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請益夫子述作闡明宗旨至道孝德
經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解釋章題綜述全經
一、逐字逐句開解章題
“開宗明義章”,“開”就是彰,彰顯。“宗”是本,本就是根本,根本實際上就是道。佛家講的自性,要把自性開顯、彰顯出來,用什麼?用孝。所以孝道是開解、開顯自性寶藏的鑰匙,因此稱爲性德。“明”就是顯,明顯;“義”就是義理,把自性的義理,所謂道理,把它明顯化了。“章”,也是明的意思,就是分開每一段,使義理很明顯,這叫章。
我們依照唐玄宗的《御注》和邢昺的《正義》註解,逐字的開解章題。
二、綜述諸章闡明關係
本經第一章,開門見山就把根本的義理開顯出來,是整部經的主旨所在。
所謂行孝有三個層次,後面五章接着講五孝,即天子之孝,諸侯、卿大夫、士人、庶民,這五種人行孝,都在開宗明義章中顯現出來,所以稱爲開宗明義第一,按照章的數目字來排列,這是第一章,把孝的道理總說出來,後面各章都是註解第一章的內容。
邢昺的註解講到整部經的層次、結構和大意。我們在沒有學習正式經文之前,瞭解大意,對整部經有一??總體的認識。
開宗明義章之後就是天子章。《疏文》講到,“言天子、庶人雖列貴賤,而立身行道無限高卑。故次首章先陳天子,等差其貴賤以至庶人。”這段話說明天子章、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這五章五孝,雖然列有次第、貴賤不同,可是在行孝方面,立身行道沒有限制地位高低,不論尊卑全都需要行孝。所以,五章五孝分別列出五種階級的人如何行孝,我們由此推演,社會各個階層、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分貴賤貧富,都需要行孝。
下文說:“次及‘三才’、‘孝治’、‘聖治’三章,並敘德教之所由生也”。三才章、孝治章和聖治章,這三章講德、教之所由生,聖賢的德教從哪裡來?從孝道而來。紀孝行章是敘述孝子如何事親的,與五刑相因,五刑章跟它相搭配,這是講到“夫孝,始於事親”,這是行孝的第一個層次。所以這兩章是講到第一層。
廣至德章、廣要道章、廣揚名章即“先王有至德要道,揚名於後世也”。這三章專門註解開宗明義章的“先王有至德要道”;廣揚名章講到揚名於後世,即如何立身。
“揚名之上,因諫爭之臣,從諫之君,必有應感。”揚名章以後就講諫諍章,諫諍章是說君臣、父子之間都有進行勸諫的道義。“諫諍”,必有應感,至感應章。君臣之間、父子之間,乃至天、地、人之間都有感應。廣要道章、廣至德章、廣揚名章三章相次,不離於揚名。廣揚名章、諫諍章、感應章,三章合在一起,實際上都是教我們如何行大孝,立身揚名,都是爲了說明立身行道的義理。
事君章,是講“忠於事君也”,這是孝的第二個層次。講完如何事親、如何立身和如何事君以後,繼於諸章之末是喪親章。“言孝子事親之道紀也。”“紀”,極限。儒家講人道,只講從生到死。沒有講到生之前,也沒有講到死之後。這裡講“孝子之事親,終矣”,終,終了,極限。這是指父母去世後,能夠繼續祭祀,已經是盡孝了。這是簡述各章的大意,接下來我們逐章詳細的學習。
依循古論解析章句
一、設置情境垂之來裔
經文:【仲尼居,曾子侍。】
唐玄宗《御注》:“仲尼”是孔子的字,就是指孔子。“居”是閒居,閒坐着;“侍”,就是侍坐。是說,一天孔老夫子閒坐着,其弟子曾子在旁邊侍坐。“侍”是學生在老師旁邊服侍老師,侍立、侍坐都可以。因爲後面講到曾參避席,就是從自己座位上起來,我們可以推測到當時曾子在侍坐。
邢昺《正義》雲:“夫子以六經設教,隨事表名。雖道由孝生,而孝綱未舉,將欲開明其道,垂之來裔。以曾參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閒居,爲之陳說。自摽己字,稱‘仲尼居’;呼參爲子,稱‘曾子侍’。”
這段解得很好,講到孔老夫子爲什麼要述作《孝經》,也再次說明本經是孔子親著,其地位完全跟《六經》相同。所以這裡說孔老夫子以《六經》設教,這就是儒家的學問了。《六經》根據所學的科目名題不同,譬如,禮、樂、書、數這些不同的名字,隨事表名。
“道由孝生”,前面已談到,德是道的相,而孝是德本;《六經》、六藝都是幫助我們證道的,證道就是所謂的迴歸本性本善,迴歸人之初、人的本來面目,孝是最好的幫助我們迴歸本性本善的方法,從孝入手來成就道德,最方便。“而孝綱未舉”,是講如果我們對孝的道理並不明瞭,夫子聖人就要爲我們立教。所以“欲開明其道”,爲我們闡述說明其中的道理。“垂之來裔”,讓後人、我們這些後學都能夠了解。