立志求學,拜別母親時,讓他母親等他十年,拿了功名,衣錦還鄉,接母親出去奉養。
范仲淹到一個破舊的書院苦讀,五年和衣而睡,聞雞起舞,非常的用功。他吃的是稀粥就鹹菜,粥煮好後,冷凝成一體,然後切成幾塊,再撒點切碎的鹹菜在粥上,一餐吃一塊,這就是“斷齏劃粥”。有一次,一位富貴子弟看到范仲淹這樣的清苦,於心不忍,給他送來一桌很好的酒菜,讓他品嚐,補充補充營養。但是過了好些天之後,這個富家子弟去看他,發現那桌酒菜原封未動。就問范仲淹爲什麼沒吃,難道不喜歡這些酒菜?范仲淹很誠懇地告訴他,不是不願意接受饋贈,如果今日吃了美味佳餚,他日就吃不下稀粥鹹菜了。
范仲淹先生以苦爲師,能夠用清苦的生活砥礪自己,是因爲有一顆至孝至忠的心。他爲報答母親,讓母親晚年有一個好歸宿,也是處處想到爲國分憂、爲民服務,忠孝存心,心是真的,安親而不是貪榮,否則見到美味佳餚他肯定動心。
記載裡還有個故事,講他在寺院裡面,有一次在樹底下挖出了一罈白銀,但是范仲淹先生看後,心都不動,還是把它原封埋好,也沒告訴別人。多年後,范仲淹做了宰相,寺院的人來,請宰相照顧修復一下家鄉的破廟。范仲淹先生告知,寺院樹底下就有一罈白銀,足夠寺院之用,大家果然挖出來那壇白銀。范仲淹見到美食不動心,見到了金銀不動心,可見他對榮華富貴,沒有絲毫的貪圖。他能夠這樣刻苦立志,完全是一顆“安親”之心,“安親而後安民”。
范仲淹年輕時,遇到一位算命先生,就向他請教,自己能不能做到宰相。算命先生覺得這個小夥子一開口就想做宰相,口氣真大。范仲淹就話鋒一轉,問能不能做個醫生,算命先生有些不解,剛纔還說想做宰相,怎麼一下降到了醫生?
因爲醫生的職業,在古時候是很清貧的。過去的醫生真是醫德高尚,存心就是救死扶傷,不是貪圖別人供養的醫療費。所以窮人看病,買不起藥,付不起醫療費,醫生都會免費給他醫治,甚至還貼補醫藥費幫他買藥。現在不要醫療費的醫生估計已經不多了。聽我的外公外婆說,在民國時代,哈爾濱老城區的那些醫生給人看病不開口要價,外面放一個錢箱,你看了病之後,自己覺得能付多少,就把錢投到箱子裡,醫生也不看你投多少,到了一個月末,他就把這箱錢收一收,這樣醫德高尚的醫生,當然生活會很清貧。
想做宰相又降到醫生,算命先生就疑惑地問原因,范仲淹說良相、良醫都能救人,不能做良相,我就去做良醫,算命先生感嘆說範公有真宰相之心,將來必定做到宰相。言爲心聲,范仲淹以“安親之心安民”存心,才能夠寫出《岳陽樓記》那樣的千古名句,才能夠示現“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聖賢風範。
◎子路請問何以君子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在《論語》中問什麼樣的人是“君子”。
孔子回答:“修己以敬。”以敬心好好的修持自己,即古人說的“主敬存誠”。能夠“主敬存誠”,他對自己的生活一定很謹慎,德行方面都不會有缺失。像范仲淹先生,真的是以苦爲師,見富貴財利都不動心,真是大德。
子路聽到“修己以敬”,覺得還不夠,又繼續問,“如斯而已乎”?做到了“主敬存誠”就能稱爲君子了?好像子路覺得“修己以敬”,這個範圍太小了。孔子就回答他:“修己以安人。”自己好好的修就能夠安人,自己“主敬存誠”,就安己了,自己心就安了,心安就身安,自己安了,才能安人。安人第一個是安親,剛纔講的“安親之心”,讓父母親安樂這是齊家;讓家裡人都安樂,然後擴展開來就是治國;讓一國之人都安樂,再擴展就是平天下了。一天下人都安樂,也就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修己”這是基礎,是首要,是關鍵。
子路聽了又三問:“如斯而已乎?”修己安人這就可以了嗎?孔老夫子又講“修己以安百姓”,把人擴展到天下百姓,就是《弟子規》上講的“凡是人,皆須愛”,安百姓就不只是齊家了,還包括治國、平天下。然後夫子接着說“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真正做到了讓天下人安樂,讓世界和諧,哪怕是像堯、舜這些聖王都未必能夠辦得到。堯、舜這些聖人,如何來安百姓?就是靠修己,真正把自己德行修好了,他就能夠做到孔子所說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讓天下人都能安樂,各得其所,這是太平盛世。
◎輕祿重親安親爲忠
范仲淹年輕時就立志救國救民,這是大孝,不僅是事君,而且做到立身。當他把孝道做好以後,孝悌之風在家裡就得以承傳,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子,所謂“我能孝自無逆子”。
范仲淹的兩個兒子,範純仁、範純佑都是大孝子。特別是範純仁,他德行學問都受到當時人的讚歎,朝廷都請他出來做官,當時範純仁爲了照顧自己年邁的父親,把朝廷的邀請推掉了。他有句話很讓人感動:“豈可重祿食而輕父母?”怎麼可以爲了自己的功名富貴而輕忽了父母?也就是要把孝道擺在第一位,把自己的事業擺在第二位。
父親過世以後,他的兄長範純佑也因病在家,範純仁爲了照顧自己的兄長,仍推辭了朝廷的聘請。他對父母盡孝,對兄長盡到兄弟的情分,孝悌都做的很好、很圓滿。
真正有孝悌之心的人,天必保之,所以他不會失掉祿食和官位,盡孝的人不會障礙自己的事業,範純仁最後還是官拜宰相,成爲一代名臣。正所謂忠臣出於孝子之門,範家爲我們演出了孝悌、孝忠的家風。所謂“若有安親之心,則爲忠也”,我們能真正像范仲淹、像範純仁以安親存心,自然就能夠盡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